《礼记》全文.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562892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记》全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礼记》全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礼记》全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礼记礼运全文: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干焉坤干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故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 作其祝号玄酒以祭荐其血毛腥其俎孰其肴与其越席疏布以幂衣其澣帛醴盏以献荐其燔炙君与夫人交献以嘉魂魄是谓合莫 然后退而合亨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簠簋笾豆铏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 孔子曰于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 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谓大假 祝嘏辞说藏于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盏斝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君 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 大夫具官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是谓乱国 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三年之丧与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与家仆杂居齐齿非礼也是谓君与臣同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故天子适诸侯必舍其祖庙而不以礼籍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诸臣之家是谓君臣为谑 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刑肃而俗敝则法无常法无常而礼无列无礼列则士不事也刑肃而俗敝则民弗归也是谓疵国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肴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谓肴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玩其所乐民之治也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无过之地也 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故百姓则君以自治也养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显也故礼达而分定故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 故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 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也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凤以为畜故鸟不獝麟以为畜故兽不狘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 故先王秉蓍龟列祭祀瘗缯宣祝嘏辞说设制度故国有礼官有御事有职礼有序 故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也 故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也祖庙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傧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后史卜巫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 故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自郊社祖庙山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之藏也 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 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 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朿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 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于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弗肥也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大顺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积焉而不苑并行而不缪细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间连而不相及也动而不相害也此顺之至也故明于顺然后能守危也 故礼之不同也不丰也不杀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故圣王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饮食必时合男女颁爵位必当年德用民必顺故无水旱昆虫之灾民无凶饥妖孽之疾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皇麒麟皆在郊棷龟龙在宫沼其余鸟兽之卵胎皆可俯而窥也则是无故先王能修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故此顺之实也。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荅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曾子问文王世子礼运礼器郊特牲内则玉藻明堂位丧服小记大传少仪学记乐记杂记丧大记丧服大记祭法祭义祭统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深衣投壶儒行大学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被选入语文书中.礼记,儒家经典之仪,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述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编辑本段礼记编定及地位礼记又名小戴礼记,东汉郑玄的六艺论、晋代陈邵的周礼论叙和隋书经籍志都认为是西汉礼学家戴圣编定的。这是传统的说法。经近代学者研究,断定这种说法有问题。西汉时期立于学官的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所谓礼,指的是士礼,也就是晋代以来所称的仪礼。先秦礼学家们传习仪礼的同时,都附带传习一些参考资料,这种资料叫作“记”。所谓学所记也。”西汉礼学家们传授仪礼的时候,也各自选辑一些“记”,作为辅助材料。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一、都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抄写的;二、附仪礼而传习,没有独立成书;三、因为是附带传习的资料,往往随个人兴趣而有所删益,即使是一个较好的选辑本,它的篇数、编次也没有绝对的固定性。西汉的礼学纯属今文学派,尽管礼学家们彼此的学术观点也存在着歧异,但他们都排斥古文经记,再说当时一些古文经记都藏在皇家秘府,一般人也见不到。西汉末期,掌管校理古文经籍的刘歆,建议把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列为官学,结果遭到学官博士们的一致反对,刘歆斥责他们“抱残守缺”。内此可以推知,西汉礼学家们各自选辑的“记”,不会也不可能收进他们所排斥的而当时尚未行世的古文经记。可是由东汉中期传留至今的礼记中,就羼进了古文学派的文字。比如“记”,就是对经文的解释、说明和补充。这种记,累世相传原是很多的,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到了西汉时期,礼家传抄的记就不多了。东汉史学家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礼家项目中说:“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奔丧、投壶就是逸礼中的两篇。因此,不能说今天所见的这部礼记是西汉礼学家戴圣编定的。西汉平帝时期,王莽当政,把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立于学官,此后大力推行古文经学二十多年。东汉王朝建立后,立经十四博士,都是今文经学,礼的方面,立的是大戴、小戴两家,把王莽时期所立的各种古文经学再次排斥在官学之外。虽然如此,由于古文经学已大兴于世,从总的情况来看,今文古文两个学派日趋混同。东汉时期的大多数今文学派的礼学家,为了适应皇朝的礼制需要,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不再甘心“抱残守缺”地传习士礼,而致力于“博学洽闻”,从而在资料的汇揖上也趋向并蓄兼收。因此西汉经师们选编传抄下来的各种选辑本,经过东汉经师之手,自然不免羼进了一些已经行世的古文记。经过长时期的流传删益,到东汉中期大多数“记”的选辑本先后被淘汰,而形成和保留了八十五篇本和四十九篇本。前着篇数多,遂名之为大戴礼记;后者篇数少,遂名之为小藏礼记。其实这两个“记”的选辑本,都不是大戴(戴德)小戴(戴圣)各自附仪记而传习的“记”的选辑本的原貌。关于这个问题,洪业先生在他的礼记引得序中有极为精细的考辨。东汉学者郑玄给东汉中期定型的收有四十九篇的“记”的选辑本礼记做了出色的注解,这样一来,使它摆脱了从属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渐渐得到一般士人的尊信和传习,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不少有关礼记的著作。到了唐朝,国家设科取土,把近二十万字的左传和十万字的礼记都列为大经,五万字的仪礼和周礼、诗经等列为中经。因为礼记文字比较通畅,难度较小,且被列为大经,所以即使它比仪礼的字数多近一倍,还是攻习礼记的人多。到了明朝,礼记的地位进一步被提高,汉朝的五经里有仪礼没有礼记,明朝的五经里有礼记没有仪礼。礼记由一个附庸蔚为大国了。而仪礼这个往昔大国则日趋衰落了。从西汉到明清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为什么礼记越来越受重视,而仪礼越来越被漠视呢?因为仪礼记的是一大堆礼节单子,枯燥乏味,难读难懂,又离现实生活较远,社会的发展使它日益憔悴而丧失了吸引力。而礼记呢?它不仅记载了许多生活中实用性较大的细仪末节,而且详尽地论述了各种典扎的意义和制礼的精神,相当透彻地宣扬了儒家的礼治主义。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使封建统治阶级越来超深切地认识到,在强化国家机器的同时,利用以礼治主义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吸引广大知识阶层,规范世人的思想和行动,是维护统治联序从而获得“长治久安”的不容忽视的大政方针。这就是礼记受到历代王朝的青睐,以至被推上经典地位的根本原因。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意识形态影响最大的书是儒家的书。从所起作用的大小来估计,礼记仅次于论语,比肩于孟子,而远远超过荀子。西汉以后,礼记由一部儒学短篇杂编上升为泱泱大国的一部重要经典,这史实本身,就值得注意。编辑本段礼记内容及价值由郑玄作注而能够传世的礼记,共收四十九篇文字。目录是:曲礼上第一,曲礼下第二,檀弓上第三,檀弓下第四,王制第五,月令第六,曾子问第七,文王世子第八,礼运第九,礼器第十,0郊特牲第十一,内则第十二,玉藻第十三,明堂位第十四,丧服小记第十五,大传第十六,少仪第十七,学记第十八,乐记第十九,杂记上第二十,杂记下第二十一,丧大记第二十二,祭法第二十三,祭义第二十四,祭统第二十五,经解第二十六,哀公问第二十七,仲尼燕居第二十八,孔子闲居第二十九,坊记第三十,中庸第三十一,表记第三十二,缁衣第三十三,奔丧第三十四,问丧第三十五,服问第三十六,间传第三十七,三年问第三十八,深衣第三十九,投壶第四十,儒行第四十一,大学第四十三,冠义第四十三,昏义第四十四,乡饮酒义第四十五,射义第四十六,燕义第四十七,聘义第四十八,丧服四制第四十九。礼记这部儒学杂编,内容很庞杂,大体上可分成以下几个方面:有专记某项礼节的,体裁跟仪礼相近,如奔丧、投壶。有专说明仪礼的,如冠义、昏义、乡饮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它们是份别解释仪礼中土冠礼、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大射仪、燕礼、丧服各篇的,跟仪札关系最为密切。有杂记丧服丧事的,如檀弓、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丧服四制等。有记述各种礼制的,如王制、礼器、郊特牲、玉藻、明堂位、大传、祭法、祭统、深衣等篇。有侧重记日常生活礼节和守则的,如曲礼、内则、少仪等篇就是。有记孔子言论的,如坊记、表记、缁衣、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哀公问、儒行等,这些篇大都是托名孔子的儒家言论。有结构比较完整的儒家论文,如礼运、学记、祭义、经解、大学、中庸。此外还有授时颁政的月令,意在为王子示范的文王世子。以上所列并非科学分类,只不过想通过它粗略地反映各篇的性质。礼记是部儒学杂编,里面包含儒家的思想史料相当丰富。研究早期儒家思想,需要读论语,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就不能不读礼记了。读论语能够看到儒家学派的确立,读孟子、荀子、礼记能够看到儒家学派的发展。从礼记这部书里,可以看到儒家对人生的一系列的见解和态度。王制、礼运谈到了儒家对国家、社会制度的设想。如礼运展示的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谓大同。”这类光辉的语言,并不因为年长日久而失去亮度,它极为精炼地反映了我们祖先对美满而公正的社会的强烈向往。礼记有不少篇章讲修身作人的,象大学、中庸、儒行等篇就是研究儒家人生哲学的重要资料。专讲教育理论的学记,专讲音乐理论的乐记,其中精粹的言论,至今仍然有研读的价值。曲礼、少仪、内则等篇记录了许多生活上的细小仪节,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贵族家庭成员间彼此相处的关系。今天看来,这些细节极为繁琐、迂腐、呆板、缺乏生气,不过有些地方,还是可以借鉴的。读了这些篇,我们可以知道,说中国是个文明礼义之邦,绝不是个空泛的赞语。礼记关于丧祭之类的篇章占了很大的比重。这类文字有四大特点:琐碎、枯燥、难懂、远离今天的生活。可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研究中国宗法制度的人们来说,实是珍贵的文字资料。其中有很多地方是对仪礼丧服的补充和说明。礼记中还有不少专篇是探讨制礼深义的。这类文章是研究儒家礼治思想的重要依据。举例来说,昏义是解释昏礼制定意义的专篇。一开始就解释为什么要重视婚礼,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所以要在家长主持下搞一套隆重礼节。从而得知,结婚一事之所以重要,儒家并不着眼于当事男女的幸福,而是:一,密切两个家族的关系;二,男方死去的祖先,有人祭祀了;三,传宗接代。儒家认为,结婚只能是家族中的一件庄重的事,不是个人的美事。传宗接代意味着新陈代谢,这样,做人子的不能无所感伤,所以郊特牲说“昏礼不贺,人之序也”。郑玄注说“序犹代也”。此外,儒家对各种祭礼、丧礼、冠礼、乡饮酒礼、射礼、聘礼等等,在礼记中也都有一套解释。显然,研究这些都有助于全面理解儒家的思想体系。众所周知,儒家思想中有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消极作用的部分,如全力维护等级制度,顽固宣扬男尊女卑等等。这些,在礼记中都得到了充分反映。总之,礼记是了解和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编辑本段礼记版本认为现存版本可分两系统,一为唐石经宋监本系统,抚州本、八行注疏本属焉;余仁仲本、纂图互注本及十行注疏本、闽、监、毛本属另一系统。清代校勘礼记的两部代表性著作礼记注疏校勘记、抚本礼记考异都未见到余仁仲本及纂图互注本,因而未能辨识十行本众多讹误的由来。今校余仁仲本,知十行本经注文本的底本是余仁仲本或类似余仁仲本的别本,十行本与抚本、八行本之间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至于岳本,应视为这两种系统的混成品,实不足珍重。这种认识也推翻了十行本在经注、疏汇刻本的基础上附入释文而成的通俗概念。编辑本段礼记思想成就反映思想理论性的集中在礼运、礼器、学记、乐记、大学、中庸、儒行等篇,还有借孔子的答问而发挥儒家学说的篇章,如曾子问、哀公问、表记、坊记、孔子闲居、仲尼燕居等。在这些篇章中,可以看到孔子后学的不同派别思想观点的留存,包括有子游学派、子夏学派、曾子学派、子思学派、孟子学派、荀子学派等儒家内部的诸多派别。从中还可以看到有墨家、道家、农家、阴阳家等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渗透于其间。由此而反映出礼记辑成的时代是一个对儒家各派求同存异,对诸子百家加以融合吸收和改造的时代。礼记中的思想理论性内容深厚而丰富,它以礼乐为核心,涉及到政治、伦理、哲学、美学、教育、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学说。因此,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是不能不研究礼记中所包含的思想学说的。教育思想教育目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的完善八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因材施教教学三方法:讲解、问答、练习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教师所必备:博喻孝道思想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礼记之孝道思想是丰富而全面的,既论述了孝之起源、地位与作用,孝与忠、礼、政、教的关系等宏观理论问题,又有关于孝道本身的总体与个别义项和孝行的微观具体论述。据此,笔者认为,礼记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完成了孝道的理论创造并达到其顶峰。得出这样一种评价,就必然涉及如下问题:礼记之孝道思想与孝经是何关系?讨论这一问题,首先要对两书的时代有个讨论,其次,要从对二者内容的比较中探讨它们的关系。礼记成书于西汉,但其中各篇写作年代不尽一致,一般认为,大学、中庸为曾子、子思所作,所以,本文未把上述两篇作为论述之对象。除有些篇章作者、时代有定论外,礼记之绝大部分篇章皆为秦汉时期儒者所著,似乎亦成为定论。至于孝经的作者、年代,有多种说法,笔者同意为汉代儒者作品之说。由此,可以断言,礼记或早于或与孝经为同时代之作品。从内容上看,孝经雷同于礼记之处甚多,以致梁启超说孝经“书中文义皆极肤浅,置诸戴记四十九篇中,犹为下乘,虽不读可也。”(经籍解题及其读法)的确,从本文的上述论述中,我们大量可见孝经雷同于礼记之处。如:孝经:“以孝事君则忠。”礼记祭义:“事君不忠非孝也”;孝经:“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礼记丧服四制:“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礼记祭义:“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孝矣。”即使是孝经以五章专门论述的五等人之孝的思想,也可在礼记中看到其理论源头:“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大戴礼记曾子本孝)任善:指君王之孝。三德即三老。汉代设“三老五更”之位,以养老人,三老五更各一人,天子以父兄养之,因此说,君王之孝在于“任善不敢臣三德”。当然,不可否认,孝经作为一篇专门论孝的文篇,较之礼记虽在理论建树上没有多少新的创造,但在系统性上、易于传播推广方面,要优于礼记。两者同列十三经,在历史上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过两者的影响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孝经不足两千字,专题专论,加之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广,影响面要大得多,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布衣庶民,均可能读到孝经,而礼记只能影响有一定儒学文化修养的读书人。但由于孝经无限制地将孝道泛化,又一开始即以“经”立论,可能不屑于“形而下者谓之器”之类细微末节吧,倒使孝的好多具体道德要求如本文中所述之“孝行”部分疏于论述。总之,由礼记创造,而由孝经系统化的孝道理论问题与孝道的普遍原则借孝经而得以广泛传播。而礼记中之孝行部分则得之于如二十四孝、三十六孝、弟子规、女儿经等诸多童蒙与家训之书而予以流传,遂长期影响中国人的家庭生活礼仪与社会交往方式,成为礼仪之邦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不可低估礼记对中国孝道的形成、发展以及对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政治理想大同世界。儒家认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在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智勇,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这种小康大同的政治理想产生于中国的2000年前,是极为可贵的历史资料。再次,大学和中庸、学记3篇分别载有许多合理的经济思想和教育思想。大学和中庸原属礼记的两篇,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将二篇单独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自宋至清的六七百年间,成为青年学子入仕应考的必读书。大学云:“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这是儒家理财的经典论述,也是古代财政经济学的宝贵遗产。中庸则载孔子语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编辑本段礼记鉴赏与品评最早的封建礼制教科书礼记是秦汉之际和汉代初期儒家学者的著述;唐代“十二经”出现时,确立了作为儒家经典的学术地位.礼记四十九篇内容比较芜杂,刘向别录分为八类,近人梁启超细分为十类.但是,对“礼”的阐述无疑地是共同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礼记的题材或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诠释仪礼和考证古礼,这些礼仪制度是此后儒家文化中的生活习俗的源头;二是孔门弟子的言行杂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的“礼”的生活实践;三是对“礼”的理论性论述.礼记中的这些内容,在社会的、人性的、超越的三个理论层面上,都显示出与原始儒学(孔子)及孟子、荀子儒学思想不同的变化、发展.礼记是时代与现实生活的风雨催生的学术之花,是儒家在“礼崩乐坏”时代反思重建政治秩序和价值观念的产物。它承载了原始儒家在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焕发出的学术激情和文化精神。礼记以“仁”释礼,表述了新的学术思想和时代的先进文化;礼学蕴涵了儒家学者对时代忧患敏感而深切的体验,以及他们欲消除时代忧患的强烈责任意识。应该研究礼记学术思想的时代精神,从一个特定的学术视野观照儒家礼学之精义。编辑本段礼的作用相传礼为周公旦所定,东周时“礼崩乐坏”,孔子重新进行了整理以教育学生,到汉代礼便成为“六经”之一了。礼,是维护古代道德规范的重要工具,礼记开宗明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可见礼的作用很大,达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而实际上哪个朝代也没有把礼的条文都做到。大同篇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礼记礼运第九 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可编辑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