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北京版选修1)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49579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北京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北京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北京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一、教学目标(一)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二)掌握“者”“所”“安”“何”“故”“且”“莫”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格式在文中的用法。(三)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四)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二、难点、重点分析(一)第1、2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分析:文章首先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二)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分析: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因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遍赞宾客”。(三)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分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四)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分析: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长平之战,赵国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40万士兵被活埋,因而兵力空竭,只有依赖外国的援兵)。赵国局势非常紧张。信陵君的救赵就成为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五)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分析: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由此可看出他自私、怯懦,屈从于秦国的压力,而取观望态度。信陵君则明确救赵即自救,见义勇为,“数请魏王”,“计不独生命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六)如何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分析:(1)面对侯生的冷淡态度,信陵君“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从而“复引车”向侯生求救,说明信陵君知人善任、虚心谦恭。侯生所说:“尚安事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伦理道德。侯生在信陵君走投无路时,想到的窃符之计是救赵的万全之策。他对计策的每一环节都作了周密的分析和妥善的安排,以至想用朱亥推杀晋鄙,解救一时之急。他对当时的国事、人事了如指掌,“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表现他料事如神,是一个出众超凡的人才。(2)侯生献策,“公子从其计,请如姬”,说明信陵君善纳人言、大勇大义。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畏秦的暴力,扶持弱小。值得强调指出,秦的野心是要并吞六国,一旦秦灭赵,魏则势孤,也会被秦所灭。所以窃符救赵,也是自救,表现了信陵君的爱国精神。(七)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以送公子”如何看待?分析:(1)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考虑:战国时代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己者死”“臣事君以忠”,信陵君“仁而下士”,就会有“为知己者死”之士。作者写侯生的自到及朱亥“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都反映了当时“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观念。(2)侯生自刭,是在信陵君窃到兵符,又得到朱亥,正向侯生辞别出发时。前面说到要椎杀晋鄙,信陵君马上就“泣”,侯生用这样的举动来激励信陵君,坚定公子夺晋鄙军的意志,并表明事必成功的信心。(3)侯生为信陵君出谋窃符救赵,虽使信陵君救赵成功,但对魏王是采取了欺骗的行为,是不忠的。作为洁身自好的侯生,为保住自己的声誉,也会自刭。(八)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分析:文章第一、二部分为第三部分窃符救赵作了铺垫。第三部分写窃符救赵成功,正是上文所写信陵君“仁而下士”“交结侯嬴”的结果。窃救符赵过程,是全文的主体。从情节看,第5自然段秦兵围邯郸是情节的发生;第68自然段是情节的发展;第911自然段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第12自然段是尾声。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有关背景常识。1本文虽是节选,却占原文三分之二篇幅。被删节的部分有:信陵君有客能知赵王阴事(中华书局版本第3段);留赵后,却赵封,与赵处士毛公、薛公游,倾平原君客(同版本第1011段);秦日夜伐魏,魏数请信陵君,乃归国(同版本第12段);将五国兵破秦军于河外,逐秦军至遂谷关(第13段);魏王曰闻毁言,使人代公子将,公子病卒(第14段)。以下略叙魏亡及汉高祖常祠公子。从传记的大体内容可以看出,信陵君是个悲剧人物。他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并未得到发挥。课文中说:“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这大约是指前266年以后的事。尽管如此,“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窃符救赵,又是违背魏王意愿的,虽然取得很大胜利,但公子仍不敢回来。留赵十年,秦军“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玉才迫不得已请他回来,做了上将军;可是击败秦军后又免去他的职务。“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卒后十八岁而魏亡。信陵君的悲剧命运跟魏国的衰亡过程是相始终的。2课文中以较大篇幅描写侯嬴,这涉及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士,即知识分子。这些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他们或走公室,或入私门,以自己的才学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其中一些最杰出的人物能以布衣而取卿相,如苏秦、张仪、蔺相如等。当时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所谓四君:“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司马迁为四君立传,都提到门客的事迹,重视这些人在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如孟尝君列传中提到冯,平原君列传中提到毛遂,春申君列传中提到朱英。但比较起来,信陵君最善于结交士,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大。读史传要注意传中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窃符救赵推迟了秦灭六国的进程,这是信陵君对六国反秦斗争所作的杰出贡献。这贡献是在侯嬴的帮助下作出的,也是信陵君善于养士的最有力的证明。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弄清有关的背景常识。(二)朗读全文并作补充解释。基本方式:逐段进行(较短的段落可以合并)。步骤:先作补充解释,接着朗读,读后让学生质疑并作解答。补充注释如下:(1)方数千里不是确数,泛指全国各地,古人计算土地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凑成正方形。方数千里,就是每一边都是数千里。孟子说“天下方千里者九”,可见“方数千里”是指全国各地说的。(2)今日嬴之为(w8i)公子亦足矣课文注释只有合注,无分注。关键是这个“为”* 字,照译文容易误读为wi。其实,此“为”字应训“助”,古书中多有此训,译为“为尽力”“为效劳”都是对的,集解训为“羞”,非是。(3)留军壁邺课文注释训“壁”为“驻扎”,误。古时说军队驻扎皆用“军”(如“沛公军霸上”),即环车为营,是临时性的。“壁”,这里用作动词,筑壁垒的意思,表示要做较长时间的停留。(4)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sh)i)王万端下句主语仍是“公子”,意思是信陵君跟宾客辩士一起劝说魏王(出兵救赵)。(5)我岂有所失哉课文注释用“过失、错误”解释“失”,不确。此句与上文“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对针,“失”即“不备”,意谓失察或考虑不周。(6)屏人间(ji4n)语间,应训“隔离”。课文注释以“悄悄地”释“间”,不确。“间”在此句中可以引申为“秘密地”,间语即密谈,这样才符合下文内容。(7)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课文注释有误。袖四十斤铁椎,意思是袖子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椎。袖,藏于袖。“椎杀”的“椎”,是名词做状语,不是动词,意思是用椎打死晋鄙。(三)分析结构层次。 1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圆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段落顺序,板书可以只写出其中加点的字)。(1)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2)介绍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其影响。(3)详写信陵君结交侯嬴、亲迎侯嬴的经过。(4)略写信陵君结交朱亥。(5)交代秦国邯郸,魏王派救兵而持观望态度。(6)平原君让公子,公子数请而魏王不听。(7)详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8)写朱亥与公子俱行。(9)写朱亥椎杀晋鄙。(10)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11)写侯生北乡自到。(12)写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2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提问学生:哪几段是写窃符救赵的?(5)至(12)。这部分是按怎样的层次写的?(5)写事件背景,(6)写情节开端,(7)、(8)写发展,(9)、(10)写高潮和结局,(11)、(12)是故事的尾声有的选本将(10)、(11)段合并,不妥。结局是救赵成功。课本将(11)独立出来是正确的,应划入尾声。前四段跟这个部分是怎样的关系?(1)是史传体裁的体例;(2)介绍主人公思想作风,“仁而下士”一语为一篇之纲;(3)为下文写侯生建策设伏,非信陵君能“下士”,侯生不会建此策并以死相报;(4)由结交侯生而兼及朱亥,为下文写椎杀晋鄙设伏。由此可以看出本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附板书(可以边讨论边写):3教师小结。信陵君列传主要通过两件大事来表现信陵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一是这次却秦救赵之段(前257年);二是十年后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直抵函谷关。前者得侯生之助,后者归功于毛公、薛公之劝;前者是抗魏王之命而行,后者不过受任一时,他的军事才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信陵君的悲剧。司马迁是怀着深刻同情来写这个人物的,读本文时应注意这一点。(四)阅读第一部分(前两段)。提出下列两个问题,让学生阅读后作答:1开篇交代身份,有什么作用?(下文说的“不敢以其富贵骄士”、“致食客三千人”都与此有关。补充:魏安釐王不敢重用信陵君,也与此有关,因为是资格继承王位的。)2信陵君为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仁而下士”。补充:“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是对“仁而下士”的解释。这一点,平原君、孟尝君和春申君都不及他,例略。)(五)诵读第二部分(主要是第3段)。1学生齐读一遍后,复述故事情节。2给第3段划层次。提问学生:(1)信陵君为什么要宴请侯生?(侯生不愿受“厚遗”,所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示他的敬意。要求注意“虚左”、“自迎”、“执辔”、“坐上坐”、“遍赞宾客”等语。)(2)侯生用怎样的方式来试探信陵君?(“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愿枉车骑过之”;“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俾”应读b!,课本上误作p。)试探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就公子之名”。要求注意“于众人广坐之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等语。)(3)本段关键是哪一句?(“能下士也”。)划分为三小层:概述侯生年龄、职业及不受公子厚遗一事(开头至“受公子财”);详述信陵君自迎侯生经过(“公子于是乃置酒”至“宾客皆惊”);可加评点:“摄敝衣冠不让”后加“一试”;“愿枉车骑过之”后加“二试”;“故久立与其客语”后加“三试”;“宾客皆惊”后加“侧面写信陵君。”写侯生自述试公子之目的并赞公子之“能下士”(“酒酣”至段末)。3分层练习诵读第3段。重点是诵读第二、三层。读熟一层,检查一层,最后连贯背诵全段。(六)阅读第5、6段。要求弄清两点:(1)赵国的危急情况:“已破赵长平军”,意味着主力部队已被消灭殆尽;“数遗魏王及公子书”、“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表明求救心切。(2)魏王的观望态度:“持两端”指的是救魏和自保(担心秦军攻魏),“留军壁邺”已暗示了这一点。正因为“留军壁邺”,军队远离首都,又接近邯郸,这就给信陵君创造了窃符救赵的有利条件。(七)诵读第7段。1诵读的准备。先通过答问弄清本段基本内容:信陵君辞决时,为什么侯生不趁此时献计?(信陵君以大队人马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意:且此时耳目众多,亦不便说出。)“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这两句是否有深意?(这两句话听起来十分淡漠,这是反常的,跟侯生的为人不相合;“不能从”又暗含不能从其“与赵俱死”之计,意在促其醒悟,并断定信陵君醒悟后必复返问计,所以下文说“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行而复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醒悟出自己失计,“一言半辞”就是指“计”说的。)“复引车还问侯生”和“公子再拜,因问”中的两个“问”字含义相同吗?(前一个是问何以“无一言半辞送我;后一个是“当用何计。”)从什么地方看出侯生的计策是早已想好了的?(已打听出魏王藏符地点,想定窃符之人,还考虑到合符后晋鄙的态度。)然后划分层次:信陵君辞决侯生;信陵君复返问计,侯生定窃符之策;计成。2诵读练习。诵读重点是第二层,特别是要熟读侯生说的两段话,即“公子喜士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和“嬴闻晋鄙之兵符此五霸之伐也,”要求边读边体会侯生的出众智慧,对有关的情况了如指掌,料事如神,而“五霸之伐”一语更表现出他的高瞻远瞩,真是一席话而使人茅塞顿开。(八)诵读第8段。1诵读的准备。先回答上节课所留下的三个思考题,着重讨论第3段。前两题的参考答案依次是:可以看出侯生考虑问题很周密,已料到合符后而晋鄙不听将会出现严重的后果。是一个感恩图报的侠义之士,重大德而不重小礼。讨论第三题,可以先提出多种答案,让学生判断正误,展开辩论。这些答案是:A已为信陵君建“五霸之伐”奠定了基础,可以死而无憾。B窃符、杀晋鄙之谋是他策划的,魏王此后必然会知道的,必定将他处死,不如自到为好。C已报了信陵君的大恩,此后不会再有什么作为了,不如早死。D以死激励朱亥为信陵君效力,兼告信陵君他不会汇漏此谋,如田光为燕太子丹及荆轲而自刎。(说明:讨论中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从侯生“修身洁行”、智深而勇沉这些特点来看问题。参考答案是A、D两项。)然后划分层次:侯生提议让朱亥同行(段首至“岂畏死哉);朱亥答应同行(“于是公子请朱亥”至“遂与公子俱”);侯生语公子以决意自到“以送公子”(“公子过谢侯生”至段末。)2诵读练习。诵读重点是第一、二层。(九)阅读第912段。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写晋鄙的神情、动作和语言,照应上文“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再次证明侯生料事如神。(2)朱亥椎杀晋鄙,照应上文“不听,可使击之”。(3)“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到”,照应上文侯生的最后一段话。(4)古代写战争的文章,大多略写战争进程,本文亦如此。(5)“赵王及平原君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此“人”字专指信陵君)这段话突出了信陵君救赵的历史功勋。(十)总结全课。1信陵君的形象。本文主要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关于“下士”,前面已经作过具体分析,这里只要求学生归纳出它的具体表现:虚左自迎侯生;数请朱亥;辞决侯生后,省悟出自己“有所失”,而复返问计于侯生。关于“仁”,也可以归纳出它的具体表现:知侯生家贫,欲厚遗之;急赵之困。计不独生而令赵亡;闻侯生“不听,可使击之”而泣;勒兵,令三种人归家。2史传中常见的写作特点。(1)典型材料的选择。可以先提问学生: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人,为什么专写侯嬴一人?讨论后小结:此传是写信陵君的,要突出他的历史功勋,这功勋是在侯生帮助下取得的;而信陵君结交侯生、问计于侯生又最能体现他“下士”的作风。附带提一下,信陵君的另一个重大历史功勋是败秦军于河外,这是十年之后的事。当时信陵君在赵,许多人劝他归魏,他不听,甚至下令说:“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后来毛公、薛公对他说:“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立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信陵君立即归救魏。(2)烘托手法的运用。可以先将烘托手法分为两种:一是以人物烘托人物,二是以事件烘托人物。然后让学生举例,只要求举出最主要的。前者的例子有:以侯生之故作傲慢烘托信陵君的谦恭;以侯生北乡自到、朱亥效命烘托信陵君之“能得士”;以魏王“持两端以观望”烘托信陵君“急人之用”。后者的例子有:以信陵君虚左自迎生和“宾客皆惊”烘托侯生的不同寻常;以平原君之急切望救、魏王之观望、信陵君之欲赴秦军死烘托侯生巧设奇谋。(3)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关于信陵君、侯嬴、朱亥等人的语言动作,前而已作分析,不再重复。这里,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下关于晋鄙的语言、动作描写。“举手”,表示他深信自己的判断正确魏王不会在此刻派人来代他将兵。“国之重任”,说明他意识到这次将兵责任重大。关系到魏国的命运;魏王欲易将,不会让别人“单车来代之”。寥寥数语把一个深沉、老练的将领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小资料】(一)重点内容图示。(二)文化常识。1魏公子无忌: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无忌即信陵君,信陵君是其封号。信陵,地名,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境内。安釐王把信陵封给与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无忌,作为“食邑”(邑中所收租税,由受封者享用和支配),故号信陵君。战国时代,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都以养客著名,并称“四公子”。在“仁而下士,皆谦而礼交之”这方面信陵君比其他三个公子更突出。司马迁对此极为赞赏,所以在文章中洋溢着对信陵君由衷的敬慕之情,七十多个“公子”连用,即可表明这一点。2士与门客:士是古代四民之一,汉书食货志说明:“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为士。”在商、周、春秋时,士是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周代诸侯受封国于天子,卿大夫受采邑于诸侯。卿大夫下面是士,士受禄田于卿大夫。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到春秋末期,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我国战国时代,诸侯逐鹿,相与争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领域,都需要大批人才。此时,“士”成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在某一方面有出类拔萃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便招募这些人,收于门下,被称为“门客”。这些“门客”寄食于豪门、贵族,在其门下听候差遣服务(故“门客”也叫“食客”)。战国时,门客们发挥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掌握政策、运用策略,掌管外交和军队,各国的贵族为了图谋功业,都大量收养门客。但门客中的某些人因为确有才干,所以他们也要辨识真正思贤若渴的明主才能投奔,这样又促使一些贵族具有礼贤下士之风,达到他们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斗争胜利的目的。3春秋五霸:指齐恒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他们都曾为诸侯的领袖,史称“五霸”。(三)译文。 信陵君窃符救赵 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又是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昭王去世后,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爱而尊重士人,士人无论贤者还是不肖者,都谦逊而礼貌地结交他们,不敢以自己的富贵(身份)傲慢地对待士人。几千里地区内的士人因此都争着归附他,招来食客(竟达)三千人。这时候,诸侯由于公子的贤能,又有很多食客,十几年不敢兴兵谋取魏国。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嬴,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听说这个人,前往邀请,想送他厚礼。(他)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重视操守品行,终究不应由于作守门人贫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钱财。”公子于是摆酒大宴宾客。(宾客)就坐之后,公子带着车马,空出左边的坐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生。侯生穿戴着破旧的衣帽,一直登上车,坐在公子坐的上位,并不谦让,想用这(一举动)来观察公子(的情态)。公子手执辔头,(表情)愈加恭敬。侯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一个)朋友在街市的肉铺里,希望委屈(您的)车马顺路拜访他。”公子便带着车马进入街市,侯生下车拜见他的朋友朱亥,斜着眼睛偷看(公子),故意地久久站着与朋友闲谈,暗中观察公子(的表情)。公子的脸色更加和善。在这时,魏国的将军、相国、宗室等宾客坐满了厅堂,等待公子升宴。街市上人们都观看公子手拿着辔头。随从的人都偷偷地咒骂侯生。侯生观察公子的脸色终于没有变化,才辞别朋友上车。到公子家中,公子引导侯生坐在上座,把宾客一个个介绍给他,宾客们都很惊讶。酒兴正浓的时候,公子起身,到侯生面前祝酒。侯生于是对公子说:“今天侯嬴(我)为公子(打算)已经足够了。侯嬴(我)本是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却亲身委屈车马去迎接我,在大庭广众之间,(我本)不应该有过访(朋友)的事情,现在公子却特意地(同我)去访问朋友。然而,侯嬴(我)是为了成就公子(礼贤下士)的名声,才故意使公子的车马久久地站在街市里,借访问朋友来观察公子,公子(的态度)却愈加恭敬。这样,街市的人都以为侯嬴是个小人,而以为公子是个宽厚的人,能谦恭地对待士人”于是酒宴结束,侯生便成为上等宾客。侯生对公子说:“我访问的屠者朱亥,这个人是个贤能的人,世人不知道他,所以才隐居在屠市之中。”公子拜访朱亥,多次请他,朱亥故意不回拜,公子感到奇怪。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击破了赵国长平的军队,又进兵包围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荣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给魏王和公子书信,向魏国请求救兵。魏王派遣将军晋鄙率领十万部队援救赵国。(这时),秦王派遣使者警告魏王说:“我攻打赵国,朝夕之间将可攻下,诸侯(有)敢于援救(赵国)的,(待我)拿下赵国之后,一定调动军队先去攻打他。”魏王恐惧,派人制止晋鄙,使军队留在邺城筑垒,名义上是援救赵国,实际上是观望双方(的形势)。平原君的使者车马相连地往魏国,(平原君)责备魏公子说:“赵胜(我)所以自愿地攀附(公子)并结为婚姻的原因,是由于(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节义,是能够解救他人的危难的。现在的郸城朝夕之间将要归服秦国,而魏国的救兵却没有到达,公子解救人危难的精神何在!况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使(我)归服秦国,难道不爱惜你的姐姐吗?”公子(非常)忧虑,多次请求魏王(出兵),他的宾客有辩才的千方百计劝说魏王。魏王怕秦国,终于没有听公子(的劝谏)。公子自己估计终于不能说服魏王,决计(自己)不单独生存而让赵国灭亡,于是约请宾客,准备车骑百余辆,想带着宾客前往抗秦军,与赵国同归于尽。(信陵君)出行,路过夷门,见到侯生,把想到秦军去拼死的情况详细告诉(了侯生)。然后,(与侯生)诀别而起程,侯生说:“公子努力吧!老臣不能随从(前往)。”公子走了几里路,心中很不舒服,想道:“我对待侯生的礼节也算够完备了,天下没有不知道的,现在我将要战死而侯生竟然没有一言半语送我走,我难道有什么失礼的地方吗?”于是又带领车骑返回,询问侯生。侯生笑着说:“我原知道公子会回来的。”接着又说:“公子喜欢士人,名声传遍天下,现在有了危难,没有别的办法,却想到秦军去拼死,这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如果这样),还要门客做什么呢?然而公子对待我很优厚,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一定感到遗憾就会再回来的。”公子连拜两拜,请教(侯生)。侯生才屏退众人悄悄地说:“侯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而如姬最受魏王的宠幸,(每天)出入魏王的卧室,以她的条件能将这东西偷出来。侯嬴(我)又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立意报仇已经三年,从魏王以下都想为她父亲报仇,没有做到。如姬对公子哭诉(此事),公子派门客斩掉她仇人的头颅,“献给如姬。如姬想为公子去死,在所不辞,只是没有机会罢了。只要公子开一开口,请求如姬(相助),如姬必定许诺,那么,就可以得到虎符,夺过晋鄙的军权,北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国,这是五霸的功勋啊!”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请求如姬(相助)。如姬果然盗得晋鄙的兵符给了公子。公子启程时,侯生说:“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这样)对国家有好处。公子合上兵符之后,如果晋鄙不把兵权交给公子而再次请示魏王,事情就一定很危险了。我的朋友朱亥可以同公子一道(前往),这个人是个大力士。晋鄙如果听从,极好;如果不听从,可以让(朱亥)击杀他。”于是公子哭了。侯生说:“公子怕死吗?为什么哭哇?”公子说:“晋鄙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老将,(我)前去,恐怕(他)不听从,那就要杀掉他,因此才哭泣!哪里是怕死呢!”于是公子邀请朱亥。朱亥笑着说:“我本是街市中一个拿刀的屠夫,而公子多次亲身关照我,我所以没有回报,是(我)以为微小的礼节没有什么用处。现在公子有了危难,这正是我效命的时机呀!”于是与公子同行。公子到侯生那里拜谢。侯生说:“我应当跟随(公子前往),因为年老而不能(前去)。请(让我)计算公子的行期,在到达晋鄙军营的那一天,我将面朝北而自杀,以此给公子送行。”公子于是出发了。到了邺城,(公子)假传魏王的命令取代晋鄙。晋鄙合上兵符,很怀疑这件事,举手看着公子说:“现在我率领十万部队,在边境屯军,这是国家的重任,现在你单车来代替我,怎么回事?”想不听从(公子)。朱亥袖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锥,打死了晋鄙。公子于是掌管了晋鄙的军队。约束士兵,在军中传达命令说:“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回去;独生子没有兄弟的,回去赡养(父母)。”于是得到精选的士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秦兵解围而去,于是解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赵王和平原君亲自到边境迎接公子,平原君背着矢囊为公子作向导。赵王拜了又拜说:“自古贤德的人没有比得上公子的。”在这时,平原君不敢把自己同信陵君相比。公子与侯生诀别之后,到了(晋鄙的)军营,侯生果然面朝北方自杀了。魏王对公子盗走他的兵符,假传命令杀了晋鄙,很恼怒,公子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他击退秦军保全赵国之后,派将领统帅军队回到魏国,他自己却与门客留在赵国。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一、学习要点(一)简介时代背景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士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文能武,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力,往往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几乎操纵了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门下,以谋生活,称为门客或食客,而贵族也都大量收养门客,以显实力和威势。其中门客最多名声最盛的是战国四君子(又称“四公子”),即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齐国公子孟尝君田文,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楚国公子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数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课文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魏公子无忌,封信陵君。信陵,地名,在今河南省宁陵县西北。课文内容既赞美了士人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又赞美了信陵君礼贤下士、急人之困的高风。(二)课文内容1内容结构课文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介绍信陵君身分和为人。这一部分中第1层(第1自然段)写信陵君身分。第2层(第2自然段)写公子为人。写公子“仁而下士”“多客”而诸侯“不敢加兵谋魏”,既是明赞信陵君仁义得人,又是暗示士人作用重大(急难可用),为写信陵君和士人之事做好了铺垫。第二部分(34自然段):结交侯嬴。这一部分写结交侯嬴经过。主要写两件事,一是侯嬴“厚遗不受”,二是信陵君“诚待得士”。既写出了信陵君能礼贤下士,又写出了侯嬴志行高洁,穷且益坚。而信陵君得士,必得相助;侯嬴忠贞,必酬知遇。是为下文做铺垫。第三部分(511自然段):窃符救赵。这一部分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中第1层(第5自然段)写赵求救,魏留军观望,平原君让公子,魏王不听公子。这一层是“窃符救赵”故事情节之开端,写出了形势严峻,情况紧急。第2层(第6自然段)写侯嬴献计窃符。这一层是情节之发展,写信陵君情急无奈而欲赴秦军拼死,而引起侯嬴献策,窃得兵符,事情有了转机。突出侯嬴确是才士,关键之时,效力报公子知遇之德,也可见公子宽仁之性。第3层(第7自然段)写侯嬴荐朱亥。这一层是情节之发展,写侯嬴料事之缜密,真才士也!而荐朱亥,照应前之见客事,可见侯嬴早已为公子选人才,今用之。朱亥之言,亦见英雄之气。侯嬴,朱亥皆及时助信陵君,信陵君礼贤下士之酬报也。第4层(第8自然段)写椎杀晋鄙夺军。这一层是情节之高潮,证验侯嬴之预见,侯嬴奇士也!第5层(910自然段)写信陵君救赵,侯生自刭。这一层为情节之结局。信陵君战前之言,足见仁厚得人,救赵受盛赞,平原君不敢自比。而侯嬴以死报公子,真壮烈之士!奇士!第6层(第11自然段)写公子留赵。这一层为情节之尾声。2、课文主旨通过记叙信陵君结交侯嬴、朱亥和窃符救赵的经过,赞美了士人高尚的品德、杰出的才能和信陵君(养士者)礼贤下士、急人之困的高风。3、写作特点(1)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性质。如信陵君的言行:虚左,自迎,执辔愈恭,引车入市,引上座,侯嬴不送而返回问己所失,不忍杀晋鄙而泣,等等。侯嬴的言行:睥睨,久立与客语,信陵君赴秦军拼死,则“不能从”,“固知公子之返”,“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荐朱亥语,“北乡自刭”,等等。(2)叙述事件过程,情节完整,突出人物,详略得当。如“献策”“荐朱亥”,详写人物言行,以突出人物。“椎杀晋鄙”“击秦救赵”,则略写事情经过,以突出赞美人物品质、性格之主旨。二、能力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一6题。甄济字孟成,定州无极人。叔父为幽、凉二州都督,家卫州。济少孤,独好学。以文雅称。居青岩山十余年,远近伏其仁,环山不敢畋渔。采访使苗晋卿表之,诸府五辟,诏十至,坚卧不起。天宝十载以左拾遗召,未至,而禄山入朝,求济于玄宗,授范阳掌书记。禄山至卫,使太守郑遵意致谒山中,济不得已为起,禄山下拜钧礼。居府中,议论正直。久之,察禄山有反谍,不可谏。济素善卫令齐玘,因谒归,具告以诚。密置羊血左右,至夜,若欧血状,阳不支,舁归旧庐。禄山反,使蔡希德封刀召之,曰:“即不起,断其头见我。”济色不动,左手书曰:“不可以行。”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希德歔欷磋叹,止刀,以实病告。后庆绪复使强舆至东都安国观。会广平王平东都,济诣军门上谒泣涕,王为感动。肃宗诏馆之三司署,使污贼官罗拜,以愧其心。授秘书郎,或言太薄,更拜太子舍人。来瑱辟为陕西襄阳参谋,拜礼部员外郎。宜城楚昭王庙隙地广九十亩,济立墅其左。瑱死,屏居七年。大历初,江西节度使魏少游表为著作郎,兼侍御史,卒。(新唐书甄济传)注:诸府:几个官署。钧礼:表敬的礼节。庆绪:即安庆绪,安禄山之子;舆:抬。广平王:即唐肃宗长子李豫,与郭子仪收复两京,后为唐代宗。三司署:三司官署。唐时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受理刑狱。1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远近伏其仁伏:敬服。B授范阳掌书记授:任命。C若欧血状,阳不支阳:假装。D或言太薄薄:薄弱。2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诏十至,坚卧不起 不起:指不出来做官。B使太守郑遵意致谒山中 致谒: 指传达意思而拜见。C济引颈待之 引颈:伸着脖子。D瑱死,屏居七年 屏居:指独自居住。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宝十载以左拾遗召,(济)未至。B、希德歔欷嗟叹,(使者)止刀,以实病告。C、后庆绪复使(济)强舆至东都安国观。D、使污贼官罗拜(济),以愧其心。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甄济文雅很有名望,但隐居青岩山中。采访使苗晋卿向朝廷上奏章推荐他,后来几个官署五次征召他做官,诏令到了十次,他仍隐居不出。B由于种种原因,甄济出任安禄山的属官,他能正直论事。他觉察安禄山有反谋,在劝谏不听的情况下,靠朋友帮助,装病回到卫州旧居。C安禄山反叛,下令派蔡希德去找甄济出来做官,甄济坚定拒绝,面对屠刀,毫不畏惧,终于感动蔡希德,并回报甄济确实有病。D安庆绪强迫抬甄济到东都安国观。广平王平定了东都,肃宗下令让甄济住在 三司署客馆里,褒扬了甄济,羞辱了那些曾任伪职的官员。6.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补出所省略的成分)(1)独好学,以文雅称。译文:_。(2)密置羊血左右,至夜,若欧血状。译文:_。(3)济诣军门上谒泣涕,王为感动。译文:_。参考答案及简析:1.D(薄:微小)2. D(屏居:指隐居。)3. D (A项第一个“因”是“于是”,第二个“因”是介词“通过”。B项第一个“即”是“如果”,第二个“即”是“即使”。C项第一个“以”是介词“按照”,第二个“以”是连词“来”。D项两个“会”都是“恰逢”。)4. C(C句省略的是“人”)5.B(“在劝谏不听的情况下”不合文意,文中说“察禄山有反谋,不可谏”6. 译文见下。译文甄济字孟成,是定州无极县人。他的叔父做幽、凉二州的都督,家住卫州。甄济少年时死去父亲,唯独好学,因文章雅致被人们称颂。他住在青岩山中十几年,远近的人敬服他仁义,附近的人们不敢打猎捕鱼。采访使苗晋卿给朝廷上奏章推荐他,几个官署五次征召他去做官,诏令十次来到,他坚定隐居不出来做官。天宝十年,朝廷用左拾遗官职召见他,他未到朝廷,而安禄山来到朝廷,向唐玄宗要甄济这个人,朝廷任命甄济为范阳掌书记。安禄山来到卫州,让太守郑遵意到山中传达意思而拜见甄济,甄济没有办法为此出来做官,安禄山向他拜行表敬之礼。甄济在官府中,能正直地议论政事。过了很久,他觉察安禄山有反叛的图谋,然而不能劝止了。甄济向来与卫州县令齐玘友善,趁着拜见他回到卫州,把自己的真心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齐玘。甄济秘密地在身边放了羊血,到了晚上,像吐血的样子,假装支持不住,人们把他抬回到过去的住屋中。安禄山反叛,派蔡希德严密盖住刀叫甄济来,命令说:“如果他不出来做官,砍下他的头见我!”甄济见到他们脸色不变,用左手写道:“不可以行。”派去的人拿着刀快步上前,甄济伸长了脖子等着他,蔡希德连连叹息,让那个人放下了刀,按照确实生病报告安禄山。后来安庆绪又派人强迫抬着甄济到东都安国观。正赶上广平王平定了东都,甄济流着泪到军门去进见广平王,广平王被他感动。唐肃宗下令让甄济住在三司署馆舍中,让那些曾任伪官职的官员围绕着向甄济下拜,来使他们的内心羞愧。朝廷任命他为秘书郎,有人说这个官职太微小,再任命为太子舍人。来瑱征召他为陕西襄阳参谋,朝廷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宜城楚昭王庙旁空地有九十亩大,甄济在那左边盖了草房子。来瑱死了,甄济隐居七年。大历初年,江西节度使魏少游上奏章推荐他为著作郎,兼任侍御史,后去世。作文题:以“感悟”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800字以上。 窗口的铁栏高三 朱洁婷 我的书桌正对着窗户。我坐在书桌前学习,一抬头,就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外面人来人往,很是热闹,但我却从来无法真正体会这种热闹,因为窗口有铁栏,为了防盗,家中所有的窗户上都安装了铁制的护栏,这窗口的铁栏阻隔了盗贼的进入,却同时也束缚了我心的飞出。我望着窗外的世界,常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仿佛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出这牢笼,怎么也飞不回自然的怀抱。透过铁栏,望着窗外的热闹世界,我愈发感到冷清孤寂。有时,我常想从窗口伸出手去摸一摸外面自由的空气,但最先碰到的永远是那冰冷的铁栏。于是,我在白天便也拉上窗帘,就这样彻底隔绝了外面的世界。眼不见心为净,看不到那些自由的身影,便想不起我的形单影只。妈妈常因此责怪我,说我总是喜爱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接着,她便会拉开窗帘,对我说:“看,今天的阳光多灿烂!”我不以为然地笑笑,等她一走,就立即拉上窗帘。也许她永远不会明白终日坐在这里透过铁栏看世界的无奈和痛苦,我不是不爱阳光,但我决不要透过铁栏射进来的一条一条的阳光,更不愿看到阳光在地上映出的我长长的、孤独的影子。由此,我想到社会中的许许多多人造的牢笼,被利所诱,被权所缚,被名所累,这些不正像我窗口的铁栏,给予你许多的同时也夺去了更多?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在自己的周围竖起一道坚固的铁栏,隔绝了他人却也束缚了自己。于是在社会中情义淡了,名利重了,人们把友谊建立在金钱之上,把自由建立在权利之上。我常常发出这样的疑问:“你是否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是与友人真心相交的豁达:真正的快乐是给弱小无私帮助的欣慰;真正的快乐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坦然;真正的快乐是让心翱翔在天地之间,养浩然之气的自由。于是渐渐地,有些人痛心于社会之腐化而愤然避世,希望能找到一个远离喧嚣的安静处所,效法古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就如同我为了逃避窗口的铁栏而拉上了窗帘。其实这何尝不是为自己营造了又一个牢笼,躲在里面不愿出去,借此阻断外界毒害腐化之气?所以,若想获得真正的快乐,还应从根本上冲破铁栏,寻找自由。世人皆醉而我独醒,世人皆浊而我独清。在这充满铁栏的社会中打破牢笼的束缚,让心尽情翱翔在天地之间,自由吸取那浩然之气,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大隐隐于世”吧。评语 这是一篇因物及情的文章。我们可能看惯了“窗口的铁栏”,但朱洁婷同学却因它感到了悲哀,并拉上窗帘而与外面世界隔绝。她由此想到社会“人造的牢笼”,隔绝了他人,束缚了自己,没有了真正的快乐,而愤然避世者也是逃避而已。她终于明白,若想真正快乐,还应冲破“铁栏”,去寻找自由,做到“大隐隐于世”。此文很有思想内涵,因物及情的构思亦佳,是值得学习的。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