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B 洁净室测试方法.doc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1495879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附录B 洁净室测试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附录B 洁净室测试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附录B 洁净室测试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施工工艺标准 (QB-CNCEC J08-2004附录B)附录B 洁净室测试方法1 风量或风速的检测1.1 对于单向流洁净室,采用室截面平均风速和截面积乘积的方法确定送风量。离高效过滤器0.3m,垂直于气流的截面作为采样测试截面,截面上测点间距不宜大于0.6m,测点数不应少于5个,以所有测点风速读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平均风速。1.2 对于非单向流洁净室,采用风口法或风管法确定送风量,做法如下:1.2.1 风口法是在安装有高效过滤器的风口处,根据风口形状连接辅助风管进行测量。即用镀锌钢板或其他不产尘材料做成与风口形状及内截面相同,长度等于2倍风口长边长的直管段,连接于风口外部。在辅助风管出口平面上,按最少测点数不少于6点均匀布置,使用热球式风速仪测定各测点之风速。然后,以求取的风口截面平均风速乘以风口净截面积求取测定风量。1.2.2 对于风口上风侧有较长的支管段,且已经或可以钻孔时,可以用风管法确定风量。测量断面应位于大于或等于局部阻力部件前3倍管径或长边长,局部阻力部件后5倍管径或长边长的部位。 对于矩形风管,是将测定截面分割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截面。每个小截面尽可能接近正方形,边长不应大于200mm,测点应位于小截面中心,但整个截面上的测点数不宜少于2个。 对于圆形风管,应根据管径大小,将截面划分成若干个面积相同的同心圆环,每个圆环测4点。根据管径确定圆环数量,不宜少于3个。2 静压差的检测2.1 静压差的测定应在所有的门关闭的条件下,由高压向低压,由平面布置上与外界最远的里间房间开始,依次向外测定。2.2 采用的微差压力计,其灵敏度不应低于2.0Pa。2.3 有孔洞相通的不同等级相邻的洁净室,其洞口处应有合理的气流流向。洞口的平均风速大于等于0.2ms时,可用热球风速仪检测。3 空气过滤器泄漏测试3.1 高效过滤器的检测,应使用采样速率大于1Lmin的光学粒子计数器。D类高效过滤器宜使用激光粒子计数器或凝结核计数器。3.2 采用粒子计数器检漏高效过滤器,其上风侧应引入均匀浓度的大气尘或含其他气溶胶尘的空气。对大于等于0.5m尘粒,浓度应大于或等于3.5X105pcm3;或对大于或等于0.1m尘粒,浓度应大于或等于3.5X107pcm3;若检测D类高效过滤器,对大于或等于0.1m尘粒,浓度应大于或等于3.5X109pcm3。3.3 高效过滤器的检测采用扫描法,即在过滤器下风侧用粒子计数器的等动力采样头,放在距离被检部位表面2030mm处,以520mms的速度,对过滤器的表面、边框和封头胶处进行移动扫描检查。3.4 泄漏率的梭测应在接近设计风速的条件下进行。将受检高效过滤器下风侧测得的泄漏浓度换算成透过率,高效过滤器不得大于出厂合格透过率的2倍GD类高效过滤器不得大于出厂合格透过率的3倍。3.5 在移动扫描检测工程中,应对计数突然递增的部位进行定点检验。4 室内空气洁净度等级的检测4.1 空气洁净度等级的检测应在设计指定的占用状态(空态、静态、动态)下进行。4.2 检测仪器的选用:应使用采样速率大于1Lmin的光学粒子计数器,在仪器选用时应考虑粒径鉴别能力,粒子浓度适用范围和计数效率。仪表应有有效的标定合格证书。4.3 采样点的规定:4.3.1 最低限度的采样点数NL,见表4.3;表4.3 最低限度的采样点数NL表测点数NL2345678910洁净区面积A(m2)2.16.06.112.012.120.020.130.030.142.042.156.056.172.072.190.090.1110.0注:1.在水平单向流时,面积A为与气流方向呈垂直的流动空气截面的面积。 2.最低限度的采样点数NL按公式NLA0.5计算(四舍五入取整数)。4.3.2 采样点应均匀分布于整个面积内,并位于工作区的高度(距地坪0.8m的水平面),或设计单位、业主特指的位置。4.4 采样量的确定:4.4.1 每次采样的最少采样量见表及4.4;表4.4 每次采样的最少采样量VS(L)表洁净度等级粒 径(m)0.10.20.30.51.05.0120008400-220084019605680-320841965682400-4282057240-5222624680622222687-2278-2229-2224.4.2 每个采样点的最少采样时间为lmin,采样量至少为2L;4.4.3 每个洁净室(区)最少采样次数为3次。当洁净区仅有一个采样点时,则在该点至少采样3次;4.4.4 对预期空气洁净度等级达到4级或更洁净的环境,采样量很大,可采用IS014644附录F规定的顺序采样法。4.5 检测采样的规定:4.5.1 采样时采样口处的气流速度,应尽可能接近室内的设计气流速度;4.5.2 对单向流洁净室,其粒子计数器的采样管口应迎着气流方向,对于非单向流洁净室,采样管口宜向上;4.5.3 采样管必须干净,连接处不得有渗漏。采样管的长度应根据允许长度确定,如果无规定时,不宜大于l.5m;4.5.4 室内的测定人员必须穿洁净工作服,且不宜超过3名,并应远离或位于采样点的下风侧静止不动或微动。4.6 记录数据评价。空气洁净度测试中,当全室(区)测点为29点时,必须计算每个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G值、全部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N及其标准差,导出95置信上限值;采样点超过9点时,可采用算术平均值N作为置信上限值。4.6.1 每个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G应小于或等于洁净度等级规定的限值,见表B.4.6。表B4.6 洁净度等级及悬浮粒子浓度限值洁净度等级大于或等于表中粒径D的最大浓度Cn(pc/m3)0.1m0.2m0.3m0.5m1.0m5.0m1102-210024104-31000237102358-4100002370102035283-51000002370010200352083229610000002370001020003520083202937-3520008320029308-3520000832000293009-352000008320000293000注:1.本表仅表示了整数值的洁净度等级(N)悬浮粒子最大浓度的限值。2.对于非整数洁净度等级,其对应于粒子粒径D(m)的最大浓度限值(Cn),应按下列公式计算求取。Cn10N3.洁净度等级定级的粒径范围为0.15.0m,用于定级的粒径数不应大于3个,且其粒径的顺序级差不应小于1.5倍。4.6.2 全部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N的95置估上限值,应小于或等于洁净度等级规定的限值。即:(N+ts/)级别规定的限值式中:N室内各测点平均含尘浓度,NCin; n测点数;s室内各测点平均含尘浓度N的标准差:s;t置信度上限为95时,单侧t分布的系数,见表B.4.6。表B.4.6 t系数点数2345679t6.32.92.42.12.01.94.7 每次测试应做记录,并提交性能合格或不合格的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4.7.1 测试机构的名称、地址:4.7.2 测试日期和测试者签名;4.7.3 执行标准的编号及标准实施日期;4.7.4 被测试的洁净室或洁净区的地址、采样点的特定编号及坐标图;4.7.5 被测洁净室或洁净区的空气洁净度等级、被测粒径(或沉降菌、浮游菌)、被测洁净室所处的状态、气流流型和静压差;4.7.6 测量用的仪器的编号和标定证书;测试方法细则及测试中的特殊情况;4.7.8 测试结果包括在全部采样点坐标图上注明所测的粒子浓度(或沉降菌、浮游菌的菌落数);4.7.9 对异常测试值进行说明及数据处理。5 室内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检测5.1 微生物检测方法有空气悬浮微生物法和沉降微生物法两种,采样后的基片(或平皿)经过恒温箱内37、48h的培养生成菌落后进行计数。使用的采样器皿和培养液必须进行消毒灭菌处理。采样点可均匀布置或取代表性地域布置。5.2 悬浮微生物法应采用离心式、狭缝式和针孔式等碰击式采样器,采样时间应根据空气中微生物浓度来决定,采样点数可与测定空气洁净度测点数相同。各种采样器应按仪器说明书规定的方法使用。沉降微生物法,应采用直径为90mm培养皿,在采样点上沉降30min后进行采样,培养皿最少采样数应符合表5.2的规定。表5.2 最少培养皿数空气洁净度级别培养皿数54451465725.3 制药厂洁净室(包括生物洁净室)室内浮游菌和沉降菌测试,也可采用按协议确定的采样方案。5.4 用培养皿测定沉降菌,用碰撞式采样器或过滤采样器测定浮游菌,还应遵守以下规定:5.4.1 采样装置采样前的准备及采样后的处理,均应在设有高效空气过滤器排风的负压实验室进行操作,该实验室的温度应为222;相对湿度应为5010;5.4.2 采样仪器应消毒灭菌,5.4.3 采样器选择应审核其精度和效率,并有合格证书;5.4.4 采样装置的排气不应污染洁净室;5.4.5 沉降皿个数及采样点、培养基及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执行;5.4.6 浮游菌采样器的采样率宜大于lOOLmin5.4.7 碰撞培养基的空气速度应小于20ms。6 室内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检测6.1 根据温度和相对湿度波动范围,应选择相应的具有足够精度的仪表进行测定。每次测定间隔不应大于30min。6.2 室内测点布置:6.2.1 送回风口处;6.2.2 恒温工作区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如沿着工艺设备周围布置或等距离布置);6.2.3 没有恒温要求的洁净室中心;6.2.4 测点一般应布置在距外墙表面大于05m,离地面08m的同一高度上;也可以根据恒温区的大小,分别布置在离地不同高度的几个平面上。6.3 测点数应符合表6.3的规定。表6.3 温、湿度测点数波动范围室面积50m2每增加2050 m2t0.525个增加35个RH510t5点间距不应大于2m,点数不应少于5个RT56.4 有恒温恒湿要求的洁净室。室温波动范围按各测点的各次温度中偏差控制点温度的最大值,占测点总数的百分比整理成累积统计曲线。如90以上测点偏差值在室温波动范围内,为符合设计要求。反之,为不合格。区域温度以各测点中最低的一次测试温度为基准,各测点平均温度与超偏差值的点数,占测点总数的百分比整理成累计统计曲线,90以上测点所达到的偏差值为区域温差,应符合设计要求。相对温度波动范围可按室温波动范围的规定执行。7 单向流洁净室截面平均速度,速度不均匀度的检测7.1 洁净室垂直单向流和非单向流应选择距墙或围护结构内表面大于0.5m,离地面高度0.51.5m作为工作区。水平单向流以距送风墙或围护结构内表面0.5m处的纵断面为第一工作面。7.2 测定截面的测点数和测定仪器应符合本规范第6.3条的规定。7.3 测定风速应用测定架固定风速仪,以避免人体干扰。不得不用手持风速仪测定时,手臂应伸至最长位置,尽量使人体远离测头。7.4 室内气流流形的测定,宜采用发烟或悬挂丝线的方法,进行观察测量与记录。然后,标在记录的送风平面的气流流形图上。一般每台过滤器至少对应1个观察点。风速的不均匀度0按下列公式计算,一般0值不应大于0.25。0 式中 v各测点风速的平均值; s标准差。8 室内噪声的检测8.1 测噪声仪器应采用带倍频程分析的声级计。8.2 测点布置应按洁净室面积均分,每50m2设一点。测点位于其中心,距地面1.11.5m高度处或按工艺要求设定。1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