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3:“截面”探究解《祝福》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93186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3:“截面”探究解《祝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3:“截面”探究解《祝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3:“截面”探究解《祝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截面”探究解祝福(魏永雅) 【导学创意】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内的探究性学习,是以文本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感受分享与合作的快乐,学会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学习活动。祝福篇幅较长,内涵丰富,描写精妙,主题深刻,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作品,笔者设计了“截面”探究的导学方式。所谓“截面”探究,就是改常态的纵向分析为横向分析,对文本内容进行整合后,从中拎出若干问题,使探究方向更明确,探究目标更单一,探究内容更集中,从而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培养探究学习的习惯。 【探究内容】 一、两处年龄 一处提到祥林嫂的第一个丈夫“比她小十岁”。一处提到祥林嫂在鲁镇做工时,突然有一天,卫老婆子带着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来,说“是祥林嫂的婆婆”。这两处年龄描写有何深意? 祥林嫂第一次婚姻,嫁了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当她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她的婆婆却只有三十多岁。这就是说,祥林嫂的婆婆最多只比她大十岁。很显然,这次婚姻不是出于她的自愿,大概属于童养媳一类。“童养媳”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特定产物,祥林嫂的厄运从少儿时代就已经开始。第二次婚姻更是毫无人性:先前的婆家将她卖到深山里,尽管祥林嫂“异乎寻常”地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但还是被“七手八脚”地关进了新房。这个“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的婆婆因此获得了一笔可观的彩礼,不仅为小儿子娶了媳妇,还从中赚取了“十多千”。这种事在现在是严重违法、不可思议的,而在当时却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 二、两处称呼 一处是写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家做工时,作品中有一个句子“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独句成段。一处是写“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两次写“仍然叫她祥林嫂”,不显得重复吗? 这两处“仍然叫她祥林嫂”看似闲笔,却很值得品味。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更趋于保守、僵化、反动,理学应时而生,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程颐在回答“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的询问时说:“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下)在程朱理学看来,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这种糟粕膨胀到极致,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情,并为这样的妇女树立所谓的贞节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祥林嫂重回鲁镇后,她们“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而且脸上还常常流露出一种“鄙薄的神气”。他们之所以按其前夫之名“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从其后夫之姓改称她“贺六嫂”,表明她们对寡妇再嫁从内心里是不屑的,是鄙视的。所谓“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事二夫”,一生嫁了两个男人,是“落了一件大罪名”。祥林嫂何罪之有?她的全部“罪名” 其实就是:寡妇再嫁就是“不守节”,就是伤风败俗。因此,一方面祥林嫂不能不守节而现实又不容许她守节,另一方面她最终又不得不承担不守节的罪名。 三、两个阶层的代表人物 文中用较多笔墨塑造了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鲁四老爷,一个是柳妈。这两个人物处于不同的阶层,他们和祥林嫂的死有什么关系吗? 鲁四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作者对其书房的描写,寥寥数笔,就活灵活现地刻画出这个旧礼教的狂热维护者的形象。此外, 从他痛骂的“新党”还只是改良派康有为等人来看,更可见他是一个十足的老顽固,坚持的是最陈腐的封建道统。鲁四对祥林嫂的迫害主要是精神折磨,具体体现在他对祥林嫂命运的每一次变故所表示的鲜明态度。 当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帮佣时,鲁四“皱了皱眉”,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他是在讨厌祥林嫂“是一个寡妇”。在这个“讲理学的老监生”n 看来,寡妇本身就是一种罪孽。 当祥林嫂夫家堂伯来的消息传出后,鲁四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的。”n 为什么“不好”呢?在鲁四眼里,寡妇的主权天经地义在夫家,祥林嫂未经许可,私自出逃,显然是一种违反礼教的行为。 当祥林嫂婆婆来时,鲁四明知祥林嫂不愿回婆家,也知道自己家里正用得着这个“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nn 的女工,但按旧礼教的规矩,“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 n 当听到祥林嫂在淘米时被人捆走时,鲁四大怒,骂道:“可恶!然而”为什么“可恶” ?这些人居然目中无人,胆敢到我这里来捆人!这当然是可恶的。但是,“然而”后的潜台词也是很明显的既然是她婆婆家来的人,也就没有什么好说了。 当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家时,鲁四“照例皱过眉”。虽然他鉴于向来雇佣女工之难,并不大反对,但暗中却告诫四婶:“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n n 最后,当鲁四在鲁镇人们的祝福声中得知祥林嫂的死讯后,他的第一反应是“生气”,并且毫无人性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很显然,这种指责的出发点就是旧礼教以及维护这种礼教的工具封建迷信。而事实上,祥林嫂也正是在封建礼教以及封建迷信的摧残下才不得不走向恐怖的阴司。 由此可见,作品中所描写的鲁四,他主要不是作为封建地主对祥林嫂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他甚至没有打骂、呵斥过祥林嫂,而是以封建礼教的忠实卫道士的身份出现的。这种“精神杀手”是无形的,也更无情、更残忍。 那么柳妈呢?鲁四指责祥林嫂“败坏风俗”、“不干不净”,就连和祥林嫂处于同一阶层的普通的鲁镇人如柳妈和别的老女人,直至那些“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 ,也持相同的态度,把她往死路上赶。例如,祥林嫂重回鲁镇后,她们“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而且脸上还常常流露出一种“鄙薄的神气”。柳妈们之所以如此,表明她们对寡妇再嫁从内心里是不屑的,是鄙视的。因此,他们在祥林嫂再嫁再寡的问题上,与鲁四的态度如出一辙,并无本质的不同,这就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悲剧的社会意义。 四、两个“小人物” 一个是祥林嫂先前的小叔子,一个是祥林嫂后来的大伯,这两个人物在作品中是一笔带过,几乎不留痕迹。写这两个小人物,有什么用意吗? 祥林嫂被当作商品卖到贺家土奥,“严厉的”婆婆当然是罪魁祸首,而“十多岁”的小叔子则是罪恶的帮凶。祥林嫂不愿再嫁,拼命反抗,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封建宗法观念的流毒不仅渗透到鲁四老爷们的骨髓中,而且浸入到青少年的血液里,这是多么可悲的事! 祥林嫂被迫嫁给贺老六以后,虽然“上头没有婆婆”,却有一个冷酷无情的大伯。祥林嫂死了第二个丈夫,儿子也被狼叼走,“只剩下一个光身了”,在这祸不单行的时候,“大伯来收屋,又赶她”。房子本来是祥林嫂“自家”的,按现在的话讲,当丈夫和儿子死去之后,祥林嫂则是所有家庭财产的第一继承人。但在当时,“寡妇的身体极不自由,男子死后,公姑叔伯,甚至于毫不相干的人,都有管的权柄。”(周建人绍兴的结婚风俗)在封建宗法观念下,妇女没有人身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祥林嫂既丧夫又失子,这就意味着她丧失了在贺家土奥生活的根基,她还能有活路吗?其实,祥林嫂与中国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一样,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基本停留在生存的层次上。但这样可怜的要求,也被封建文化和冷酷的社会所拒绝。没有人认为祥林嫂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权利,其中自然包括她先前的小叔子和后来的大伯。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祥林嫂是“想做奴隶而不得”。 五、两个话题 一个是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一个是祥林嫂额上的伤疤。对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吃掉的事,“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阿毛的故事被大家厌弃之后,许多人对祥林嫂被迫再嫁的事“发生了新兴趣”,谈论的题目“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对这两个话题的关注,表现了人们怎样的心态? 为了听到阿毛被狼吃掉这样悲惨的故事,这些人“特意寻来”,听了之后“满足”而去;当他们觉得这个故事已经变得陈旧,没有多少趣味的时候,又开始寻找新的谈论话题祥林嫂的再嫁,以寻求新的精神安慰。这就是祥林嫂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人文环境。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与毒害,造成了民众的愚昧、冷漠甚至残忍。鲁迅在他的一系列小说中,刻画了许多“看客”和“被看”者的形象,祥林嫂自然属于“被看”的牺牲者:“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芥尘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玩物”,“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一位研究者指出,这种“看客”现象的本质,其“症结并不主要在于人们由于缺乏现代觉醒所特有的愚昧、麻木及感觉思维的迟钝,而恰恰在于对不幸的兴趣和对痛苦的敏感,别人的不幸和痛苦成为他们用以慰藉乃至娱乐自己的东西”,因此,看客们“把理应引起正常伦理情感的自然反应(例如同情之类引者注)扭曲为一种审美的反应。在看客效应中,除自身以外的任何痛苦和灾难都能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对象和体验”,祥林嫂(以及孔乙己、单四嫂、阿Q)的痛苦“被人漠视乃至赏玩的文化现象,十足地反映了这种人生态度的残酷性。也正是这种在现实的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中寻求审美满足的含混价值取向,才塑造了表面上麻木、混沌,实际上精明、残忍的情感与行为方式。它使得人不仅可以欣赏喜剧、悲剧,还可以心安理得地欣赏丑恶、残忍”。(高远东祝福:儒释道吃人的寓言)祥林嫂生活在这样一群“看客”之中,焉有不亡之理? 六、两个数字 一个是祥林嫂在鲁四家做工,“每月工钱五百文”。一个是她到土地庙求捐门槛,“价目是大钱十二千”。明确地写出这两个数字有何作用? “大钱十二千”相当于祥林嫂两年的工钱。两年来,她在体力上受尽劳累,在精神上受尽煎熬。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流着眼泪”苦苦央求庙祝,只为捐一条给“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以换回做正常人的生活权利。 捐门槛回来后,她以为赎了罪,重获了新生:“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嫂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n 然而,这条“昂贵”的门槛并不能满足她对于死后安宁的渴望,更不能带给给她以来世的“幸福”。又逢冬至祭祖时节,“看四婶装好祭品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你放着罢,祥林嫂!”随着四婶一声断喝,“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这真是致命的一击!至此,祥林嫂的精神世界被彻底击垮了。这种“精神杀手”是无形的,也更残忍:“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到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简直是一个木偶人。” n 由此可见,导致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本质因素,不是穷困、劳累,也不是丧夫、失子等意外灾祸,而是一种精神的折磨,心灵的摧残祥林嫂忍耐过,挣扎过,反抗过,但毕竟摆脱不了封建礼教 “败坏风俗”“不干不净” 的“罪名”。这种无形的判决仿佛巨大的罗网,笼罩了整个社会。不仅鲁四、四婶、柳妈以及鲁镇的人们认为她有“罪” ,就是祥林嫂自己也认为有“罪”有“罪”,才需要赎“罪”。这就是祥林嫂悲剧的真正意义。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占有材料最丰富、感受最深刻的某个方面,对有关内容进行整合,写一篇八百字以上的小论文,准备展示、交流。参考文题: 1、祥林嫂是“穷死”的吗?2、我看祥林嫂之“罪”。3、评“鲁四”。4、柳妈之“善”与祥林嫂之死。5、浅谈祥林嫂的“反抗”。6、祝福众生相。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