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及课件使用说明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504094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声慢教案及课件使用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声声慢教案及课件使用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声声慢教案及课件使用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声声慢说课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多为名家名作,其作品涵盖的思想内容是人文精神、素质教育的有力载体。诗词教学在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语文中队诗词教学的总的教学要求有以下四点:1、通过学习增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文化品味的提高,达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来影响学生。2、诗词是人学,更使人心之学,要能够诱发学生从中看到人和人格的力量。3、要使学生能够突破思维定势,培养他们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4要能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和写作水平。声声慢这首词可以说是诗词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比如讲魏晋诗要讲陶渊明,讲唐诗要讲李白杜甫,讲宋词就不能不讲到苏轼、李清照。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词作历来备受关注。而这首词又是她的一手震动词坛的名作。她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的烘托渲染,层层推进,给人更多的思索空间,感情“愁”也更深沉博大。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有:*知识教学点: 1、通过意象把握意境,在反复诵中体味词之音乐美、韵律美、语言美、情感美。(教学重点)2、对作者作品简单的介绍。* 能力教学点: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情感渗透点:深入体会作者的愁情。(教学难点)确定中难点的依据:诗词被称为文学中的文学,语言的含蓄性,意象的跳跃性,意境的模糊性往往是我们觉得“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往,昏昏然如坠千里云雾之中。因此诗词赏析的重点当然是意象意境的把握,难点就是情感的体味。如何克服这些重点难点呢?我想诗词的学习绝不能就古论古,而应该“以今论古”学以致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的性格爱好,留心观察,找到他们乐于接受又易于接受的生动形式。找准最佳契合点,从而顺利实现中难点的突破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播放歌曲创设情境朗读词作初步感知欣赏名句融入意境依情谱曲歌为咏志分析意象体味愁情诵读法诱思探究法点拨法讨论法情境导入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想呢?首先我说一下学情: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被娱乐文化培养着的一代人,他们十六七岁,生活在一个有点夸大了的世界里,小学初中已经掌握了最基本的诗词知识,已具有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现在的他们正是叛逆中急需情感的浇灌,表现欲也很强而且具有超强的脸像想象能力,现代音乐是他们的最爱,恰巧音乐又是词的载体,因此,我预计从欣赏音乐的角度切入词的鉴赏。在这一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欣赏音乐和flash引入,充分调动同学们的视听感受,创设生动、直观、具体可感的情境,使之联想想象,又因为学生阅历较浅,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不引导很难体味到李清照秋日的愁怀。因此,要采用讲读和点拨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学生把握全词的意境,问题就不大了。讨论、诱思探究的方法,更能使他们深入领会其情感,我们也就完成了不仅送鱼给学生,还要教会学生打鱼的任务。基于以上的思想,关于声声慢,我建议实施以下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安雯以歌曲形式演绎的月满西楼,创设情境。为什么选择月满西楼呢?因为它也是李清照的一首非常著名写愁的词作,加上安雯深情,哀婉的演绎,就会使学生一下子受到“诱发”,走进李清照,走进婉约词,走进那份孤独凄凉,身临其境地感悟到作者内心的愁情。2、 作者、作品介绍。这一环节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巩固之前学过的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知识。因为学生在小学、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的词,对李清照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这一环节只算是一个简单的回顾,温故知新。3、 齐读词作,初步感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它有利于理解把握词作的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这首词的基调是深沉、凝重的,朗读时要注意把握。4、 分析意象,体味愁情。上一环节设计有这样一个思考题: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和李清照志趣相投的丈夫病逝在任上。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得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请同学们感知: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明确: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 分析:这个反问句式意味绵长,感慨深沉,一唱三叹,令人产生共鸣,突出了愁之深、愁之重。5、 分析意象,体味愁情。意象是寄托作者情感的形象。意象是理解词作的金钥匙,让学生动手找词作中最能表现作者愁情的意象,通过讨论得出深刻的结论,这就是探究性阅读。明确: 淡酒无法消愁。有诗为证:“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晚风徒增无奈。借酒消愁,而秋风砭骨,意绪全无,愁情更浓。旧雁触目伤怀。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雁就成为旧时相识。雁可以重新回到北方,词人却只能客寄江南。丈夫亡故,锦书不再,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徒增天涯沦落之感,触目伤怀。黄花倍感孤单。李清照曾有用黄花装点案头的习惯。丈夫赵明诚也常将菊花簪在她的发间。而如今,物是人非,只能任黄花凋零。看到花的憔悴,推物及人,愁上加愁。孤窗独守凄凉。梧桐寂寞之感。细雨愁绪无边。黄昏长夜难熬。这一系列的意象,都是最能体现愁思、愁绪的意象,将它们叠加起来,直至将愁情推至无以复加的程度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6、 欣赏名句,融入意境。如果说意象是点,语句是线,那么意境就是面。前面我们分析了点,这一环节我们通过以点带面,线面结合的方法,走向诗词赏析的较高层次:融入意境。这一环节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你喜欢这首词的哪一句,为什么喜欢?同学们可能发掘出以下语句:A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分析:这一句叠词用得很妙。十四个字两两叠加,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如泣如诉,为全词奠定深沉凝重、愁苦凄凉的基调。B、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最难将息”四字引出下文四句,以下四句均是“最难将息”的原因: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借酒消愁,大风忽起,难驱愁云。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仰头望天,燕群飞过,触目伤怀,此愁难消。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堆积,无人共摘,秋意正浓,无人相伴,彻骨孤独。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正如温庭筠更漏子所言:“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以声衬情,顿挫凄绝。丈夫不在,她等到的只是漫长难熬的黑夜。综上所述,整首词的意境仍是在渲染一个“愁”字: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7、 延伸思考,体味情感美。思考:请结合李清照的生平与写作此词的背景谈一谈作者的愁情缘何而起? 明确:这情感已经不仅仅是愁了,而是比愁情更深沉,更博大的东西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漂泊之苦。8、 能力拓展,学以致用。导入本课的时候,我让同学们欣赏了flash月满西楼,安雯通过曼妙的歌声对李清照的词进行了诠释,这一环节要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学以致用。播放李 清照的另外一首词声声慢,请同学们依情谱曲,用自己的旋律表达对声声慢的体味。让同学们在尝试中得到真知,在创作中得到快乐,和词人的灵魂一起舞蹈。9、 作业 背诵声声慢。自己脑子里有的才是宝贝,年轻人性情懒惰,自制力差,严格要求不可少。 将声声慢改写为诗,散文诗,散文,小说等。板书设计不用唯一的答案限制学生,让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有所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当然学生所标之新中可能有百分之九十九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正是这百分之九十九的没意义成就了学生百分之一的有价值。10、 板书设计愁意象淡酒、晚风旧雁、黄花孤窗、梧桐细雨、黄昏意境情感饱含愁思 渲染愁意亡国 之恨丧夫 之痛漂泊 之苦超脱愁绪借景抒情 景情景郑州一中语文组 侯 巍2007-12-06联系方式:13636261292邮 箱:houweihouwei126.com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