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4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158448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4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4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4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家口一中西校区万全中学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卷卷头相应位置填写班级姓名、考场、考号;在答题卡相应栏内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将考试科目准考证号涂写在答题卡上。2II卷内容须用0.5mm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卷相应空格或区域内。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140题,共60分)一 单项选择题(包括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最初“王”字是斧钺的象形,它最能说明的是 A金属工具已经开始使用 B政治权力产生的时候就是一种强权 C军事首领成为部落联盟的统治者 D“王”具有无限的权力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3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里强调的是A商纣不得人心而武王以德定天下 B周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C周的历史长久是因为实行分封制 D武王在西周建立过程中的功勋4学者顾则徐说:“西周封建,方国变为封国,得封则为国,无封则不为国,无封之国为外国(夷狄之国),朝下之国独立程度大大削弱,且国有爵等。”材料表明分封制A. 推动了等级社会的形成 B.形成了封国对抗中央的局面C.削弱了周王的统治地位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5.周夷王曾杀齐哀公而立其弟静;周宣王曾派兵伐鲁,杀伯御而立其弟孝公。这反映西周后期A. 地方权力有弱化的趋势 B嫡长子继承制被废除C. 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 D宗法制度已遭到破坏6.春秋时期,奴隶社会逐渐崩溃。它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现是A各国普遍进行改革 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奴隶起义频繁7春秋战国时期,“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在腹里繁华之地称为县,在边鄙之地则称为郡。”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设置郡县是领土扩张的需要B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C血缘关系是士大夫受郡受县的依据D县的地位高于郡,郡县两级制形成8.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 A统一性与集权性 B分散性与松散性 C统一性与制衡性 D独立性与落后性9.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C皇权至高无上 D书同文,人同伦10.“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11.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历朝历代所沿用,成为我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从根本上 A保护了分散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始终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C与西周分封制异曲同工,只是管理体制上有差异D始终制约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严重障碍12官僚集团以皇帝为首,他们的决定最后要得到皇帝的认可才可实行。一次汉文帝出行,有人惊了他的马,这个人被送交廷尉治罪,廷尉张释之只让他交纳罚金,文帝认为处罚太轻。张释之说,假如你当时把这个人杀了也就算了,现在在我这里,那就得依法办事,最后文帝只好让步。这表明A廷尉做到了依法治国 B官僚集团的抗衡制约了皇权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皇帝不受规章制度的约束13“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A.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B.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14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概念变化的是A分封制 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15.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A.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B.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兽C.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16该体制自秦朝创立,纵贯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单线垂直的独立管理体系,与政府行政机构分离,从而确保了体制下各级机构权力的独立运作,上下一体,机构官员高效行权。”该体制是A宗法分封体制 B“丞相”体制C监察体制 D科举选官体制17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制度法令的统一C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D更有利于皇帝集权18汉书严助传记载,汉武帝得严助、朱买臣等“并在左右”“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义理之文,大臣数诎”。由此看来,汉武帝时A增设外朝牵制中朝的权力 B中央机构较秦代有所调整C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D大臣廷议呈现出常态化趋势19.“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材料反映的是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汉的郡国制C唐朝的藩镇 D元代的行省制20汉武帝时期划全国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当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征收地方赋税 B管理地方行政C掌管地方军事 D监察地方政治21王符潜夫论考绩:“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材料反映出A察举制弊端日益暴露 B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C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 D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22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体现的“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 D以法治国23.“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C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 D有力地防止了权威被颠覆24.柏扬在中国人史纲中说“三省职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非常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只有尚书省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没有象国会之类或象罗马元老院之类会议性质的制衡机构。”这说明A三省体制不利于提高中央集权制度的职能 B三省体制不能真正地制约皇权C三省体制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明,权力不清 D三省体制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25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26中国隋唐时期的监察、谏议制度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杜绝了官僚队伍中的腐败现象 有利于国家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从根本上约束了皇帝的无上权力A BC D27自唐初至武后时期,主要派遣御史监军。玄宗开始,改派宦官监军,一方面派宦官担任出征军队的都监,一方面在各藩镇设置监军使,以监护将帅,控制军队。这一变化反映了A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B军事指挥系统的紊乱C地方割据势力的削弱 D中央权势集团的消长28.在汉代,御史大夫下属的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唐朝时专责监督皇帝的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专门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反映出 A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专制皇权趋向强化2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唐之于汉的“变动”体现在A皇帝制度的确立B郡县制的实行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三省六部制的实行30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C扰乱了社会秩序 D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31.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A.降低决策失误以维护统治 B.提高言官地位以加强集权 C.通过权力制衡以巩固皇权 D.通过行政分工以提高效率32有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之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行省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C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D行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33明太祖曾写诗一首来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明太祖废除丞相导致政务繁杂B为了处理繁杂的政务,明太祖随后设立了内阁C明太祖废除丞相,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D明太祖将政务集于一身以便于加强专制皇权34.明朝出现海瑞扶棺式的冒死硬谏,海瑞谏嘉靖,几近痛骂,嘉靖帝碍于舆论,无可奈何。官僚集团或采取车轮战术,或发动集体抗议,在君主屈尊求情下仍决不让步。这说明明朝 A.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B士大夫民主意识觉醒C.天理纲常的礼法加强 D.君主与士人共治天下35.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36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意)述旨(拟皇帝旨)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A秦朝丞相府 B唐朝尚书省C元朝中书省 D清朝军机处37清前期,中央机构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A“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如坐朝仪”B“率循祖制,咸复旧章”,废内阁,恢复内三院C选调翰林等官入南书房当值,“非崇班贵值,上所亲信者不得入”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38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39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 由此,嘉庆帝发布上谕的主要目的是A剥夺军机处的军务处置权 B“敲打”军机处以限制其权力C明确皇权地位的至高无上 D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0学者李国祁等曾对清朝五万余名地方官的任期做了量化分析,发现50%的地方官任期只有一年左右,75%80%的任期在三年以下,这表明:A清朝吏治腐败,官员更替频繁B中央王权对官僚控制相当有效C中央已对地方失去了有效控制D皇权的强化使地方失去积极性第II卷(共2题,共40分)二 非选择题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总分22分)材料一: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始置左右丞相,佐助君主处理国家军政要务。嬴政统一全国后,设置“三公”。其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对低而权限重,太尉一职虚有其位而无实人。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三: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材料四: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请回答:(1)据材料一反映的制度是什么?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什么矛盾?(4分)(2)据材料二,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 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制度?有何作用?(8分)(3)材料三中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宋代是怎样分割相权的? 什么时候废除了丞相?(8分)(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2分)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总分18分)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视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4分)(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6分)(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6分)答案:1-10:BABDD CBBCB 11-20:ABABC CCBBD 21-30:AACBA CBDDD 31-40:AABAB DDCCB41:(1)“三公”或三公九卿制。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态度:应设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同时相权三分,有利于加强皇权。(3)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明朝废除丞相。(4)趋势:相权渐趋衰落,皇权日益强化。42:(1 )血缘、门第、等级。(2 )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的限制。(3 )九品中正制。 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4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答出三个方面并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