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通史模块集训1 第1部分 古代篇 专题讲座1 通史模块集训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122003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通史模块集训1 第1部分 古代篇 专题讲座1 通史模块集训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通史模块集训1 第1部分 古代篇 专题讲座1 通史模块集训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通史模块集训1 第1部分 古代篇 专题讲座1 通史模块集训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模块集训(一)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自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子感到“天命无常”,于是提出“顺天应民”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这反映了周以后() 【导学号:02792051】A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B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C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D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D根据题目中,由“天”为最高神到“顺天应民”的天命观变化,增加了“应民”的内容,实际上是关注了人民的利益,是历史的进步。宗法制强调的是以父系血缘关系维系等级制度,“应民”与血缘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处于奴隶社会,其社会性质决定了其维护的是奴隶主阶层的利益,人民的主体地位确立不正确,故B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巩固等级秩序,“家”“国”相结合,此为借助人伦秩序,题目中的天命观只是增加了“应民”,与人伦秩序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D项正确。2(2016河南三市调研)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战国)条中描写:“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上述现象主要表明()A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战国时遭到进一步破坏B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C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缓慢D贵族政治文化被精英政治文化取代A根据材料“犹尊礼重信”“犹宗周王”“犹严祭祀重聘享”“论宗姓氏族”“犹宴会赋诗”等信息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对于恪守礼乐制度的相关规定日渐淡化,故A项正确;B、C、D三项中提及的法律、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政治文化的更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3同学们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一些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B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D孔子创办私人讲学,提出“有教无类”教育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符合“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诸子百家是百家争鸣的表现,是中国思想文化形成的重要阶段,蕴含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制度的重大变革,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商鞅变法为秦国实现统一奠定物质基础,但秦朝仅存二世,没有形成百年基业,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4(2016河南六市联考)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C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B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没有解释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这使得中国传统农业收益大大高于欧洲,故B项正确;对农业的重视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宗教黑暗统治不是欧洲单产低下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5(2016郴州质检)秦在统一前,巨贾吕不韦曾位至相国;统一后,“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发“贾人略取陆梁地(泛指桂林、象郡、南海等岭南边远蛮荒地区)”。这一现象说明秦朝() 【导学号:02792052】小农经济形成抑商政策强化中央集权加强江南得到开发ABC DC材料强调的是商人地位的变化,与小农经济无关,故错误;由吕不韦官至相国到徙富豪于咸阳,迁贾人于边缘蛮荒地区,体现出了政府抑商政策强化,故正确;抑商政策是中央集权强化的反映,故正确;材料与江南得到开发无关,故错误;C项符合题意。6(2016马鞍山质检)据班固汉书食货志记载:“元帝即位,天下大水民多饿死,琅琊郡人相食。在位诸儒多言盐、铁官及北假田官、常平仓可罢,毋与民争利。上从其议,皆罢之。”元帝废除盐铁专卖()A反映了“工商皆本”的思想B体现了中央决策民主化趋势C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间断性 D受到了儒家传统价值观影响D材料记述的史实是洪灾导致民间苦难,汉元帝采纳儒生建议废除平常的专卖,不能理解为“工商皆本”,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记述了单独一件事情,不能体现“民主化”的动态过程,同时,迫于灾难采纳合理化建议以维护封建统治也不能表明是“民主”的政治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特殊情况,不是统治者实施经济管理的主动调控行为,不能作为重农抑商政策间断性的例证,故C项错误;按材料信息可知,汉元帝受到了“诸儒”“毋与民争利”思想的影响,这才罢免官方专卖,故D项正确。7(2016莆田质检)秦以前有宗法,秦废封建,宗法与之俱废,萧何定九章,乃变为户法。宗法以宗为单位,户法以户为单位。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人口增长迅速 B商品经济发展C专制权力加强 D儒学成为正统C萧何是西汉初期宰相,由于秦末战乱,西汉初期经济凋敝,没有人口增长迅速的现象,故A项错误;西汉初期经济萧条,商品经济发展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西汉初期沿袭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加强对人口的控制,实行编户齐民,故C项正确;儒学成为正统是在汉武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8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时,“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矣”。这一景象说明当时()A经济交流消除了民族隔阂B区域间经济交流频繁C中国的商品得到西方青睐D丝绸之路已全面畅通B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发展情况,没有涉及民族隔阂,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西方诸国来洛阳贸易和定居的繁盛情况,反映的是区域间经济交流频繁,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丝绸之路情况,故D项错误。9(2016周口调研)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A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B完全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C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D实现了民主政治的最初创建A三省的协调分工实现了对中央行政权力的分割和制约,故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并未达到高度集权,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不能从根本上制约皇权滥用,故C项错误;三省制体现的是专制皇权之下的最低限度民主,故D项错误。10有史书记载某朝代政治制度时说:“计财之任,虽三司之职,日生烦务,常程计度,簿书期会,则在有司。至于议有系于军国之体,事有关于安危之机,其根本在于中书、枢密院,非有司可得而预也。”材料反映了该朝代()A中书省、枢密院掌控国家最高决策权B中枢部门根据处理政务的程序设立C政府部门职能分工明确且各有侧重D三司、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权力,相互掣肘C材料讲的是三司使、中书省、枢密院各负其责,各有所侧重。这反映了宋代政府部门职能分工明确且各有侧重。所以答案为C项。1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下列制度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中外朝制度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二府三司制元朝的行省制A BC D C材料的意思是任用一个人,担心其有私心,于是又任用一个人来牵制他;做一件事,担心被骗,于是又做另一件事来防止被骗。汉朝本来有三公,但皇帝担心其权力太大,于是又以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中朝”,来牵制“外朝”。宋朝时,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又设通判来监督他们。宋朝时,中书门下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但又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所以符合题于要求。行省制不具备此特征,没有机构或人员牵制和监督行省长官。12(2016北京市通州区摸底)归纳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宋朝具备的历史特征有()机构重叠,权力分散,繁复而低效的政府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以文治国,文官制度完善,书院教育发达科技文明居历代之首,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A BC DD因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当,宋朝出现了冗官现象,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正确;宋朝时期,随着长江流域的进一步开发,北方经济重心的南移,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故正确;为了避免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北宋统治者重文轻武,故正确;因为经济的全面发展,推动了科技发展,故正确;D项符合题意。13(2016蚌埠质检)某时代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婚姻“不问阀阅”,科举“不闻世家”,教育“广开来路”,社交“不限士庶”,文学从“雅”到“俗”,绘画从宗教画、政治画为主到山水画、花鸟画为主。这个时代应为()A西汉 B魏晋C隋唐 D宋朝D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有一定的门第限制,与材料中“婚姻不问阀阅,“科举不闻世家”不符,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选官制度,门第界限明显,故B项错误;隋唐开始科举,士族地位被打破,但文学以诗为主,绘画不以山水画、花鸟画为主,与材料中“文学从雅到俗,绘画从宗教画、政治画为主到山水画、花鸟画为主”不符,故C项错误;宋代实行科举选官,文学绘画以适合市民阶层需要的宋词和风俗画为主,符合材料,故D项正确。14(2016东北三省四市联合模拟)宋代的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长极快。南宋末年,临安府九县人口达到124万,尚不包括不下十万人的军队,以及为数众多难以统计的流动人口。而同时期,伦敦只有2万人,巴黎有4万人,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10万人口。这主要反映了宋代()A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B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小农经济较之庄园经济更稳定C材料反映出宋代南方经济增长极快,与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故B项错误;宋代南方增长经济极快,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到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故D项错误。15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两则材料表明()A“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B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C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D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C从材料中“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可知草市的发展不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故A项错误;草市出现于隋唐时期,故B项错误;从唐代州县以下不得设市到宋代草市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可知草市经历了由违法到合法的过程,故C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了草市是宋代基层税收单位,没有体现出草市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故D项错误。16(2016北京通州区摸底)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一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一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全新的创造”是指()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C先秦儒学就已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故A项错误;汉代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学说,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不是题干所述的宋代理学,故B项错误;宋代儒学家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用哲学化的理论体系改造了一直以来语录式的儒家说教,故C项正确;董仲舒已经开始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17(2016湖南四校联考)根据下面示意图判断,它最有可能反映的是()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B元朝的行政制度改革C明朝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D清朝的国家机构设置C北宋通过把兵权收归中央,政治上文官任知州、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大部分由中央掌控等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裁撤中书省”“废行中书省”以及结合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改行省制为三司制等相关史实等可知是明朝对元朝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故C项正确;材料与清朝国家机构设置不符,故D项错误。 18(2016滨州模拟)雍正二年(1772)对民间消费行为规定:“庶民妇女,有僭用冠帔、补服、大轿者禁,违者罪坐夫男。”该规定()A有助于澄清吏治以稳定社会B利于禁绝当时奢侈消费行为C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D切合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C材料与吏治无关,故A项错误;庶民妇女用“冠帔、补服、大轿”不一定就是奢侈消费,“禁绝”说法也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僭用”表明是为了防止庶民妇女超越规制,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故C项正确;对民间消费的这种规定是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故D项错误。19(2016德阳诊断考试)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时被要求磕头以谢皇恩,经争取后改为单膝下跪叩头三次。在颐和园等待接见时因天气炎热要求稍事休息,清廷官员认为不能让皇帝久等而将其斥骂。这一现象反映出() 【导学号:02792053】A对外政策的松动 B文化专制的加强C朝贡体制的破产 D天朝心态的延续D清代对外政策的松动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题干中体现的是中外关系,并未体现文化专制,故B项错误;中国朝贡体制的破产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题干中清政府要求英国“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时被要求磕头以谢皇恩”“清廷官员认为不能让皇帝久等而将其斥骂”都说明了天朝心态的延续,故D项正确。20下表反映了清朝前期雍正到嘉庆年间土地与人口变化的情况。据此,可以推知()时间人口(亿)全国耕地(万顷)人均耕地(亩)雍正17341.0942820.357.50乾隆17531.8368677.583.69乾隆17842.8633700.942.45嘉庆18123.3370727.082.18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B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C传统农业逐渐没落D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D题干中并未提到土地兼并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传统农业的衰落,故C项错误;题干中雍正至嘉庆年间的人口急剧增加,耕地面积总体有所减少,人均耕地也急剧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同样面积的土地却养活了超过前代近两倍的人口,说明了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故D项正确。21朱熹曾解释过“存天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主张“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据此可知()A朱熹和李贽都肯定人正常的私欲B李贽的思想是对朱熹思想的否定C李贽的思想源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D朱熹和李贽都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A朱熹在材料中肯定人的正常需求,否定人的过分需求,李贽认为私欲是人之常情,故A项正确;李贽的思想是认可了朱熹的观点,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不出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的信息,故D项错误。22(2016郑州质检)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并称为“世界古老戏剧”,其中,古希腊戏剧繁荣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而中国戏曲一直到12世纪末才走向成熟。其共同原因是() 【导学号:02792054】A文艺功能的政治化B商品经济的发展C艺术的世俗化趋势 D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B古希腊以观剧来提高公民参政的素质,文艺功能的政治化只符合古希腊,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带来戏剧繁荣以及宋代戏剧世俗化而走向成熟的共同原因,故B项正确,C项错误;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与戏剧的繁荣无关,故D项错误。23在遥远的古代,雅典和中国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关于这两种文明在伯利克里和秦始皇时期治国方略上的不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有()A民主法制与君主专制B贵族制与分封制C公民大会与三公九卿D政事共商与皇权至上B雅典实行民主政治,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雅典是民主政治,不是贵族制,秦始皇时用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故B项错误;公民大会是雅典民主权力机构,三公九卿是秦代中央机构,故C项正确;雅典实行民主政治,政事共商,秦代君主专制,皇权至上,故D项正确。24(2016泰安质检)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顺应时势,铸刑书于鼎,公布于众。公元前452451年,古罗马编订出十个法表,镌刻在十块青铜牌上,分布于罗马广场。由此可见()A中国比西方世界更早进入法治社会B古罗马的铸铜技术源自中国C古罗马的习惯法历史比中国更久远D成文法律体现文明发展诉求D法治社会是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照执政者的个人喜好以及亲疏关系来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事务,我国战国时期与古罗马尚未进入法治社会,故A项错误;古罗马的铸铜技术是否源于中国在材料中未曾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成文法的形成,与习惯法并不相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将刑书刻于鼎或者青铜牌,便成为成文法,这是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产物,故D项正确。25(2016日照模拟)苏格拉底说:“我是一只牛虻这个国家好比一匹硕大的骏马,可是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价值观() 【导学号:02792055】A人格独立,思想自由B民主意识,参政意愿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批判精神,社会责任D苏格拉底认为国家“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这表现了苏格拉底的爱国情怀,并非追求个人自由,故A项错误;民主意识,参政意愿与材料所述内容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苏格拉底是在强调自己本人对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并非要求“匹夫有责”,故C项错误;“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说明苏格拉底在关注国家的弊端,希望通过自己的尽职尽责,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5分;第27题 13 分;第28题 12分,共50分)26(2016济南期末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这种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国家模式并非一日建成,对于专制者来说,想要维持集权统治,必须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集权政体的“大厦”。搞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材料二任何有现代意识的扩张主义者回顾诸如此类的成长和创造力时,可以想象到,宋代中国若自由发展下去,将可能主导航海世界,从而改写历史。这当然是想入非非了,但也再度提出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阻滞了艾尔文( Elvin,1973)所说的中国的“中古时期经济革命”继续发展?答案容易指向异族侵略者,指蒙古灭宋是阻挠宋人走向近代之路的罪魁祸首。但是我们随即可以知道,原因是不止一个的。摘编自费正清费正清论中国:中国新史材料三中世纪晚期,东方社会并未出现西方的那种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新的文化群体与思想观念缺乏适合于植根的社会土壤,思想启蒙可谓遥遥无期。虽说中世纪晚期的东方国家(注:指中国)也不乏革新主张,但都采取了纵向复古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取向虽然寓含着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不可能达到西方人文主义者的那种“复古求解放”的目标,因而始终不能对旧的文化传统实现近代社会所期盼的实质性自我超越。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大基本制度”在西汉的表现。(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时期经济革命”的表现,并分析阻滞它继续发展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世纪晚期的主要“革新主张”,分析不能实现“实质性超越”的原因。(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四大基本制度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这四个方面”,明确是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统一思想、选官制度以及经济政策等方面入手,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郡国并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征辟制;重农抑商,盐铁官营。 第(2)中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宋代中国若自由发展下去,将可能主导航海世界,从而改写历史。”明确“中古时期经济革命”指的是宋朝的经济状况,联系所学知识,从宋朝市的发展、海外贸易、商业的发展等回答。第二小问,首先从材料信息“答案容易指向异族侵略者,指蒙古灭宋是阻挠宋人走向近代之路的罪魁祸首。”回答战争的影响,再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政府政策等回答。第(3)问的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主要回答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回答进步思想家的主张;第二小问,仍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回答中国近代的状况。【答案】(1)表现:郡国并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征辟制;重农抑商,盐铁官营。(2)表现:市镇开始出现;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出现街市、晓市和夜市,乡村允许设市贸易;与少数民族的榷场贸易频繁;海外贸易活跃;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市民阶层壮大,出现了娱乐场所。原因: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理学的兴起。(3)主张:政治上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文化上批判宋明理学,追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提倡经世致用。原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危机严重;小农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阻碍;思想文化专制,八股取士钳制思想,纲常礼教扼杀人性。27(2016浙江六校联考)有学者认为:明代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已经显露某些民主的、人文的、近代社会的熹微晨光,其在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某些表现就是它的背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诗、词、散文等传统文学体裁渐趋衰落,通俗文学勃兴,小说、戏曲等大众化形式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凡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怒在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三(一)中国古代乃至明清时期的城镇基本不存在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相关基因,那种主要将当时的手工作坊或手工工场雇佣劳动力的数量和规模状况作为萌芽单一标志的认定方法,其萌芽认定概念本身就是极为片面的。杨师群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实属伪问题(二)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江南地区的某些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中以江南丝织业和棉纺织业最为明显。在苏州出现了机工寻求雇佣机会的固定劳动力市场。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列举两部明朝短篇白话小说的代表作品。根据材料一,说明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并指出其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李贽的思想主张说明其在当时被视为异端的原因。(2分)你怎样认识他以死抗争的行为。(2分)(3)概括材料三对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看法。(2分)并指出两者观点的主要分歧。(3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抓住时间明清,是白话短篇小说可得;第二小问,根据材料“通俗文学勃兴,小说、戏曲等大众化形式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可得,通俗化、大众化成为主流;第三小问,联系课本可得,明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繁荣,“市”阶层扩大,经济决定文化。第 (2)问第一小问,依据教材李贽的思想可得;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怒在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可看出他视死如归的精神。 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不存在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相关基因”“其萌芽认定概念本身就是极为片面的”可知,材料认为中国不存在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材料信息“在苏州出现了机工寻求雇佣机会的固定劳动力市场”可知,明清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第二小问,根据两则材料都可以找到雇佣劳动力,雇佣关系是衡量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答案】(1)作品: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凌蒙初所编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特点:通俗化(世俗化、平民化、大众化)。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2)原因:李贽主张“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反对盲从孔子;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官府认为李贽“惑世诬民”。认识:李贽的自杀行为说明其誓死捍卫自己的信念。(3)(一)看法:中国不存在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社会条件,因此不能仅凭雇佣关系判定中国古代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二)看法:明朝中后期,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出现了雇佣关系,由此判断当时开始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分歧:雇佣关系的出现是否是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依据。28(2016泰安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年代省数道、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 数秦始皇二十六年36不详西汉平帝(15年)131031578东汉顺帝(126144年)131051180隋大业五年(609)年190125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573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1234元朝12省183路971425摘编自历代地理志材料二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一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12分)【解析】第一小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出发点是统治者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材料一所体现的是地方制度的调整,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第二小问,“变动”根据材料一不同时期不同行政压制的变动情况可得出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根据材料一中元朝是省数、道、路数、郡(府、国)数与县(侯国)得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根据材料一中“州与道路的设置”得出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等。“不变”:秦至元都设置县级行政单位,可以得出: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从目的出发:加强中央集权不变;根据材料中“州与道路的设置”,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得出: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 【答案】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变动表现: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不变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