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计划及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547089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65.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计划及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计划及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计划及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计划及教学设计唐王镇老南小学 韩海燕单元备:课标解读:中段语文,必须抓实段落教学。练习朗读和默读,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组教学,既要在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时,充分注意导语,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各部分内容的相关性。一、教材分析: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本组教材中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等内容所有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本组的导读提示了学习内容,提出了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求。在进行本组教学时,既要在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在教学时还要充分注意“导语”“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各部分内容的相关性,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课时,“成语故事”1课时。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二、单元设计理念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三、教学目标:1.认识15个生字,会写35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隐蔽”等词语。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背诵爬上虎的脚全文。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4.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6.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7.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8.通过对图画的多次观察,总结观察的方法: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9.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有一定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想到的内容”和“观察的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10.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看法,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11.在有趣的观察活动中,体验观察带来的乐趣。四、教学重点:1.认识15个生字,会写35个生字。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背诵爬上虎的脚全文。3.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五、教学难点:1.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2.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六、教学策略和实施:1、建议学生查阅有关的资料,让学生从直观上把握事物,为进一步学习本组课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奠定基础。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充满激情地走入文本。2、教学时要着力体现“观察和发现”这个训练重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这个目的去展开。3、在本组文章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他作了长期的观察,而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体现这一些,所以品析语言、体会文章里的重点词语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活动。为了完成本组的训练任务、达到训练目的,教材中的“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内容必须和每课时的教学活动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5、古诗两首 2课时 6、爬山虎的脚 2课时 7、蟋蟀的住宅 2课时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课时 语文园地二 4课时八、教学准备:学生查阅资料 教师准备图片课时备课:课题5、古诗两首课标与教材分析 注重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情感 ,领悟诗文大意。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游山西村诗人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世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学生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的唐诗,能够通过诵读对古诗含义有初步的感悟,但受年龄限制,对诗句中一些字词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感觉较为困难,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理解。教学目标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重点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评价设计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查阅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生说风景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讲解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3、范读古诗,讲读法。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生齐读古诗(配乐) 4、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 (1)、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5、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生汇报。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讨论)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6、巩固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生观看录像。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7、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的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那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看到庐山的全貌了 。8、背诵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生背诵古诗师检查背诵情况9、总结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师讲故事盲人摸象10、结束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课堂检测:有感情地朗诵古诗。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背诵题西林壁。 二、读读讲讲 1、指导朗读 (1)指名读,正音(2)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2、指导理解诗意。 要求:结合注释,插图。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划出来。准备请教别人。 想想诗中蕴涵的道理。划分小组。 把不懂的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解决,还不懂的举手向老师请教。 3、教师点拨: (1)前两句中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后两句常用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生答如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尽管不断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爸爸走过来,给我做了指点。我很快就解出来了。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三、巩固。 1、背诵全文。 2、写生字。3、体会本事所蕴含的哲理。课堂检测:一、根据古诗内容回答问题1、“题西林壁”的意思是( )。诗人从( )、( )、( )、( )、( )、( )这几个不同的角度观察了庐山。2、题西林壁后两句的意思是( ),( )。二、按要求填空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1、把诗句补充完整。其中多音字为( ),诗中读( )另一个读音是( )组词( )。2、这首诗描写的是( )(谁)在( )(时候)( )(做什么)的景象。3、“足”的意思是( ),可以看出( )。4、诗中的“山西村”在( )A 今山西省山西村 B今浙江绍兴 C今浙江杭州5、诗中写景寓哲理的两句是( ),( )。告诉我们一个生活哲理:( )二次备课情感激发。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正音,体味古诗的韵律所在。播放庐山风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弄懂诗意。结合图片,进一步理解诗意。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二次备课说说诗中蕴涵的哲理。训练朗读,使学生感受语言的节奏美。放手让学生自学,展开讨论,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作业设计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课后反思 课 题 6、爬山虎的脚课标与教材分析注重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等对重点段的教学。爬山虎的脚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把这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教学难点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评价设计积极动脑思考回答问题感情朗读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查阅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准备:课件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谜语:()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导语: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对课题质疑。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2、检查交流:(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与墙的关系。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1、抄写词语2、背诵课文3、4自然段。一、我会写(分)jn y y bng zh jin dng yng二、给多音字组词(分)空:kng_kng_铺:p_p_重:zhng_chng_曲:q_q_三、我知道(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_的作品。课文先写了_,再写_,最后写_。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2、汇报交流。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3)组织学生汇报。教师要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感受爬山虎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读出美感,感悟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课堂检测:课内语段阅读(一)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1、用“”画出短文中的动词。2、“一把”表示( ),意思是( )。3、写出反义词。弯曲( ) 紧( ) 4、用“”画出短文中的比喻句。5、你能用一句话介绍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吗? 二次备课了解植物的特点。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业设计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脚怎么爬:触-巴-拉-贴脚的变化:牢固萎了课 题 7、蟋蟀的住宅课标与教材分析学生对 “重点段”的整体感知、重点段中具体的写法的感知。蟋蟀的住宅这是一篇观察笔记,介绍了作者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昆虫有很大兴趣,他们不但能从课文中学习到新知识,更能从中体会到要完成一件事情,必须付出许多的努力。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认识“蔽”、“慎”等7个生字,会写“蔽、搜”等13个生字,正确理解“慎重、搜索、随遇而安”等词语的意思。2、抓住蟋蟀住宅的特点,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学习课文,认识“蔽”、“慎”等7个生字,会写“蔽、搜”等13个生字,正确理解“慎重、搜索、随遇而安”等词语的意思。教学难点抓住蟋蟀住宅的特点,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评价设计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查阅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1、(师拿出准备好的蟋蟀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师板书:蟋蟀(生书空)2、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了,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吗?(好斗、唱歌、建住宅)。师板书:住宅3、今天,我们就跟着文中的作者去参观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好吗?二、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1、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很想亲自去参观一下啊?请你自由地读课文,要求: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b、边读边想: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2、学生试读3、检查自学情况:a、你看到了蟋蟀的住宅了吗?指名分读相对应的自然段。b、教师相机出示几个难读的生字、新词,正音、巩固。慎重、选择、洞穴、隧道、挖掘、倾斜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的内容?(选择住址、住宅的特点、怎样挖掘)2、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3、指名读蟋蟀选择住址的小节。(第2小节)a、板书:随遇而安懂它的意思吗?b、随遇而安,从字面看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别的昆虫:临时隐蔽所蟋蟀: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d、读了这一段,你喜欢上蟋蟀了吗?是文中的哪些词让你喜欢它的?(不肯随遇而安、常常、一定要、一点一点)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还在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自豪、骄傲) e、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这一节。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又是怎样挖掘的?让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四、巩固字、词,指导写字。1、指名读生字、新词。2、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的字。a、着重指导:蔽、毫、抛b、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课堂检测:花落谁家(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因为所以即使也不但而且、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有骤雨,()立刻就会变干的。、我们()要学好语文,()要学好其他各门课。、()我们是小学生,()要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掌握情况。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蟋蟀选择住宅的时候,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现在让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作客,去看看这住宅究竟是什么样的。二、学习课文36自然段1、自由读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住宅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2、反馈交流,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向阳、倾斜、隐蔽、像隧道、弯曲、九寸深、一尺宽、有“门”、有“平台”、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3、这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这么出名呢!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4、现在,我们就来当蟋蟀的建筑师,为它画一张住宅剖面图吧!(把画好的图贴在黑板上。)5、你怎样评价蟋蟀的住宅?带着赞赏的语气读36段。三、转换角色,练习说话1、现在,你们就是蟋蟀工程师本人,要去参加昆虫建筑经验交流大会,请你们马上做好准备,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建筑住宅,你的住宅有什么特点!2、学生自由准备后发言3、有感情地朗读5、6两个自然段。四、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1、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吗?(因为它的挖掘工具太简单了!)课文是怎么写的呢?指名分节读79小节。2、它用前足挖巢穴容易吗?巢穴挖好了还要干什么呢?(整修)3、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五、阅读资料,深入认识蟋蟀1、看资料(课前同学们搜集的有关图片及其他资料)谈体会。2、看了图片、资料,你又懂得了哪些不知道的知识。六、总结全文1、齐读全文2、读了蟋蟀的住宅的介绍,你喜欢蟋蟀吗?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赞美它吗?3、练写4、交流七、安排课后作业1、把你认为最喜欢读的句子抄一抄。2、看谁先把5、6两节背出来。课堂检测:1、蟋蟀也叫( )(A蝗虫 B蛐蛐)是农业的( )(A害虫 B益虫)2、课文题目中的住宅是指( ),采用了( )的手法。作者这样写的直接原因是( ) A说明蟋蟀住宅结构讲究 B表明蟋蟀与其它昆虫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C能够吸引读者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作者把蟋蟀的住宅称为“伟大的工程”,你觉得夸张吗?( )。因为蟋蟀( )选址,外部和内部精心设计,同时建筑工具( ),只是一对( )和一双( )。这种明显的反差,让我们不禁这样评价蟋蟀的住宅:( )二次备课值得借鉴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c、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喜欢随遇而安?请勾画出重点词语。理清思路,指导在课文的语句中进行理解。精读住宅特点,加深感悟,加强朗读训练。对发言积极的同学予以表扬画出蟋蟀挖掘动作的词。学习课文79小节,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激起学生对劳动、生活的热爱。作业设计1、先观察,再动笔。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或植物,然后写一篇观察日记。板书设计7 蟋蟀的住宅向阳、倾斜、隐藏、像隧道、特点 工作的艰辛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课后反思课 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八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标与教材分析 了解一段话或几段话中,句和句之间的联系,并且落实到学生的表达中。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课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这是一篇新选入的课文,又是一篇阅读课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地理知识。学情分析刚进入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地理知识还是很匮乏的,所以在教学前,有必要让学生通过看世界地图,拨弄地球仪,了解 五大洲四大洋的有关地理知识,这对理解课文很有帮助。通过对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等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初步学会了观察的方法,对自然界的事物产生了探索的兴趣,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更要使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思考,去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教学重点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评价设计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查阅资料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课堂检测:带着问题来读书1、课文叙述了( )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首创( )的故事。2、故事发生在( )年,是按( )顺序叙述的。3、地图上的方向为:上( ),下( ),左( ),右( )地图上分为( )洲、( )洲、( )洲、( )洲、( )洲、( )洲、( )洲。二次备课大体认识地球。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使学生理解有一定的深度,抓住文章的中心。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作业设计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板书设计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仔细观察 敢于思考反复求证 课后反思课 题 语文园地二口语交际 作文课标与教材分析本次语文园地分为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几个部分,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观察三幅画,交流观察后的感受。学情分析本次口语交际趣味性较强,通过比眼力,交流观察感受,学生可以充分地体验到观察带来的乐趣。教学目标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教学重点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教学难点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评价设计口语交际的学习,相信自己,大胆发表自己的感想。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查阅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的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6、评议“独具慧眼”奖的主人选。7、 拓展: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第二课时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新的发现?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学生说题目,师整理。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的注意什么呢?5、学生起草,教师巡视。6、学生就某一片交流,共同评议。7、修改或批改,着重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第三课时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优秀习作的赏析。2、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3、誊写习作。二次备课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讨论明确: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深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的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培养仔细观察的好习惯,熟练掌握日记的格式。作业设计背诵日积月累二板书设计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新的发现?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反思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可编辑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