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全.docx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3109843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5.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P55: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 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 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 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 )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 4 )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 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 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 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 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 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 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 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 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 发展规律, 一切从实际出发, 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以取得社会主义 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2、如何理解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 试运用这一观点 , 说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是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实践。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 源, 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 也就是从实 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 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 )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 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就 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和改 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 中, 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 量, 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 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 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3. 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2.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照辩证法办事”的生动体现。3.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过程性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尽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伴随有下降、重复、循环等各种运动形式,但发展始终是运动多向性中的主流。“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不同于增长,它不仅是指数量的增加,更是指结构的改变和优化、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创新。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事物发展。追问:能不能用联系的观点论述呢 也就是人与和谐社会,自然间的联系回答:人与自然界 联系书本就有,至于 和谐社会哲学 这个是新的东西,我们那时候没学过!不过给点资料你参考:第一、作为社会公民的个人自身发展的和谐,如身与心,认知、情感与意志,存在与本质(个体存在与类本质)等的和谐。个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因此,个人自身发展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赖以建立的主体性基础。第二,人与人之间关系或人际关系的和谐。这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的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第三,社会系统内部诸种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要素之间关系的和谐。具体地说,也就是经济、政治、观念文化以及社会(狭义)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另外,还有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等关系的和谐,也属于社会系统内部诸种要素之间和谐的范畴。第四,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就人与社会两者的关系而言,归根到底,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种社会关系是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生和建立起来的。但是,社会关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并被固定化、制度化,就会规范和影响人的存在。因此,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第五, 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关系的和谐。就世界范围而言,就是“和谐世界”的构建。构建和谐世界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外部条件,又是构建和谐社会本身的内在组成部分或内容。构建“和谐世界”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本身的内在组成部分或内容,其现实根据在于,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民族国家的单纯性存在已消失。第六,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和谐。人所处的周围的自然作为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内化为社会的一部分,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和“人与人联系的纽带”(马克思)。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必将愈益趋向融合和统一。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5、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 世界怎么样;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 , 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 , 联系具有客观 ,普遍性和条件性 , 孤立和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 要求我们要用联 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 , 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 , 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 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 , 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 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 发现矛盾和处理矛盾。 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 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 它的发 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超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 第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思想导。第二章P981. 如何理解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既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在现代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三者紧密相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既然实践是如此重要,青年学生成才和实践是什么样的关系 怎样去投身社会实践。2 、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P75-78.3. 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论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一、区别: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二、联系: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引导、相互结合、相互过渡来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方法论意义: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既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又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4.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物质世界是客观的,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一切认识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干 工作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物质世界的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这就决定了我 们必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规律,实事求是。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就决定 了我们必须相信实践的真正权威,实事求是。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具有一致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 想路线的哲学依据,党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具体的运用。 (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党 确立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据;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 用,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 (3) 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 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和发展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不仅为确定和发 展党的政治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而且也为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提供了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第三章P147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人们在为生存所进行的生产活动中,必然要发生两种关系,一是人同自然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力;一是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构成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的重要的条件,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为:社会的主体是人,历史是人创造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维持生存。而为了生存和生活需要衣、食、住及其他物质资料;这些物质资料都是通过生产劳动获得的。生产劳动又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进行的,因而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第一要素,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担当者和基础。整个社会形态,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等等,都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的。在此意义上,没有生产方式就没有人类社会本身。”2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需要协调好开发资源和 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 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 方面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2 )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 福于人类, 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 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 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 3 )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 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 行为, 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 与消费活动, 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 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3、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 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答: () 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 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 () 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 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有自己特有 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首先,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 在同样的社会存 在条件下, 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 其次, 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 成系统、 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 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 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第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 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 观念会丰富多彩, 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 正确地认 识这些道理, 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 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 存在中的一切事物, 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 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 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 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 提高自己思想道德 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答: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 其中,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生 产力中, 人是最活跃的因素。 人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改进劳动资料,改造自然界,使之适合自己的需要。而且,人还可以通过一系列 历史活动, 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 面,推动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历史中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发展产生影 响作用。 社会发展又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社会历史就是在 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动都会 成为历史事件具体内涵的组成部分, 成为整个人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 前进的力量。 ( 3 )任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就,虽然离不开杰出人物 的巨大作用, 但一者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 二者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要么 建立在无数代前人和当代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基础之上, 要么离不开千百万人民 群众的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 向。 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 在这个角度上, 一切重大 的历史事件,都是人们的意志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它 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 ( 4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个人奋斗作为人类意志合力 组成部分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 新时代的大学生, 要树立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的胸襟抱负,现在为振兴中华而学习,将来为复兴中华作出自己毕生的贡献。5为什么在阶级社会中评价历史人物要同时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举例说明两种方法的具体运用。在历史评价历史人物的分主观和客观,主观是评价他在历史中对社会的影响,客观是主要是对政治和历史进程和对民族主义的影响。比如影响世界历史是文艺复兴三杰,对人类历史和人权和价值观得到充分肯定。和中国历史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唐太宗,明太祖,康乾盛世,蒋介石,毛泽东对中国历史和政治进程起到了非常重要肯定。 还有中国的孔子,孟子,韩非子,朱程理学主观只对社会会起到主观的的作用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 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答:(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 基本矛盾,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生产 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等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 另一方面,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 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还远远不能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 度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面, 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某些落后的、 不适合实际情况 的东西, 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 展。 以上情况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 这些矛盾处理的不好, 加上历史 的原因, 各地区、 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多种所有制及分配方式的存在及 个体收入的差距拉大等,就会引发甚至加剧各类社会矛盾。 ( 3 )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 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 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 大 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 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6 、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竖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答:( 1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是历史的创造者。 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 2 )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 题、就医问 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 3 )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 中小学学杂费, 推广农村公 费医疗, 稳定高校学杂费, 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 面和额度, 稳定销房价格, 建立安居房, 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 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 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4 ) 作为大学生, 必须树立群众观点, 自觉地依靠群众, 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确立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四章P199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案要点 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就是资本剥削劳动、 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 在自 由竞争时代, 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 贩卖奴隶, 贩卖鸦片, 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 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 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 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 二战后, 由于社会主义的胜 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 转而利用赢 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 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 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 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 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 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 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 济结构和贸易、 科技、 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 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 处。 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 是依靠不平等、 不合理 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 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 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 力, 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 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 实现的。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2 、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 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答案要点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 性。 在私有制条件下, 商品所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由私有制为基础的商 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所决定的。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 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为存在条件的。 一方面, 在私有制条件下, 商品生产者都是独立的生产者, 他们要生产什么, 怎样进行生产, 生产多少, 完全是他们个人的私事。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另 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各个商品生产 者客观上都要为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生产。 因此, 他们的劳动又都是社 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这样,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的性质, 是社会劳动。 对此, 马克思指出,当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后, “从那时起,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真正取 得了二重的社会性质。 一方面, 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 足一定的社会需要, 从而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 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 系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 只有在每一种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另一种 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相等时, 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 种需要。 完全不同的劳动所以能够相等, 只是因为它们的实际差别已被抽去, 它 们已被化成它们作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所具有的共同性 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所具有的这二重性质,表现为生产商 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统一的, 同时也是对立的。 其矛盾性表现 在:作为私人劳动,一切生产活动都属于生产者个人的私事,但作为社会劳动, 他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 他的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而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私人性, 并不是它的社会性, 他的私人 劳动能否为社会所承认, 即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 他自己并不能决定, 于是就形 成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解决, 只有通过商品的交换才能实 现。 在私有制条件下的商品生产,是在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况下盲目进行的, 从而使商品的供求经常脱节。 同时, 由于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 动的矛盾也会日益加剧。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 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一矛盾,决定着简单商品生产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结果, 决定着商品内部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决定着 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这一矛盾还包含着资本主义矛盾的胚芽。 随着简单商品经济 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这一矛盾也进一步发展为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 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并成为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根源。 3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 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答案要点 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 而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 来计量的, 所以, 劳动时间就是测量价值量的天然尺度,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 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生产某种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越多, 它的价 值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然而,由于各个生产者的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劳 动态度不同, 生产同种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也不相同。 如果说劳动时间是衡量 价值量的尺度, 是否意味着生产者的生产条件越差, 技术越不熟练, 生产者越懒惰,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时间因而越多,其商品价值量越大呢?当然不会是这样。 因为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因此, 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 动时间来决定, 而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 即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来决定。 个别劳动时间只能决定商品的个别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 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价值的大小, 即价值量, 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 的劳动量决定的。 所以,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 的,社会上有许多商品生产者,他们生产同一种商品,各自耗费的劳动时间,即 个别劳动时间是不同的。而商品则是一个“天生的平等派”,它不管个别生产者 耗费的劳动时间多么不同, 在市场上出卖时, 同样的商品只能卖同样的价钱, 即 同样的商品,价值量相同。因此,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不是个别劳动时 间, 而是指生产这种商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 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 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表明, 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4 。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答案要点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1) 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 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 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 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 者的具体劳动一起, 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 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 价 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 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 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 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 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 在这一时代, 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 但价值 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 而不是知识。 知识不创造价值, 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 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 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5 、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答案要点 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 中, 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 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 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 系下, 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 它才成为资本。 所以马克 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资本的特殊性:资本的本质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资本一般性:第一,资本是一种能自行增殖的价值。第二,资本只有运动才能增 殖。第三,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 6 、为什么说资本要实现连续循环,资本的不同职能形式的循环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答案要点 产业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值。 为了不断地获得剩余 价值, 产业资本不能经过一次循环之后终止自己的运动, 而必须把这种循环运动 不停顿地进行下去。 因此, 产业资本循环就是一个无止境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产业资本在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它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 进行循环运动, 才能实现价值的增值。 要保持资本运动的连续性, 就必须使产业 资本满足两个条件。 ( 1 )空间上并存性。指资本所有者必须按照一定比例把资本分成三个部分,使 其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上。 如果全部资本都处在 生产资本形态上, 流通过程就会中断; 如果全部资本都处在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 形态上, 生产过程就会中断。 无论流通过程还是生产过程的中断, 都会造成资本 运动过程的中断,而运动一停止,也就停止了价值的增值。 ( 2 )时间上继起性。指资本必须相继地通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即货币资本要不 断转化为生产资本, 再转化为商品资本, 最后回到货币资本形式上; 生产资本要 不断转化为商品资本, 再转化为货币资本, 最后又回到生产资本形式上; 商品资 本要不断转化为货币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资本,最后又回到商品资本形式上来。 如果其中有一个阶段中断, 资本循环就不能顺利进行下去。 这样三种资本形态都 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并依次相继转化,就能保证购买、生产和售卖每一个阶段上, 随时都有相应的资本在执行职能,从而使资本循环不至于中断。 资本在空间上 并存与时间上继起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 7 、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矛盾的集中体现。 答案要点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经济危机, 又称 “经济恐慌” 。 马克思指出: “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 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 有限的消费, 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 。 经济危机造成 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 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社会化的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对 抗性的矛盾。 8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答案要点 第一,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 反映了作为统治阶 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 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法律、哲学、伦理、历史、文学、宗教等大多数人文社 会科学的理论、学说或意识形式都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 第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是对资 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 也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的直接理论 依据。 所以,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的经 济及政治特点, 体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从思想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本质 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三,当今西方一些学者借全球化之机宣扬“意识形态终结论”、 “后意识形态 时代”等等论调,是没有根据的,是违背客观历史事实的。我们不能失去警觉。 要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广泛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 坚决 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 9 、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答案要点 对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由于人民群众的长 期斗争以及资产阶级在长期的政治统治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其政治制度中具有一 些符合政治和社会管理的规律内容,对此,我们可以加以借鉴。但是,由于资本 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 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 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分析、批判,要深刻认识其作为资历 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我们应该坚持批判借鉴、 洋为中用的原则, 剔除其 思想糟粕, 吸收反映现代社会生活普遍规律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权利要求方面的思 想精华。第五章P2361 、垄断是怎样产生的 ? 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 ( 1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 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垄 断的产生原因: 第一, 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 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 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第二,企 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 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 实行垄断。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这是因为:第一, 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后, 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 所以 不可能消除竞争。 第二, 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 壮大起来。 在取得一定的垄断地位后, 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 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 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 巩固 自己的垄断地位。 第三, 社会是复杂多样的, 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 的社会都包下来。实际上,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 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 即使是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 也不可能只存 在一个垄断组织。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 他们之间也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 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 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 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包括:满足国家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和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 人共有、 合营企业, 包括: 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国家和私人共同投 资开办合营企业, 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 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进行参股和国 有企业转由私人企业租赁或承包经营。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 资本的再生过程, 包括: 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 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 购, 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了有保证的国家市场; 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 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资,提高社会购买力,扩 大消费需求, 为私人垄断市场创造市场条件。 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宏 观调节主要是由国家运用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 对社会总供给和需求 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 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 限制垄断, 保护竞争, 维护 这回公众的合法权益。微观规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反托拉斯法;公共事业 3 、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变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 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 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 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 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 大新兴工业企业, 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其 次, 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 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调 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 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国家 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 产的无政府状态, 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 再次, 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 手段, 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最后,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 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 化水平迅速提高, 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 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 现代化进程。 因此, 可以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 变。 当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它仅 仅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 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 矛盾。 4 、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垄断资本在国内建立了垄断统治后,进一步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国外,建立 国际垄断统治。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三种: 借贷资本输出; 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从输出资本的来源看,一类是私人资本输出,另一 类是国家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的实质, 是金融资本掠夺、 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 人民的重要手段, 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 具, 是国际垄断的基础。 具体讲: 私人资本输出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或利息, 同时也是加强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的手段。 国家资本输出则一方面为私 人垄断资本服务,另一方面为维护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服务。 5.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 界的附庸吗 ( 1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 工不断深化、 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世界各国、 各地区 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的过 程。 经济全球化表现在生产的全球化、 贸易的全球化、 金融的全球化和企业经营 的全球化等方面。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 其本质是现代市场经 济制度在全球的扩张、渗透和蔓延。( 2 )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 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 控制一些国际组织, 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但是, 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变成资本主 义世界的附庸。 我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政权掌握在人民手里, 我们参与经 济全球化是顺应历史潮流作出的主动选择, 从总体来看是机遇大于挑战。 改革开 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并从中受益 是不可分割的,这点不容置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也要 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趋利避害,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第一,改革开放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主动 参与, 所以我们决不能动摇改革开放的的基本国策。 第二, 努力提升我国在世界 产业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 这是改变利益分配不利地位的根本出路。 第三, 调整 结构、增强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应对国外产品进口冲击的根本之策。 同时, 吸收外商投资也要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第四, 制定科学、 合理的竞争规则, 引导内外资公平竞争。 第五, 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执法检查, 敦促外资企业落 实劳动法和政府规定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 6、有人说,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适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 点进行评析。 ( 1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 进程中, 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 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 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 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 控制一些国际组织, 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 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如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 扩大对外贸易,借助投 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等。 2 )经济全球化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 会产生消极的后果。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后果。主要表现是:主要表现在:其一,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其二, 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和环 境恶化等问题; 其三, 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因全球化的冲击而出现不同程度 的治理危机; 其四, 在各国之间的经济以来越来越强的情况下, 因有效的全球性 经济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而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因而, 如何 使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共赢”,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 3 )因此,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必须作辩证的分析。那种认为“经济全球 化就是资本主义化或美国化”的观点是偏颇的。 发展中国家只要把坚持独立自主 和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善于趋利避害,是能够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的。7.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变化的原因?( 1 )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 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 变化。 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 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 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 系的变化。资产阶级为了缓和劳资矛盾,采取了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 持股等制度, 同时还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 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工人阶级的 生活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社会阶层、 阶级结构的变化。 资本所有权与控制 权发生分离, 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 成为以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 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 不断增加, 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市 场机制不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 资产阶级国家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与 此同时, 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表现在危机的四个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 弱, 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 金融危机频繁发生, 对整个经济的 影响加强。政治制度的变化。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再次,重 视并加强法制建设。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再 次,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 2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 首先,科 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 工人阶级 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 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 社会 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 主张改良主义的 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 义虽然发生了新变化, 但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 也没有改克 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8.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封建社会内部可以产生资本主义的成分或因素。 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应该说, 正如资本主义的成分或因素是在封建社会内 部产生的一样, 社会主义的成分或因素也可以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 资本主 义越发展,社会主义因素越多,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在资本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