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卷(一)人民版选修4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113134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卷(一)人民版选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卷(一)人民版选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卷(一)人民版选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浙江专用)2016-2017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卷(一)人民版选修4(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秦统一六国的有利条件有()商鞅变法使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广泛招揽各国贤士其他六国没有变法图强A. B. C. 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变革,故说法错误。答案A2.中国通史载:“秦朝的统一,决不全是兵力的关系。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上述材料()A.认为嬴政在统一过程中发挥作用不大B.指出秦灭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强调秦朝统一与军事力量没有关系D.秦朝统一前,郡县制度已普遍建立解析材料中“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一句,说明秦朝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答案B3.以下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的一幅简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秦朝代表中央负责监察郡县官吏的是()A.御史大夫 B.郡守C.县令 D.监御史解析秦朝在中央机构中行使监察职能的是御史大夫,但在地方机构中代表中央御史大夫行使监察职能的则是郡一级的监御史。故选D项。答案D4.秦始皇统一国家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其中最有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对立的举措是()A.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B.实行分封制C.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D.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解析题中涉及的是地方与中央,A项属于中央机构与此无关;B项分封制与秦朝无关;D项促进交流,有利于控制地方,但不是最主要的。C项则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来体现,有利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C5.右图是有关郡县制的一幅漫画,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B.是郡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C.在其辖区内有自己的封国D.无权直接任免辖区内的县令解析秦朝的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没有封地,不可能赐予封国,故C项不正确。答案C6.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3年咸阳一位商人坐马车来到象郡,用他携带的200枚秦半两钱买了三个象牙和109斤水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记载()A.属实 B.不可能是事实C.不能判断 D.有可能是事实解析秦当时已“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半两钱”,增设象郡,并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因此史书记载的有可能是事实。答案D7.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其中“海内皆臣”一句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A.统一全国文字为小篆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C.国家一统,集权于皇帝D.水陆交通发达,便于统治解析从“海内皆臣”的信息中,不难判断其已扫六合,定天下,实现了统一,秦始皇称帝。答案C8.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在东方的文明中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B.实现了国家统一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D.创立三公九卿制解析本题考查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周朝时就已经出现了集权的趋势,到秦朝时发展为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为正确答案。答案A9.四位同学围绕“玄武门之变”这件事,就如何评价唐太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那么你认同下列谁的观点()A.李世民杀兄夺位,残忍至极,功绩再大,也不值得肯定B.尽管李世民遭到李建成、李元吉的暗算,他也应该无条件避让C.根据古代中国的分封制原则,李世民根本无法继承帝位D.尽管李世民登基名不正言不顺,但这无法改变他是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历史地位解析从史实看,“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继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故应对其持肯定态度,故选D。答案D10.“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雠不弃。”下面对这段话的诠释不正确的是()A.“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B.求贤若渴,不拘一格C.广开言路,从谏如流 D.知人善任解析题干突出了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而C项突出了统治者的开明,以减少政策的失误。答案C11.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多种策略,既有战争,也有和亲,唐朝通过对东突厥的战争()解除了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巩固了北方的边防加速了汉族与突厥族经济文化的联系限制了突厥族社会经济的发展A. B.C. D.解析通过汉族与突厥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突厥族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A12.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生动地刻画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A.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B.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D.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解析“贞观之治”是建立在封建剥削基础上的,“百姓富足安康”有误,排除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唐太宗的个人因素固然非常重要,但并非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D项中应为唐太宗,唐高祖错误,排除D项。故选C。答案C13.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创新,造就了当时唐朝的哪些时代风貌()兼收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经济繁荣,无土地兼并A. B.C. 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均是其时代风貌。在唐太宗时期存在土地兼并,只是不严重,因为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错。答案A14.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D.对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已无兴趣解析解题关键是明白题干中材料的意思。从“若则”可以看出这是晚年的唐太宗的自我反省,表明晚年的唐太宗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答案B15.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考试扩大了贡士人选,重视进士科B.科举考试重视士族C.修改完善了法律D.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解析“新科进士”说明与科举考试有关,“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说明真才实学的人当了官。“士族”是大地主,与庶族不同,所以B不正确。应选A。答案A16.对下图中路线所示事件解读正确的是()A.汉代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B.唐太宗经营边疆,揭开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C.玄奘西行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D.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巩固了国家统一解析从图中可知,路线是从长安经敦煌、高昌到天竺,又在天竺境内多处经过。天竺即古印度,吐蕃是今西藏,结合所学可知,应是唐朝玄奘西行取经,C项正确。答案C17.有网友在网络上回答“中国古代最杰出的皇帝是谁”这一问题时认为是唐太宗李世民,下列理由不能成立的是()A.吸取教训居安思危 B.反躬自省千古名君C.厉行刑法稳定秩序 D.仁政爱民文德治国解析唐太宗慎用刑法、减少死刑,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答案C18.在郑成功收复管理台湾二十多年后,踞守于台湾的郑经之子郑克塽又投降清朝,对这两种行为评价正确的是()A.两者都应肯定 B.两者都应否定C.否定前者、肯定后者 D.肯定前者、否定后者解析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反侵略行为,应予以肯定。郑克塽投降清朝,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应予以肯定。答案A19.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共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A. B. C. D.解析解答本题的简便方法是使用排除法。的表述明显错误,这里的“中国”在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中,是一个国家的称谓,绝不是指中原地区。由此,排除A、B两项。明显错误,不符合历史事实,清政府仍使用“大清”的朝号。答案C20.盛世是指兴盛的时代,一般公认的盛世有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等。这些盛世景象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加强思想控制,严禁外来思想A. B.C. D.解析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是所有盛世的表现;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都是盛世的原因之一。因此,是三个盛世的共同特点,而只有唐太宗时对外来文化是兼容并包的,故不是共同特点。答案B21.某中学历史研究型学习小组的选题是中国封建王朝落日辉煌的实践,请问以下哪位人物可以作为研究对象()解析从“封建王朝落日辉煌”可判断是康熙帝。答案D22.康熙帝在清军进入台湾后,设置台湾府。这一举动()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有利于巩固东南海防加快了台湾开发的步伐清除了荷兰的殖民势力A. B.C. D.解析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就已经清除了荷兰的殖民势力,故错误。答案B23.“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先哲朱熹的这一观点,凝聚了中国人对师长的无限尊崇。下图“万世师表”涉及的人物有()孔子孟子康熙帝乾隆帝A. B. C. D.解析“万世师表”是清康熙帝为曲阜孔庙大成殿所题的匾额,故答案为B项。答案B24.电视剧宫的女主人公晴川穿越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有()军机大臣跪见皇上孔庙中悬挂着皇帝亲书的“万世师表”皇上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皇帝下旨设立安西都护府A. B.C. D.解析中军机处是雍正时设立的,是唐朝时设立的。内容均发生于康熙时期,故正确答案是D。答案D25.以下关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共同点讲述正确的是()A.他们都是一个朝代的第二代皇帝B.他们都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作出杰出的贡献C.他们都修建了庞大的历史工程,比如长城、大运河、避暑山庄D.他们在位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都非常融洽解析A项不符合秦始皇;长城是秦始皇修建的,大运河主要是隋朝修建的,避暑山庄不能说是庞大的历史工程,排除C项;D项不符合秦始皇。故选B。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26题20分,27题14分,28题16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材料二唐太宗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见贤则欲置诸怀,见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资治通鉴卷198材料三300年前,17世纪末,中国的康熙皇帝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还向洋教士学几何题;康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力度不可谓不大,也开创了康乾盛世,取得不少成绩。材料四300年前,我国曾经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150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体化的进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业经济的产物坚船利炮打垮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大刀长矛,其实直到1860年中国和印度还分居世界工业产量(以手工业产量为主)的第一位和第二位。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王嬴政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成今日之功”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三、四,对康熙的作为作简要评价。(不能照抄原文)试分析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的社会原因。(8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内容并联系所学答出秦王嬴政在实现国家统一、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的贡献。第(2)问,理解材料信息得出唐太宗的用人理念和民族政策。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归纳,并从自然经济、程朱理学思想的束缚等角度分析出社会原因。答案(1)结束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善于用人;虚怀纳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3)评价:善于吸收新知识,重视农业,对工业化不感兴趣。原因: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继续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程朱理学思想的束缚,使人们对世界缺乏认识。27.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以卓越的领袖才能和超人的胆略智慧,创造出不凡的业绩,分别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下面的不凡评价是对这三位政治家的浓缩概括。A.知人善任,开明开放B.巩固统一,维护主权C.创立新制,缔造统一请在下面表格中的人物后面写出与他们相符的序号,并说明相应的理由。(14分)古代政治家评价序号选择该序号的理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总结归纳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只有抓住三人功绩的最主要特点才能将序号填写到相应位置。理由则需要结合序号对应的内容及所学知识进行组织。答案古代政治家评价序号选择该序号的理由C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创立了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等;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B平定了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巩固和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的东段边界,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欧阳修新唐书材料三削平三藩,巩固统一;统一台湾,开府设县;抵御外侵,缔结条约;重农治河,兴修水利;亲征朔漠,善治蒙古;移天缩地,兴修园林;兴文重教,编纂典籍;吸纳西学,学习科技。阎崇年评康熙的功绩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6分)(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为解决民族矛盾而采取的主要措施。(4分)(3)综合以上材料,康熙帝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主要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6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唐太宗和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的理解和辨析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朕独爱之如一”和材料二中任命少数民族首领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第(2)问,主要从材料三中分析归纳即可。第(3)问,在前两题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回答。答案(1)特点:开明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实行羁縻政策;重用少数民族首领。(2)主要措施:三征噶尔丹;抗击沙俄。(3)不同:唐太宗主要采取平等友好方式;康熙帝主要采取武力征服的方式。时代特征:唐朝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中华文明世界领先;清朝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