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4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4.1古代重大改革对点训练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129120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4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4.1古代重大改革对点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4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4.1古代重大改革对点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4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4.1古代重大改革对点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4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4.1 古代重大改革对点训练1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答案(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入不敷出”“税外之税”“民变”等信息,从官俸、办公经费、社会矛盾等方面概括原因。第(2)问,据材料中的“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等信息,从提高官员收入、抑制腐败、减轻百姓负担等方面分析。2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答案(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基础。解析第(1)问,可根据材料“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等概括得出。第(2)问,结合材料中的背景,从币制本身以及币制改革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等角度分析。3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解析“变化”依据“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等分析作答;“关系”从新兴地主阶层的兴起推动了商鞅变法的产生,商鞅变法促进了地主阶级的崛起等角度回答。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答案(1)法令:方田均税法。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两点即可)(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答对其中两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的“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即可判断出该法令是方田均税法;第二小问抓住材料一中的第一句话从税收、政府的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等方面来说明。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第二句话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要结合北宋中期所面临的社会危机以及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来进行简析。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废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终止。材料二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大宋王朝困难重重。庆历三年(1043年),参知政事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十项整顿政事的主张,被仁宗采纳,颁诏推行。后因受反对改革的官僚的诬陷,范仲淹等遭到贬逐,新政持续一年即终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吴起变法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夭折的原因。答案(1)原因:打击了楚国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急于求成;打击对象明确,范围过大,使自己孤立;楚悼王死后,吴起失去了支持。(任答三点即可)(2)原因: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改革的观念在整个士大夫阶层并没有引起思想和认识上的共鸣;改革派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改革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时北宋的困境;北宋统治腐朽,宋仁宗在庆历新政实施过程中的动摇。(任答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吴起变法和庆历新政。考查的是这两次改革失败的原因,要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改革失败的原因往往从客观也就是旧势力反对,主观方面,变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有无支持这两大方面去思考作答。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太祖神册六年(921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辽实行二元体制的原因和核心思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辽二元体制的认识。答案(1)原因:辽的境内包括许多民族,各自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为适应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核心思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2)认识:辽的二元体制适应了不同民族的具体情况,有利于更好地进行统治和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一国两制”的典例;这一制度造成了民族隔阂,不利于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民族融合。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回答,第二小问根据“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即可回答。第(2)问,既要分析二元体制的积极作用,也要答出其不足,言之有理即可。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从隋末农民战争中吸取了教训,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只有“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太宗君臣曾反复引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古语来警励自己。唐太宗继承了唐高祖协调地主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的办法,兼用关陇、关东和江南的贵族和士族。同时,他还提拔了不少关东的普通地主,如魏征等。这些人多数参加过农民起义,他们在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唐太宗能够广泛听取官僚的意见,注意纳谏。魏征就不断提醒太宗“居安思危”,“慎终如始”。从贞观元年到贞观三年,关东、关中各地连续发生水旱之灾,唐太宗令灾区开仓赈济,准许就食他州。据史载,贞观四年,全国大丰收,流散的人都返回乡里,以后又年年丰稔。根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即位后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所采取措施的主要影响。答案(1)措施:强调以民为本,轻徭薄赋;选用廉吏,重视纳谏;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选拔下层官员;赈济灾民。(答出四点即可)(2)影响: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法律完备;人才济济;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解析第(1)问据“轻徭薄赋,选用廉吏”“协调地主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注意纳谏”“开仓赈济”等概括即可。第(2)问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人才等方面回答即可。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管仲制定政策时对老年人进行社会救济。据记载,桓公“再会诸侯令曰: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并且要求“食如言而勿遗”。管仲在粮价上涨时抛出粮食,利用粮食差价收入来抚恤包括贫病、无子老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子弟战死沙场或无子的老年人去世,由国家负责安葬。摘编自试论管子的养老思想材料二二战后,日本制定了许多强制家庭和亲属进行赡养的法律,如规定直系血亲及兄弟姐妹互相赡养的义务。1955年平均每个日本家庭的成员为4.97人,1975年却锐减到3.44人,1995年减少到2.28人。21世纪初,日本68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5%,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因此,日本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提出“由全社会支撑老年人”。同时,护理保险制度在“家人护理”上也有规定,根据一定的条件对护理自家老人的人支付“慰劳金”。王伟日本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子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日本养老模式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1)主要途径:政府利用经济手段增加收入,用于养老;制定并落实养老政策。(2)转变:从注重家庭养老向家庭、社会并重的方向转变。原因: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趋于简单化;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增长,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加重。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管仲制定政策时对老年人进行社会救济”“利用粮食差价收入来抚恤包括贫病、无子老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子弟战死沙场或无子的老年人去世,由国家负责安葬”等信息入手概括即可。第(2)问,从材料中“二战后,日本制定了许多强制家庭和亲属进行赡养的法律”和1975年政策调整等信息回答“转变”;从材料中家庭规模变化、人口老龄化等信息入手,结合此时日本经济发展的状况等知识回答“原因”。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