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0 (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123323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0 (2)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0 (2)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0 (2)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南通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D善于积累经验2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A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B铁农具的广泛应用C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31881年,在广东南海县,1000余名满脸愤恨的手工缫丝工人捣毁了“裕厚昌”蒸汽丝厂,并引发大规模械斗。事件发生后,知县徐赓陛张贴官府告示,其中写到“盖地方之莠顽(恶人)必当究治,而小民之生计尤应兼筹,今以一家射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者势也。”该告示的出现说明了A近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B外国资本对民族工业的压迫C机器生产冲击手工业者的生计D地方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41876 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 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 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这表明A中国饮食文化在碰撞中渐变B西式餐饮渗入中国普通百姓家C西餐经营由洋人变为中国人D中国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方化51902年大公报刊登了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赞扬者称其为“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批评者认为“观其口气,大有以中国伟人自居之意,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口谈维新的庸人罢了。当今之世,不仅男择女,女也有择男的权利”。这表明当时中国A男女的婚恋观不同B自由恋爱得到普遍认同C男女地位基本平等D婚恋传统受到西学冲击6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839亿元,超过原定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3%,平均每年增长18%。其中,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这种变化反映了A三大改造已经完成B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这一重要认识提出的背景是A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调B吸取了赫鲁晓夫改革失败教训C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D“一五”计划各项指标超额完成8图8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9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101992年,中国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黄石、武汉、岳阳、重庆6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符合中国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开放战略 B浦东开发直接带动内地经济飞跃C这些地区享有较大的政治管理权限 D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确立11下表是16世纪末欧洲部分主要国家的物价与16世纪初相比的上涨倍数。由此可以推断国家 西班牙 英国 荷兰 法国 倍数 42 3 26 22 A殖民掠夺影响国内市场B商业革命引发价格革命C经济实力决定物价水平D殖民战争导致价格动荡12马克思在分析英国打败荷兰原因时指出:“荷兰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商业国家走向衰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历史。”下列最能论证马克思这一观点的是A1588年,英国凭借先进的炮火技术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B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繁荣,打败了“海上马车夫”荷兰C17世纪,荷兰商船数欧洲第一,被称为“海上马车夫”D英国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13下面是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A代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保守的经济政策而衰落BB代表中国,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在19世纪后期经济衰落CC代表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中其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DD代表德国,19世纪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其后发展更迅速14列宁在致全俄粮食工作会议主席团的信中说:“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它向你们提出一系列新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政权,也不能完成当前迫切的经济建设任务。”列宁旨在A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 B重申实行粮食税的重要性C批评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激进主张 D说明政权需要工农兵支持15有学者认为:“(该政策)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该学者评价的是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B苏联的斯大林模式C西方的“混合经济”D美国的“新经济”16从1928年起,苏联政府广泛推行农产品的预购合同制,向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采购粮食。下表是1928至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和国家采购粮食数量的统计,这表明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粮食总产量(百万公担) 7732 7174 8354 6948 国家采购量(百万公担) 1079 1608 2214 2283 A政府禁止农民自由买卖粮食B农业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C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D政府大量采购粮食提高农民收入17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黄金储备从战后的250亿美元急剧下降到90亿美元,黄金存量从8亿多盎司骤减到25亿盎司。而此时的欧洲各国,至少囤积着800亿美元,有权要求美国兑付228亿盎司的黄金。这主要说明当时A美国陷入了欧洲的债务危机B国际金融体系存在内部缺陷C国际黄金储存量总体下降D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效果明显18下面一幅漫画旨在表现 A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控制B欧盟与美国金融领域的竞争C美国控制西欧共同对抗苏联D欧共体经济上与美国平分秋色19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促进图中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B与苏联“冷战”的升级C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20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截至2015年4月13日,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47个。虽然遭到美国的反对,但几乎美国所有的主要盟友都已经加入,其中包括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意大利、菲律宾和韩国。这表明A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B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D一超多强政治格局形成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3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共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1(12分)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功能、地位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大约在距今40005000年间,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即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地形成了大批城市,这些城市的出现都是中国统治者为了建立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而建立起来的。 周执前古代城市发展道路的规律及其社会学意义 材料二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三 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金融贸易区,上海外滩建筑大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2030年代建造的银行办公大楼,多以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和折中主义风格相融合,建筑的造型、体量和轮廓线与建材的质感、色彩等呈现高度的和谐,代表了上海独特建筑文化背景,尤其是外滩沿线风格多样、鳞次栉比的各式建筑沿江林立,久享“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 浙江科技学院施得法教授中外建筑史课程调研报告 材料四 上海对外开放大事记: 1984年 上海成为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之一 1985年 长江三角洲被开辟为经济开发区 1990年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2013年 上海自贸区成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城市的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江南市镇在功能上有何变化?(5分) (3)指出近代上海城市建筑体现出的特点,并指出“万国建筑博览会”美誉形成的深层次原因。(3分) (4)据材料四,指出新时期上海城市发展的特点。(2分)22(15分)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的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困境。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 百年巨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据材料二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因素有哪些?(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937年后该企业渐趋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2分)23(13分)在20世纪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大的改革成功地处理了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善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这里最重要的是对市场机制的认识,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是否允许引进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强调的正是这一点。他说:“据我看来,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存在市场关系在这种那种程度上,这是最重要的标准,它规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郑异凡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十字路口 材料二 如何把钱从囤积户攥紧的手里拿出来,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政府想到了舆论这一利器。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如果市民在(1933年)2月1日后提取过黄金,而下星期一没有按约定将其退回,银行将把他们的名字公布于众。这一措施立竿见影,人们掀开床垫,撬开铁罐和私藏的盒子,取出里面的黄金,在银行前排起长队。星期六晚,联邦储备银行收回了3亿黄金和黄金券,储备足以再印75亿美元新钞。13500家银行(占全国34%)恢复营业,证券交易所的铜锣也再度敲响,纽约股价陡增15%政府下的这服药确实够猛,遏制了通货膨胀的势头,避免了后患无穷。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三 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有合理配置资源的理论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不可行。原因在于:获得各种信息需要代价;制定、下达、执行和反馈计划需要成本;不同主体之间利益难以达到高度一致;计划人员的理性非常有限。即使这些都不考虑(实际必须考虑),中央计划手段的有限性与实际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也不相适应,因而中央计划不可能代替市场的功能,不可能模仿出逼真的市场分配资源的机制。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在1956年全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后,已经发现问题,也曾做过放权让利的努力,但效果不好。邓小平1978年领导的经济改革开始打破传统的计划体制,逐渐建立一种新的机制,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王浩倩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2分) (2)运用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时代背景,以“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对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为主题,加以论证。(11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24(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 梭伦 材料三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指出商鞅变法中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4分) (2)材料二的诗句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结合梭伦改革内容,举一例说明。指出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4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2分)25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材料三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认为“魏之衰弱”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作者认为李唐一族崛兴的原因是什么?两者评判的角度有何不同?(6分) (2)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反驳对孝文帝的指责的?(2分) (3)通过上述材料,你对民族发展和文明进步有何认识?(2分)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中参考答案1-5 CCCAD 6-10 CCDAA 11-15 ABCAA 16-20 BBBAC21.【答案】(1)特点:分布于大河流域;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2分) (2)原因:农村商品经济发展(1分) 特点:城镇专业性强;分布密集。(2分) 变化:城镇经济功能增强(经济中心摆脱政治中心而独立存在)。(2分) (3)特点:受欧洲建筑风格影响,带有中西合璧的特点;(1分)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4)特点:上海不断扩大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2分)22.【答案】(1)原因:小农经济高度发达;列强入侵;重农抑商和海禁的政策。(3分) (2)成效:在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引进先进的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分) 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辛亥革命。(2分) (3)因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业救国;技术设备先进。(3分) 原因:战争。(2分) (4)应对:顺应潮流;保持民族独立。(2分)23.【答案】(1)实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2分) (2) 观点 论证 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的关系能够促进现代化的发展。(2分) “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引发俄国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1分) 新经济政策引进市场机制,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使得俄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1分) 在西方陷于经济大危机的同时,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到1937年工业产量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分) 经济大危机之前英国奉行自由主义,胡佛固守着自由放任没能挽救美国经济。(1分) 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使得美国经济走出低谷。(1分) 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带来很多弊端。(1分) 中国改革开放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 21世纪初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中国已经成为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一级(或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加入WTO,在国际舞台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等)。(1分) 24.【答案】(1)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2分) 思想:重农抑商(2分) (2)理念:中庸(或折中、不偏不倚)(1分) 举例:财产等级制等(1分) 影响:缓解社会矛盾,减少变法阻力,推动改革成功。(2分) (3)理解:促进雅典经济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2分)25.【答案】(1)衰落原因:急于汉化,矫枉过正;崇文鄙武(重文轻武),削弱军力。(2分) 崛兴原因: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革新进步,为唐朝兴盛奠定基础。(2分) 不同:材料一立足于鲜卑民族政权的延续;材料二基于中华文明整体的发展。(2分) (2)反驳:作者认为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符合进步趋势;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封建化);(2分) (3)认识:中华文明是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创造的成果。 善于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推动文明进步。融合发展中要注重保留本民族优秀传统。(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