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0讲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与基本过程课件 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13201026 上传时间:2020-06-07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0讲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与基本过程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0讲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与基本过程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0讲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与基本过程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0讲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与基本过程,2017备考最新考纲,1.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2.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考点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及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5年3考),自主梳理,1.叶绿素和其他色素,转换,酒精,纸层析,类胡萝卜素,叶绿素b,叶绿素a,红光和蓝紫光,2.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1)结构模式图,双层膜,暗反应,基粒,色素,光反应,光合反应,叶绿体,3.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连一连),答案AbCaEeDcBd,深度思考,1.英格豪斯认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光下才能成功,则只要有光照,植物一定能更新空气,对吗?,提示不对,植物更新空气的前提是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即净光合速率0,若光照强度不够充分(在光补偿点以下),则植物不但不能更新空气,反而会使空气变得更混浊。,2.某植物叶片不同部位的颜色不同,将该植物在黑暗中放置48h后,用锡箔纸遮蔽叶片两面,如图所示。在日光下照光一段时间,去除锡箔纸,用碘染色法处理叶片,观察到叶片有的部位出现蓝色,有的没有出现蓝色。请思考:,(1)本实验设置了哪些对照?其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实验结论分别是什么?(2)实验中对植株进行暗处理,其目的是什么?提示(1)图中d与e对照,其单一变量为有无光照,结果d部位经碘液检测显示蓝色,e部位不显示蓝色,表明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必须有“光”。图中a与b、d对照,其单一变量为叶绿体有无,结果b、d部位经碘液检测显示蓝色,a部位不显示蓝色,表明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必须有“叶绿体”。(2)该实验的关键是饥饿处理,其目的是使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消耗掉,增强了实验的说服力。,影响叶绿素合成的三大因素,跟进题组,题组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1.(2015四川卷,1)下列在叶绿体中发生的生理过程,不需要蛋白质参与的是(),A.Mg2吸收B.O2扩散C.光能转换D.DNA复制解析叶绿体对Mg2的吸收,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也需要消耗ATP供能,A不符合题意;O2的扩散是单纯扩散,既不需要载体协助,也不需要消耗能量,也就不需要蛋白质的参与,B符合题意;光能转换为化学能的过程中需要酶(蛋白质)作催化剂,C不符合题意;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解旋酶等,也需要消耗ATP供能,D不符合题意。,B,2.关于叶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含有镁元素B.被叶绿素吸收的光可用于光合作用C.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不同D.植物呈现绿色是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解析Mg是合成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必需元素;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用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不同;叶绿素不能有效地吸收绿光,绿光被反射出去,使植物呈现绿色。答案D,题组二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3.下列关于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B.萨克斯的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C.恩格尔曼的实验定量分析了水绵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D.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中,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H2O而不是CO2解析恩格尔曼的实验能够证明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但不能定量分析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答案C,4.下图是光合作用探索历程中恩格尔曼和萨克斯的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两实验均需进行“黑暗”处理,以消耗细胞中原有的淀粉B.两实验均需要光的照射C.两实验中只有恩格尔曼的实验设置了对照D.两实验均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氧气,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图示的两实验中,只有萨克斯的实验需进行“黑暗”处理,目的是消耗掉细胞中原有的淀粉。恩格尔曼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萨克斯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产物,所以两实验均需要光的照射。恩格尔曼的实验中,照光处理与不照光、黑暗与完全曝光形成对照;萨克斯的实验中,暗处理的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形成对照。恩格尔曼的实验可证明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萨克斯的实验可证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答案B,恩格尔曼实验方法的巧妙之处(1)巧选实验材料: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用好氧细菌可以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2)妙法排除干扰因素: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氧气和光的干扰。(3)巧妙设计对照实验: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叶绿体上可分为光照多和光照少的部位,相当于一组对照实验;临时装片暴露在光下的实验再一次验证实验结果。,考点二光合作用的过程(5年9考),自主梳理,1.完善光合作用的过程,ATP,光、色素、酶,类囊体的薄膜上,H+O2,ATP,ATP中活跃的化学能,酶,叶绿体基质,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ATP,C3,CH2O,2C3,CO2,2.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并标出各种元素的来源和去向,3.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比较,酶,ATP,类囊体薄膜,叶绿体基质,水的光解,C3的还原,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H和ATP,ADP和Pi,巧记光合作用过程的“一、二、三、四”,如图为某细胞内生物膜结构的一部分,据图分析,(1)图示结构中产生的ATP(填“能”或“不能”)运出所在的细胞器,用于其他生命活动(2)图示膜结构为叶绿体(填“外膜”或“内膜”、“类囊体膜”)(3)图中发生的能量转换是:(4)图中“色素”是指,不能,类囊体膜,光能活跃的化学能,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跟进题组,题组一光合作用过程分析,1.(2015安徽卷,2)右图为大豆叶片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O2的固定实质上是将ATP中的化学能转变为C3中的化学能B.CO2可直接被H还原,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糖类C.被还原的C3在相关酶的催化作用下,可再形成C5D.光照强度由强变弱时,短时间内C5含量会升高,解析由图解可知,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参与C3的还原,而不参与CO2的固定,A、B错误;被还原的C3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一部分合成了(CH2O),另一部分又形成了C5,C正确;光照强度变弱时,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减少,故短时间内C5含量会降低,D错误。答案C,2.根据下面光合作用图解,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过程发生于叶绿体基质中B.过程发生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C.图示依次为H、ATP、CO2、(CH2O)D.不仅用于还原C3化合物,还可促进与C5的结合,解析根据光合作用的过程判断分别表示H、ATP、CO2、(CH2O)、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C3化合物还原过程中需要ATP,CO2固定过程中不需要ATP。答案C,题组二环境因素骤变对光合作用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3.(2015福建卷,3)在光合作用中,RuBP羧化酶能催化CO2C5(即RuBP)2C3。为测定RuBP羧化酶的活性,某学习小组从菠菜叶中提取该酶,用其催化C5与14CO2的反应,并检测产物14C3的放射性强度。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菠菜叶肉细胞内RuBP羧化酶催化上述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B.RuBP羧化酶催化的上述反应需要在无光条件下进行C.测定RuBP羧化酶活性的过程中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D.单位时间内14C3生成量越多说明RuBP羧化酶活性越高,解析RuBP羧化酶催化上述反应即为二氧化碳的固定,属于暗反应,其场所是叶绿体基质,A正确;暗反应不需要光,有光和无光条件下都可进行,B错误;实验中利用14C标记CO2并检测产物放射性强度,即采用同位素标记法,C正确;单位时间内产物生成量可代表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即可反映酶活性,D正确。答案B,4.卡尔文及其同事因在光合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了196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卡尔文将小球藻装在一个密闭容器中,通过一个通气管向玻璃容器中通入CO2,通气管上有一个开关,可控制CO2的供应,容器周围有光源,通过控制电源开关可控制光照的有无。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材料小球藻属于_(填“原核”或“真核”)生物。(2)卡尔文通过停止_来探究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他得到的实验结果是下图中的_。,(3)卡尔文通过停止_来探究光合作用过程中固定CO2的化合物,这时他发现C5的含量快速升高,由此得出固定CO2的物质是C5。,(4)卡尔文向密闭容器中通入14CO2,当反应进行到第5s时,14C出现在一种C5和一种C6中;将反应时间缩短到0.5s时,14C出现在一种C3中。上述实验中卡尔文是通过控制_来探究CO2中碳原子的转移路径的,采用的技术方法有_等。(5)卡尔文将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小球藻放入70的蒸馏水中,这样做是为了使细胞中的_失活,此时,细胞中的化合物就保持在热处理之前的状态。,解析(1)小球藻属于真核生物。(2)在光照下,光反应进行,其产生的ATP和H参与暗反应中C3的还原,因此,通过停止光照可以探究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当停止光照后.光反应停止,ATP和H的合成停止,则C3的还原减少,C3浓度增大,C5浓度减小,停止光照一段时间后,C3和C5浓度基本保持不变。(3)在暗反应中,CO2与C5结合形成C3,当停止CO2的供应后,CO2的固定受到影响,故会导致C5含量升高。(4)由题中叙述可知,实验中卡尔文是通过控制反应时间来探究CO2中碳原子的转移路径的,该实验中他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5)酶是生物体内催化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高温下酶的结构被破坏,导致细胞中的化学反应不能进行,化合物的含量不再发生变化。答案(1)真核(2)光照A(3)CO2的供应(4)反应时间同位素标记法(5)酶,巧用模型法分析物质量的变化,(1)以上分析只表示条件改变后短时间内各物质相对含量的变化。(2)以上各物质变化中,C3和C5含量的变化是相反的,H和ATP含量变化是一致的。(3)具体分析时只有理清C3、C5的“来源”与“去路”(C3产生于CO2的固定,消耗于C3的还原;C5产生于C3的还原,消耗于CO2的固定),才能避开试题陷阱。,考点三(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5年3考),自主梳理,1.实验原理,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无水乙醇,溶解度,溶解度高,层析液,2.实验流程,叶绿,素,提取液,均匀、整齐,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黄色,蓝绿色,黄绿色,最多,最高,最低,(1)从色素带的宽度可推知色素含量的多少;(2)从色素带的位置可推知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的大小;(3)在滤纸上距离最近的两条色素带是叶绿素a与叶绿素b,距离最远的两条色素带是胡萝卜素与叶黄素。,提醒,深度思考,(1)为什么滤液细线要重复画,且线要细、直?提示重复画线是为了增加色素的浓度,使分离出的色素带清晰分明。滤液细线要细、直是为了防止色素带之间出现重叠。(2)层析时,为什么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提示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触及(或没入)层析液,会使滤液中的色素溶解于层析液中,滤纸条上得不到色素带,使实验失败。,跟进题组,题组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过程与结果,1.(2015江苏卷,21改编)为研究高光强对移栽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某同学用乙醇提取叶绿体色素,用石油醚进行纸层析,下图为滤纸层析的结果(、为色素条带)。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强光照导致了该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B.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C.色素、吸收光谱的吸收峰波长不同D.画滤液线时,滤液在点样线上只能画一次解析由图示可知,强光下,、表示的叶绿素色素带变窄,说明叶绿素含量降低,A正确;强光照条件下,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说明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有利于植物抵御强光照,B正确;是叶绿素a,是叶绿素b,都是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但吸收光谱的吸收峰波长不同,C正确;画滤液线时,滤液在点样线上画23次,D错误。答案D,2.如图表示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韭菜宿根进行相关实验流程,请分析回答:,(1)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共有的色素带的颜色是_,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_。,(2)蒜黄和韭黄都是在避光条件下培育出来的蔬菜,对这种现象的最好解释是_。(3)若由于各组操作不同,出现了以下四种不同的层析结果。下列分析最不合理的是(),A.甲组可能误用蒸馏水作提取液和层析液B.乙组可能是因为研磨时未加入SiO2C.丙组是正确操作得到的理想结果D.丁组可能是因为研磨时未加入CaCO3(4)将等量刚制备的韭菜和韭黄色素滤液放在阳光与三棱镜之间,“结果”吸收光谱最明显的差异出现在_光区域。将制得的韭菜滤液在强光下曝光12h,再重复上述实验,其结果与韭黄滤液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其原因是_。答案(1)橙黄色、黄色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2)环境因素影响了基因的表达(3)C(4)红叶绿素不稳定,在强光下易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异常现象分析(1)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的原因分析未加石英砂(二氧化硅),研磨不充分。使用放置数天的菠菜叶,滤液色素(叶绿素)太少。一次加入大量的无水乙醇,提取浓度太低(正确做法:分次加入少量无水乙醇提取色素)。未加碳酸钙或加入过少,色素分子被破坏。(2)滤纸条色素带重叠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3)滤纸条看不到色素带忘记画滤液细线。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且时间较长,色素全部溶解到层析液中。(4)滤纸条只呈现胡萝卜素、叶黄素色素带。忘记加碳酸钙导致叶绿素被破坏或所用叶片为“黄叶”。,易错易混防范清零,易错清零,易错点1混淆塑料大棚中“塑料颜色”与“补光类型”的选择,点拨为提高光能利用率,塑料大棚栽培时常选择“无色塑料”以便透过各色光,这是因为太阳的全色光透过时各种色的光均可被作物吸收(尽管黄绿色吸收量较小,但总不会起负作用),而阴天或夜间给温室大棚“人工补光”时,则宜选择植物吸收利用效率最高的“红光或蓝紫光”灯泡。因为若利用白炽灯,则其发出的光中“黄、绿光”利用率极低,从节省能源(节电、节省成本)角度讲,用红灯泡、紫灯泡效率最高。,易错点2误认为温室生产中昼夜温差越大,作物产量越高,点拨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或增加CO2浓度,可有利于提高光合产量,夜晚不进行光合作用,适当降低温度可降低呼吸速率从而减少有机物消耗,故适当提高昼夜温差可提高作物有机物积累量,从而提高作物产量。然而,昼夜温差并非越大越好,因为夜晚温度过低时,呼吸酶活性过小,当呼吸作用被过度抑制时,必将减弱矿质离子的吸收等代谢过程,从而制约次日的光合作用,这对作物生长显然不利。,易错点3误认为光合作用暗反应中C5可参与(CH2O)生成,点拨光合作用暗反应中C5的作用在于固定CO2形成C3,14CO2中的14C转移途径为14CO214C3(14CH2O),中间没有C5参与,C5的作用为C5CO22C3(CH2O)、C5,C5被用于再次固定CO2,不能理解为C5生成(CH2O)。,易错点4不明确化能合成作用的实质及其与光合作用的本质区别,点拨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的比较,易错点5误认为光照下密闭容器中植物周围空气中CO2浓度不变时,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点拨一株放在密闭容器中的植物,当给以光照,此容器内二氧化碳浓度不变时,不要认为此时叶肉细胞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等于释放量,事实上是整个植株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与释放量相等。因为植株还有非绿色组织,该部分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而对于叶肉细胞来说,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大于释放量。,规范答题,甲图是某科研所在探究“影响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图。乙图是某植物在恒温(30)时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丙表示在遮光50%条件下,温度、光照强度、该植物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气孔张开的程度)的日变化趋势。试回答:,1.找错纠错,错答(1)序号:_正答:_错答(2)序号:_正答:_错答(3)序号:_正答:错答(4)序号:_正答:_错答(5)序号:_正答:错答(6)序号:_正答:_,大于,左,吸收灯光的热量,排除光照对试,管内水温的影响,红或蓝紫,呼吸作用增强,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减小,线粒体、叶绿体,2.错因分析,(1)错将光合速率整株植物呼吸速率,看作光合速率叶肉细胞的呼吸速率。(2)错将25更有利于光合作用从而导致B点左移,视作有利于光合作用导致B点更往右移。(3)理解错误,错将水柱与光镜混淆。(4)错误地认为白炽灯可发出各色光有利于光合作用,忽视“提高光合效率”、“节约能源”等关键词。(5)忽略净光合速率应取决于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或“代数和”而非取决于其中单方面。(6)忽略“细胞器”这一要求,且误认为1800时无光合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