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2:《氓》教学实录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93107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2:《氓》教学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2:《氓》教学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2:《氓》教学实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氓教学实录(李玉山) 氓课堂教学实录 授课人:李玉山 时 间:年月日 地 点:北师大天津附中高二班 第一课时 师:上课之前有个同学问我,课本把氓放在第一课,到底想让我们学习哪些知识呢?难道就是让我们知道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曾经发生过这么一次悲惨的爱情悲剧么?这个问题还真把我难住了。哪个同学能替我给这个同学做个解答呢? (沉默片刻,一生怯怯地) 生:应该是积累一些古代的词语,还有文学常识;再就是得学会自己读古诗。 生:通过读诗,提高文学鉴赏的水平。 生:每年高考都要考古诗鉴赏,没办法,必须得学。 (生笑) 师:你们说得各有各的道理。为了考试得分,这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无可厚非;为了提高文学鉴赏水平,这是“发展”的需要。对于你们来说,“文学素养”恐怕或多或少地与你们这一生相伴,也是做到“诗意的栖居”必不可少的要素。而进行文学鉴赏包括答高考古诗鉴赏题,是需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与文学常识的积累的。我要表扬这个同学,他喜欢提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在思考的前提下发现问题,做到善于提问,并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且,他好像已经读过课文了,希望大家向他学习,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 请大家拿起笔,小声读这首诗,读不准的字看注解,查字典,在这个字的上面注音。 (生读约分钟) 师:请大家齐读这首诗,读准节拍和字音。 (生齐读) 师:节奏比较准确,这是一首四言诗,节拍基本是“二二”式的,同学们很聪明,没用我提示就找到节拍了。而且大家都注意到了“于”“说”等通假字的读音。有几个字音要注意:是“笑言”还是“笑言”? 生:笑言,跟“载歌载舞”一样。 师:对。课时刚才有一部分都成了。多音字是根据用法和意义确定读音的,平时要养成习惯,多查字典。人们的一些习惯读音有些是不太准确的。“渐车帏裳”的“裳”在文言中一般读作。在秦风无衣中我们还要学到。 生:老师,“渐”书上说读一声,是不是注错了? 师:没错,这也是个多音字,“渐”在用作动词的时候读一声学名叫阴平声,有个词今天还在用“渐染”。课下查查字典是什么意思。好,下面大家再齐读全诗,应该比上次读得要好。 (生读) 师:不错!下面请大家拿起笔,自读这首诗,完成这几个任务:理解诗句,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准确表达。读的时候先不要看注解,更不要看课外书,能自己读懂诗句是最好不过了;实在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看注解,但不要把注解当作僵化的东西。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书上做个标记。分钟够了吧。 (生读) 师:哪个同学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沉默) 师:要勇敢些,说不准没关系,不说你怎么会发现自己有那些优势或不足呢? 生: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商量结婚的事,女子先是没有答应,后来看见男子发怒了才答应。结婚后男子很快就变心了,甚至虐待她,所以女子心里充满了怨恨。 师:结果呢? 生:好像是这个女子跑回了娘家,(看书)“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的兄弟还讥笑她。 师:基本轮廓勾勒出来了。哪个同学能再具体些? 生:这个女子挺不幸的,她很勤劳,日夜劳作,可是却受到虐待。 生:她挺恨那个男的,骂他三心二意。(有生笑)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生:“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生:我觉得这个女的太傻了,不应该那么痛快地就嫁给“氓”。起码儿得考验他几年,生米做成熟饭了,后悔也晚了。 (生笑) 师:你已经进入到诗歌深层内容的分析了。结合这些同学的回答,请大家用三四句话概括该诗的内容。你(生)来! 生:一个貌似忠厚的男子向一个年青漂亮的女子求婚,女子答应了。结婚之后,尽管女子日夜操劳,但男子感情不专一,并对女子施加暴力,最后女子回到了娘家。 师:很好。根据上面的概括,这首诗如果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 生:(齐答)三层。 师:具体说说。你(生)来。 生:婚前,婚后,回家。 师:很简洁。婚前一般叫(生答:恋爱),哈,恋爱,哪几节是恋爱? 生:前两节。 师:回家呢? 生:最后一节。 师:好,大家同意他的分法吗?(生答:同意) 生:老师,我觉得这首诗应该是一首自叙诗,是女子的自述。 师:对,你很细心。这是一首以第一人称写成的诗,所以刚才有同学看出女子有“恨“。也可以看成是女子的控诉吧。 生:我有很多地方还不太理解。 师:很多!你说的是诗句不理解还是内容上不理解? 生:都有,内容上不理解的要多些。 师:这要怪我了,我给大家的时间太少了。 生:您能不能给我们讲得细一些,我们以前的老师可都是一句一句地讲啊。 师:你希望我也这么做,是吗? 生:那我们学起来多轻松啊! 师:是啊,你轻松,我也轻松。可是书是要你们自己读的,那么多的注解,注解的文字是原文的好几倍,要充分利用。老师总不能到考场上给你讲吧。 (生笑) 师:下面的时间该你们自己读了。诗歌的整体内容我们清楚了,请大家在此基础上对这首诗做深入研究。有两个要求: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还有哪些经过思考后也不明白的地方,包括诗句、内容、手法等方面。 (生读约分钟) 师:有什么想法可以与我谈谈,写在纸上也行。下课。 第二课时 师:我很高兴,下课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给我递了纸条。我念一下:“今天晚上在肯得基门口见,我请你吃快餐。”(生大笑)是请我的吗?不过现在我们要享用的是精神快餐。有没有哪个同学愿意做一次先锋? 生:我喜欢前两节的女子,她很清纯、很热情、很痴情。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这个男子给女子的印象很不错,很忠厚,可以托付终身,所以在没有媒人的情况下私自答应了男子的求婚。甚至在男子走后,女子十分思念,经常登上高高的城墙眺望男子家,看见了就特别高兴;看不见就哭。她已经坠入情网了。 师: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生:如三秋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写绝了热恋中男女的心理。刚才有个同学问我,女子为什么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现在应该有答案了吧? 生:明白了,依依不舍。 师:所以才有“十八相送”,送了一程又一程。相恋中的男女有时道过几十遍“再见”还不忍离开。(生笑)这两节是叙述、描写,这种方法就是“赋”的手法。(板书) 生:可是,从诗的后面看,男子并不忠厚。 师:所以这个女子才发生了这样的慨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有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是傻瓜(生笑)。当初她被男子的忠厚罩住了双眼,就像上节课那个同学所说,没有发现氓的真实面目。 生:老师,您的解释不对吧,书上说“无与士耽”是不要同男子迷恋爱情的意思。 师:你说说为什么“不要同男子迷恋爱” 生:不清楚,“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我也不清楚 师:哪个同学可以为他解惑? 生:是不是说女子容易坠入情网不能自拔。 师:轻信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女子婚后生活的不幸就是证明,结婚仅三年就被赶了回去。这是女子从自身遭遇中得出的教训,也是给其他姐妹的告诫吧。(生笑) 生:怎么“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是不是说男人都容易变心? 师:这可以理解为女子因怨恨产生的愤激之词。下课时有同学问我,这一节为什么要写到桑树?这个问题很好。有没有哪个同学能解答? (沉默) 师: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是(生:赋、比、兴),第三、四节的桑树应该属于 (有生说比,有生说兴) 师:比就是比喻,有的通篇用比,如硕鼠;有的局部用比。兴,就是联想,而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人事,也叫托物起兴;两者之间若有相似点,同时也能构成比喻,叫做比兴。(板书:比、兴) 生:这是比还是兴呢? 师:你看呢? 生:好像是比兴吧。 师:具体说说。 生:(看书)“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很容易让人想到女子的年轻漂亮,“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很任意让人想起女人的年老色衰。 师:你的联想很丰富。 生:“鸠”有什么用? 师:你说呢? 生:不知道! 生:也是比兴吧。 师:说下去 生:鸠贪吃桑葚,女子沉沉入,不对,是沉湎爱情。 师:桑葚是甜蜜的,所以斑鸠要贪吃;爱情也是甜蜜的,所以人很容易沉湎其中。女主人公在告诫:女人不要沉湎于爱情。刚才我说,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人事。这桑树是女子眼前的景物吗? (沉默) 师:推想一下,这个女子在哪儿看到的桑树?(生:路上车上)对,应该是女子在坐车回家路上,看到路边的桑树而引发了联想;这是兴,两者有相似性,又是比。以此类推,大家应该明白“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句描写的作用了吧。 生:也是比兴。 师:具体分析。 生:由淇水的(看书)水势很大的样子,联想到了(看书)“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师:有比吗?这是兴。淇水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三次,它是女子恋爱时的幸福和婚后不幸的见证。 生:老师,什么叫反衬? 师:你怎么想起问这个问题呢? 生:注释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我看不明白。 师:看起来你动脑子了。我也不怎么明白。我是这么理解的,这应该是一个比喻,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叫反喻。举个例子:这种风气可不像西北风那样能很快横扫天下。这几句诗可以理解为:男子的欲望可不向淇水和隰水有止境。明白了吗? 生: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女子的不幸没有头。 师:哦,我很高兴,你能有自己的分析。可以,淇水隰水都有到岸到头的时候,我的苦难却没有头。也是比,是反喻。 哪个同学还有高论? 生:我认为这个女子很了不起。她在受尽丈夫百般虐待的时候仍然不忘干活,是个称职的妻子;后来被丈夫赶回娘家后,她并没有苦苦哀求,而是在痛苦和反思后毅然决然地面对这一切。 师:你的表述很严谨。 生:老师,我认为这个女子是自己主动离开氓的。 师:说说理由。 生:还没想好。 师:下课的时候也有同学提出了这种看法。看起来出英雄所见(生:略同)。到底那种说法更好些呢?讨论一下,认真读诗,开动脑筋,找出能说服自己也能让人信服的理由。同意赶回家的举手,前后自由结组。 (生讨论,有的独自看书) 师:谁来?(无人应,指生)你说说。 生:“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说自己本想与氓白头偕老,可是氓却“二三其德”,如果与这样的人过一辈子是多么痛苦啊。所以应该是她自己主动离开的。 师:“主动说”这一派谁还有补充? 生:“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的兄弟嘲笑她,我想应该不是笑她挨打,而是笑她,当初你连个媒人也没有就跟着那小子跑了(生笑),现在又自己跑回来了,这叫什么事儿? 师:还有吗?请“赶回派”阐述理由。 生:我记得老师曾说过,诗经产生的时代是奴隶社会中后期,是男子中心社会。当时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女子没有决定走与不走的权利。而且她含辛茹苦那么多年,她都能忍过来,她不可能自己离开。 师:你能从社会背景的角度去分析,很好。 生:他说的不对,男女那么不平等,为嘛还有蒹葭里男子对爱人的追慕,甚至是出现了幻想。氓求婚的时候为嘛还要抱着布。 师:你认为布是“彩礼”?(生笑)这个说法我倒是头一次听说。“抱布贸丝”一般是说氓以此为借口与女子搭话商量婚事,以物易物是当时的一种商品流通方式;另一种理解是说氓的身份是个小商人。男女相爱是一个穿越时空的永恒的主题,但即使是真情相爱的人到了到婚姻层面时大都难以避免时代价值观念的影响,比如,今天相爱的人谈婚论嫁的时候,仍然有很多人认为男方要多花钱,房子要男方买等。“赶回派”们还要再补充吗? 生:还有一个理由,这个女子她也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她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就是想拯救自己的婚姻,来感动氓。 师:还有么?两派各执一词,谁是谁非呢?都有道理,而且都是从作品中找出的理由,还能联系时代背景,这就是很好的文学鉴赏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个女子应该都是很痛苦的。诗歌的结尾她却说 生:(齐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师:后面是个感叹号,这个小小的“!”都包含了那些“感叹”呢? 生:痛苦。 生:怨恨。 生:冷静 师:她没有哀求氓,很冷静地接受了现实,这里面有一种生所说的坚强。女子痴情、勤劳、坚强,是一个很立体的形象。 生:老师,我突然有一个想法(又止) 师:说下去。 生:您刚才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是女子到家后的事。能不能这样想,这首诗就是女子在在回家途中所见所想。兄弟讥笑她应该是这个女子想象回到家后可能出现的局面。行不行? 师:你说行不行呢? 生:我说不准。 师:大家帮忙分析一下。不管你是否同意,都要说出理由。 (学生思考、沉默) 生:我看可以。女子被赶回家,在车上回想过去曾经的甜蜜和不幸,又设想回家后可能的局面,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往者不可谏,来者又不可追(有生笑),真的很可怜。 师:马茂元先生说她是“往事不堪回首,前程亦复可畏”,真可以说是进退维谷了。即便如此,她仍然能“亦已焉哉”,真的很坚强。如此,最后一节中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也就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既是兴,又是比。 生:老师,是不是诗经中的“言”都可以按助词来理解? 师:有的时候是句中助词,没有意义。无衣中的“于”、静女中的“有”都是没有实在意义的助词。但不是说所有的“言”“于”“有”都如此。“言笑晏晏”的“言”就是说的意思,有说有笑很快乐。要结合诗句内容去灵活判断,不要绝对化。 生:“乘彼垝垣”的“垝”课下有两种解释,考试时怎么办? 师:你给我出了个难题。你想怎么答? 生:都行吧。 师:都可以。但我个人还是认为解释为通“危”更好,高,这个词你们应学过:“危楼高百尺,(生:手可摘星辰)。”姑娘为了看到恋人的影子,抛下女孩家的文静与娇羞,登上高高的城墙远眺,多么痴情,思念何其重也。 生:您刚才说是结婚三年,书上说“三”是多数,古代“三”一般是指多数,是不是要纠正过来。 师:谢谢你的批评。理解为多年,“嗓之落矣,其黄而陨”喻女子“年老色衰”一说才成立;理解为实指三年可不可以呢? 生:可以,好像更能突出男子变心之快。 师:也能表现三年的辛苦劳作与精神折磨如何让一个“其叶沃若”的女子“其黄而陨”。 生:“桑之未落”的“之”是不是取独? 师:你用了一不规范的简称。关于诗歌中的词语,大家应该学会自己归纳,记牢,活用。还可以结合质量检测相关练习进行巩固。要养成良好习惯。 这是大家高中阶段学的第一首古诗,其实很多同学已经学会怎么读了:要多读,每次读的目的与收获是不一样的;在理解诗句、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将诗歌丰满化,这样才能有自己的收获。这就像喝茶,需要时间;读诗,就是“泡茶”的过程。希望大家能通过练习成为“茶道”高手。 请同学们就这首诗写一篇赏析文章,选准角度,评说具体,可长可短,但应是自己所得。下课! 课后感言: 这是我第四次教氓,也是自我感觉最好的一次。这两节课是高中古诗阅读的起始课,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基本找到阅读古诗的门径,是我的初衷。我的想法是: 一,让学生学会“读”。读包括诵读和品读,课堂上我让学生“读”了三次,三次“读”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一读,读准字音与节奏;二读,理解诗句,宏观把握;三读,探究鉴赏。 二、让学生学会联想和想象。诗歌是平面语言,借助联想和想象将其立体化,是诗歌鉴赏的不二法门。但如何把这些教给学生,是很有讲究的。是在学生品读之前,分列告诉他们联想和想象的要点,还是相机行事,不露痕迹地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联想和想象。我选择了后者。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是引发联想和想象的出发点。比如:为什么要写到桑树?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在头脑中有这样的情境,女子坐在回家的车上,看见路边的桑树,不禁浮想联翩。同时也顺势给学生讲清了什么是“兴”,让学生明白“兴”的基本特征是由眼前之物引发的联想。再如,对“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的理解,同样需要学生借助相关积累,靠想象理解女子的痴情。我想,这也可以叫做“教学机智”吧。 三、词语理解与文学知识,主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多次阅读中去消化与积累。比如“言”“之”等词语的理解,“赋”“比”“兴”手法的运用,都没有作为“专项”分析,而是在学生的质疑解疑过程中,“随机”解决。 四、课外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写一篇赏析文字,我将其称为“阅读作文”。文学作品,每课都要写一篇赏析文字。因为文学鉴赏不能停留在“意会”的初级水平,还必须能够准确具体地“言传”。这既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延伸,也是强化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最实实在在的练习,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用精确具体的文字表达阐释自己观点的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