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五)人民版必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187225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五)人民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五)人民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五)人民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同步测试卷(五)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11949年初,毛、周曾联名发电:“反动派濒临死亡的末日至祈先生(宋庆龄)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是要()A商讨国共的合作 B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C筹备建立新中国 D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1949年4月周恩来说:“最跟我们接近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劳动知识分子,其次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其他爱国分子,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周恩来这一言论的目的是()A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B.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筹建新中国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3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4下列图片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性巨变。其共同点是()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C.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5“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行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A“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自治制度61949年到195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政治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动和变革不包括 ()A全国领土已基本解放 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C.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初步建立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7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始终把人民当家做主作为奋斗目标。阅读下面表格,对此认识正确的是()时间制度名称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制度土地革命时期工农兵代表议会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参议会制度解放战争时期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开始酝酿B人民当家做主制度的发展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体现C人民当家做主制度的发展排斥了其他阶级的参政权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最完美的政治制度8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保障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9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是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机构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A B C D101953年中共长治市委宣传部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这主要是为了()A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 B.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C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11毛泽东说:“这个(1954年)宪法草案的特点,有两条,一条是总结了经验,一条是结合了原则性灵活性。”“宪法草案”所坚持的原则有()A民主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B.民主集中原则和自由主义原则C民生主义原则和法律至上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和人民主权原则12某校学生准备举办一个“文革往事”的讲座,他们打算请亲身经历过“文革”时期的教师做主讲人,请你帮助他们确定最合适的主讲人()A黄老师1947年出生 B张老师1973年出生 C李老师1976年出生 D郑老师1978年出生13“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法律文件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行政诉讼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4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于1953年制定,当时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选民主要是农村人口)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这一规定()A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 B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C为进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提供了法制保障 D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15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A.发展了告台湾同胞书 B放弃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立场 D标志“一国两制”方针正式形成16199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实现香港顺利回归奠定了基础。基本法中所蕴含的原则有()“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社会主义A B C D17“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中的“异”的本质内涵是指()A不同的国情 B不同的社会制度C.不同的经济水平 D不同的生活习惯18据台湾新闻网2013年10月31日报道,台湾企业联合会总会长郭山辉31日率领30多位台商会长,一起对外喊话,希望台湾立法机构能尽速让延宕多时的服贸协议过关。他呼吁“立法院”能放下争议,为了两岸和平、台湾的经济与未来,朝野双方应共同携手,尽速通过服贸协议。由这段资料可见()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日益频繁 经济利益的驱动促成两岸政治对话岛内政治斗争影响经济交流 台商拥护“一国两制”,推动两岸统一A B C D19“彭定康的汽车在港督府内绕了一圈,车轮缓慢,试图表示港督对这里的依依不舍。然而,历史的车轮却滚滚向前,她的回归已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止的现实。”直播现场传出了记者水均益如此一段饱含激情的解说。18年前回归的“她”是指 ()A台湾 B深圳 C澳门 D香港 20根据国情,我国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C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D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共计40分)21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化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二1949年,某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领导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四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什么原则?其颁布有何历史意义?(4分) (2)材料二中的“某纲领”的名称是什么?材料三中的1954年宪法是哪次会议上通过的?(2分)(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49年到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三大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3分)(4)在材料四邓小平这一思想观点指导下,中国出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转折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此标志性事件有何意义?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的治国理念是什么?(5分)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以及把政治策略建立在可“销售”的东西之上,这就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对于种种慎重的判断、艰难的决定、令人不悦的选择,以及使人难堪的事实,人民一定会尽力回避。民主使智慧边际化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政治权力与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难。柏拉图全集材料二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有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摘选自人民日报(1)材料一中,柏拉图对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制持何种看法?他认为克服这些缺陷的有效手段是什么? (4分)(2)在20世纪初,中国哪一群体制度移植实验的失败能从反面证明材料二的观点?这种移植来的制度与中国传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导致其在中国无法成长? (6分)(3)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框架是什么?从学者的感慨中你可得到哪些启示? (4分)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材料二中国主权和领土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对。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材料三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动摇;第四,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请回答:(1)材料一中邓小平提出的“适当的方式”应该在怎样的方针指导下实施?(2分)(2)通过三则材料可以看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位领导人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都坚持怎样的立场?(2分)(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道路上,中国人民已经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具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6分)(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在台湾问题上,我国政府仍然强调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主要是针对哪些阻碍祖国统一的势力?(2分)参考答案与解析1解析:选C。本题考查新政协会议召开的目的,能力上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题目材料所选的是毛泽东、周恩来等邀请宋庆龄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电报,这次政协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筹建新中国。2导学号92970027解析:选B。关键信息:“1949年4月”、“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由关键信息分析可知是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团结各民族党派,准备召开新政协,筹备新中国成立的各项工作,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只是提到要团结民主党派,故A项不正确;“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在1956年才提出来,与材料一1949年时间不符,故C项不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是在1953年,与材料中1949年时间不符,故D项不正确。3解析:选A。由图表不难看出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4解析:选C。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新中国的成立,为新中国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5导学号92970028解析:选C。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好花终须绿叶扶”。故选C。A项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保证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地位;D项是新时期在城市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实行的基层民主制度。6解析:选C。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解析:选A。表格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酝酿到确立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也就不可能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酝酿和确立,故选A。“农村包围城市”是革命路线,与民主制度关系不大,排除B;“排斥了其他阶级的参政权”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C;D中的“最完美”说法太绝对,排除。8导学号92970029解析:选B。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选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9月召开,故排除C(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D(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A明显错误。9解析:选C。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也不是国家权力机关。10解析:选C。题目所问“为了”是考查目的。材料出自“普选传单”,最后说的是“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目的是动员人民参加普选,结合时间“1953年”,容易想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因而选C项。11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宪法体现的是民主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1954年宪法的原则,故排除。12解析:选A。黄老师出生于1947年,“文革”时期为青年学生,因此可作为最合适的主讲人。13解析:选D。从材料“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等信息可知考查的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其法律保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故选D。A、B、C三项都不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律文献。14导学号92970030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各省(选民主要是农村人口)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可知人大代表的选举以一定比例的人口为基础,同时适当照顾城市,这就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故B项为最佳答案;A项中的“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C项中的“为三大改造和工业化提供了法制保障”、D项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材料中都无法体现,故排除。15解析:选A。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不仅要和平统一,而且要尊重台湾的现实和现行制度,A正确。材料不能表明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排除B;“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提出来的,排除C;“一国两制”方针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排除D。16解析:选B。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基本法不会蕴含社会主义原则。17解析:选B。大陆为社会主义制度,台湾为资本主义制度。18导学号92970031解析:选A。题干材料表明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日益频繁,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两岸政治对话,错误。材料中台商呼吁“立法院”放下争议尽速通过服贸协议,表明岛内的政治斗争影响到经济交流,正确。材料未体现。19解析:选D。“港督”是香港总督的简称,“18年前”指1997年,故选D项。20解析:选C。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故A项不正确;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没有特殊的民族政策,故B项不正确;三者都没有主权,故D项不正确;三者主权都在中央政府,故C项正确,符合题意。21解析:第(1)问,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等信息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约法颁布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2)问,由“1949年”“新民主主义”等信息可知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据所学可知1954年宪法是在一届全国人大上通过的。第(3)问,1949年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4)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其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答案:(1)原则:三权分立。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2)纲领的名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政治建设的新时期。治国理念:依法治国。22导学号92970032解析:第(1)问,首先柏拉图对于雅典直接民主制的看法可以从材料一直接提取:直接民主方式使领袖的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限制;民主使智慧边际化;他认为克服这些缺陷的手段是精英治国,即把政治权力和哲学理智相结合,由具有智慧和美德的哲学家治理国家。第(2)问,首先可以结合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可以结合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加以分析即可。第(3)问,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可以结合新中国的制度建设和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突出依法治国和基层民主选举加以归纳。启示是: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根本上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必须从国情出发,继承传统并不断制度创新等。答案:(1)看法:柏拉图认为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使领袖的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限制;民主使智慧边缘化。手段:柏拉图认为,应该将政治权力和哲学理智相结合,由具有智慧和美德的哲学家治理国家。(2)群体:资产阶级革命派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以失败告终。差异:经济上: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入工业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政治上: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中国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动势力强大。文化上:西方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3)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启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必须与基本国情相适应;民主政治建设要尊重历史传统;民主政治建设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23解析:第(1)问要抓住材料出处中的“台湾和平统一”这一关键信息,联系“一国两制”来回答。第(2)问要抓住材料一中“实现统一”“不可让外国插手”、材料二中“不容许分割”、材料三中“一个中国的原则”等信息来分析。第(3)问要结合香港、澳门的回归来考虑。第(4)问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考虑。答案:(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一个中国的原则。(3)重大成就:香港、澳门回归。历史意义:洗雪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耻辱,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4)“台独”势力(岛内分裂势力)、外国(西方)反华势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