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119955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淄博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唐诗的建筑美唐诗不仅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而且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所谓建筑美,不是说唐诗与建筑具有同样的美学特点,而是说唐诗像建筑一样,善于通过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把本来是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的立体感。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化动为静,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然而,静中又有动,实中又有虚。建筑看起来,完全是静的、实的,建筑所用的材料,如砖、瓦、木料等,无一不实,无一不静。然而,建筑师通过对门、窗、房间、走廊等结构的安排,却不仅使建筑内部具有广阔的活动天地,而且外部也与整个宇宙相联系,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这样,建筑本身也成了一个小宇宙,它把上下四方与古往今来,融合汇通在一起。唐诗也有这样的特点。它所描写的多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意象,但它所表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诗思和感情。例如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雨中黄叶树”与“灯下白头人”,这是两组看似各不相关的具体意象;“浮云”与“游子”,“落日”与“故人”,更是看似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诗人只是并列地把它们罗列在一起,不加任何分析性的说明,可是我们一读,却好象蒙太奇一样,不同的镜头组合在一道,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了某种深永的感情。唐诗的建筑美,就来自这种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这样的建筑美,还和汉字的结构形式有关。汉字是从象形字产生出来的,象形字的特点是摹拟具体的物象。唐诗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例如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里写了凤凰、凤凰台、长江三个具体的物象,然后用三个动词描述它们各自的状态,然后再把它们组合在一道,成为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难道不像建筑的门、窗与墙壁,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融贯,从而产生出建筑的美吗?凤去、台空、江自流,我们读着,我们的眼前不仅浮现了它们作为物的形象,像建筑一样竖立在我们的面前,而且从它们的关系中,我们看到了空间的并列关系转化成了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江山长在而人事沧桑的感慨,不禁油然而生。唐诗的建筑美那以具体的物象的描绘来打动我们的感染力,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建筑善于以小见大,在极小的空间中展示出广阔的人生。唐诗在结构上,也具有建筑的这种特点,在短短的绝句或律诗中,包孕着广阔的生活内容。例如王维的息夫人,短短二十个字,不仅写了历史,而且写了现实。在写历史和现实的时候,更重要的,它描写了深厚的令人难以言说的内心的悲哀与感情。唐诗的建筑美,在绝句当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我们说,绝句的结构,有如中国亭子的四根柱子。就是这么四根柱子,它一方面塑造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形象,自成一个天地,另一方面却又吞吐着整个宇宙,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选自唐诗十二讲,有改动)1下列关于“唐诗的建筑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诗的建筑美是指唐诗在结构方面体现出来的美,它是一种让人在诗歌中体会到的具有空间立体感的美。B唐诗的建筑美是通过对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使得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具有空间的立体美感。C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是唐诗的建筑美的表现形式之一。D短短的绝句和律诗中包孕着广阔的生活内容,展示出广阔的人生,使唐诗的建筑美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往往通过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B建筑通过门窗等结构,使之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而唐诗则通过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表达某种深永的感情。C唐诗的建筑美体现在把时间艺术转化为空间立体感上,更体现在把空间并列关系转化成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上。D建筑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把宇宙浓缩到房屋之中,唐诗则通过这种手法,用简短的诗展示出广阔的生活内容。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既然唐诗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那么我们可以对唐诗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品味和解读。B只要诗人并列地把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罗列在一起,不须分析说明,读者就可以领会其中的深永的感情。C唐诗之所以美,与汉字的结构形式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许多唐诗一旦翻译成别的语言,它的美就会被削弱。D唐诗绝句中每一句都好比中国亭子的一根柱子,因而诗的内容犹如亭子的空间,诗的思想情感犹如广阔的宇宙空间。(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王世襄:世好妍华,我耽拙朴田家青当今,人们称王世襄先生是“大玩儿家”,而“玩儿”难免使人把它与轻松愉快联系起来。实际上,在治学、研究中,王先生凭的是一股一丝不苟的“狠劲儿”和“傻劲儿”。“玩儿”难免使人把它与随心所欲联系在一起,事实上,生活中的王先生讲究原则,对自我的要求严谨至极。我认为,王先生最大的贡献是他在一生中致力于展示、宣传中国文化最核心、最精华和最本质的精神:格调、品位、和谐。这对当今刚刚从物质上富裕起来的社会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在我眼中,王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真正的收藏家和中国文化的实践者。三十年前尚未结识他时,我对他的认识与当前人们对他的认识大致相似:出身书香门第、仕宦之家,会玩儿、有天分,眼力好、神。我第一次去见王先生时,还抱着“会一会”的心态。与王先生一交谈,令人折服。他对行话、术语不仅很熟,尤其用词之间的搭配准确,俨如硕果仅存的老木匠。这不仅要具有工匠一样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对古建、园林、大木作、小器作的工艺和技法的深刻理解以及丰富的历史和人文知识,更需极深厚的古文献和文字学功底。王先生的收藏涉及古琴、漆器、家具、造像等诸多门类,多著录于自珍集等著作, 出版至今未发生真伪之议,可见其鉴赏水准。对于出书他有一股和自己过不去的精神:每本书内容必须新,观点需明确、考据要翔实他曾多次说过,出版著作最怕重复,不应给读者“炒冷饭”。王先生既是学术领域备受推崇的学者、学界领头人,又是业界公认的权威,还能被工匠称为“行家”。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学者。这么多年来,海内外的朋友们请王先生吃饭,常去比较讲究的酒店,生性简朴的王先生其实并不喜欢。每一道菜上来,他会下意识地先拿筷子把菜里边放的虚的东西,如刻的萝卜花、雕的仙鹤、搭的小桥,挑出去我看得出来,他并不是真的刻意想做这件事,这个动作完全是出于对形式主义潜在厌恶的本能。原因在于,王先生奉行的原则是干实事,不务虚。恰似明式家具,不设非功能的装饰部件。好的明式家具,拆不走一个部件,一拆它就塌了,就散了。换言之就是没有纯为装饰而设置的部件,不刻意装饰却能做到最佳的装饰效果,这才是真本事。多年来,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爱讲形式,重宣传、包装、依赖炒作,一些行业、一些活动,本来与文化无关,却拿“文化”说事,对此,王先生曾笑称“这叫缺什么补什么”。王先生一生研究古代家具,他一直想设计打造一件融入自己思想的家具,一九九五年得到了两块花梨大板,他约我与他一同设计打造了一件大画案。务使两块木料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同时要让大案有时代感和艺术性,结构考究,无钉无胶。大案制成后,重近半吨,好不容易请人搬上了六层的公寓。第二天,师母告诉我,他搬完大案回芳嘉园小院时天已黑了,一进院门,就跟孩子似地喊:“我回来了啦!大案子上去啦!”大案一直在王先生的书房,锦灰堆、自珍集等广大读者喜爱的著作都是他在此案写就的。他特作了一篇案铭,其中“世好妍华,我耽拙朴”言简意赅地表述了王先生的审美观。中国文化孕育出的艺术,追求的是格调和品位,反映到器物上就表现为和谐和文人气质。此案当为一例,其通体无一处刻意装饰,既有宋元的神,亦富时代感,其内涵令人回味无穷。(环球人物2015年第2期,有删改)相关链接到底明式家具的特色在哪里? 它为什么吸引着王世襄六十余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呢?王世襄本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中国传统家具从明代至清前期发展到了顶峰。这个时期的家具,采用了性坚质细的硬木材料,在制作上榫卯严密精巧,造型上简练典雅,风格独特,现在全世界都公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家具流派 到了明中叶,家具不只工艺好,木料也好,尤其是以黄花梨木造成的家具,天然文理,尤为华美。”(荣宏君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王先生一生注重做实事,他是学术领域备受推崇的学者、学界领头人,又是工匠眼中的“行家”,他做事力求完美,自我要求严谨。 B王世襄先生致力于展示、宣传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精神:格调、品位、和谐,这对当今的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C王世襄先生在酒店吃饭,总会把菜里边刻的萝卜花、雕的仙鹤、搭的小桥、放的花瓣等挑出来,以此表达他对形式主义的厌恶。D“他搬完大案回芳嘉园小院时天已黑了,一进院门,就跟孩子似地喊:我回来了啦!大案子上去啦!”这一细节主要是突出他高兴的心情和率真的性情。5. 结合文本,概括王世襄先生“明代家具观”的主要内容。(4分)6.请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简要分析第3自然段议论的作用。(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丑琴操 邓跃东祖父会拉琴,好事者命令他带上两个会拉胡琴的侄儿一起演出。在邻村第一次巡演时,我大伯父刚拉开过门,台下就扔来一只鞋子,砸在他头上。他们指责大伯父的胡琴有问题,硬是逼着他锯掉了琴杆上的龙头这件事我是听一个叔父说的,几个伯叔不愿回忆这些旧事,唯有我堂二叔反应异常,他大口大口地吸着烟说:“琴头是我砍的!”我知道二叔一直钟情于胡琴,没想到他竟是这件事的亲历者。透过浓浓烟雾,我看到了二叔眼里流露出的几丝幽怨。那晚他们受到了批评,被要求将琴头处理掉,否则后果难以想象。祖父答应一定处理好,但不是当场锯掉的。这把琴是大伯父在县城读中学时带回的,却成了二叔的至爱。那时祖父被贬职从学校回乡,思虑最多的是要保住侄子们的性命,要不就对不起大哥。祖父就给二叔做工作,二叔十五六岁,很不配合。祖父发了怒,责问他:“是人头重要还是琴头重要?”二叔噙着泪、含着怨气,在祖父的逼迫下锯下了琴头。祖父说:“这个琴头雕刻得精致,你先收着,日后可能会用上。”二叔不吭气,捡起琴头一把甩进了灶膛。丑琴无头,祖父他们也无脸面,操琴的模样十分滑稽,总不被人正眼看。当然,心里最憋屈的是二叔。他很年轻,无端被人嘲笑,其实他拉琴是很有水准的,但是心里不平,音色起伏大。丑琴让二叔的脾性也丑了起来,他变得十分倔强,不太理会祖父以前他们经常一起谈琴论艺,慢慢地不怎么说话了。没过多久,伯叔姑姑们不能读书了,因为村里不准。二叔二次被生产队长从中学赶回,他聪颖好学,无奈初三未读完,就再也未进过学堂的门了。二叔积下一肚子的愤懑和怨恨,别人拈轻怕重,在生产队混工分,他年纪轻轻就去学泥水匠的手艺,每天用砖刀砍砍剁剁,其实是在发泄不满,他要砍平种种崎岖。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让他感到轻松,他的虎口被震烂,血流不止,也不能释放心中的怨气。他又想起了无头琴,每天劳作回来,把自己关在房里,只有丑琴懂他,眼里的泪、虎口的血,遗落在琴上,他浑然不知。二叔独自拉琴,长夜不息。祖父知道他心里苦闷,就开导他说:“拉琴可以消解磨难,但不能宣泄情绪,你指上的怨气太重了。”二叔说:“你不是说琴音传递的是心声吗?”祖父反问:“你心里向往的是什么?”二叔不吭声了。听琴知音,得失寸心。二叔对祖父的视听修养极为钦佩,他为自己更名为“清明”,自此静心练琴,研习音律。清明通透,方有流音。二叔反复体悟,寻求彻悟人跟丑琴一样,没有脸面,可琴还是琴,心里有音,仍可自然地发声。他的心慢慢地融入了丑琴,琴声开始从心里流泻出来,没有了早时的发泄,音色一片柔美。二叔认真地看着我说:“琴已无头,人得有名。”二叔那时带着这把丑琴,一次次地参加上级安排的演出。他用丑琴发出的优美琴声征服了众多同行,感染无数心田。有一次,上级首长要来观看,领导提出给他换把琴,说这琴太丑了,影响县里的形象。二叔说,人能换但琴不能换。在本村的一场集会上,全家人都被责令到场陪斗,批斗的对象是二叔的母亲。大冬天里她被拉到学校操场上,被风车对着猛吹,她不服软,直挺挺地站了一夜。有人起哄要我家的人拉琴造势,祖父跟他们交涉能不能换人,他们说不行,故意要我二叔拉。祖父尴尬不已,二叔却轻松地拉开了弓子。凝望着受难的母亲,他如入空谷,心若止水,怀中丑琴一如惜日,不动声色。后来我得知,二叔拉的是刘天华先生的光明行,他心里存有光亮!(选自读者2015年第9期,有删改)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文章以倒叙开篇,叙述大伯父演出时的遭遇,奠定了文章压抑悲怆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二叔性格的变化做了铺垫。B“琴已无头,人得有名”的生活体悟既是二叔多年后人生积淀的总结,也是当年促使二叔琴音转变的原因,此句话在文章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C祖父不仅是家庭的守护神,更是侄儿们的精神导师。为了保证侄儿们的安全,忍气吞声答应锯掉琴头;担心二叔怨气太重,开导他要心存希望。D文章花大量笔墨写“我”家遭遇的种种不幸意在反映生活磨难容易钳制人的精神,从而点明本文人性因生活的不公而异化的主题。E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来讲述“我”家所发生的“旧事”,虽然“我”仅是故事的讲述者,本身并没有进入故事中,但故事却因此却显得真实可信。8 文章多次提到“丑琴”,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9 二叔这一人物在文中的生活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5分)2、 古诗文阅读(共35分)(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嘉纳之。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C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指国子监,是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C“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教授应试科举文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B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而保重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地接受了。C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负责武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D成遵含冤而死,后被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丞相太平的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得以洗雪冤屈,恢复名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1)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5分)(2) 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苏秀道中 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注】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14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B“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潆”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C颈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D颈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15 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3) 名篇名句默写(5分)16. ?雨霖铃中的“ , 。”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 ,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杜牧的泊秦淮: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 的诗句是:_,_。 ?李凭箜篌引中,侧面表现乐声精妙,与苏轼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第II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这种真挚隐于字里行间,所以作者笔下所描绘的一切才那么宛然美丽,富有灵气;文字才那么清丽畅达,珠圆玉润。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莫衷一是,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近年,葡萄酒酒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是近年这些酒庄或者关门或者大打特价牌,这标志着酒庄销售已经进入理性期,接下来更需要从业人员苦心孤诣。我市家电市场促销氛围意兴阑珊,促成这个氛围的是卖场主打“以旧换新”和“家电下乡”,再一个就是“低价促销”。金庸就是倚马可待天天写时评的报人,他以“左手写社评,右手写小说”而闻名于世。网络用语是语言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发展结果,但井喷很容易鱼龙混杂。这些生造词,既不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无益于人际交流,最容易产生网络对文化的负面效应,所以,必要的规范和禁止无可非议。A B. C. D.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3分) A北京市烟花办节前表示,正密切关注空气质量,并将通过媒体向市民发出“为提高空气质量,创造良好环境,在春节期间请尽量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B针对学生体质下滑的不争事实,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教育部拟对各省学生体质进行排名并予以公示,意图柔性“倒逼”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关心学生身体健康。C如果十八大提出的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能够实现,我国将会出现5到6亿的中等收入人群,这将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也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D挂了16年“小康县”头衔的大同县主动“戴穷帽”,以享受“国家扶贫重点县”待遇,这种从“小康”到“贫困”的滑稽转身,折射了“扶贫县”评选机制的公平与否。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 不要依赖译文, 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 肯动脑筋, 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 ,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 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A/这如果而且那么也B最好当然一旦/并且就C一定也如果并且因为/D尽量/因为进而所以仍20. 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华罗庚曾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从取向上说, (1) ,“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 (2) 。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 (3) 。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21. 阅读下面的关于业余阅读时间的问卷调查统计表,在后面的横线上填空。(5分) 书籍阅读者职业心理类文学类饮食类教学类医疗保健类其他公务员1%28%11%0%21%39%医生11%21%4%0%49%5%教师10%23%8%47%5%7%(1)上面三类人员都爱读_ _ ,反映了 ;(2分)(2)而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医生和教师则都爱读_ _,反映了_ _ _ _ 的阅读取向。(3分)四、写作(60分)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们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但前不久,某大学出版社搞了一个出版物“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红楼梦高居榜首;榜单前10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赫然其中。而同时,通俗文学作品以及通过网络阅读小说(文学)的方式则大受欢迎。是经典文学的影响力落后于通俗文学了,还是旧的阅读方式过时了?抑或是? 对此,引发了社会一片热议。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完成写作任务。 2015级高二模块考试语文试题答案第I卷 选择题:每个3分,共30分1234101112171819DCBCBDAACA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唐诗的建筑美唐诗不仅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而且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所谓建筑美,不是说唐诗与建筑具有同样的美学特点,而是说唐诗像建筑一样,善于通过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把本来是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的立体感。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化动为静,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然而,静中又有动,实中又有虚。建筑看起来,完全是静的、实的,建筑所用的材料,如砖、瓦、木料等,无一不实,无一不静。然而,建筑师通过对门、窗、房间、走廊等结构的安排,却不仅使建筑内部具有广阔的活动天地,而且外部也与整个宇宙相联系,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这样,建筑本身也成了一个小宇宙,它把上下四方与古往今来,融合汇通在一起。唐诗也有这样的特点。它所描写的多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意象,但它所表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诗思和感情。例如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雨中黄叶树”与“灯下白头人”,这是两组看似各不相关的具体意象;“浮云”与“游子”,“落日”与“故人”,更是看似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诗人只是并列地把它们罗列在一起,不加任何分析性的说明,可是我们一读,却好象蒙太奇一样,不同的镜头组合在一道,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了某种深永的感情。唐诗的建筑美,就来自这种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这样的建筑美,还和汉字的结构形式有关。汉字是从象形字产生出来的,象形字的特点是摹拟具体的物象。唐诗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例如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里写了凤凰、凤凰台、长江三个具体的物象,然后用三个动词描述它们各自的状态,然后再把它们组合在一道,成为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难道不像建筑的门、窗与墙壁,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融贯,从而产生出建筑的美吗?凤去、台空、江自流,我们读着,我们的眼前不仅浮现了它们作为物的形象,像建筑一样竖立在我们的面前,而且从它们的关系中,我们看到了空间的并列关系转化成了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江山长在而人事沧桑的感慨,不禁油然而生。唐诗的建筑美那以具体的物象的描绘来打动我们的感染力,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建筑善于以小见大,在极小的空间中展示出广阔的人生。唐诗在结构上,也具有建筑的这种特点,在短短的绝句或律诗中,包孕着广阔的生活内容。例如王维的息夫人,短短二十个字,不仅写了历史,而且写了现实。在写历史和现实的时候,更重要的,它描写了深厚的令人难以言说的内心的悲哀与感情。唐诗的建筑美,在绝句当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我们说,绝句的结构,有如中国亭子的四根柱子。就是这么四根柱子,它一方面塑造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形象,自成一个天地,另一方面却又吞吐着整个宇宙,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选自唐诗十二讲,有改动)1下列关于“唐诗的建筑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诗的建筑美是指唐诗在结构方面体现出来的美,它是一种让人在诗歌中体会到的具有空间立体感的美。B唐诗的建筑美是通过对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使得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具有空间的立体美感。C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是唐诗的建筑美的表现形式之一。D短短的绝句和律诗中包孕着广阔的生活内容,展示出广阔的人生,使唐诗的建筑美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往往通过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B建筑通过门窗等结构,使之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而唐诗则通过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表达某种深永的感情。C唐诗的建筑美体现在把时间艺术转化为空间立体感上,更体现在把空间并列关系转化成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上。D建筑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把宇宙浓缩到房屋之中,唐诗则通过这种手法,用简短的诗展示出广阔的生活内容。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既然唐诗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那么我们可以对唐诗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品味和解读。B只要诗人并列地把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罗列在一起,不须分析说明,读者就可以领会其中的深永的感情。C唐诗之所以美,与汉字的结构形式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许多唐诗一旦翻译成别的语言,它的美就会被削弱。D唐诗绝句中每一句都好比中国亭子的一根柱子,因而诗的内容犹如亭子的空间,诗的思想情感犹如广阔的宇宙空间。1.(3分)D2.(3分)C3.(3分)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王世襄:世好妍华,我耽拙朴田家青当今,人们称王世襄先生是“大玩儿家”,而“玩儿”难免使人把它与轻松愉快联系起来。实际上,在治学、研究中,王先生凭的是一股一丝不苟的“狠劲儿”和“傻劲儿”。“玩儿”难免使人把它与随心所欲联系在一起,事实上,生活中的王先生讲究原则,对自我的要求严谨至极。我认为,王先生最大的贡献是他在一生中致力于展示、宣传中国文化最核心、最精华和最本质的精神:格调、品位、和谐。这对当今刚刚从物质上富裕起来的社会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在我眼中,王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真正的收藏家和中国文化的实践者。三十年前尚未结识他时,我对他的认识与当前人们对他的认识大致相似:出身书香门第、仕宦之家,会玩儿、有天分,眼力好、神。我第一次去见王先生时,还抱着“会一会”的心态。与王先生一交谈,令人折服。他对行话、术语不仅很熟,尤其用词之间的搭配准确,俨如硕果仅存的老木匠。这不仅要具有工匠一样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对古建、园林、大木作、小器作的工艺和技法的深刻理解以及丰富的历史和人文知识,更需极深厚的古文献和文字学功底。王先生的收藏涉及古琴、漆器、家具、造像等诸多门类,多著录于自珍集等著作, 出版至今未发生真伪之议,可见其鉴赏水准。对于出书他有一股和自己过不去的精神:每本书内容必须新,观点需明确、考据要翔实他曾多次说过,出版著作最怕重复,不应给读者“炒冷饭”。王先生既是学术领域备受推崇的学者、学界领头人,又是业界公认的权威,还能被工匠称为“行家”。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学者。这么多年来,海内外的朋友们请王先生吃饭,常去比较讲究的酒店,生性简朴的王先生其实并不喜欢。每一道菜上来,他会下意识地先拿筷子把菜里边放的虚的东西,如刻的萝卜花、雕的仙鹤、搭的小桥,挑出去我看得出来,他并不是真的刻意想做这件事,这个动作完全是出于对形式主义潜在厌恶的本能。原因在于,王先生奉行的原则是干实事,不务虚。恰似明式家具,不设非功能的装饰部件。好的明式家具,拆不走一个部件,一拆它就塌了,就散了。换言之就是没有纯为装饰而设置的部件,不刻意装饰却能做到最佳的装饰效果,这才是真本事。多年来,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爱讲形式,重宣传、包装、依赖炒作,一些行业、一些活动,本来与文化无关,却拿“文化”说事,对此,王先生曾笑称“这叫缺什么补什么”。王先生一生研究古代家具,他一直想设计打造一件融入自己思想的家具,一九九五年得到了两块花梨大板,他约我与他一同设计打造了一件大画案。务使两块木料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同时要让大案有时代感和艺术性,结构考究,无钉无胶。大案制成后,重近半吨,好不容易请人搬上了六层的公寓。第二天,师母告诉我,他搬完大案回芳嘉园小院时天已黑了,一进院门,就跟孩子似地喊:“我回来了啦!大案子上去啦!”大案一直在王先生的书房,锦灰堆、自珍集等广大读者喜爱的著作都是他在此案写就的。他特作了一篇案铭,其中“世好妍华,我耽拙朴”言简意赅地表述了王先生的审美观。中国文化孕育出的艺术,追求的是格调和品位,反映到器物上就表现为和谐和文人气质。此案当为一例,其通体无一处刻意装饰,既有宋元的神,亦富时代感,其内涵令人回味无穷。(环球人物2015年第2期,有删改)相关链接到底明式家具的特色在哪里? 它为什么吸引着王世襄六十余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呢?王世襄本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中国传统家具从明代至清前期发展到了顶峰。这个时期的家具,采用了性坚质细的硬木材料,在制作上榫卯严密精巧,造型上简练典雅,风格独特,现在全世界都公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家具流派 到了明中叶,家具不只工艺好,木料也好,尤其是以黄花梨木造成的家具,天然文理,尤为华美。”(荣宏君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王先生一生注重做实事,他是学术领域备受推崇的学者、学界领头人,又是工匠眼中的“行家”,他做事力求完美,自我要求严谨。B王世襄先生致力于展示、宣传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精神:格调、品位、和谐,这对当今的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C王世襄先生在酒店吃饭,总会把菜里边刻的萝卜花、雕的仙鹤、搭的小桥、放的花瓣等挑出来,以此表达他对形式主义的厌恶。D“他搬完大案回芳嘉园小院时天已黑了,一进院门,就跟孩子似地喊:我回来了啦!大案子上去啦!”这一细节主要是突出他高兴的心情和率真的性情。6. 结合文本,概括王世襄先生“明代家具观”的主要内容。(4分)6.请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简要分析第3自然段议论的作用。(5分)4.C(“以此表达”不准确,原文是“潜在厌恶的本能”。)5.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讲求实用,不刻意装饰却能收到最好的装饰效果;制作精巧,造型简练典雅,风格独特;精于选料,最大限度合理利用材料,保留材料天然的纹理。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达到了中国传统家具的顶峰。(每答出一点给1分,大意对即可。)6.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特征及写法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承接上文,强调王先生一丝不苟、讲究原则的治学态度,总领下文,突出王先生的贡献;表达作者对王先生在学术、收藏和中国文化方面的巨大成就的赞美与崇敬之情;揭示王先生追求的格调、品位、和谐对于现实社会的引导意义;启示读者摒弃虚无浮华,追求简练朴实,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答对出三点给5分,大意对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丑琴操 邓跃东祖父会拉琴,好事者命令他带上两个会拉胡琴的侄儿一起演出。在邻村第一次巡演时,我大伯父刚拉开过门,台下就扔来一只鞋子,砸在他头上。他们指责大伯父的胡琴有问题,硬是逼着他锯掉了琴杆上的龙头这件事我是听一个叔父说的,几个伯叔不愿回忆这些旧事,唯有我堂二叔反应异常,他大口大口地吸着烟说:“琴头是我砍的!”我知道二叔一直钟情于胡琴,没想到他竟是这件事的亲历者。透过浓浓烟雾,我看到了二叔眼里流露出的几丝幽怨。那晚他们受到了批评,被要求将琴头处理掉,否则后果难以想象。祖父答应一定处理好,但不是当场锯掉的。这把琴是大伯父在县城读中学时带回的,却成了二叔的至爱。那时祖父被贬职从学校回乡,思虑最多的是要保住侄子们的性命,要不就对不起大哥。祖父就给二叔做工作,二叔十五六岁,很不配合。祖父发了怒,责问他:“是人头重要还是琴头重要?”二叔噙着泪、含着怨气,在祖父的逼迫下锯下了琴头。祖父说:“这个琴头雕刻得精致,你先收着,日后可能会用上。”二叔不吭气,捡起琴头一把甩进了灶膛。丑琴无头,祖父他们也无脸面,操琴的模样十分滑稽,总不被人正眼看。当然,心里最憋屈的是二叔。他很年轻,无端被人嘲笑,其实他拉琴是很有水准的,但是心里不平,音色起伏大。丑琴让二叔的脾性也丑了起来,他变得十分倔强,不太理会祖父以前他们经常一起谈琴论艺,慢慢地不怎么说话了。没过多久,伯叔姑姑们不能读书了,因为村里不准。二叔二次被生产队长从中学赶回,他聪颖好学,无奈初三未读完,就再也未进过学堂的门了。二叔积下一肚子的愤懑和怨恨,别人拈轻怕重,在生产队混工分,他年纪轻轻就去学泥水匠的手艺,每天用砖刀砍砍剁剁,其实是在发泄不满,他要砍平种种崎岖。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让他感到轻松,他的虎口被震烂,血流不止,也不能释放心中的怨气。他又想起了无头琴,每天劳作回来,把自己关在房里,只有丑琴懂他,眼里的泪、虎口的血,遗落在琴上,他浑然不知。二叔独自拉琴,长夜不息。祖父知道他心里苦闷,就开导他说:“拉琴可以消解磨难,但不能宣泄情绪,你指上的怨气太重了。”二叔说:“你不是说琴音传递的是心声吗?”祖父反问:“你心里向往的是什么?”二叔不吭声了。听琴知音,得失寸心。二叔对祖父的视听修养极为钦佩,他为自己更名为“清明”,自此静心练琴,研习音律。清明通透,方有流音。二叔反复体悟,寻求彻悟人跟丑琴一样,没有脸面,可琴还是琴,心里有音,仍可自然地发声。他的心慢慢地融入了丑琴,琴声开始从心里流泻出来,没有了早时的发泄,音色一片柔美。二叔认真地看着我说:“琴已无头,人得有名。”二叔那时带着这把丑琴,一次次地参加上级安排的演出。他用丑琴发出的优美琴声征服了众多同行,感染无数心田。有一次,上级首长要来观看,领导提出给他换把琴,说这琴太丑了,影响县里的形象。二叔说,人能换但琴不能换。在本村的一场集会上,全家人都被责令到场陪斗,批斗的对象是二叔的母亲。大冬天里她被拉到学校操场上,被风车对着猛吹,她不服软,直挺挺地站了一夜。有人起哄要我家的人拉琴造势,祖父跟他们交涉能不能换人,他们说不行,故意要我二叔拉。祖父尴尬不已,二叔却轻松地拉开了弓子。凝望着受难的母亲,他如入空谷,心若止水,怀中丑琴一如惜日,不动声色。后来我得知,二叔拉的是刘天华先生的光明行,他心里存有光亮!(选自读者2015年第9期,有删改)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文章以倒叙开篇,叙述大伯父演出时的遭遇,奠定了文章压抑悲怆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二叔性格的变化做了铺垫。B“琴已无头,人得有名”的生活体悟既是二叔多年后人生积淀的总结,也是当年促使二叔琴音转变的原因,此句话在文章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C祖父不仅是家庭的守护神,更是侄儿们的精神导师。为了保证侄儿们的安全,忍气吞声答应锯掉琴头;担心二叔怨气太重,开导他要心存希望。D文章花大量笔墨写“我”家遭遇的种种不幸意在反映生活磨难容易钳制人的精神,从而点明本文人性因生活的不公而异化的主题。E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来讲述“我”家所发生的“旧事”,虽然“我”仅是故事的讲述者,本身并没有进入故事中,但故事却因此却显得真实可信。10 文章多次提到“丑琴”,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11 二叔这一人物在文中的生活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5分)7CB(选C得3分,选B得2分,选E得1分)8(1)丑琴是全文的线索,串联起二叔的人生经历;(2)丑琴象征着二叔人生的起起落落;(3)丑琴虽丑,但琴音却能一片柔和,暗示了勇于面对逆境也能完成自我救赎的主题。文章以“丑琴”为题也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每点1分)9(4分)(1)由琴头被砍、遭遇不公正待遇时的偏执、倔强变化为正声清音,心怀光亮;(2分)(2)这种变化是生活智慧的体现,展示了面对逆境永不退缩的精神,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1分)(3)二叔遭遇不公,用极端方式发泄心中不满,沉溺于苦难现实让自己痛苦不堪;祖父教导二叔心中有追求有向往就应积极向上,心怀光亮;心有体悟的二叔能平静、勇敢面对逆境,在生活找到了积极的意义,也因此感染了很多人。(1分)3、 古诗文阅读(共35分)(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嘉纳之。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C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答案:B 解析:文言文断句时需要准确把握句子的含义,此句是在讨论前文因卖官导致的奸人为官的现象。“输粟例”是指交纳粮食补授官职的先例,语意完整,故其间不可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另外,“况”字的前句“已非盛典”句意完整,故“况”字应放在下句句首,表强调,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B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指国子监,是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C“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答案:D 解析:“授”一般指授职、任命,不表示官职升迁。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教授应试科举文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B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而保重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地接受了。C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负责武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D成遵含冤而死,后被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丞相太平的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得以洗雪冤屈,恢复名誉。答案:A 解析:A项,“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强加因果。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_(2)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_答案:(1)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有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2)当时刑部长期查办而不能断决的案件积有数百起,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参考译文】成遵,是南阳穰县人。他幼年聪敏颖悟,每日读书记忆数千言。家境贫寒,但成遵勤奋刻苦,不废弃学业。二十岁能作文章。当时南阳郡的先辈中没有教授应试科举文章(作法)的人,成遵准备考科举,因怕文章不合规范格式而担忧。正好杨惠刚考中进士,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抚摸着文稿,非常高兴。(成遵)来到京城后,跟从夏镇学习,于是进入(国子监)成为国子生。元统元年,成遵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一职。至正元年,提升为太常博士。不久被授任监察御史。随从(顺帝)到上京,用封章上奏,说天子应当注意日常生活,节制嗜好欲望,以保重圣体,圣体安康那么国家就安定了。言论非常急切,顺帝为之动容并称好。(成遵)又奏言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顺帝都赞赏地接受了。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有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至正三年,由刑部员外郎出任陕西行省员外郎。至正五年,为母亲服丧。至正十年,改任中书右司郎中。当时刑部长期查办而不能断决的案件积有数百起,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没过多久,就没有遗留的案件了。当时有政令交纳粮食入官府可以补授官职,有人隐瞒了自己的奸恶罪行而通过交纳粮食获得七品杂流官,被仇家告发。官府议论交纳粮食补授官职的法令,并没有犯罪不授予的条文,成遵说:“卖官鬻爵,已经不是盛世该有的制度,何况又把官职卖给奸恶有罪的人,还将用什么来治理天下?一定要追回给他的敕命,退还他的粮食,并将此写成法令才行。”中书省的官员听从了这一建议。至正十四年,调任武昌路总管。正逢行省官员率军出征,成遵代理行省事务,当时行省和武昌衙署中,只有成遵一人负责,于是他远设哨所,关闭城门,征发百姓当兵,得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