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外国诗歌四首 参考资料(粤教版必修2)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99747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外国诗歌四首 参考资料(粤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6.外国诗歌四首 参考资料(粤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6.外国诗歌四首 参考资料(粤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2外国诗歌四首 参考资料致大 海 1、文本全解。(1) 作者简介。 普希金是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一生创作了 800 多首抒情诗和 10 多首叙事诗。别林斯基说: “普希金被公认为俄国第一艺术的诗人,他给俄国带来了作为艺术的诗,而不是抒写情感的美丽的语言。”普希金一生向往并讴歌自由,青年时代就与“十二月党”人有密切的接触,并从“十二月党”的朋友和法国启蒙主义者的著作中接受了进步的自由思想。 1817 年他的歌颂自由、抨击农奴制、揭露沙皇暴政的自由颂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由此他成为俄罗斯解放运动的代言人,也因此触怒了亚历山大一世。后者曾决定把他流放西伯利亚,后来以调动职务为名,将之流放南俄。 1823 年普希金从基什尼奥夫调往敖德萨,受敖德萨总督沃朗佐夫的监视和诬陷。隔年 7 月底又被押解到普斯科夫省的米海洛夫村,交地方当局和教会监视。 1820 年至 1823 年是普希金被流放南俄的时期,也是他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全盛期,他说,这个时期他深受拜伦的影响: “因为拜伦而发了狂”。他的许多歌颂个性自由的重要作品,产生于这一时期,如茨冈、高加索的俘虏、 强盗兄弟、 ( 致大海等。 致大海作于 1824 年。这一年,普希金从敖德萨被流放到普斯科夫省的米海洛夫村。在此之前,在敖德萨的时候,诗人曾打算偷渡出海,逃避流放,但没有成功。写这首诗,正体现着身处困境的诗人对自由的极度向往。(2) 基本解读。致大海整首诗的内在情感,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海,奔放不羁,一泻千里。 全诗由 15 组诗节组成。诗人奔腾起伏的情感,形成了致大海大致的节奏。在诗的开篇,诗人与大海道别。他称大海为“自由的元素”,歌颂蓝色的浪头是“骄傲的美闪烁壮观”,他将大海视为“友人”,视为知己,倾听她“忧郁的絮语”, “喧声呼唤”, “沉郁的吐诉”,与她作着“别离一刻的招呼”。大海的性格与诗人的性格互为映衬,诗人与他所讴歌的大海,已互为一体。 诗人独自徘徊于大海的岸上,领略她的“黄昏时分的幽静”、 “任性的脾气的发作”、时而庇护渔人时而让渔船覆没的“喜怒无常”所有的一切,都是大海的奔放自由性格的写照。在与大海的推心置腹中,诗人还吐露了他“珍爱的愿望”: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愿望。正因为心存这种愿望,大海才成了诗人“渴望的国度”“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那暗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到这里,诗人笔锋一转,写到了大海旁边令人厌烦的凝固的石岸,这些石岸,使诗人无法热烈地拥抱大海,整个儿“被缚住”了,只好“在岸边留下来”。这些凝固的石岸正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它是拘禁诗人的无边的囚牢,它使诗人向往自由的夙愿无以实现。 尽管现实的囚禁使诗人无法“奔上坦荡的途径”,但荒凉的岸边仍有一件东西激动着他的心灵,那就是拿破仑和拜伦的墓茔。这一段里,诗人通过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忆,歌颂了这两位非同一般的伟人,尤其是拜伦,为自由而战的精神。他称拜伦: “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给世上。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噢,大海 ! 他曾经为你歌唱。”这位自由的战士与大海的精神气息息息相通他由大海的“精气塑成”,是大海形象的反映,他像大海一样深沉、有力、阴郁、倔强。诗人歌颂拜伦,实际上是以拜伦而喻己,表达自己对大海般的自由精神的向往。 然而,现实是无情的,拜伦的英灵何在 ? 在与大海道别的那一刻,诗人的情绪又陷入消沉、颓丧之中: “世界空虚了哦,海洋,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 ? 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在压抑之中,唯有大海没有把诗人“遗忘”。诗人愿意久久聆听大海“黄分时分的轰响”,欣赏大海“壮观的美色”,将大海的精神带到“寂静的荒原”中,以之勉励自己,为自由奋斗不息。 (3) 精华鉴赏。 蓝天,白云,辽阔无际、时而幽静时而咆哮的大海,是自由的象征。致大海通过讴歌大海,抒写了诗人向往自由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在沁皇残酷专制的现实面前,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奔放而自由的抒情,是致大海最重要的特色。这首诗用开阔的意象,澎湃的激情,拟人的手法,直抒胸臆的文笔,纵情抒写大海。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向大海倾吐自己的苦闷之情,借大海表达自己的理想向往。在这一对话过程中,诗人作为抒情主体,获得一个壮阔如大海的抒情形象。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雄浑,诗情奔放,是一曲悲壮而凄美的自由颂歌。一位前苏联著名诗人曾这样说: 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 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 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 普希金诗句像金屑那样散撒 我一无所求 (1) 作者简介。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Rabindranath Tagore , 1861 1941) 出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各答尔市。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是一位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泰戈尔是父母最小的第 14 个孩子。他的哥哥、姐姐和侄辈亲戚中有好几位作家、音乐家或画家。泰戈尔丰富的学识,主要得益于父兄及家庭教师的教诲。在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家庭中成长,泰戈尔 8 岁便开始练习写诗, 12 岁时随父亲周游北印度,这时开始写剧本, 15 岁时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长诗野花,获得好评。 1877 年他写出第一篇短篇小说女乞丐。 1878 年赴英国学习,在伦敦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和西方音乐。 1880 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1883 年泰戈尔与默勒纳利妮黛维结婚。这个阶段,他的创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890 年,听从父亲的吩咐,泰戈尔到东孟加拉乡下经营父亲的田产。在此期间,他与农民成了真正的朋友,成了他们的代言人。他一方面创作,一方面收集民歌民谣。这段经历,对其诗的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1913 年,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奖。他将这笔数额可观的奖金和他的全部著作版权捐给由他创办的以传播古老的印度文化为己任的国际大学,作为办学经费。 1905 年前后,他积极参加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争取印度民族解放的运动。 1920 年至 1929 年他先后访问了英国、美国、中国、日本、秘鲁、意大利、瑞士等,并发表演讲集在中国的谈话。 1941 年泰戈尔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市逝世,享年 80 岁。 泰戈尔一生共创作诗歌 50 多部 ( 集 ) 、长篇和中篇小说 12 部,短篇小说 100 余篇,剧本 20 多部,还有许多有关政治、哲学、文学方面的著作。 (2) 基本解读。 作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泰戈尔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他的创作更带有东方诗人对人生、对自然、对爱的颖悟的特点。他早期的诗以写“爱”为主题。然而这种“爱”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甜言蜜语式的男欢女爱,而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景观。他的诗带有民歌的色彩,单纯,宁静,和谐。他善于选择小景小物,如黄鸟、羔羊、麦田、蜜蜂、溪流、挤奶的女人等,当他将这些乡村小景零零星星地摆在一起的时候,一种纯真、和谐的乡间爱情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我一无所求正属于这样的作品。 我一无所求即园丁集 13 ,现题目为课文编者所加。 园丁集收入的是泰戈尔 1913 年前后的诗作,诚如诗人在自序中所言:这些诗是“关于爱情和人生的抒情诗”。风格上与吉檀迦利相近,带有某种宗教的神秘主义色彩。我一无所求可以说是园丁集中的一首佳作。全诗由三节诗组成,出现于诗中的有两个人物:一是“我”, “一无所有地站在树林后”的“我”;一是“你”,一个正在挤牛奶的女人。这一幕生活小景,发生于乡间恬静的榕树下。从景观的动与静的角度看,这里有静的自然景观和动的人的景观。清晨,乡村的一切仍带着黎明时分的倦意湿润的空气,薄雾中的嫩草,芒果树在村径上飘洒着繁花,蜜蜂在四周嗡嗡飞着。就在这样的情景中, “我”提着空桶子,看着“我”的女人挤牛奶。这是一幅近乎静态的美丽的图画。远处,湿婆天的庙门开了,朝拜者开始诵经;汲水的女人从河边走来,水瓶里发出汩汩的声响。这是动态的景观。动态也罢,静态也罢,这里只有客观的描摹而没有主观的诉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是无需用言语的,一切自有一种和谐的空气流溢于四周。诗人所要表达的爱,正融化于这幅乡间美景之中,爱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当诗人的感情移位于大自然的时候,周围的一切就莫不充溢着爱意。这就是泰戈尔早期的诗,写爱也写自然,爱与自然融为一体,人成为自然的一种景观。 我一无所求 ) 用优美的文笔写乡间的生活小景,诗中呈现着各种美丽而恬静的画面。富有画面感和色彩感是泰戈尔抒情诗的一大特点,这位热衷于写和谐的自然景观的诗人,以他的田园牧歌式的抒情诗,以他对人性,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关注而赢得了美誉。瑞典皇家学院在授予泰戈尔诺贝尔奖的颁奖词中这样评论 ( 园丁集 ) : “在这部诗集中,我们窥见了他的个性的另一方面;青年恋人忽而狂喜,忽而焦虑的爱情体验;人生浮沉中的渴求和欢悦。尽管如此,整部诗集仍然闪烁着更高世界的微光。” (3) 问题探究。 泰戈尔的抒情诗多是一种平和、恬淡的田园诗。他的诗与上一课学习的普希金的激情澎湃的抒情诗,格调完全不同。可将这两位诗人的抒情诗进行比较,探究两类抒情诗不同的特点,加深对两位诗人不同的抒情风格的认识。 底 片 (1) 作者简介。 希姆博尔斯卡,即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 (Wislawa Szymborska) , 1923 年 7 月 2 日生于波兰波兹南省库尔尼克的布宁村。 1931 年举家迁居克拉科夫,从此希姆博尔斯卡就一直生活居住在克拉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姆博尔斯卡在地下秘密学校完成中学学业,随后在铁路部门工作。 1945 年波兰解放后,希姆博尔斯卡进入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攻读波兰语言文学和社会学。同时开始写作,在波兰日报的青年副刊 ( 斗争上发表了她的第一首诗寻找词句 (1945 年 ) 。 1952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我们为什么活着 ) ,并于同年被吸收为波兰作家协会会员。 1953 年成为文学生活周刊的编委,并主持该刊的诗歌部达 20 多年之久。 1954 年出版了她的第二部诗集询问自己,并获当年的克拉科夫城市奖。 1956 年以后,希姆博尔斯卡相继出版了诗集呼唤雪人 (1957 年 ) 、 盐 (1962 年 ) 、 一百种乐趣 ) (1967 年 ) 、 任何情况 (1972 年 ) 、 巨大的数字 (1976 年 ) 、桥上的人 (1986 年 ) 和 ( 结束和开始 (1993 年 ) 。由于希姆博尔斯卡在诗歌创作上的杰出成就,她先后获得了波兰文化部颁发的国家文学二等奖 (1963 年 ) ,德国的歌德奖 (1991 年 ) ,赫尔德奖 (1995 年 ) 。 1995 年波兹南的密茨凯维支大学还授予她“名誉博士”称号。 以 1956 年为界,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诗歌主要揭露了法西斯战争的残暴和罪行,热情歌颂了祖国波兰的复兴和建设。后期的诗歌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形式和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想像力更为丰富,也更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其诗歌主题大多涉及人的生存环境和人与历史的关系,人在历史上和自然环境中的位置等重要问题。底片属于后期作品。 (2) 基本解读。 作者对底片的影像做了准确的描述,指出了底片中的景物和人,她写到了天空、乌云、太阳、樱桃树、花和底片上的人。她特别注意到了底片和其所反映的真实的事物在几个方面的对比: 第一,黑白色的对比。真实世界是五颜六色的,反映到底片中只有黑白两色,这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效果,既真实又不真实。 第二,左右位置的互换。底片从正面看和反面看,它所反映的影像是一样的,但是左右刚好相反,而看底片的人很难知道哪一面是正确的。 第三,鬼魂与活人的对比。真实世界生动的人物到了底片中,感觉就像鬼魂一样。因为上述这些对比构成的奇妙的感觉,模糊了真实与虚假的界线,将内心的感觉与真实的世界融为一体,所以就有了问候和提问,这也可以看作自己向自己问候和提问。心灵的自我沉思借底片这一独特的客体找到了一种表达的方式。底片在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单一和多样等等方面形成了一种张力,因此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 在表现方法上,本诗采用了白描、独白的方式。 (3) 问题探究。本诗的语言明白如话却含义深奥,令人回味无穷。山民也有这个特点,请予比较,加深对此类诗歌的理解。黑 八 月 (1) 作者简介。 沃尔柯特,即德勒克沃尔柯特 (Derek Waleott) 。他有英国、非洲和荷兰血统,会英语、克里奥耳英语和克里奥耳法语 ( 本地土语 ) 以及西班牙语,使用英语写作。他在多种文化交叉错杂的环境下成长,然而他的国家 1979 年才获得独立的国家没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使沃尔柯特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精神“分裂”者和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沃尔柯特的诗,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上定位的。瑞典文学院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中指出,授奖予沃尔柯特是由于他的诗“大量散发光和热,并深具历史眼光,是多元文化作用下的产物”,“沃尔柯特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为他的文化环境定了位,并通过它们向我们每一个人说话”。沃尔柯特是一个富于爱心的诗人,尽管异化主题和“海难”主题贯串在他的诗中,但他的诗同时又有一种生活的厚实感和韧性的生命力,使人得以“海难余生”。 黑八月即是这样一首诗。 在诗风上,沃尔柯特是传统诗与现代诗相结合的诗人,他不随俗,当诗趋于“反诗”而显得艺术性“式微”之际,作为“边缘诗人”的沃尔柯特自行其是,独树一帜地表现出丰富华美的诗风。 沃尔柯特从 18 岁出版第一本诗集起,至今已出版诗集和长诗 15 部,包括海难余生 (1965 年 ) 、 海葡萄 (1976 年 ) 、星苹果王国 (1979 年 ) 、 幸运的旅客 (1984 年 ) 、 仲夏 (1986 年 ) 、自传性叙事长诗另一半 (1973 年 ) 和史诗体叙事长诗 ( 荷马 ) (1990 年 ) 等。 (2) 基本解读。 这首诗描写的雨季应该是非常漫长、晦暗的,但是诗人却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叙说达了诗人对生活、对人生宽厚的接纳,反映出一种生活的厚实感和韧性的生命力。 译诗三行为一段,反映一种形式上的对称,造成一种奇特的效果,形式本身就具有一种诗的韵味。 诗歌首先写到了“黑八月”的雨水和“肿胀的天”, “一切东西都进了地狱”,大家都在盼望着太阳。诗人想像太阳的方式是非常奇特的,拟人化的太阳是非常有性格的,她像一个小姑娘,不管“山岭冒烟”还是“河流泛滥”,她都“抱窝不出”、 “躲在房里赏玩古老东西”,这些“古老东西”里竟然还有“我的诗”。面对这样一个迟迟不露面的太阳,诗人没有抱怨,反而说“我爱你”;而且, “慢慢学会”、 “爱这阴暗的日子”。第六节中,太阳终于出来了,这是诗的高潮所在。诗人用了非常亲切、温馨、华丽的词句如“体谅的眼”、 “繁华的额”、 “雨的珠帘”等,表达出诗人见到太阳的欣喜无比的心情。 诗的结尾是诗意的升华,也反映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不是以廉价的乐观给人安慰 生活宽广深厚的接受。 (3) 精华鉴赏。 而是表达出对诗歌的语言充满了浓郁的热带气息,色彩鲜明,追求诗画合一。语言多姿多彩,将夸张、比喻和比拟等修辞手法使用得出神人化,想像特别、描写新奇、抒情真挚,使人可见、可触、可感。 2 习题解说。 (1)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此题意在让学生领会诗人的精神向往所在。 普希金歌颂拜伦等,实际上是以拜伦等而喻己表达自己对大海般自由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2)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意在让学生体会泰戈尔作为东方诗人其诗歌的田园特色。泰戈尔擅长于写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体验生命的乐趣。在我一无所求第一节中,他描绘了一幅这样的景象:清晨,乡村的一切仍带着黎明时分的倦意,湿润的空气,薄雾中的嫩草,芒果树在村径上飘洒着繁花,蜜蜂在四周嗡嗡飞着。在大榕树下, “我一无所求”地提着空桶子,看着“我”的女人挤牛奶。这是一幅超然的静谧的美丽的图画,它要告知的不是劳动的辛苦、生活的艰难,而是超然物外的闲适,乡间恬静祥和的生活乐趣,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景观。 (3)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意在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领会。 对着底片, “我”感悟到底片上的像鬼魂一样的影像实际上就是活人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正是这种与自我相关的感悟引发了“我”对“鬼魂”的问候和提问,其实这都可看作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自言自语是不需要回答的。在黑八月中,诗人所说表达了他对生活宽广深厚的态度,对逆境坦然接受、积极面对,而有这种态度才能够更加珍惜美好的事物。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