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聘任培训评先制度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3146458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90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班主任聘任培训评先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小学班主任聘任培训评先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小学班主任聘任培训评先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资料西工区第 实验小学班主任聘任制度年为鼓励教师做好班主任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的实际,特制定本办法。一、班主任的地位1.班主任是选聘的对班集体教育管理工作全面负责的教师,是班集体活动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基层的政治骨干,既是班级的指导教师,也是班级的少先队辅导员;2.班主任是学生班级的直接领导者,有权决定班级事务、学生的一般奖惩及学生干部的选拔等工作;3.班主任是密切联系任课教师、学生组织和家长的纽带,要积极协调和联系各方,形成合力,获得优良的教育效果。二、班主任的选聘1.班主任实行聘任制度,由学校教务处制定班主任聘任条件,每学年初本人提出申请,在全体教师中公开选聘(可根据情况聘用教师),德育处考查合格后由学校下达聘书,德育处备案;2.做好班主任工作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全体教师(男52岁以下、女47岁以下)应积极报名应聘班主任。三、班主任任职条件1.忠诚教育事业,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热爱学生,为人师表;2.有主人翁意识和拼搏奉献的精神;3.具备创新能力,能不断探索、研究科学的工作方法;4.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较高的综合业务能力;5.身体素质好,精力充沛,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四、班主任的工作职责1.抓好学生的政治教育,做好思想工作;2.抓好班级学风建设,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成绩;3.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4.关心学生生活,抓好日常管理;5.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文化竞赛和文体活动。西工区第 实验小学班主任培训制度年班级工作是学校的基础工作,班级工作的好坏与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息息相关。然而,班级工作主要是通过班主任来完成的。因此,认清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领导便是学校的一项基本工作,对班主任工作的领导,首先是建立和完善班主任工作制度,使班主任有章可循,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1.注意班主任的选拔,严格按素质要求,选拔班主任,并注意统筹兼顾,合理搭配,因班派人,知人善用,便于互帮互助。2.加强对班主任队伍的培养和提高。(1)加强班主任的思想工作,每月必学习一次,行成制度,使其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每开学初组织班主任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教育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不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3)第学期初指导班主任写好班级工作计划;(4)每学期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总结经验交流会议,如何培优补差等;(5)建立帮教结对子制度,以优带差、互帮互学,尤其是乱班差班;(6)每学期搞一次专题性的教育研究活动,据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提出班级管理工作中带关键性的研究课题,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开展专题讨论,研究活动;(7)鼓励和支持班主任进修(在实践中自修,在函授中进修);(8)领导深入实际,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发现典型及时推广,不断提高班主任的群体素质和水平西工区第 实验小学班主任考核评先制度 年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队伍建设,激励教职工献身教育事业,制定本制度。一、表彰对象和荣誉称号1.学校班级德育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班主任老师,授予“优秀班主任” 荣誉称号。2.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其他德育工作者(主要是指年级组长、品德教师、心理咨询教师、政教工作人员等),授予“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二、评比条件(一)优秀班主任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拥护四项基本原则;2.热爱教育事业,教育思想端正,责任心强,作风正派;3.班级组织管理能力强,每月班主任综合考评成绩优异;4.班级每学期均评为“文明班级”;5.班集体积极、健康、向上,有良好的班风班貌。6.能组织开展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班会或队会活动。师生关系融切,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7.有一定质量的德育工作论文或班主任工作经验介绍文章。(二)德育工作先进个人1.热爱德育工作,教育思想端正,责任心强,作风正派。2.经常学习教育法规和有关重要文件,熟悉未成年人保护法、小学德育大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手册等法规和制度。3.在工作中注意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实际,讲究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4.积极参加教育理论和业务的讲座、研讨会、观摩等活动。5.有较强的德育工作组织管理能力,在本岗位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6.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加以实践总结。每年有1-2篇工作心得或论文。三、评比办法1.德育工作先进每学年评比一次。2.德育工作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按参评人数的10%名额评选。3.推选时应坚持民主评议和量化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公平、公正。4. 学校据每日、每周和每月应查项目,对班主任每学期综合考评一次,计入本人考核档案。考核标准见学校、教师考核细则。四、奖励表彰1.被评比为“德育工作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的教师,授予相应荣誉称号,颁发证书和一定的物质奖励。2.有以上荣誉称号的老师,在晋级、职称评定等活动中,同等条件下优先。 关于聘任 学年度西工区第 实验小学班主任的决定各部、处、室:为了更好的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经学校研究决定,现聘任以下同志为班主任,具体名单如下: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 年度班主任培训通知安排西工区第 实验小学班主任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加强班主任培训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班主任工作责任重大,而且专业性强,对精力、能力、经验、素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对于一代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影响很大。做好班主任的培训工作,不仅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成功与否,还直接制约着学校各方面的发展。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为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我校班主任培训计划。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提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提高班主任的岗位技能、教育科研能力和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切实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二、培训目标:1 帮助班主任明确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特点、要求,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2掌握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水平,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3学习优秀班主任的管理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培训对象:我校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四、培训内容1、有关的德育文件。2、有关的理论书籍。主要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如何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3、班主任、团队辅导员等有关的杂志。五、主要活动安排1、班主任例会。(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2、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每学期的期末)3、班主任工作论文、德育论文评比。4、优秀班级、班主任评比。5、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培训。六、地点西工区第 实验小学会议室七、具体安排时间 内容 月 制定各班工作计划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月 学习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听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介绍讲座; 观摩主题班队活动,探讨如何上好班队课。班主任德育论文竞赛。 月 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专题讨论 继续观摩主题班队活动,探讨如何上好班队课。月 师德教育学习班主任专业化与现代班集体建设(节选) 如何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月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八、班主任写学习心得上交德育处班主任培训教案年西工区第 实验小学班主任培训教案之一培训时间:内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要当好班主任,管理好班级,教育好学生,首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1 班风建设是“中心” 这是班级管理的关键。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中,必须抓好班容班貌建设、班风学风建设、班级规章制度建设、班干部队伍建设等等。在这众多的班级管理活动中,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则处于中心的地位。一个班级,如果班风学风端正,全班同学能够做到争分夺秒,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互帮互学,使同学之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性互动局面,那么,班级的正气必然上升,凝聚力也会得以增强,学科教学质量会随之提高。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始终抓住班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 2 巡视观察要“细心” 这是抓好班风建设的前提。班主任应当学会“细心”观察,善于发现情况,善于处理问题。班主任通过深入学生的生活,经过细心的观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所获得的感性的材料,通过科学的思维加工,从而形成对问题的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作出合乎实际的对策措施,才能制定出合乎教育规律的班级规章制度,才能真正把班级的日常管理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3 队伍建设是“核心” 这是抓好班风建设的组织保证。德育管理实践告诉我们,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干部队伍建设的成败如何。一个好的班主任,只所以能带出一个好的班级,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因为她具有培养、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班干部队伍的思想意识、能力和水平。作为班主任,只有把好考察选拔关、教育培养关和使用监督关,才能建设一支良好的班干部队伍,才能切实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才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好人好事人有夸,坏人坏事有人管,正气得以发扬,邪气受到唾弃的良好氛围。 4 日常管理需“恒心” 这是抓好班风建设的时间保证。作为班主任,在新接任一个班级以后,了解班级情况要有个过程,建设一支班干部队伍要有个过程,各类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要有个过程,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班风的形成要有个过程。作为一名学生,由思想意识的提高到品德行为的改变要在个过程,即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是一个道德实践的过程。总之是过程而不是某个阶段。因此,日常的德育管理要持之以恒,决不可指望一蹴而就。 5 批评表扬讲“公心” 这是抓好班风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树立班主任威信的必备条件。一个班主任能否取得大家的信赖、爱戴,除了自身的知识水平、学科教学能力、师德修养等因素之外,还取决于一个看似细小,实质重大的因素,即在学生取得成就或犯了错误以后所进行的表扬批评,是否做到客观、公正、公平。要做到对优等生不偏爱,对班干部不偏袒,对劣等生不歧视,对经常犯错的学生不讽刺、挖苦。只有这样,自己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才会使全体学生听其、信其道,言听计从,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才能得到同学的拥护。 6 对待学生有“爱心” 这是抓好班风建设的情感投资。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只有老师首先关爱每个学生,学生才会爱戴老师。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在经济建设中,只有首先有投资,才会有收益。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心”,也是一种投资,这种感情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经济上的收益,而是为了获得感情上的沟通,便于加强班级管理。作为班主任,没有一种爱生的思想感情,就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也不会产生强烈的事业心。这样的班主任也就带不好班级,教不好学生。 7 喜怒哀乐要“关心” 这是抓好班风建设的最佳机遇。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客观要求。如果学生在发生喜怒哀乐等情感矛盾或困惑时,班主任若能及时关心,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那么,一方面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又能取得学生的信赖,使学生更加信服班主任的管理,更加倾听班主任的教导,更有利于各项班级管理制度的落实和良好班风的形成。反之,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漠不关心,对心理问题不及时疏导或疏导不当,都会导致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或引发有关事件的发生,进而影响良好班风的建设。因此,班主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在生活上要加以关心,更要从心理上体贴关怀,发现问题及时疏导,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消灭的萌芽状态。 8 个别谈话要“交心” 这是抓好班风学风的一门艺术。也是赢得学生信任的主要方法。个别谈话要“交心”,只有老师善于“交心”才能最终赢得同学的“心”;只有赢得同学的“心”,才能真正赢得同学的信任,才能把班级工作做好。这里的“交心”有多层含义,但最主要的是必须使学生明确老师是为了学生的利益,站在学生的立场说话。 9 转化工作要“耐心” 这是抓好班风建设的金钥匙。班级中的玩劣学生,其影响力很大,往往是学生中自然群体的领袖人物,具有号如召力,影响力。这些学生工作做不好,不仅要带坏一群人,而且会破坏整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会扰乱良好的教学秩序。做玩劣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必须做到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避免师生矛盾激化,产生逆反心理,否则会使转化工作更加困难。二是不要怕出现反复,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一方面,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具有可塑性,要坚定信心,一定能教育好,转化好,挽救一名品德不良学生,“功德无量”;另一方面,思想认识问题,既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可能做了一次或若干次思想工作就马到成功,一劳永逸。世界观的形成和转变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对于那些已经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其不良习气必然会出现反复。要学会用自己的耐心去制胜学生的反复性。 10言行服饰要“舒心” 这是抓好班风建设的人格力量。学生的行为习惯,从启蒙时代开始,是以模仿大人、模仿同伴开始的,进入学校以后,则转而模仿自己所尊敬的老师。进入高中以后,虽然学生的批判性、独立性、自主性不断增强,但毕竟他们尚未成熟,仍然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无论是同学的言行举止,还是老师的言行服饰,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作为班主任,尤其要做到说话文明,有素养,不讲低级庸俗的话,不说讽刺挖苦的话;穿着朴素大方,不穿奇装异服,不戴奇异饰物;仪表端庄,朴实无华,不浓装艳抹、袒胸露背,更不裸胳膊露腿。一句话:班主任的讲话要听起来舒心,合理、悦耳;班主任的打扮要看起来舒心,朴实大方。否则,不仅会诱使鉴别能力较低的同学产生模仿的心理和行为,也会使优秀学生对自己失去崇敬的心理,在背后发出厌恶、鄙视的议论,进而使自己在班级管理中丧失人格的力量,威信下降,德育教育的效果势必降低。 上述“十心”告诉我们,当好班主任,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既要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又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克服各种不利因素,这是一种艰苦的劳动,这种劳动离不开班主任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离不开强烈的责任心。这就叫“十心”归“一心”,真正做一个名符其实的有心人。班主任培训教案之二时间:内容:国学经典与教育(一)(一)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1.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 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政治、军事、法律都不可缺少,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孔子认为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从而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论语为政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就是说,通过教育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风气传播开来,就会影响政治。孔子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论语子路中“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通过冉有之问,孔子扼要地阐明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先富后教”的观点表明,须先发展经济,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教育要受经济的制约。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法律,而要通过教育引导实现德政。他通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表明:教育可以感化人,既使百姓守规矩,又使百姓有“羞耻之心”,形成道德信念的力量,收到德治的效果。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孔子的“举贤才”及整个教育思想都放在这种天赋平等的人性论基础上,他尽力将教育推向平民,为其“有教无类”主张提供理论根据。同时,孔子指出人的个性差异是后天作用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影响力,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倡导培养志道弘道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 论语反映出孔子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孔子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他的学生也颇有体会,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可见,教道和学道是孔门师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君子”原是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的专称,即奴隶主贵族老爷的意思。孔子把它发展成为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即要有“德”。二要有“使亲族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即要有“才”。君子德才兼备,以德为主。“学而优则仕”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而优则仕 ”注解不一:或解为: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或解为学成之后有空闲时间就去做官。但总之“学而优则仕是和从政联系在一起的。孔子不满于当时宗法继承制所造就的无学而官的现象,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3.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丰富的教育内容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是指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六艺”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六书”偏重于文化知识,属于文的范围。总之,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等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从教育内容结构,以及社会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是初步完整化了的。这是孔子在教学内容发展史上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他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至于论语不重视自然科学和生产劳动教育,固然是一大局限,但也是时代的局限。4.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春秋以前,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在教育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办学方针,这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这一原则,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论语述而),意思是: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孔子招收学生不分贵贱、贫富、地域、种族。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广;弟子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其中大多数出身平民,如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一般平民,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虽门下人品混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孔子教育家胸怀的宽大能容,教育艺术的高明善化。 (二)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修养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成为后世教师学习的楷模。论语中很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师德修养的相关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1.立志有恒,加强修养。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因此,教师不仅要自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崇高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带给我们启示: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2.自省自克,改过迁善。道德贵在自觉,孔子特别强调从自我做起。他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要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孔子主张遇事要善于进行自我省察,这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孔子教育学生随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避免继续犯错误,这样就起到了自我监督的作用。他的学生曾参从老师的教育中悟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认为,道德准则和规范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对个人起约束作用,因此,需要克制自我。善于自克是道德修养的标志。他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的道德规范上来,以此限制对私利的追求,达到“仁”这一最高道德要求。 孔子认为,现实中不存在不犯错的圣人,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自己犯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人发现,是自己的幸运。孔子要求“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知错即改,不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走到哪里,学到哪里,并且“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他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论语述而),直到晚年,孔子仍在勤奋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真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孔子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多年不间断地从事教育活动,即使在他从政的5年间,也仍然从事传授,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有的学生品德差,起点较低,或屡犯错误,他也不会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他有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孟子公孙丑上载:“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堪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典范。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他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充分说明了身教的重要性。的确,如果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孔子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聪明的教师既不要错过人才,也不要浪费语言,应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孔子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他对学生说过:“予欲无言”,学生说:“您老人家假若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所谓无言之教,即是通过暗示或榜样去教育学生。5.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论语颜渊)。孔子关心学生品德、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和学生有深厚的情谊。他看到他的学生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原宪家贫,他常接济;冉伯牛有病,他去看望,并十分伤感;颜渊、子路死了,他非常悲痛。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不溺爱、不袒护,这才是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爱呀。他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否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意思是:学生以为我会隐瞒什么吗?我对你们是没有任何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不告诉你们的,这正是我孔丘的为人。这说明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留,做到了“无私无隐”。6.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孔子对学生充满期望,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这里包含了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观点。孔子相信学生的潜能,认为学生可以超过教师,鼓励学生。他说“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面临着实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对老师谦让。这里包含着在仁德和正义面前师生一律平等的思想以及“吾爱吾师,更更爱真理”(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的观点。在论语中,经常出现师生平等研讨问题的场景,有时候,师生之间还相互争论,甚至学生严厉地批评老师,而孔子也能接受学生的批评,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平等的师生观。7.不断学习,努力创新。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他说:“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徐干中论活学)班主任培训教案之三时间:主题:国学经典与教育(二)一、学记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学记总结了先秦以来教育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指出当时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这段话,很生动地指出了当时教学的五大弊端及其不良后果。一曰“呻其占毕”。教师只顾朗读课文,照本宣科。二曰“多其讯”。教师一味向学生提问来掩盖自己的空虚。三曰“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就是解说无定见,教学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和消化理解。四曰“使人不由其诚”。教学不从学生的志趣出发,没有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五曰“教人不尽其材”。教师没有因材施教,就不能发展学生各人的才能,埋没人才。由于这五大弊端,所以教学的效果与人的愿望相反,造成了不良的后果。使学生学得不明不白;怨恨教师;苦于学的课程太难而不知道学学了有什么好处。这样学生即使毕了业,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学了等于没有学。为了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记论述了“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道理,提出了几条重要的教育思想:1、“豫时孙摩”原则: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规律,包含四条原则:“豫”是预防,“禁于未发之谓豫”,要在不良倾向尚未发作时就采取预防措施;否则,待到不良行为发生后再去纠正,则“扦格而不胜”,即遭遇抵触而难有成效。“时”是适时,“当其可之谓时”,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进行;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孙”是指顺序,“不凌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否则,“杂施而不孙”,学生将苦不堪言。“摩”指观摩,“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但观摩一定要是正面示范,否则效果恰得其反。学记从正反两方面对照分析了“豫时孙摩”的含义,大大加强了论证的力度。2、“长善救失”原则: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这四个方面的过失,或贪多嚼不烂;或知识面太窄,片面专精;或见异思迁;或浅尝辄止。该原则的可贵之处不只是在于概括地指出了学生学习上普遍存在的这四种过失,更主要的是它进一步揭示了产生四种过失的原因,提出了积极的辩证的教学方法。学记说:“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段话说明两层意思:一方面,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学习的情况也不相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知其心”,“尽其材”,然后才能“救其失”。另一面,对学生的缺点要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坏的方面,也要看到好的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3、“藏息相辅”原则: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活动必须兼顾,相互补充。课外活动是正课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又可使学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既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感受到教师、同学的可亲可爱,最后达到虽离开师友而信仰不移的目的。这一经验也是很可贵的。二、学记中闪烁着教学艺术的光辉1、启发诱导(善喻的艺术):学记继承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如何启发诱导?学记提出了三条要求:一是“道而弗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强牵着学生走。二是“强而弗抑。”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三是“开而弗达。”开导学生而不要完全说透。这三条就是对启发诱导原则的具体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这些要求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于指引,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去走,不应拖着学生,压抑学生,更不要代替学生走路。这就是“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学记还论述了贯彻这个原则的好处:“道而弗牵则和,”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强而弗抑则易,”鼓励学生而不压抑学生的进取心,学生就容易接受; “开而弗达则思”,开导学生而把话说透,就能启发学生思索,发展智力。总之,只有做了“道”、“强”、“开”的工作,才能达到“和”、“易”、“思”的要求。学记在启发教学上不仅发挥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而且还提出,不是等待而是要促进学生思考的主张。这些宝贵的见解,很有现实意义。2、问答的艺术。首先,如何提问。学记认为提问应由易到难,从容易的问题入手,易的决解了,难的也就容易解决。它认为一个善问的人应当像匠人攻伐坚木那样,“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当然,也不排斥在某种情况下,有时是需要单刀直入,提问难点的。但一般来说,应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为宜。其次,如何回答问题。学记指出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回答学生提的问题,要大小得当。如果学生问的问题小而浅,教师就不要小题大作,旁征博引。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大而深,教师就要深入地进行分析,作出正确的回答。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是一样,大小适宜。做到“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二是要求从容问答。提问题要从容,回答问题也要从容,这样才能把道理说透。好象撞钟一样,只有从容地撞,才能“尽其声”。“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这个生动形象而贴切的例子,对教学工作有深刻的意义。三、学记论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以及教师素质的提升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和荀子重视教师问题的光荣传统,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有了好的教师,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得到斧正,不科学的内容体系可以获得调整,不明确的教育目标可以被明确,被突出出来。所以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关于教师的作用。学记用“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由于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社会的进步亦离不开教师,所以学记提出了尊师的主张。关于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是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觉悟,因为“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二是要有广博的知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只靠事先记诵,然后照本宣科,背诵现成的答案,是当不好老师的;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且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做到博大精深,能够随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三是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的道理,“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要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博喻”,即因材施教。四是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说,教师在讲解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语言简明而透彻、含蓄而精妙,举例不多但却具有典型性,能够充分地说明问题。 关于教师如何进行自我提高的问题,学记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的本意是指教师自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他教导别人的教育实践也是一种学习。由于这两种学习活动的相互推动,才使得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提倡教师一方面必须向书本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发现自己在知识积累上的缺陷和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这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还有给学生讲不明白的问题,即知困,才能促使自己自强不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教学相长 ”后来也将其引申为师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彼此激励的辩证统一关系。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提出教学相长 的光辉命题都是学记对世界教育史的重大贡献。 学记是教育科学宝库中的一件珍品,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该珍视这份教育遗产,认真研究,汲取其精华,用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从而构建我们民族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 班主任培训教案之四时间:内容:教师专业发展新理念摘要: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必然要求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应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动因,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并发挥其内部各有利因素的作用。关键词:教师;研究者;专业发展;理念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课题。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教师已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合作者。教师这一职业角色、职能的转化要求其自身发展是持续的。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从国际教师专业化探索过程来看,教师要想获得持续发展,适应教育变革及其新要求,作一名“学习者”是很不够的,更需要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省思、研究、改进,即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一、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来看,首先,社会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原来的某些教育内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许多新的教育内容又在不断地涌现,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浓厚的科研意识。因此,“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其次,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力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源于学校的教学实践,就是说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采集数据,明确开发的顺序和方法,于是在这个开发过程中,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理解或解释,并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的改进作好准备。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并成为一个对自己实践不断反思的“反思实践者”。第三,教师的工作,包括教学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使自己在职前培养中初步奠定的合理知识结构能在以后的教师工作中发挥作用,就要在保持知识结构的开放性的同时,还必须学习和提高自己“转识成智”的能力,即用智慧去驾驭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转换知识观,而且了解不同学科、不同场合、不同目的所使用的不同知识形态,采取不同的传递方式,指导和帮助学生能够在这些知识面前善于判断、选择、取舍,并能够进行不同知识的组合、转换,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习着手解决问题。教师创造性的这一特点必然要求教师要研究所传递的知识及其构成,研究传递知识的方法与途径,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将知识、方法、价值融为一体。第四,在现代社会的知识理论中,由于知识本身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知识的含义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知识的建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和突出。知识成了人们进行思维的原料,教学是通过作为思维系统的知识来增进人的自由,发掘人的创造力,所以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在于理解,而不在于认知与回忆。根据这种新的知识观,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也是一个创造新知识的活动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主体而进入教育过程的,他们通过协商、互动的方式共同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建构,这就意味着对教师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即教师必须是一个研究者,才有资格、有能力担负起建构性知识的教学任务,创造性地设计一种开放的、有助于师生合作及学生独立探究的学习情境,在积极的、主动的、创造的学习活动氛围和背景中,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包办他们。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因分析,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首先,教师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就教师的知识结构而言,以知识的功用出发将教师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即关于课堂情境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且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同时,条件性知识也只有在具体实践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功效,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似乎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次,从普通教师到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大致需要经历掌握学科知识、获得教学技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等三个阶段。知识是通过职前和职后的学习获得的,技能的提高主要靠自我的悟性与经验的积累。但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不管其实际教龄有多长,其真正价值也只是经验的重复,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教书匠”。要想成为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需要的是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索精神,要带着理性的目光,审视自己的昨天和今天,审视从他人那里学习来的经验,审视一切正在使用的方法与正在讲授的知识,他会自己设定活动的目的,自己把握教学的过程,并会根据整体的需要去调整自己,会主动地、超前地意识到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会走在改革的最前沿,有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在更高的层次上拓宽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教学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第三,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形成教育信念的必要前提。教育信念是人们确证、认定、坚信并执着追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是支配教育者教育行为的内驱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一旦上升为教师的教育信念,就会成为其生活、工作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愉快的追求。教育信念是使教师摆脱“教书匠”的困惑,使平凡的工作得以升华,变得更富有价值的关键所在。形成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但教师的教育信念不是教师头脑里固有的,它除了受理论指导,经验的总结,更是通过对已有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审视、反思和辨析,经过自己潜心的理论钻研和探索,敢于坚持自己深思熟虑的教育观念,并不懈地确信、恪守、实践,具有教育价值,才能形成自己成熟的教育信念。二、现代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化发展运动中的重要观念,美国教师专业化发展,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学实际能力,主张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的设计,扩大教师的自主权,而且在教育实践中提倡反思,提倡研究,形成了教师反思运动和教师成为研究者运动。我国的许多学者对这一观念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有的学者还提出建设教师发展学校,并于2001年5月开始在北京建设首批五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可喜进步。笔者认为,要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1优化教师的外部环境,合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发展空间。(1)重新认识与发现教师,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师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性参与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也具有主体的性质,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主体间性关系,这已成为人的主体性在教育维度上展开的不容忽视的特点,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教师的主体精神未能在观念改革上得到发展和提升。即使有一些理论培训,也只是表层和字面上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其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只有注重激发教师的自我提高动机,调动教师积极的自我反思与实践,使其以主体身份投入其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能力才会有本质性的提高,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成为可能。(2)确立“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的观念学校发展首先应以教师发展为主,学校管理者应从学校持续发展的高度确立教师教学、科研双重性任务观念。在教师进修、学习的时间上给予方便,并形成制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吸收教师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将教师的研究工作与教师工作评价结合起来等。(3) 改变传统的师资培养模式,按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分别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培养研究者素质的课程和实践锻炼传统师资培养只重视职前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职后教学技能的掌握,使教师仍旧处于一个学习者和教书匠的境地。教师专业发展应从职前、适应期、职后适应期和发展期各阶段给予教师整体的指导。在职前适应期,除学科知识外应重视和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修养,这正是当前我国师范院校所缺乏的;在适应期应注重教育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在发展期,树立教育观念,通过反思建构自身经验的系统,形成教学指导能力。2教师应主动加强自身修养,发挥内部各有利因素的作用。(1) 教师要改变坐、等、靠的旧工作习惯,树立主体意识,自觉地投入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要具有科学研究的意识。(2)主动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自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3)树立新的知识观,立足于自我实践的多视角、多层次的思考,逐步培养反思能力。(4)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成为一个有理性思考的人,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自己的职业和发展。(5)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善于运用科学研究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问题。(6)加强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总结,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班主任培训教案之五培训时间:内 容: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反省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以便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反思中谈到的优点与不足,都是积累的资料、研究的素材,不应该作为考核与评价的依据。教师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反思课堂,并且要用学而不厌、从善如流的态度听取同行的意见,收集教学信息,将同行的意见和自己的感悟一并写入教学反思中。对策 1、提高认识,勤于反思。 首先,要提高认识。一方面,教师自身的发展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师反思能力的养成是确保教师不断再学习的基本条件。教师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个人或他人的优缺点,从而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动机。另一方面,新课程本身的发展需要教学反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任务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实验、不断完善的体系。教师是改革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等过程中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其次,要勤于反思,坚持反思。目前,农村教师的课业负担普通偏重,这是不争的事实。一名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同时任教几个学科的情况还比较普遍,但这不是回避教学反思的借口,只要想在业务上有所进取,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就能找到时间进行反思。教师不仅要有反思的意识,还要经常性地认真总结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