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11_1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135061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11_1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11_1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11_1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11.11)一、选择题1甲午战后,英国人赫德评论说:“日本根本是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的,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我不相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就像我相信单拿一根筷子不能吃饭那样,我们必须要有第二只筷子实力。但是中国人却认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期望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作者想要说的是A国际关系中实力和正义同等重要B甲午战争对中国而言是正义的C日本的“铁拳”比中国的正义更实际D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必然性2郭廷以先生在近代中国的变局中指出“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国,致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大战。”材料所述事件是指A九一八事变B义和团运动C甲午战争D卢沟桥事变3晚清著名外交家郭篙煮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英人称之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然而国内不断有人攻击他:“此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等,迫使郭篙煮辞职。这说明A部分官员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 B清朝官场相互倾轧的现象十分严重C与敌国打交道的官员通常受到垢病 D道德绑架开始成为有效的攻击手段4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人欣喜若狂,“人们纷纷谈论我们这次可是一举而要为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需要效劳了”。 然而,“假想市场的美景冲昏了商人的头脑,使他们看不见障碍”。英国人之所以估计过于乐观,是因为A受到过去的殖民“经验”的蒙蔽 B忽视了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力量C忽视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决心 D认为中国人乐意接受他们的效劳5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喷喷言政法者日众。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他认为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C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D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61875年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为驻英公使的消息传开后,有人编出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这表明当时A清政府屈辱外交不得人心 B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意识觉醒C思想观念阻碍近代化进程 D国人强烈反对屈辱外交7(1898年)新政始基中说,此战实际上是分界线,“未之战也,千人醉而一人醒”,但是“一战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材料中的“战”( )A是西方联合侵华的开端 B拓展了列强的侵华途径C使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 D民主共和意识成为主流81844年,大臣耆英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这表明耆英主张( )A对外妥协以换取和平局面 B全面学习西方国家外交礼仪C废除天朝上国的外交规制 D对外交往应变革“夷夏”礼仪9恩格斯曾提出:“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事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据此,恩格斯认为( )A战争是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的唯一机会B战败后的清政府将对欧洲国家全方位开放C中国的自闭和崩溃状态必然导致战争失利D战争必然使中国变革传统体系和对外开放10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大国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马克思的评论( )A对陈腐的天朝帝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强烈谴责了现代社会的代表英国政府C指出清朝因被排斥而孤立无依的事实 D深刻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本质原因11某条约对中方赔款作如下规定:条约签字后中方交付600万银元;其后分三年六次偿付,癸卯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300万银元;甲辰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250万银元;乙巳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200万银元。该条约应该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2马关条约第六款约定:“清、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对该条款理解恰当的是日本( )A主宰中国的局面基本形成B同等享有其他列强在中国的特权 C确立其在东亚的领导地位D迫使中国承认中日两国的平等地位13“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4“许开台湾互市,英、美、法、德相继而来,派领事,划租界,设商行,建栈房,轮船出入,次第渐兴,而交涉愈繁。咸丰九年,设通商总局于道署,由道办之”。材料显示的情况最早发生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151832年,一艘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遍游中国沿海要地,6月20日,该船进入吴淞,甚至游弋于吴淞炮台周围,尽窥守军虚实。船上的一位传教士说:“如果我们是敌人,那么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上海等地的鸦片走私比较猖獗B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蓄谋已久C清政府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D鸦片战争前夕的清军海防松弛16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从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 )A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B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C建立中美友好关系 D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17右图是20世纪初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宣传漫画:英、美、日、俄等国站在中国长城外面,自得地看着地上摔得四分五裂的中国政府。这说明漫画作者( )A激励中国人民抵制侵略B表达对列强侵华的愤怒C揭露了西方侵华的罪恶D持赞成瓜分中国的观点18 南京条约英方谈判随从利洛曾记载:“对条文的字眼或措辞一点吹求都没有,为欧洲的外交家们所如此尖细地钻研和谨慎地考虑过的条文,只占去(清政府的代表们)一刹那的注意力。他们的所有心事都集中在一个主要的目标上,就是要我们赶快撤离。”这反映清政府( )A致力维护国家主权 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C畏惧英国武力威胁 D鄙视英夷不屑斡旋19在北京菜市口刑场被侵略军斩首的清政府高官有礼部尚书启秀和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启秀曾荐五台山僧人御敌,后被日军拘禁。朝廷下旨革职,但八国联军仍要求作为“祸乱罪魁”追究,次年被斩于菜市口,史称“主拳诸臣兵败被诛”。这反映出( )A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B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C清政府已失去对全国的控制 D英法联军对中国内政粗暴干涉2019世纪初,不法英商开始寻找对华走私渠道。对其危害,马克思曾指出,它使“当局、海关人员和所有官员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从而使“中国海关所颁布的严格禁令,结果都毫不起作用”。如以此作为撰写论文的素材,最贴切的论题是( )A片面最惠国待遇之我见B浅议南京条约的严重危害C漫谈鸦片贸易的罪恶性D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初探二、综合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 清朝的财政体系,从顺治朝初立,到雍正朝完备,形成一整套戒律森严以解协饷为核心的制度。所谓解饷,就是地方对中央的财政上缴;所谓协饷,就是富省在中央的指令下对穷省的财政调拨。但19世纪40年代以后,解协饷制度被全盘打乱。20世纪初的新政期间,清政府力图以法令形式统一全国财政,建立新式财政机构,培养近代型的财政人才和理财专家,颁布清理财政章程,对中央与地方财政进行调查清理,划分国税和地税。逐步改过去财政的黑暗操作为透明操作,改过去财政的政府决定为代议机构参与决定,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进行国家预算和决算的编订,这些都标志着中国相沿已久的封建财政体制开始逐渐向近代财政体制转化。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解协饷制度被全盘打乱的原因。(2)结合材料,概括20世纪初清政府财政体制改革的特点。有何意义?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来中英关两国所订立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货物之税率、存票、子口税并船钞等项之各条款,应即撤销作废,而应适用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惟缔约各国对于上述及有关系之事项,在彼此领土内享受之待遇,应与其他国享受之待遇毫无区别。 整理中英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1928年7月25日) 材料二 (甲)放弃关于中国通商口岸制度的一切现行条约权利。 (乙)放弃关于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特别法院一切现行条约权利。 (丁)放弃关于其军舰驶入中华民国领水的一切现行条约权利。 (己)现有在中华民国领土内设置的英国一切法院,予以停闭。 (庚)放弃其船舶在中华民国领水内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之特权。 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1943年1月11日) (注:同日签订的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除个别条款外大体内容与中英条约一致。) 材料三 1946年的中美商约在文字上从头到尾并没有不平等之处,双方所赋予对方的权益基本上是相等的。大公报社论质问道,以英国那样老资格的工商业国家,在今天都不敢与美国完全贸易自由,中国又怎么能这样做呢? 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收回的权益在历史上最初是由哪次战争后的哪一条约中丧失的?根据材料指出该权益在当时无法真正收回的理由。(2)材料二所示条约是在怎样的重大国际背景下签署的?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条约是否意味英国已经结束了在华殖民权益?举例说明。(3)写出材料三中的“中美商约”的正式文件名称。该条约对当时的中国经济造成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签订该条约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DBABB CBDDD ABDBD DDBAC21(1)原因: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一系列的战争开销及战后的赔款导致财政开支巨大;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太平军占领区恰好是清政府财税重要来源地。(2)特点:以法令形式建立新式机构;培养新式人才和理财擘家;实现中央与地方财政分离;国家预算和决算民主化。意义:有利于清政府财政体制的规范和透明;促进了中国财政体制的近代化。22(1)丧失:鸦片战争战败,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理由:由于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存在,关税自主权并未真正实现。(2)背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实现了重大转折。 没有。条约中并未解决香港问题。(3)名称: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影响:加剧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发动内战,需要得到美国支持。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