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2:《论毅力》教案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503003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2:《论毅力》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广东省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2:《论毅力》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广东省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2:《论毅力》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19论毅力1、课文解读。(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4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9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有“神童”之称。1890年,粱启超17岁时拜康有为为师,师从康有为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1894年6月,梁启超随康有为人京参加会试。7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于次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粱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史称“公车上书”。这年7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8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任总撰述,发表了变法通议等重要论著,还积极编辑出版西政丛书。1897年,梁启超应邀前去长沙,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创办湘学报,积极鼓吹和推动维新运动,培养新型人才。1898年,梁启超奉调入京,同康有为等人发动了著名的“变法维新运动”,协助光绪皇帝实行新政。在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共103天里,梁启超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要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正如他致夏曾佑的信中所言:“新政来源,真可谓全出我辈。”在后党的反扑下,戊戌变法遭到失败,梁启超远走日本避难。梁启超流亡日本,与康有为组织保皇会,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在1898年至1903年5年之间,梁启超在以上刊物上共发表多篇文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思想,深刻地批判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当时著名诗人黄遵宪称颂梁启超的思想言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辛亥革命后,梁启超组织“进步党”,曾短暂出任袁世凯司法总长。袁世凯复辟帝制,梁启超认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便积极策划并参与了倒袁活动,于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加速了袁世凯洪宪帝制的失败。梁启超组织研究系,以培育自己的政治力量。1916年后,梁启超与北洋军阀段祺瑞合作,鼓吹走立宪道路,曾任段内阁的财政总长。但是,残酷的政治漩涡很快使得梁启超彻底放弃政治幻想,三个月后去职,从此结束了政治生涯。此后的十多年,梁启超主要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先后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任教,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并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学府巡回讲学,以其丰富广博的学识,培养造就了一批日后成大器的人才。他在哲学、佛学、史学、政治经济学、先秦诸子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写于1902年。“百日新政”失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在菜市口刑场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其他倾向变法和参与新政的官员被陆续监禁、罢官和贬遣戍边的达四十多人。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新政全部被废除。作者流亡日本,反思维新变法失败的教训,勉励处于逆境的同仁,不要因一时受挫而灰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继续前进。(2)基本解读。本文是用较为浅近的文言进行写作的,自始至终运用了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道理说得十分透彻。开篇从“天下”、“古今”起笔,从“成”、“败”落笔,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一正一反,正反对举的论证方法统领全文。然后从人生的逆境与顺境相间以选的一般规律人手,论证只有最有毅力的人,才能最终获得成功。紧接着,阐述人生历程的规律,从理论上论证论点。强调“顺境”与“逆境”,“至强之人”与“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的正反对举,分析这五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待阻力、逆境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论证毅力的重要性,再次论证论点。以“递”与“顺”的转化规律进一步论毅力的作用,从挫折而不退说起,辩证地阐明逆与顺的关系。于“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之关键。以“操舟”喻对等逆境,没有毅力的人是不可能达到彼岸的。(3)精华鉴赏。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正反论证,逻辑严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自始至终运用了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道理说得十分透彻。文章开篇从“天下”、“古今”起笔,从“成”、“败”落笔,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一正一反,正反对举的论证方法统领全文。在论述时也从“顺境”与“逆境”,“至强之人”与“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的正反对举。语言浅近流畅,充满感情。梁启超是中国文学语言由古代转向近代的过渡人物,喜欢运用浅近畅晓、半文半白的语言进行写作,时常吸收外国语言的表达方法,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笔锋包含感情,一泻千里。本文就是通过层递句来达到这一效果的:其一,面对逆境与阻力的五种人的不同态度和结果,“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一层进一层,层层递进,将“有毅力者”与“反是者”的不同层次都提到了,涵盖全面,说明周密;其次,操舟者,彼“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三个层次的层递,将“反是者败”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此外,文中的比喻句运用很灵活,如以“操舟”比喻“有毅力者”“得从容以进度其顺”,“反是者”“故彼岸终不可达也”,又援引孔子“为山”之喻,指出无毅力者功亏一篑,用孟子“掘井”之喻,指出半途而废,事业无成。这些比喻都顺手拈来,生动活泼。(4)参考译文。天下古今成败的种种事情,是如此的情况繁多、道路不一啊。概括地研究它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是有毅力的人成功,与此相反的人失败。人生的历程,大抵逆境占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十分之三四,顺、逆两境又常常互相间隔、交替出现。无论事情的大小,必定有几次乃至十几次遇到阻力。它们的阻力虽然或大或小,但总之是必定无可逃避的。那些志力薄弱的人,开始时一定说“我要怎样,我要怎样”,他们的意思是以为天下的事情本来十分容易,等到很快地尝试一下,阻力突然来了,就灰心丧气地打退堂鼓了;那些志力稍微薄弱的人,乘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两次挫折就退后了;那些志力稍微强大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就退后了;那些志力更加强大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也退后了;那种事情越大的,做的人遇到的挫折越多,他没有退后是不容易的,不是志力最强的人,没有能够好好地做到底的。如果他遇到挫折而不退后,那么在小的挫折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利;大的挫折之后,必定有大的顺利。烦难复杂的地方已经过去了,接着就会有随着刀子下去就切断了的一天。旁观的人只是非常羡慕他的成功,以为他大概是幸运儿,天老爷有宠于他,又以为自己在遭遇上很艰难,因此所成就的事业不如他。这种人怎么知道所谓的艰难、幸运,都是他和我相同的,但那种能不能够征服艰难、利用幸运的态度,即是他成功、我失败所区别的地方。又比如驾船,如果在二十天的期间内,行驶千里的水路,其间风潮的或顺或逆,常常交相错杂。他凭借艰苦忍耐的志力,顶着逆风恶浪而突破、通过难关,然后能够从从容容进入到顺利的境地。我就有时行驶了一天即返回了,有时行驶了两三天即返回了,有时行驶了五六天即返回了,所以那边岸终于无法达到。孔子说:“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孟子说:“做事的人,比如挖井,挖了七八丈深,还没有挖到井水,还是废井。”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2习题解说。(1)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本题的意图是结合课文进行辩证的思考,增强对于毅力的认识。面对逆境与阻力的五种人的不同态度和结果,“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一层进一层,层层递进,将“有毅力者”与“反是者”的不同层次都提到了,涵盖全面,突出只有毅力至强方能事业成功,只有那些有毅力、意志力的人才能逆转境遇。(2)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本题的意图是结合本系列教材前后文章的呼应,增进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辩证的思考的方法。两者的观点大致相同,但各自侧重点不很一致。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去一文强调,人应激发出自己的潜能,以主观意志力来控制人生方向,在与抵抗力的抗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而论毅力一文主要是以“递”与“顺”的转化规律进一步论毅力的作用,从挫折而不退说起,辩证地阐明逆与顺的关系。于“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之关键。以“操舟”喻对等逆境,没有毅力的人是不可能达到彼岸。总之,两者都重点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内在精神的重要作(3)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本题的意图是增强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参考答案:第1小题:焉:于是,于此,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处所、对象。第2小题:焉:语气词。第3小题:焉:然、貌、样子,助词。第4小题:焉:哪儿。相关资料。变法通议自序(1896年8月9日)法何以必变?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起,流质炎炎,热熔冰迁,累变而成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鸟,飞鱼飞鼍,袋鼠脊兽,彼生此灭,更代迭变,而成世界;紫血红血,流注体内,呼碳吸养,刻刻相续,一日千变,而成生人。藉日不变,则天地人类并时而息矣。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贡助之法变为租庸调,租庸调变为两税,两税变为一条鞭;并乘之法变为府兵,府兵变为e6骑,啦骑变为禁军;学校升造之法变为荐辟,荐辟变为九品中正,九品变为科目。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公理有固然,非夫人之为也。为不变之说者,动日“守古守古”,庸讵知自太古、上古、中古、近古以至今日,固已不知万百千变。今日所目为古法而守之者,其于古人之意,相去岂可以道里计哉?今夫自然之变,天之道也;或变则善,或变则敝。有人道焉,则智者之所审也。语曰:“学者上达,不学下达。”惟治亦然:委心任运,听其流变,则日趋于敝;振刷整顿,斟酌通变,则日趋于善。吾揆之于古,一姓受命,铲法立制,数叶以后,其子孙之所奉行,必有以异于其祖父矣。而彼君民上下,犹峒焉以为吾今日之法吾祖,前者以之治天下而治,茱然守之,因循不察,渐移渐变,百事废弛,卒至疲敝,不可收拾。代兴者审其敝而变之,斯为新王矣。苟其子孙达于此义,自审其敝而自变之,斯号中兴矣。汉唐中兴,斯固然矣。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言治旧国必用新法也。其事甚顺,其义至明,有可为之机,有可取之法,;有不得不行之势,有不容少缓之故。为不变之说者,犹日“守古守古”,坐视其因循废弛,而漠然无所动于中。呜呼!可不谓大惑不解者乎?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伊尹日:“用其新,去其陈。”病乃不存。夜不炳烛则昧,冬不御裘则寒,渡河而乘陆车者危,易证而尝旧方者死。今专标斯义,大声疾呼,上循土训诵训之遗,下依朦讽鼓谏之义,言之无罪,闻者足兴,为六十篇,分类十二,知我罪我,其无辞焉。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