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132246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总述魏晋南北朝(220589年)、隋唐(581907年)、宋元(960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经济魏晋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隋唐时期,南方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思想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元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外传;宋元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1三省体制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2九品中正制(1)含义: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2)途径: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3)衰落:隋朝时,隋文帝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废除九品中正制。二、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1)分工中书省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运作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3)特点相权三分:相权被分割为三部分,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4)评价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2科举制度(1)背景:隋唐统一以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2)创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3)完善: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4)特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5)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3藩镇割据唐玄宗后期,设军事边镇,长官称为节度使,最终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1)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地方: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2元朝的政治制度(1)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内容: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辖;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作用: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1“三省六部制”与“三权分立”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体制形式上都有权力分散、权力制衡的性质,但本质上完全不同。三省六部制是通过分散相权强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立法、司法、行政大权全由皇帝掌握;西方三权分立的目的即在于防范专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全球视野看科举制的影响(1)对中国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家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也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2)对世界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均曾效仿中国实行科举制。近代的欧美文官制度也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在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3唐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比较相同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不同三省设置唐朝加强了三省的职能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被进一步分割,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最高行政机构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短板1基础史实未夯实例1(2016新课标全国甲卷文综)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查短本题错因主要是基础知识识记理解不牢所致,对科举制的前因后果,阶段特征形成宏观认识是关键。补短对重大史实发生时间、前因、后果、阶段特征等,多方面影响形成宏观清晰认识是备考的重要原则。析选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所有社会阶层均可报名参加,读书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促进了读书风气,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由此史实可排除说法片面的A、B、C项。答案为D。答案D针对练1(2016北京文综)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 B唐长安C宋汴梁 D元大都答案B解析“节度使”是唐代设置的地方军政长官,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根据题干材料中“节度使”和“中书省”信息可推断为唐代,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干中的信息,故可排除。短板2数据分析解读视野不开阔例2(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查短文化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是史料数据隐含的核心信息,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维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关键影响就一目了然,故选B。补短国家人口分布,税收总量,土地开发,外贸重心,学校及人才数量,城镇数量区域分布等,只要南方超过了北方,根源均是经济重心南移所致。析选项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中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答案B针对练2下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时期郡县数西汉三国两晋隋朝唐前期苏南浙江会稽郡北部31县4郡50县5郡70县7郡43县13州74县江西豫章郡18县4郡51县6郡58县7郡19县7州34县福建会稽郡南部1县1郡9县2郡14县1郡5县5州28县A.行政区划设置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C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不断加强D地方权力不断加强削弱了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后期,故A项错误;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始于秦朝,汉至唐前期地方行政区划主要体现的是郡县制,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郡县设置越来越多,说明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不断加强,故C项正确;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的,故D项错误。一、魏晋南北朝时期1农业:均田制;耕耙耱技术;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领先世界;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3商业:北方商业一度遭到破坏。二、隋唐时期1农业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2手工业丝织技术高,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商业和城市的发展(1)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2)城市中坊市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3)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4)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5)广州设立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三、宋元时期1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2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五大瓷窑和景德镇,出现青花瓷器。3商业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坊市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商业及贸易税收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1隋唐与宋元时期城市化进程的比较时间特征影响隋唐时期(1)市坊分置,商业活动受到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3)商业都市有所发展(1)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2)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东南沿海、沿江一带发展。(3)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宋元时期(1)城市中市坊界限被打破,从而打破了空间限制。(2)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农村“草市”发展。(3)商品经济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1)从西周至唐商业发展的特征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的规模不大。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2)宋元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征坊市界限被打破,打破了空间限制,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农村“草市”发展。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但在封建专制集权制度下,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东南沿海、沿江一带发展。影响着城市市民生活和文学艺术的发展。3宋代“商业革命”VS近代西方“商业革命”宋代近代西方表现手工业生产技术及生产率提高;商品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人口剧增,独立的商业中心崛起,坊市界限被打破;“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兴盛,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已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模式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实质没有改变原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实现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迈进原因(1)政治上,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阻碍商业发展(2)经济上,传统自然经济阻碍新生产关系萌发(3)文化上,科举制度限制了新观念的萌发(1)中世纪封建王权较弱(2)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3)人文精神的产生,推动人的思想解放短板3理解时代特征的实证意识不足例3(2016新课标全国甲卷文综)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查短本题错因主要在于忽视了“宋代不抑兼并导致租佃制普遍发展”的史实,历史结论与史料实证意识欠缺。补短加强对重大历史阶段特征、历史概念、重大政策的史料实证理解是新课标全国卷的重要考查方向。析选项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衰退,故A项错误;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D项错误。答案B针对练3(2016天津文综)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A BC D答案B解析“北宋纸币铜板拓片”说明当时存在纸币,正确;图片中拓片制作精美,体现出宋代印刷技术先进,正确;拓片不属于原始文物材料,错误;交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映出四川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正确。故B项正确。短板4经济发展与文化习俗之间历史辩证关系欠缺例4(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查短社会习俗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状况、政治、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大多可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思路来思考,东南沿海的海神被民众和官府认可,最大的根源当取决于当地海外贸易、海洋经济的发展,按此思路可知C项正确。补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经常在命题中被关注的历史素养,但凡涉及法律建设、生活习俗变迁、思想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史料,根源成因多从经济发展、生产力进步方面思考答案。析选项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A项错误;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答案C针对练4(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解析坊市制度瓦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是指农业生产重心的转移,故A项错误。土地集中加剧是南北共同存在的现象,故不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B项错误。海外贸易拓展虽然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但相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即生产力的进步而言不是主要的,因此D项错误。一、魏晋南北朝时期1思想:佛教、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科技: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3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文人画出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非凡。二、隋唐时期1思想:佛、道盛行,三教合一,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有了新发展。2科技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3文学(1)诗歌: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期,诗体完备,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2)出现唐传奇。4艺术(1)绘画:进入繁盛阶段,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唐代阎立本、吴道子善画人物。(2)书法:楷书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等。三、宋元时期1思想: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程朱理学:以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为代表,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心即理也”,求理方法是“发明本心”。(3)理学在宋元时期是官方哲学。2科技(1)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广泛运用于军事上;指南针应用于航海。(2)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的农书。3艺术(1)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2)绘画: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风俗画描写市井生活,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3)戏曲成熟: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戏曲形式,被称为南戏;到元代,杂剧在北方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4文学(1)宋朝时,出现了更适应市井生活的词,婉约派的代表是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代表有苏轼、辛弃疾。(2)散曲出现于宋代民间,到元代,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关汉卿、马致远的创作成就最高。1宋元时期思想、科技、文化折射出的时代特征(1)思想:理学出现,儒家思想逐渐成熟。理学是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而出现的,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2)科技: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三大发明的成熟和外传,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3)文学宋词成为宋朝主要的文学形式。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用词抒发对国家分裂的悲愤;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元曲成为元朝主要的文学形式。元曲反映了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并行,统治异常黑暗的时代特征,如关汉卿借窦娥冤的呐喊控诉等。(4)书画艺术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封建文化高度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风俗画盛行。宋代强化中央集权,反映在绘画方面,如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产生。2宋元时期社会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联政治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繁荣国家的分裂和统一两宋时期,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歌、词赋和绘画艺术的发展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的宋词、话本、风俗画、戏曲等得到发展科技印刷术的发展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短板5史料信息解读出现失误例5(2016新课标全国乙卷文综)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查短“帝王偶有失误”“史官记录”“有利政务严谨”是材料的大意主旨,这是解题的立足所在,由此可知A项与此最相近。补短对史料解读说法过于绝对的、片面的、与大意主旨无关的均可排除。析选项B项“全部真实可信”,C项“矛盾尖锐”说法过于绝对片面,可排除,D项并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排除,答案为A。答案A针对练5(2016浙江文综)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D“岢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答案B解析“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体现了汉代长安商品经济繁荣的场景,故A项错误;“贝锦斐成,濯色江波”主要体现了蜀锦技术水平的高超,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故B项正确;“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描述了唐朝长安城商人云集的场景,故C项错误;“岢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反映了广州地区船舶云集,商贸活动繁盛的场景,故D项错误。短板6不能恰当解读史料信息从而排除干扰项例6(2014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查短唐高祖武则天唐武宗不断变化的宗教政策皆缘于政局变动,巩固统治地位需要,导致佛教、道教的社会地位不断变动,故A、B、D项说法皆太绝对,不符合史料信息。补短选择题备选项,凡违背历史常识、说法太绝对、存在明显有史实错误、与史料无明显联系,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的,皆可确定是干扰选项,逐一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析选项“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答案C针对练6 (2016江苏单科)“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答案A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有所减少”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材料信息“亦贵进士科”说明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1宋元时期科技文化与时代特征之间的关联(1)科技:宋元是三大发明的成熟阶段,更是其西传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2)文学:宋词一方面是表达对国家分裂的悲愤情怀的形式;另一方面也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元曲反映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造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的现实。(3)书画艺术:宋元诸多书画家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盛行的风俗画是北宋城市经济繁荣景象的写照。2古代的小农经济与政治、思想、科技间的关系(1)与政治:小农经济影响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封建小农经济需要一个专制集权的制度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地主阶级也需要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保护其土地所有制。(2)与思想: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从而形成重视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的伦理观念和“重男轻女”的尊卑思想。(3)与科技: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使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特点;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3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四方面影响(1)三个阶段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四方面影响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开发过度,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训练1(2016浙江文综)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答案B解析东周时期,诸侯国实力增强,在地方上有很大的权力,不听从周天子的指挥,而元代行省隶属于中央,是中央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故A项错误;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另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机构,后来逐渐演化为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关,凌驾于三省之上,宋代在三省之外,另设“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负责处理政务,二者的地位和职权相当,故B项正确;西汉州刺史是中央派出的监察地方的官员,级别不高,而明代的监察御史监察百官,巡视州县,故C项错误;宋代的提点刑狱司负责地方的司法审判事务,明通政司负责传递公文,故D项错误。2(2013新课标全国卷文综)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由汉唐之际的“周孔之道”到宋代之后被称为“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应是在宋代发生的相关因素所导致。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仁政理念早在西汉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陆王心学兴起于宋明时期,排除D项。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朱熹整理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儒学的经典,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选择C项。3(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答案(1)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点,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小问发展,宋明理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更加重视论语孟子;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更加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原创押题热点追踪押题1(考向:古代中国城市化的阶段性分期)“整体而言,中国的城市化历史是从两个层面逐渐展开的,即以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化和以市镇为核心的农村城市化。”中国历史上“两个层面”的城市化划分最恰当的时期是()A隋唐时期 B唐宋时期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答案B解析隋唐时期,受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城市是凭借政治强力,确立起社会中心的地位,市镇城市化有限,故A项错误;唐宋时期,商品经济走向繁荣,经济功能增强,政治军事功能弱化,市镇日渐兴起,故B项正确;宋元时期,从发展形态来说是“城乡并举型”城市化,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从发展形态来说是“市镇主导型”城市化,故D项错误。押题2(考向:高考公平性热点的历史解读)分析下面表格中有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相关内容,不能得出的结论是()察举制科举制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地方长官举荐自由报考“人、门兼美”“取士不问家世”A.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B由地方推荐到考试选拔C由注重整体素质到注重知识才能D由世袭制到任期制答案D解析察举制“人、门兼美”,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由此可知察举制注重人品和门第,而科举制不再注重家世、门第,故A项不符合题意;察举制由地方长官举荐,科举制自由报考,故B项不符合题意;察举制选拔官员标准为“品德、学问、议政能力”多项素质,而科举制“以文取士”,主要以知识才能为标准,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官员的任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押题3(考向:经济发展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关联)宋初“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但在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B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C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D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可知这一时期上层人物与下层人物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与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无关,故A项错误;上层人物与下层人物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上层人物与下层人物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与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无关,故C项错误;上层人物与下层人物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与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无关,故D项错误。押题4(考向: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命名习惯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这种情况表明()A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B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C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D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答案C解析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与题中的“西汉中后期”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故B项错误;“忠”“孝”“仁”“贤”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说明了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题中并没有反映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故D项错误。押题5(考向:宋代制度创新中权力制约机制)南宋初,有个叫做王继先的御医,因为治好了高宗之病,高宗想封他为“武功大夫”,旨下,被给事中富直柔封驳,因为这种破例的人事任命不合宋代的“伎术官法”。最后高宗不得不“屈意从之”。材料表明()A宋代机构重叠效率低下B宋代君权受到机制性约束C宋代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D高宗是遵法守纪的明君答案B解析高宗想破例封御医为“武功大夫”但未成功,与“机构重叠效率低下”不符,故A项错误;“高宗想封”,但最后高宗不得不“屈意从之”说明宋代君权受到机制性约束,故B项正确;“这种破例的人事任命不合宋代的伎术官法”,表明从根本上是维护皇权,而不是构成威胁,故C项错误;“因为治好了高宗之病,高宗想封他为武功大夫”“这种破例的人事任命”,恰恰不能说明高宗遵法守纪,故D项错误。押题6(考向:隐性热点“一带一路”热点的隐性考查)在历史上,丝绸之路对中外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丝绸之路分为陆地和海上两条路线。海上丝绸之路分为东线与南线。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始于春秋末期。阅读下列表格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回答问题。 汉朝唐朝两宋路线从今天广东到东南亚和南亚。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管理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司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南海贸易。对朝贡使团则只准许使者及随从二人入京觐见。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货物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根据表格,提取关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答案信息1,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说明: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唐朝和两宋可达波斯湾、红海,两宋还可达非洲东海岸。这主要是由于唐朝及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经济重心的南移。信息2,朝贡贸易转化为市舶贸易,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说明:汉、唐、宋三朝都有朝贡贸易,如汉有外国使者“进献”,唐朝对朝贡使团的限制,宋朝官营贸易。宋代市舶司专司货物税,外贸以私营为主,商品种类多有生活用品。这些说明对外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了。从原因上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宋朝偏安东南,财政开支大,因此重视海外贸易,通过商业税解决。信息3,管理越来越规范。说明:汉代设官员管理,唐朝设市舶司,到了两宋,不仅设市舶司,还有相关的法律,对官员也有一定的限制。理论提升: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也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扩大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提高国际地位。解析提取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分析南方海上贸易发展状况,故应该分析图表找出海上贸易的发展变化状况,然后总结规律加以阐述说明,最后要进行总结归纳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意义,结合材料多角度分析,阐述合理,逻辑清晰即可。一、选择题1南宋时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其规定:官员在非乡贯“州县寄居已及七年,虽未及七年,而有田产物力及三等户以上,并不许注授本处差遣”。实行回避制度,主要目的是()A防止官员贪污腐败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加强对地方管理控制D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答案C解析材料对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就是防止地方势力庞大造成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故答案选C项。A项不是主要目的,B项与回避制度无关,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涉及的是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2宋代有个叫钱昆的少卿,世代都是余杭人。余杭人喜欢吃蟹。钱昆曾经要求外放到地方上去当州官,别人问他想到哪个州去?钱昆回答说:“只要有螃蟹而没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这讽刺了宋代()A君主专制的过度膨胀B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C重文轻武的政治原则D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答案B解析理解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不同,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将决策权力收到君主手中,中央集权是中央控制地方;螃蟹不是重点,重点是“没有通判”,通判是宋代设立的官职,可有权直接上书中央,监察州长官,通判的设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3元朝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在距离省治较偏远的地区,分道设宣慰司,处理当地军民事务,且多参用当地土官任职。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国内各民族的大融合B行省是元朝管辖地方的唯一机构C行省长官多为汉人并且掌握实权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答案D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各地的官员都是由中央委派的,即使是在偏远地区也设置“宣慰司”这样的机构进行管理,故D项正确;国内各民族的大融合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行省是元朝管辖地方的机构之一,而不是唯一,故B项错误;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实行民族歧视的政策,故C项错误。4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对材料中转运使的设置,认识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设计B贯彻了以文治国的用人方略C突出了中央集权的理财思路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答案B解析从材料“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可以得出转运使是负责管理地方财赋的官员,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并不能断定转运使是文官,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由“朝廷遣官”可以得出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地方赋税由转运使交给中央后,地方割据势力就缺乏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5这个社会阶层“生活中,招徕、竞争、炫耀、斗胜、哄笑、人头攒动、声嘶力竭,无所不有。他们无意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而迷茫的诗情他们所醉心的,是具有容量、具有情节的绵密的故事,是能够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受的紧锣密鼓”。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科举制度的推行C坊市制度的实行D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无意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而迷茫的诗情醉心具有情节的绵密的故事满足感官享受的紧锣密鼓”的是市民阶层,而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6宋代婚姻往往以金钱论价:“世俗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商较财,仅同贸易。”这反映了当时()A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加剧拜金主义B程朱理学彻底失去精神统治地位C西学传播干扰中国传统婚嫁观念D海外贸易发展冲击传统纲常礼教答案A解析材料意思是,当今世上贪图势力眼光鄙陋的人,打算要(为子)娶媳妇,先问一下嫁妆多不多;打算要出嫁女儿,先问问聘礼多不多。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婚姻重财现象,故A项正确;程朱理学在宋代出现,并且在宋以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西学传播,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海外贸易发展,故D项错误。7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B他到浮梁买茶时顺便到“瓦肆”听戏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答案A解析诗句反映了唐朝时期的商业发展。唐朝已经出现草市,故A项正确。“瓦肆”是宋代出现的娱乐场所,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政府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C项;明清时期实施“海禁”政策,排除D。8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书法艺术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答案D解析秦朝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并且此时书法主要是自发阶段,故A项错误;汉武帝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唐朝时期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故C项错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宋朝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宋朝时期火药广泛用于战争,故D项正确。9 “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能为该观点提供史实依据的是()A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天工开物B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D窦娥冤西厢记等作品问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唐宋时期文化领域成就的理解。A项是在明朝中期;C项是在明清之际;D项是在元朝。故正确选项是B。10在南宋临安,街头吆喝,小贩叫卖,勾栏表演,汴京话声声入耳。杭州杂剧,以中原音韵为主,杂以杭州土语。徽州婺源灵祠在杭州有7个行祠。市民喜爱的济公和尚是一名来自天台山的外来和尚。上述现象反映了南宋临安()A娱乐文化日益商品化与市场化B本地区的文化日趋式微C娱乐文化由特权化趋向大众化D移民特性影响城市文化特色答案D解析材料论述的是市民文化影响,没有体现出商品化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本地区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并没有说本地文化式微,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娱乐文化向大众化转换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在南宋临安”“汴京话声声入耳”“杭州杂剧,以中原音韵为主”“市民喜爱的济公和尚是一名来自天台山的外来和尚”说明外来移民影响本地文化特色,故D项正确。11下列选项描述了下表中史实的共同特征,其中最恰当的是()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交子的出现理学的创立A新旧交织 B汇聚交融C适时应变 D从乱到治答案C解析题干表中的“交子”属于全新的事物,不能体现新旧交织的特征,故A项错误;题干中“交子的出现”不能体现汇聚交融的特征,故B项错误;题干中“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交子的出现”是适应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理学的创立”是适应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需要,三者都能体现适时应变的特征,故C项正确;“交子的出现”不能体现从乱到治的特征,故D项错误。12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总面积北方南方秦汉117(全国)5.72魏晋南北朝122(北方),215(南方)3.851.9251.925隋唐124(北方),328(南方)6.423.213.21A.南方地区逐渐开发B北方经济盛极而衰C南北经济趋向平衡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答案A解析据材料“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表格”可知从粮食亩产水平和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来看,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有明显上升,故A项正确;据材料“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表格”可知北方经济也有发展,但尚不足以说明北方经济盛极而衰,故B项错误;据材料“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表格”可知南北经济有一定的差距,而非趋向平衡,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经济重心有南移的趋势,但不足以说明已经南移,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6太原调研)学习历史要关注文明演进中的重要转型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朝后期,中国政治混乱。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材料二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方面唐和宋之间起了变化,这就是中古和近世的差别首先,从政治上讲,是贵族政治的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与此同时选用官吏的方法,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变为通过考试录用了。摘编自李庆关于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等(1)指出材料一中“政治混乱”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韩非子有关“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主张。(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变革”在政治方面的反映。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市”有哪些发展?答案(1)表现: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或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分封制逐步解体)。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2)反映:贵族政治衰落,君主独裁政治兴起;从察举制到科举制。发展: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解析(1)第一小问,要注意“周朝后期”“政治混乱”,可以想到,强国兼并争霸,周天子日益衰微,分封制日益崩溃;第二小问,要注意联系韩非子的政治方面的主张,即加强君主集权,奖励耕战,及时改革。(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对材料二进行归纳概括,可发现如下特征:贵族政治衰落,君主独裁政治兴起;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第二小问,要依据所学,作如下阐释:发展: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14(2016开封联考)为预防和治理腐败,古今中外都做了有益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为政以德防治腐败的德治经验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我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主要包括政绩和德行,最早可见于周礼中的“八法”和“六记”,前者考核官员政绩,后者侧重考核官德。对官员德行的考核,从先秦到明清历朝看来,趋向于细化和严厉。例如唐代的“四善”就是把官员的道德修养放在考核的首位。李丽珊谈中国防治腐败的历史努力(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王朝为预防腐败、加强德治的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