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5(北京版选修1)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89626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5(北京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5(北京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5(北京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教案示例之二信陵君窃符救赵教学目的1 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2 掌握“者”“所”“安”“何”“故”“且”“莫”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格式在文中的用法。3 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4 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教学设想1 本文的教学重点为教学目的的第1、4点。2 教学难点是对“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的理解。3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导读、提问、讨论等方法。4 教具:绘制一幅信陵君礼待侯生,亲自给他驾车的场面图,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了解文章的主题。课文原插图有三处失真:车错、马错、座次错。据王力先生古代汉语车马一节说,战国时供贵族出行的人坐的马车叫小车,运载货物的叫牛车。小车只有一根或直或曲的辕(当时称为“轅”),这根独辕上应有挂马具的“衡”。但书上插图中的车,却有两根辕木,辕木上也没有“衡”,却有轭,这是运货的牛车上才有的物件。其次,插图上马的数量错。战国时,驾人乘小车的马,或是二匹,或是三匹,或是四匹,分别称为骈、骖、驷。插图中的车前只有一匹马。信陵君为礼贤下士,专程亲自去接侯生,自然应该是用骈马、骖马甚至驷马。另外,插图所绘座次也错了,课文明确写着:“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从插图上看,实际是“虚后”。正确的座次排列,应该是信陵君和侯生同在车厢前部,侯生居左。(摘自语言知识1991年11期李瑞琴文)教学时数 3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指导预习,讲读第一、二部分。导入新课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它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种不同的体例,其中“本纪”“世家”“列传”写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司马迁曾为战国时代哪四大公子作传?(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我们今天要学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司马迁在这篇列传中,亲切地用了一百四十七个“公子”,叙述信陵君“仁而下士”,终于得到游士、门客的帮助,抵抗了秦国的侵略,救赵存魏,振奋诸侯的故事。时代背景简介(参看人教社1991年5月第1版高中第四册教参第175页)。指导预习:1 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为归纳“提示”要点:(1)课文的主要内容:(2)一般传记的写法;(3)本文情节结构;(4)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5)叙事曲折起伏,精选典型事例,结构谨严的特色。2 根据要点让学生: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堂释疑、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及用法。)实词(除课文已有注释的):敝衣冠:敝,坏、破旧。公子执辔愈恭:辔,驾驭牲口用的缰绳。公子自度不能得之于王:度,(),估计。动词。直上载公子上坐:载,乘坐。动词。实持两端以观望:端,事物的一头或一方。侯生果北乡自刭,刭()用刀割脖子。虚词(据单元知识和训练中所提的几个虚词:所、者、安、何、故、且、莫,画出文中有关的例句(略),联系上下文体会其含义、用法。3 学生讨论后,划分段落层次。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信陵君的身分和为人声望。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为举动。这部分分为两层:第1层:新迎侯生。(详写)第2层:数请朱亥。(略写)第三部分:第512自然段。记述信陵君窃救赵的全过程。第1层:(5、6自然段)写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不能。第2层:(7、8自然段)写侯生献奇谋,朱亥慷慨领命。第3层:(911自然段)写合符椎杀晋鄙,公子破秦救赵。第4层:(12自然段)写魏王怒兵符被窃,公子留赵不归。研习新课1 讲读第一部分教师出示问题(1)(2)(见下文),对一些重点词语用现代汉语作出解说。例如:“仁而下士”中的“下士”指屈己尊人,即降低自己身分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士无贤不肖”中的“无”“不肖”作“无论”“不贤”讲;“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中的“骄士”作“对士骄傲”讲。也可以让学生比较此部分中三个“以”字的不同含义“不敢以其富贵族骄士”的“以”,作“凭”讲;“士以此”的“以”,作“因此”讲;“诸侯以公子贤,多客”的“以”作“认为”讲。(1)提问:这部分的两个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明确:文章首先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分:“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提问:这部分所写的内容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此问题可不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提示学生思考,在全文分析完后回答。明确:这部分的概括介绍,起了笼罩全篇的作用。文章的后两部分就具体描写信陵君“仁而下士”及他“仁而下士”所获取的成果。2 讲读第二部分。学生朗读第3、4自然段后,要求学生回答:(1)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明确: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篇赞宾客。(2)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答: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寇,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略讲第4段:只须指出作者在这段对朱亥的两次描写,一是朱亥与侯生在市中久久谈话;二是侯介绍朱亥的贤能,信陵君“数请之”,而朱亥“不复谢”,是与反文相照应,表现他不以“小礼”回报,而终能舍身相报的义勇精神。归纳指出:这部分详写信陵君与侯生的交往,略写与朱亥的义往,正由于他“仁而下士”,他才能得到士的真正帮助,侯生为他谋划救赵的计策,使他能却秦救赵,建立功业。在结构上这部分为下文救赵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练习:1 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1)公子闻之,往请(谒见)(2)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3)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4)微察公子(暗暗地)(5)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代信陵君)(6)往请,欲厚遗之(代侯生)(7)公子怪之(代朱亥不答谢回拜)(8)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亦(在主谓间,结构助词)2 预习第三部分。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