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试题 (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159345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试题 (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试题 (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试题 (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高三年级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卷)班级: 姓名: 考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屠呦呦在治疗疟疾上的卓越研究,极大的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获诺贝尔奖_,可喜可贺。但是,正像许多_于科学研究的人一样,屠呦呦研究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拿奖,她知道也许自己一辈子都不会有令人_的成果,但她绝不会放弃自己的研究。A名副其实 沉溺 惊羡 B名副其实 沉迷 惊艳C实至名归 沉溺 惊艳 D实至名归 沉迷 惊羡2下列各句的表达上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对于许多人来说,右手比左手重要,因为多数人习惯使用右手,久而久之,右手的潜能就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其熟练度和力量在使用中不断增强。B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就是一种人格。书如其人,我们读书不光是读故事,听道理,更深一层读作者的人格,伴他同行,与其同思。C人类的语言与民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往往不同的语言都有共同的“祖先”,也就是若干语言因为有“亲属关系”而组成一个家族。D很明显,删除了上述这些修饰语后,文章句子的表达不但索然无味,顿然失去了生气和震撼力,而且作品珍惜生命的思想也变的苍白无力了。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我们今天的社会最缺乏的不是高、富、帅、精、明、强,最缺乏的也许是真正的精英。_,_;_,_;_,_,因为即便他们是在最穷困的时候,也因其高贵的人生态度给周围传递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有的人拼死保全自己的既得利益和绝对自由真正的精英如些稀缺在这个喧嚣的年代,有的人咒骂和抱怨以至于很容易被发现真正的精英却愿意保留他人的希望与追求真正的精英却喜欢创造和改变A B C D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A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 越中览古)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5漫画赛跑启示我们在成长道路上要(3分)A.发挥主观能动性,锲而不舍 B.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C.明确人生目标,锐意进取 D.增强竞争意识,自立自信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8分)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以前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当时候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不赂者以赂者丧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故为之文以志D而秦兵又至矣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弊在赂秦”,分别从“不赂者”和“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B第四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如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C为了增强说服力,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如用“今日”、“明日”,夸张地描述了割地赂秦的频繁,表现了秦国的贪婪。D文章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讥讽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9分)(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三、古诗词鉴赏 (10分)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横”和“绕”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4分)(2)颈联用了什么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3)尾联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好处?(3分)四、名句名篇默写 (9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 ,泣孤舟之嫠妇。(2) ,潦倒新停浊酒杯(3) ,用之如泥沙?(4) 驾一叶之扁舟, 。(5)故木受绳则直, 。(6)师者, 。(7)人间如梦, 。(8)水何澹澹, 。(9)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五、现代文阅读(20分)玉殇霍达小院里清凉如水。前边琢玉坊的窗纸透着灯光,在“沙沙”的磨玉声中,梁亦清手捧着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正在加紧精雕细刻。合同期限迫在眉睫,蒲老板在等着他,沙蒙亨特先生在等着他,患难老妻和两个女儿在等着他,他自己也在等着这艘宝船竣工的时刻。他喘息一下,用粗糙的手掌抚摸着巍峨的宝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意。不容易呀,“马哈吉”【注】,梁亦清陪着您一块儿闯过来了!他注视着器宇轩昂的郑和,注视着甲板上劈风斩浪的一个个人物,仿佛他也加入了那雄壮的行列。水凳儿又蹬起来,坨子又转起来,梁亦清屏弃一切杂念,重又投入专心致志的创作,在三保太监郑和那饱经风霜的眉宇之间做画龙点睛的镂刻。郑和,这位杰出的中国,在他手执罗盘、眼望麦加,指挥着宝船与风浪搏斗的时刻,一定是镇静沉着、胸怀坦荡的。梁亦清怀着崇高的敬意,紧紧盯着郑和那穿透万里云天冲破万顷碧波的眼睛,惟恐自己睫毛的一闪、心脏的一跳都会影响雕刻的精确,有损于那双眼睛的神采韩子奇一直守在旁边,目不转睛地领受师傅那精湛达到极致的技艺,这是他至高的艺术享受和外人无缘分享的殊荣。突然之间,他感到师傅的神色有些不大对头。宝船上,郑和的那双眼睛变得模糊了,仿佛郑和由于远途跋涉的劳累和风浪的颠簸而晕眩了,他要做片刻的歇息了?不,是梁亦清自己的眼睛眼睛怎么了?像一片薄云遮在面前,缭绕,飘动,他努力把眼睛睁大,再睁大,也无法清晰地看清近在眼前的郑和!梁亦清双脚停止了踏动踏板,微微闭了闭疲倦的眼睛,笑笑说:“这活儿,越到画龙点睛的时候越费眼啦!”韩子奇默默地看看师傅的眼睛。那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眶之中,上下眼睑重叠着刀刻一般的三四层纹路,眉毛和睫毛上被玉粉沾染,像冰雪中的树挂,像年代久远的古迹上的霉斑,几十年的琢玉生涯,师傅把自己琢成了一个苍老瘦硬的玉人!“师傅,您歇着吧,这活儿,明儿再接着做”“要记住,”梁亦清歇息了片刻,似乎觉得眼睛从疲倦中得到了恢复,心境也更加平和、安定,“一个艺人,要把活儿当做自个儿的命,自个儿的心,把命和心都放在活儿上,这活儿做出来才是活的。历朝历代的能工巧匠,没有一个能活到今天,可他们琢出的玉器呢,不都一个个还活着吗?”坨子又转动起来,梁亦清此时完全忘却了自我,把他的命、他的心都和宝船、和郑和融为一体了。那宝船上的风帆鼓涨起来,旌旗漫卷起来,舵工、水手呼喊起来,浑厚深远的号子和汹涌澎湃的风浪声在琢玉坊中震天撼地地响起来,三保太监郑和站在船头,魁伟的身躯随着风浪的颠簸而沉浮,双目炯炯望着前方,随时监视着前途中的不测风云突然,这一切都在刹那间停止了,梁亦清两手一松,身躯无力地倒了下去,压在由于惯性还在转动的坨子上“师傅!师傅!”韩子奇像在梦中看见了天塌地陷,灵魂都被惊飞了,他呼喊着扑倒在地,扶起四肢松软的师傅梁亦清在徒弟的怀抱中吃力地睁开了双眼。“宝船,宝船!”他气力微弱地呼叫着。在这一瞬,他的眼睛是清亮的,炯炯有神,他在搜索那生命与心血化成的目标!当那双眼睛接触到破碎的宝船时,他的一双晶亮的瞳孔立即像燃烧的流星,迸射出爆裂的光焰,随即熄灭了“啊!”梁亦清发出一声撕裂肺腑的惨叫,一口鲜血飞溅出来,染红了那雪白的宝船!(选自的葬礼,有删改)【注】哈吉:中专用以尊称前往圣地麦加朝觐,并按教法规定履行了朝觐功课的。郑和本姓马,故梁亦清尊称其为“马哈吉”。12.梁亦清耗尽心力加紧雕琢“宝船”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13. 第段画线的文字描写宝船,请赏析其表达特色。(4分)14.分析小说中韩子奇这个人物的作用。(6分)15.本文写了一个玉毁人亡的故事,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8分)“真情实感”论的贫乏和僵化现代和当代散文缺乏系统的理论,散文理论界影响最大的是“真情实感论”。其著名论述是:“散文创作是一种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主要是以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不难看出,事实上把散文的特殊性定性在“真情实感”,也就是抒情性上。这种“真情实感论”在相当一个时期中,拥有相当的权威,至今仍然得到学界并不敏感的人士的广泛认同,但这样的理论是极其粗陋的。首先,真情实感并不是散文的特点,而是一切文学共同的性质。其次,真情实感的强调,并非永恒现象,而是一种历史现象,最初出现在五四时期,是对“瞒和骗”的文学传统的反拨,后来,是在新时期对“假大空”政治图解的颠覆。把这种理念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抽象出来,作为散文的永恒的性质,实质上是以抒情为半径为散文画地为牢。中国散文史乃至西方散文史上,并不全以抒情为务,不以抒情见长的散文杰作,比比皆是。不管是蒙田还是培根,不管是博尔赫斯的沙之书,还是罗兰巴特的艾菲尔铁塔,甚至是苏东坡的赤壁赋,诸葛亮的出师表,都不仅仅是以情动人的,其中的理性、智性,恰恰是文章的纲领和生命。这样的散文理论之所以独步一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话语霸权遮蔽了思维方法上的漏洞。第一个疏漏是把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散文观念当作永恒不变的规律。第二个疏漏比之第一个漏洞更加严重,那就是,真情实感,和巴金讲真话一样,并不是文学的规律,而是对作家的道德要求。第三个遗漏,就散文而言,在表现情感时,并不一定局限于真和实,作为文学创作,最根本的规律乃是想象,更全面的说法应该是真假互补虚实相生。因为没有西方现成的理论资源,也没有自己的像样的理论,散文不得不从历史和现状中直接进行概括。这就用得上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问题在于,流行的真情实感论,既没有逻辑的系统性,又没有历史的衍生性。它是一种抽象混沌,没有内部矛盾和转化。实际上,情和感并不是统一的,而是在矛盾中转化消长的。情的特点是动,但是,情是一种“黑暗的感觉”,情之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要借 助感觉才能传达,所以叫做“感动”。感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是在情感冲击下发生“变异”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月是故乡明,贾宝玉第一眼看到林黛玉就说这个姑娘见过的,王维在散文中感到深巷寒犬“吠声如豹”,这些在真情冲击下变异了的感觉,明显不是“实感”,而是“虚感”。通过这种“虚感”传达出来的感情是真情还是假情呢? 看不到内在矛盾,也就看不到运动发展、变化,从而对情与感的历史的消长视而不见。在散文历史的最初阶段,实用理性占着绝对的优势,情在散文中是被排斥的。至少到了魏晋以后,抒情才从实用理性中独立出来。晚明小品中提出独抒性灵,五四散文继承了这个传统。散文的抒情主题,其深层的矛盾,其实不仅在于感,而且在于理。主情的极端就是用变异的感觉来抑制理性,走向极端就是情感的泛滥,变成了滥情、矫情、煽情。故到了二十世纪中叶,西方产生了抑制抒情的潮流,在中国的先锋诗人和小说家中,跳过情感,直接从感觉向审智方面深化,追求冷峻的智性成为主流,而散文却停留在真情实感的抒情中。直到余秋雨出现,他把诗的激情和文化的智性,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迈向了散文的新阶段,也就是从主情到主智的历史过渡。“真情实感论”如果真要成为一种严密的学科理论基础,起码要把情与感之间的虚和实,情与理之间的消和长作逻辑的同时又是历史的展开。它最大的缺失在于号称散文理论,却并未接触散文本身的特殊矛盾。 16.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以“真情实感论”作为散文理论犯了哪些错误,试分点简要概括。(6分)17.请根据文意,简述在创建严密的文学理论时需要解决好哪些问题。(6分)18.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七、作文 (70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一个年轻人在运动场上奔跑的身影能引来很多艳羡的目光;一个年轻人可以将许多功成名就的技师无法切割的原石切割成精美无比的钻石;一个年轻人能毫无畏惧、勇往直前,引来 “后生可畏”的赞叹。青春以其绚烂桀骜的姿态令人惊叹折服。青春是一把能劈开一切的锋利的刀子,但也可能在厚重敦实的生活之中变得很钝,但这未必就是一件坏事。时光和生活打磨着你的青春,一如沙子侵蚀着贝壳。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一、1 D 2 A 3 C 4 A 5 C 二、6 D(“当”同“倘”,如果)7.D(D而:连词,表转折,但是A以:介词,因为/介词,把;B与:动词,结交,亲附/介词,和,与;C为:被/动词,写;D的第一句有点难度,要联系上文,但通过排除其它几项,也可以找到答案。)8. B(杀了良将李牧的是赵国)9. (1)那么,秦国最向往的,诸侯最怕的,本来就不在战争上。(2)况且,燕国与赵国处在秦国逐渐征伐(天下)将近结束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单了,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3)(既然)这样那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秦王的欲望无法被满足(厌:满足),给他越频繁,他们侵略自己就越急迫。三、10.(1)“横”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东城而过,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副寥廓秀丽的图景。(2)对偶,情景交融。天空的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缓缓西沉,似乎不忍离去,隐喻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3)化用古典诗句,着一“班”字,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四、11. (1)舞幽壑之潜蛟 (2)艰难苦恨繁双鬓 (3)奈何取之尽锱铢 (4)举匏樽以相属(5)金就砺则利 (6)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一尊还酹江月 (8)山岛竦峙 (9)矗不知乎几千万落五、12.合同期限紧迫,妻女热切期待;实现自我价值;热爱玉雕事业;想通过作品光耀回族民族精神。13. 运用排比和想象,写出了宝船栩栩如生的特点,表现了梁亦清忘我投入的工作状态和精湛技艺,同时也为下文情节的突转蓄势。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和心理感受,给人身临其境之感。14.作为观察者,通过他展示了师傅的精湛技艺;作为传承者,通过他突出了师傅对玉雕事业的执着追求;借助他使情节得以展开。15.对劳动者(把劳动创造看比生命还重要的)崇高境界的张扬;对“玉殇”(艺术精品及其创造者不幸而殇)的惋惜与纪念;对古代航海家郑和、当代玉匠梁亦清所体现出来的执着、坚定、顽强等(回族)民族精神的颂扬。六、16.把一切文学共同的性质当作散文独有的特点。把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散文观念当作永恒不变的规律。把对作家的道德要求当作文学的规律。把散文真假互补虚实相生的多样化的抒情方式局限于真和实。 17.根据文学规律,接触并准确把握其特殊性(特殊矛盾)。当理论资源缺乏时,善于运用逻辑的和历史的方法,从其历史和现状中进行概括,使理论既有逻辑的系统性,又有历史的衍生性。关注其的内部矛盾及其运动、变化,把情与感之间的虚和实、情与理之间的消和长等作逻辑的同时又是历史的展开。18.首先提出散文理论界影响最大的是“真情实感论”是极其粗陋的观点,接着分析了其粗陋的具体表现和独步天下的原因,最后提出创建散文理论的对策。七、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