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课件一教案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503914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课件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配套课件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配套课件一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从品味文本的语言和细节入手,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的阅读方法。2、能力目标:抓关键语句,提高学生鉴赏和评价的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启发和培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本中寄托的情感,感悟如山的母爱。4、审美目标: 通过学生的审美阅读,进行情感体验,进而引导同学们懂得珍惜亲情。二、 【教学重点、难点】1、 母亲性格的特点。2、理解母亲对我进行了怎样的生命教育 。三、 【教学时数】二课时四、 【教与学的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 理清课文脉络。2、 结合课文,分析母亲人物形象,总结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3、 朗读课文,鉴赏本文语言以及文章的抒情风格,抓住一些感人至深的抒情议论反复体味。二、教学程序(一) 导语有一首歌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或许都听过,“沉醉于音阶她不赞赏,母亲的爱却永远未退让”这是byond的真的爱你,这是献给母亲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念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古代诗人孟郊写的,也是关于母爱的,母亲是伟大的、无私的,因为我们的母亲,才有现在的我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母亲的散文老舍我的母亲(板书)(二) 导读:1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满族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2. 初读全文,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课文,了解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从而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脉 提问学生, 时间顺序(板书): 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3阅读整篇课文,回答一个问题,“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要要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母亲给我的影响呢? 大家思考一下,如果觉得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的话,可以先回答下面这个问题。 说说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什么性格特点,从哪里看出来? 母亲这些性格对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提问学生) 母亲对“我”的影响: 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第12 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4、 作者是这样的人,他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呢,都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个老师,那作者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说明。 提示(板书):1.勤劳诚实,做事仔细认真 第8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盘她终年没有休息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2.热情好客 P.5第10节:母亲待人热情,家里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3.乐于助人 第11节:“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 4.软而硬,善良而又坚强 第12节:写母亲并不软弱。“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她的泪会往心中落。5、相信大家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之后,会明白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母亲对我的影响了,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真挚感人,请同学们自己课后自己再仔细品读一下其中的句子,反复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6、下面我们就重点研读课文,抓住一些段落,把握作者的语言特色。 首先朗读课文第6节、第8节,仔细揣摩字里行间的意思。 第6节:反复说“我”,是感情激动的反映,前一个“我”,一字一逗,表示心情的难过,饱含心疼母亲的感情。 第8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一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 “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一黑一白,色彩对比鲜明,从对比中显出母亲作事认真。 “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杰出,残破的铜活发着光。”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7. 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这篇课文,找出其中一些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是那些地方感动了你,为什么? 2.认真品读课文第十三节,然后写一小段关于你母亲,或者是在电影/电视/日常生活里面的你看到的一个母亲的一件事,一个片断,或者是一个小细节给你的感动,说说母爱。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继续分析把握作者的语言特色,具体分析第13节,讨论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 2、体验认识情感,表达自己丰富独特的情感。 二、教学程序 1、讲析第13节: 齐读第13节,然后回答一个问题,这节课主要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主要写三件事: 1 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2 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3 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这三件事的内涵在于表现伟大的、无私的母爱。 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不但不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含泪把我送出门去”。这里作者没有对母亲作具体的描写,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这令母亲“作了半个月难”的保证金上,这笔“巨款”岂止是母亲全部的爱,也是母爱对儿子的全部希望。 三姐结婚,如同割去母亲的右手。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 第三件事作者重点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2.、同学们把你找出的令你感动喜欢的句子念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提问和自荐相结合),其他同学对台上的同学所念出来的句子有其他意见的也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对同学们念出来的句子老师适当作出指导点评。 3.、品味总结语言特色: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 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法。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再如“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句中“找饭吃”写得通俗极了。“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一句充满了感情,但语言却是大白话。 4. 把上一节课写的那一段关于母亲的话,首先小组间互相看一下自己的作品,根据我们这两节课学习的关于人物的叙述描写方面的一些方法进行讨论,然后请一些同学把自己觉得写得比较好的段落念出来。 5.布置作业:从你的相册中,找出一张你最喜欢的和你朋友、亲人、同学在一起的照片,你觉得最有意思的,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关于这张照片的文章。 预习冰心:巴金这个人以及故乡的榕树这两片课文。 附录:课堂板书 我的母亲老舍时间顺序: 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作者为人: 母亲为人: 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1.勤劳诚实,做事仔细认真 好客 2.热情好客 软而硬的个性 3.乐于助人 平和态度,吃亏的个性 4.软而硬,善良而又坚强 有做人的原则 本文语言特色: 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朴实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