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7课《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新版)语文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174435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7课《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新版)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7课《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新版)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7课《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新版)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2学习现代派诗歌的表现手法。教学 重点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 难点准确理解诗歌深刻而含蓄的主题。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布置预习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搜集有关资料或访问当年的知识青年,了解这段历史。二、导入新课同学们课前已经了解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段特殊历史,你是怎样看待这一切的?学生可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自由发表见解,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引出当代诗人食指。三、作者简介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诗人,中国新诗潮诗歌第一人。1948 年生。60 年代开始诗歌写作。“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 年到山西插队,1970 年进厂当工人,1971 年参军,1973 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住进精神病院,1999 年出院。现在家,读书写作。曾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已出版诗集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相信未来、食指的诗、诗探索金库食指卷等。四、作品简介在那个时代的官方政治话语里,“上山下乡”被解释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天换地、大有作为的神话,文学作品往往掩盖了当事人的真实感受。在当时流行的艺术模式中,个人的爱憎感情必须以阶级标准来判断,“小我”的感情必须服从“大我”的理想,在这种话语模式中,个人真正的感情必须按阶级的标准来过滤与消解,其任何流露如果最终不归结为对革命理想的衬托,都有可能被认为是可疑甚至是反动的。食指的诗与“文革”中公开发表的文学大相径庭,即使与五六十年代公开发表的作品相比,也具有迥然不同的特点,标志着年青一代不但在精神上从“乌托邦神话”中觉醒,而且尝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从而走出政治权力者制造的梦魇,回归到个体的真实体验,也因此具有一种涤除了政治权力话语之后的真率与清新。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与作者的另一首诗相信未来一起在知青中广为流传。作为上山下乡队伍中的一员,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作者的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眷恋,也许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五、解题1968 年 12 月 24 日四点零八分,诗人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这一瞬间也浓缩了一个特定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六、教师示范朗读, 师生共同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学生可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阅读角度和情感体验可以因人而异。)第一诗节 四点零八分告别北京第二诗节 火车离京 迷惘失落第三诗节 幻觉叠合 眷恋母爱第四诗节 告别亲人 回归现实第五诗节 物我颠倒 漂泊无依最后两节 依恋北京 惶惑忧虑七 、 诗歌赏析思考:1诗中第一节有对当时场景的真实记录,把它找出来。(一片手的海浪翻动,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2诗中第二节“剧烈的抖动”“吃惊地”等词语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境?(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3诗中有一处相似联想,找出来体会一下,并简要说说这一写法的特点。(诗的第三节,诗人由离别的痛,联想到母亲和为自已缝扣子的针线,并把它们叠合在了一起,离家的诗人感觉自已的前途就像风筝一样飘摇不定,同时希望风筝的线牵在母亲手中,既写出了诗人的失落和迷惘,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4诗的最后两节从写作手法讲是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5倒数第二节中,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合在一起写,有何深意?(“母亲”和“北京”重叠,再次抒写诗人对北京的依恋。)6“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体会诗人在这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写出来。(无比的失落,脚下的大地被抽空,自己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抛弃,此后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八、课堂总结九、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深人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2课外进一步搜集食指的其他代表性诗歌,为下一课拓展阅读作准备。第二课时一、有感情齐读全诗二、精彩片段赏析先由学生自己选择进行鉴赏,然后全班交流。比如第一诗节:诗人把对北京的记忆定格在“四点零八分”,这一刻是诗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诗人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是诗人心中“最后的北京”。眼前是一片挥手送别的景象,耳边是一声离别的汽笛长鸣,混乱哄闹的场面里,隐含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情与冲动背后的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朗读时应注意突出这个特殊的历史瞬间。比如第二、三诗节:蒙太奇式的幻觉。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作者的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眷恋,也许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食指具有天生的诗人的敏感气质,表现在这首诗中就是敏锐地抓住个体的“我”心灵中的几个幻觉意象,并把它们自然而集中地组合起来。幻觉中“剧烈地抖动”的“北京车站”,作为“我”的心灵的外化,强烈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震动之巨,表现了那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茫然与无助。另一个“幻觉蒙太奇”也很精彩,“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对“幻觉”的出色表现,在“文革”中年青一代的艺术探索中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表现出他们对政治权力话语的轻蔑与反叛。只是与西方现代主义起源于对“人”的深刻怀疑不同,中国年青一代的艺术探索从一开始就以对人的肯定作为其目的与出发点,“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所表现的正是文学中源远流长的对母爱的眷恋,在这种普通而强烈的人性面前,政治权力者们制造的所有神话都褪去了绚烂的光彩,显得苍白无力,而隐藏在其背后的现实的黑暗、悲哀与人性永恒的喟叹赤裸地表露出来。比如第五诗节:物我颠倒的错觉。原本是火车离开车站,但在诗人看来却是“告别的声浪”“卷走车站”,是“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作者仿佛感觉脚下的大地北京已经被抽空,自己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抛弃了,从此注定漂泊。这样的结果,其实在错觉中已经非常明晰而深刻地烙印在食指的心上了!结尾:最后的诀别。诗歌多次提到对母爱的依恋,因为,在诗人的心中,北京和母亲始终是叠合在一起的。想“抓住她的衣领”,对着她“大声地喊叫”,茫然而绝望地抓住同样迷惘的青年人的手,仿佛落水者去抓一根稻草,这样的迷惑与不安、绝望与痛楚怎能不牵动读者的心呢?动乱时期青年一代的生存状况不能不说透射着浓烈的悲壮色彩。三、总结全诗食指的诗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在那个时代显示了人性的执著,算得上是年青一代精神上觉醒,他对艺术的探索也为“文革”后中国文学的复苏作了预告。四、拓展延伸,阅读欣赏阅读食指的诗,说说诗歌给你印象最深的一面。可以选择不同的赏析角度。相信未来食 指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五、布置作业学习创作一首抒写自己独特内心体验的小诗。板书设计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第一节 四点零八分 告别北京第二节 火车离京 迷惘失落第三节 幻觉叠合 眷恋母爱第四节 告别亲人 回归现实第五节 物我颠倒 漂泊无依最后两节 依恋北京 惶惑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