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一必修二《论毅力》教案 粤教版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95088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一必修二《论毅力》教案 粤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语文:高一必修二《论毅力》教案 粤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1习目标与方法指导 1 掌握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 熟读全文,复述文章内容 3 掌握本文主要的论证手法 4 明确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内容概要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广东新会人。他自幼多学,据说6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后奉康有为为师,习经世致用之学。后变法维新,失败后流亡日本。他一方面办报刊宣传君主立宪,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方面努力于对西文社会科学的介绍和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中华民国建立后,梁启超于1912年9月由日本返国,反对袁世凯称帝。1918年底赴欧洲游历了英、法、比、荷、瑞、意、德等国的20多个名城,并写下了欧游心影录。回国后专门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他在天津南开大学、北京清华学校任教,并在全国各地巡加讲学。相继出版了多种学术专著。此外,他在文学革命中也颇有建树。对于诗歌及小说的创作,都提出了可贵的见解。他在文学创作上也多有尝试。写过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以政论、传记、杂文的成就最高。他的“新文体”,对古文是一次猛烈的冲击。 文章特色: 论毅力提出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激人斗志,发人警醒。文章起势突兀,开门见山。论证过程中,先以人生历程的一般规律入手,阐明逆境与顺境相间以迭,而逆境居十六七,而顺境居十三四。这就明确了毅力的重要。因为要克服逆境,非有毅力不可。再从事情无论大小,必有十次乃至数十次的阻力,进一步阐明要克服阻力,也非有毅力不可。由于这些体验是大多数读者所共有的,因而作者的观点很容易被读者接受。而后,作者又举出志力薄弱者,志力稍强者,在挫折面前的种种表现,进而阐明“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这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下面一段,作者变换角度,从挫而不退说起。辩证地阐明了进与顺的关系。为了论证的深入,作者又于“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的关键。从而确立了中心论点。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又运用比喻论证的笔法,形象化地,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反之,是不可能达到彼岸的。比喻论证中又有正反论证,手法多变,左右逢源。 文章最后又采取援古证今的手法最纳出了全文的结论,并与篇首的论点相应和。由这篇短文,我们已可窥见梁启超文笔之严谨、灵便和犀利了。 重难点提示 一、名词解释 1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光绪年间的举人。我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主要著述有饮冰室合集 2归纳,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由个别事物推出一般有理。归纳推理,又可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 二、词语辨析 1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1)此句中的“林”应解释为: A森林 B会集 C人物 D事物(2)此句中的“莽然”,应解释为: A粗鲁莽撞 B浩荡 C广大众多 D旷野 (3)此句中的“不一”,应解释为: A种种不同 B不等 C不行 D相差 (4)此句中的“途”,应解释为: A道路 B坦途 C情景 D途径、情况 提示: 1B 2C 3A 4D 2.论毅力的基本观点是: A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B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C遇到挫折不后退就能成功D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 提示:B 3.论毅力的文体是:A抒情散文 B议论文C说明文D记叙文 提示:B 4.论毅力的作者是:A顾炎武 B梁启超C章炳麟; D康有为 提示:B三、简答题 论毅力在论证上怎样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提示:从论点看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其中隐含着两个方面:一“成”,一“败”。 从论证看首先,反复进行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的对比;然后,突出顺境与逆境的对比; 最后,引经据典,将“未成一篑”的造山者与“虽复一篑”的填土者对比; 总之,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力地论证了论点。四、分析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试分析其比喻论证手法的运用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议论并不意为着只是抽象的推理,为了使读者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运用比喻论证的笔法,常常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本文在讲述了对待逆境如同“操舟”一样。“兼旬之期(二十天之内),行千里之地”,“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交相错杂)”。靠什么呢?当然是毅力坚苦忍耐之力。没有毅力的人是不可能到达彼岸的。这就把抽象的道理用形象化的论证表达了出来。这样的论证手法,可以极大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并起到深入浅出,令读者信服的作用。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