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重点简答论述简背版.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3172812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期末重点简答论述简背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原期末重点简答论述简背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原期末重点简答论述简背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14简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14简3简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15简4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15论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5论2如何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2第三章25简2怎样认识发展及其实质24简3怎样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性?2第四章25简2试述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24论1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论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与合理性34 论2运用辩证的否定观阐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外国文化的正确方针3第五章35简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35简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4第六章45简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5简5简述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45论1请结合马克思主义论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丁肇中的科学体会的认识。45论3论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4第七章54简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54简2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53简4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容是什么?5第八章(测试1)53简2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53论1如何理解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64论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6第八章(测试2)64简3金融寡头及金融寡头是怎样进行统治的?64简4为什么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73简5简述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及其实质的认识。74简6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73论1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原因、积极作用和实质。7第九章84简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83简2简述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与联系84简3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8第十章94简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94简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92简5怎样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及其关系?9第二章4简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答: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其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简3简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答:社会生活是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主要体现:(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其意识的关系,构成了最基本的社会关系。(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通过实践,人类形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尤其是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5简4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答: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5论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答: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物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从两方面进行理解:(1)世界的统一性。是指世界万物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哲学史上有三种代表性观点: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元论,强调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原理。(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一,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就是物质。坚持了一元论,与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社会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从根本上上与唯心主义区分开来。第三,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物质世界。所有物质现象,不管怎样多种多样和变化无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客观实在性。这一观点,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理论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观点,就是以它为根据、为前提,并在它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实践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精髓。5论2如何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答:(1)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现实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所谓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所谓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方面,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管能动性的前提。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正确发挥及其发挥程度,归根及底取决于对客观规律正确反映及其尊重的程度,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反映和改造世界,否则,就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另一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正确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性的必要条件。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研究,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从偶然中发现必然。利用规律办事的时候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2)认识和把握二者辩证统一关系的重要意义:1)这一辩证关系对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方面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动瞎干。另一方面,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民群众的革命净胜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2)这一辩证关系原理是批判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唯心主义夸大意识的能动性,否定规律的客观性,鼓吹意志论:机械唯物主义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只能消极的服从,从而陷入宿命论。这两种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是极其有害的,必须借助这一原理加以批判。第三章5简2怎样认识发展及其实质答: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已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且日趋灭亡的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她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4简3怎样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性?答:(1)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2)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来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第四章5简2试述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答: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一方的发展要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2)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能促进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3)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终是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4论1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论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答: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偶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社会主义是共性。我国现代化过程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中国特色是个性。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必须反对背离马克思主义“全盘西化”的错误观点,也要反对脱离具体实际,盲目照搬的教条主义倾向。4 论3 运用辩证的否定观阐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正确方针(1)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 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 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2)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以辩证的否定观为指导,正确地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第一,无论是民族传统文化还是外国文化都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既包含精华,有包含糟粕。 第二,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既要肯定、继承其中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同时,又要批判和克服民族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中腐朽落后的东西,弃其糟粕。 第三,既要反对全盘否定民族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只讲继承、不讲批判的全盘肯定的方针。第五章5简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客体之间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产生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识是主客体互动基础上的主体能动创造的过程。(2)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的过程。5简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答:(1)区别: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具体性、直接性的提点。而理性认识则是指人们在概括整理了大量感性资料的基础上,借助抽象思维,达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2)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第六章5简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就需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以判定它是不是真理。主观认识自身不能自称自己正确,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即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又不能使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作为人们能动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能够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认识被证实了,就称之为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了,且不是由于认识之外的其他原因引起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5简5简述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答: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上具有价值的。(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5论1请结合马克思主义论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丁肇中的科学体会的认识。答:认识:(1)在发现真理的过程中,实践是真理性认识获得的基础。科学实验为真理性认识的获得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推动着真理性认识的不断发展:(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认识主体的大胆怀疑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发现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4)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特定阶段对特定对象的某一层次,一定程度上、近似正确的反映,具有相对性。(5)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相对真理无限接近、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5论3论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答: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2)真理与谬误有时候互相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3)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批驳、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3)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可能转化为谬论。第一、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第二,真理是全面的。要真正的认识事物,必须把握、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忽视其中的任何一点,真理就可能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真理。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的认真总结,是发展真理的最好办法。另外,当人们把超出特定的对象、条件、范围的错误认识加以纠正,使之重新与其应用的对象、条件、范围相符合时,谬误就变成了真理。实践意义: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1)要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树立终身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2)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信,真理最终会战胜谬误的。第七章4简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答:原因: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1)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2)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3)物质资料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4简2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答: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3简4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容是什么?答: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群众观点是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具体内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第八章(测试1)3简2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答: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的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区分依据:资本的各个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区分意义:(1)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是由可变资本的劳动者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2)为确立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3论1如何理解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 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要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相交换。在这里,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换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的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4论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答:原因:(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及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2)劳动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据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3)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补偿这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值过程。(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则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到关键。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第八章(测试2)4简3金融寡头及金融寡头是怎样进行统治的?答:金融寡头:是指操控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它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它的统治表现在:(1)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通过“参与制”实现。他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2)在政治上通过控制上层建筑,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加强其统治地位。他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它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以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4简4为什么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和购买商品是,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低价是指垄断组织在购买非垄断企业所生产的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1)垄断组织操控价格带来的后果是抑制了市场价格的自由波动,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是,从全社会来看,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2)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再分配。(3)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价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格总额。所以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3简5简述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及其实质的认识。答:列宁根据当时时代的实践认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上述五个特征集中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4简6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答:(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利益和权力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3论1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原因、积极作用和实质。答: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产物。原因:(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2)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3)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的需要。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积极作用:(1)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兴办私人资本屋里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新兴工业企业,部分的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2)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智商,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发发展。(3)通过国家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和改善。(4)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讯及交通运输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膜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第九章4简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答:(1)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民当家作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2)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利,并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3)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它是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其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但是,它作为一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是人民革命长期奋斗和追求的目的。只有把它主同时也当作目的,作为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来认识,才能有力的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4)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凭空产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有批判继承的关系。(5)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3简2简述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与联系答: 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联系:(1)首先是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如主权在民、服从多数意志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等。(2)其次是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如普选制、代议制等。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等。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劳动人民在政治上的当家作主地位。广大劳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并对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犯罪分子实行专政。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是广泛的,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它的原则和实践是一致的。因而,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具有资本主义民主无可比拟的优越性。4简3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答: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基本特征:(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效率(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3)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制度。(4)在马克思主义正当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第十章4简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答: (1)物质资料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4简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答: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1)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人的发展也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2)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或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一部分人的发展。(3)那时,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事实上的平等,整个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2简5怎样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及其关系?答: 两个必然: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两个决不会:(1)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2)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关系:“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其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后者则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绝不会成现实。 全面理解“”及其联系,既有利于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坚持科学的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坚定的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