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比例》《比例尺》教学反思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478695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比例》《比例尺》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比例》《比例尺》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比例》《比例尺》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比例比例尺教学反思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石块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设计能够结合课本,依托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和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求出物体的体积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本课在这个环节上做的还很不够。比例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我以学生照片放大引入。运用生活中孩子们最常见,又经常被忽略的问题出发,引发孩子们的思考,为什么有些照片放大后看起来“舒服”,有些就很别扭。自然而然引入比例的知识。 以旧引新,知识迁移。 比例是在比的基础上讲解的,而比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所以在教学前,我先让孩子们猜一猜比例会和以前学的什么知识有关,唤醒孩子旧知的基础上,也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比的知识的回忆,迁移到比例的知识,通过“观察计算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很自然的接受并掌握比例的知识。首先,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发现比值相等的比,并组成比例。进而发现照片放大的秘密。在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比例的意义后,再让学生概括比例的意义,加深理解。(两个比,相等,式子)。最后,出示教科书中四副情境图,让学生从大小不同的四面国旗中找比例,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让学生在找比例的过程中巩固和加深对比例的意义的认识。 整节课来说教学效果还行,基本达到了教学的设计意图,但是因为顾及孩子们对概念意义理解的不够透彻,前半节课引领学生探索时间较长,使学生的练习时间减少,巩固不够深刻。以后要注意时间的把握。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比例尺,包括数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会这两者之间的互化,会利用有关条件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或者实际距离。这一部分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课堂容量较大,如何在四十分钟轻松完成这些任务呢?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结合教材特点,分析设计意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尽量联系生活实际,与学生身边的事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有了参与,才有学习。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的感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由身边问题引入比例尺。 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目前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不会接触。所以,我将导入情境设置为一个脑筋急转弯,通过提出问题:“一只蚂蚁8秒钟就能从北京到上海,这是为什么?”这样比较趣味的导入,学生很感兴趣。2、在具体情景中探究新知。结合教材特点,引用淘气和笑笑绘制的学校周边平面图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同一幅图不同的距离必须按一定的比来画,否则不合理,这个比就是比例尺。这一情景的出现,强调了比例尺的重要性,学生有了更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比例尺是什么?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理解讨论,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这个比不是尺子,而是一个比,要求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单位统一时才可比。3、在小组合作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计算笑笑绘制的平面图的比例尺,然后告诉距学校实际距离的某活动中心的位置,让学生画出这一地点。那么学生就必须算出图上距离来。这时学生算法较多,可以是:4000010000=4(厘米)也可以40000110000=4(厘米),也可以用比例来解答。解答过程让学生在小组中展示比较,讲清道理。当然,这节课有很多遗憾之处,我觉得安排上有点凌乱,条理性不够好。虽然学生做了总结梳理,但对整堂课教学来说还是有遗憾,如果安排更有条理,我相信,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 总之,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就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