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案7(沪教版第五册)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507163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伶官传序》教案7(沪教版第五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伶官传序》教案7(沪教版第五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伶官传序》教案7(沪教版第五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无忧http:/jiaoxue5u.taobao.com/专注中小学 教学事业!伶官传序一、教学目的:1.了解“满遭损,谦得益”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2.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了解文言词语的省略。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2.难点: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对作者结论的评价。三、教学时数:课内自读课文 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永忠”。北宋吉州永丰(江西永丰)人,官至枢密副史,参知政事。在政治上,他早年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旗帜鲜明,曾就范仲淹被黜事,上书斥责谏官高若纳趋炎附势,不敢主持正义,因而遭到贬谪。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对北宋诗文改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成就,以散文最为突出。他的文章,含蓄委婉,平易自然,各类文章又各有其独到之处。例如他的记事文往往运用精炼的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活动或山水的景色,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他的史论文常常充满激情,选择不同时代的类似史实作适当比较,经过反复论证,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切合现实的经验教训。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新五代史等。解题:课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 (x ) 宠幸的伶官(伶人乐工,伶人做了官称为伶官)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用来表述作者对所记史实的感想和议论。伶官传的开头也有这样一段序论,由于写得比较出色,因此,后代有人让它独立成篇,编入古文选本,同时又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呜呼! 盛 衰之理,虽 曰天命,岂非 人事哉!原庄宗之( 国家和朝代)兴盛衰亡 虽然 (由于) 原:动词,推究事物的本源,如“原君”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可以知之矣。和 他 天下的原因 就 这个道理其:代庄宗之:代天下 所以:的原因 之:代“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世人说 死的时候 拿 箭 梁王是 仇人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 为 兄弟,而 皆背晋以归 梁。此三 是我立他做王的 订盟约结为 可是(他们) 而 归顺 个约:名作动,订盟约其:命令副词者, 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人 都是 一定 心愿 宗庙里面其后 用兵,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 告 庙, 请 其矢,盛(之)以锦他以后带兵打仗的时候 部下 用一头猪一头羊祭告宗庙 请出那 三枝箭用兵:带兵打仗 太牢:牛、猪、羊各一头 少牢:猪、羊各一头囊,负(之)而前驱, 及凯旋而纳 之。走在队伍前面 保藏之:代宗庙方其系燕王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 于太庙,还矢(于)先当他 缚 进入 把箭还给组:丝带、丝绳,泛指绳索 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着王,而告(之)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状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气概 昂扬 雄壮极了 消灭 平定夫 夜 呼, 乱者 四应,仓皇东 出,未及见贼而士卒已散,君臣相军士在夜间呼喊起来 作乱的人四方响应 向东出逃 没等 贼寇 溃散 面面仓皇:匆忙的样子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 断 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也!岂 得 之 难而相觑 去的地方 对天发誓截断头发 多么 丧气啊 难道是得到天下其:表疑问语气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 于人 欤?书曰:“满 招 损,谦还是 痕迹 出自于 人事吗 骄傲得到损害谦虚本通原,名作动,推究事物的本原得 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谨慎得到益处 安乐 自身 这是 道理兴:使兴盛 亡:使灭亡故方其 盛也,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 当 后唐强盛的时候 所有 竞争举:全,所有困 之,而身死 国 灭,为天下笑,夫 祸患常积于忽微围困了他 而他自己中流矢而死国家随之灭亡 被 耻笑 人生的 在微小的为:表被动忽 忽微:形作名,微小的事, 而智勇 多 困于所溺, 岂 独 伶人 也哉?事上累积而成 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惑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智勇:形作名,智勇的人于:表被动第二课时简析课文:这篇短文是一篇传记的小序,内容着重在议论。(正文论文)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以唐庄宗的事例为证。一开头,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作者在这里虽未完全否认天命,但强调国家(或个人)的盛衰,“人事”是决定性的因素,紧接着便以唐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作为论据,来证明自己这一论点的正确。评论唐庄宗,是全文的重要内容。第二段:追述晋王的遗命和唐庄宗如何接受和执行晋王的遗命。要评论唐庄宗,就要从他的生平大事着眼,唐庄宗平生的大业,就是谨遵父志,消灭仇人。这一段分两层叙述:1.较详细地叙述了晋王的临终遗嘱。2. 叙述唐庄宗接受三矢后,对待三矢的严肃的态度,也正表现了他对待父亲的严肃态度,他“凯旋”归来,说明他实现了父亲的遗愿。第三段:把唐庄宗的“盛”“衰”情况作对比,说明他事业的成败,在于人为。以此论证了论点。可分三层:1.写唐庄宗“系燕王父子以祖,函梁君臣之首”,把它们献于太庙,并且“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这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这里突出写一个“盛”字,一个“壮”字,表现了庄宗志得意满。2.写他在天下已定之后,丧失警惕,终于招致失败,而且败得那样惨: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这里突出一个“衰”字与上半的“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与文章开始的“盛衰之理”前后呼应。3.用两个疑问句作结,前一句指出“得难失易”,后一句指出“成败之迹,皆自于人”。这两句虽是疑问句式,但实际意思是肯定的。前一句概括了本段的内容,又回顾了第一段“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后一句则回顾了第一段“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既是给庄宗作结论, 也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为了更充实这一论点,作者紧接着引书的话“满招损,谦得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用理论作为论据来说明论点,这就把“成败之迹,皆自于人”的道理表达得更明确,更充分。第四段:具体指出庄宗身死国灭的原因,并推广一层,为后世戒。分两层:1.再次对比庄宗的盛衰,与第三段相呼应,而着重指出他身死国灭的具体原因是“数十伶人困之”,根据这一史实,作者得出了自己的看法: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两句,既紧密地联系了庄宗的实际,也进一步论证了论点。2.最后“岂独伶人也哉”一语,为当代和后世帝王提供教训( 实际也为一般人提供教训)。客服唯一联系qq 1119139686 欢迎跟我们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