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3105410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鄂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鄂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鄂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 选择题 (共4题;共9分)1. (2分)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使用误的一项是 ( )A . 诸葛亮青年时以师礼对待庞德公,更是为后人津津乐道。B . 篝火晚会上掌声雷动,笑语连连,同学们聚在一起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C . 多宝佛塔的设计者真是别出心裁 , 建造的格局与众不同,令人叫绝。D . 自“四个襄阳”活动开展以来,古城面貌焕然一新。2. (2分) (2019七上马山月考)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 小孙刚写完了一篇满意的文章,就迫不及待地送到文学社团社长面前说:“请您拜读!”B . 小许接到一个别人打错了的电话,不耐烦地说:“烦人!为什么不弄清楚号码后再打呀?”C . 学校通知清明节放假三天的消息后,小利给朋友发送了一条祝福微信:“清明节快乐。”D . 李丽在路上碰到一个女孩,对她说:“姐姐,我和奶奶走散了,你能帮我找找她吗?”3. (1分) (2011莱芜) (2011莱芜)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春到莱芜,牟汶河碧波荡漾,雅鹿山清幽静美,红石公园绿树葱茏_。莱城变美了,变靓了,恰似一位 nu_多姿的少女正款款地向我们走来。4. (4分) (2018七下句容期中) 将下面的古诗默写完整。 木兰诗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_,_。_,_。_,_。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二、 对比阅读 (共7题;共79分)5. (11分) (2018八上长春月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 本文作者_,_时思想家。 (2) 解释划线词:答谢中书书 书:_五色交辉 辉:_晓雾将歇 歇:_夕日欲颓 颓:_(3) 本文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4)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 (20分) (2017七下长丰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阿长与山海经(节选)鲁迅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1) 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请联系后文简要加以说明。(2) 品味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说说它们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3) 第段划线句子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_;“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中的“这”指代的是:_。(4) 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B . 从选文中可以看到,“我”对阿长的敬意主要是因为她给“我”买来山海经而生发的。C . 在“我”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心地善良的人。D . 第段写山海经的刻印尽管很粗拙,但多年后,“我”对书的模样,仍记得清清楚楚,说明“我”对这套书的珍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感激之情。(5) 选文第段在结构上及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7. (21分) 阅读理解(一)追寻深沉故都的秋赏析江锡铨(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故都的秋写于一九三四年八月。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郁达夫描绘了故都北京秋天如诗如画的、几乎臻于完美的风物景致,表达了对于故都清秋的虔诚向往与崇仰。那是一种超常的深情。应当如何理解、把握作者的这种宗教般的情感和礼赞呢?我以为,要想读出故都的秋的深厚蕴藉,似乎应当同时关注作者其他的关于北京和关于秋天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作者在将近两年之后的一九三六年五月所写的另一篇散文北平的四季后者几乎可以说是前者的“互文”与注释。就是在北平的四季中,作者再一次比较了南方的秋天和北方尤其是北京的秋天,重申了他的“抑南扬北”的见解:“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 Summer(小阳春引注)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也是在北平的四季中,作者再一次近乎偏执地表达了对于北京的一往深情。作者说,在自己的“前半生住过”的、“不在少数”的“中国的大都会”中,虽然各有特点,然而,“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在作者的心底眼中,“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于是便有了作者笔下意味无穷的北平的四季。在写完了冬、春、夏三季的横生妙趣之后,作者表示,两年前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一遍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然而仍然觉得意犹未尽,忍不住又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个十分精彩的段落,并且为故都的秋留下了一条注脚:“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百读不厌的奇书”这或许可以看作作者对“故都的秋”神奇魅力的形象诠释。“故都的秋”美就美在它的清、静、悲凉,美在它的“色彩浓,回味永”,美在它的“百读不厌”的浓郁的书卷气,美在随处可见的“深沉的地方”。当然,这是需要像作者那样潜心细致地去“翻阅”,去追寻和体味的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这些“深沉的地方”是与故都北京深厚的文化积累,同时也是与作者和读者的传统文化素养所生发的“遥想” 相联系的。所以,作者“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经历了干百年岁月淘洗的名胜景观,似乎注定会引发作者的思古之幽情,遥想起与这些景观相关联的历史文化的悠远和深沉。而且,这“深沉的地方”并不仅限于名胜古迹,而是普遍到几乎无处不在好像故都秋天的一草一木,全都植根于“典丽堂皇,幽闲清妙”的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之中。如作者所说,即便不去寻访那些名胜古迹,“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似乎还保留着白居易长恨歌时代的“上穷碧落下黄泉”的高远与幽渺的天色;当我们“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的时候,就不仅“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或许还会自然而然地感悟到杜牧的诗意“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七夕;而“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几乎是立刻就把我们带回了柳永的雨霖铃的境界,耳畔似乎还萦回着这位落拓的屯田员外郎由“寒蝉凄切”所引发的千种风情无处诉说的深长幽怨;至于那“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来的秋雨,以及老北京们用“平平仄仄”的“歧韵”念出来的“一层秋雨一层凉”的感慨,似乎也会令我们联想起在秋风秋雨中的古轩亭口被难的秋瑾烈士的绝命诗句,联想起这位刚烈不让须眉的鉴湖女侠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千古浩叹所以作者说,“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而这“中国的秋的深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追寻深沉或许可以用这四个字来概括故都的秋的命意。据郁达夫的日记记载,二千余字的故都的秋是在一九三四年八月十七日,在他到达北平第四天的一个上午一挥而就的。而此前在青岛避暑四十日,却没有写出一篇青岛的夏来:或者说经过青岛四十日的苦苦思索搜寻,在故都的秋色中豁然开朗,有如辛稼轩之人灵山的重峦叠嶂“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辛弃疾:水调歌头灵山齐庵赋,时筑堰湖未成),郁达夫也是在故都的街头巷尾这些“深沉的地方”,发现了“雄深雅健”的大块文章,发现了季节化了的中国历史文化精神,在一定的意义上也许可以说,这篇故都的秋实质上更像是一首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秋声赋,是对金色的、成熟的、蕴藉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礼赞和追寻。追寻深沉或许也可以用这四个字来概括郁达夫写作故都的秋前后思想情绪的主旨。一九三三年四月,郁达夫由上海移家杭州定居。他的本意,大约是要逃避沪上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高压和白色恐怖,同时也远离文艺界的纷争。写于半年前的小说迟桂花,已流露了避世隐居的去意。然而,郁达夫很快就发现,“杭州一隅,也决不是世外的桃源,这样要捐,那样要税,居民的负担,简直比世界哪一国的首都,都加重了”。当时,中国北方战云密布,继东北沦陷之后,日寇又相继占领了山海关和承德,进而觊觎整个华北乃至全中国。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郁达夫惟有借用自己旧日的诗句来抒写心头的愤懑和无奈:“烽火满天殍满地,儒生何处可逃秦?”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从表面上看他似乎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或流连诗酒,或徜徉山水,或品茗赏花,或浏览闲书。然而,实际上他生活得并不轻松。一方面,他是一个靠卖文为生的自由职业者,没有别的经济来源,手停口停;另一方面,一个有责任心的正直知识分子的良知和长期从事进步的、革命的文艺活动的经历,又使得他无法忘情于世事,为换钱度日而敷衍塞责,去写那些媚俗的无聊文字。这样一来,他便常常陷人想写的不能写,能写的又不想写的创作苦闷之中。一九三三年八月,他在一首纪游诗的诗后写道:“近来生活为左右所夹,颇觉烦闷,精神躯体,都不能自由,创作生活,怕将从此告终矣”。在第二天的日记里,他又这样写道:“想做东西,终不能动笔,当决计离开杭州”。“决计离开杭州”自然只是愤言而已,但如果用这里的“杭州”指代内外夹击、庸碌烦闷的日常生活,则大体上是符合郁达夫彼时彼地的思想情绪的实际上,故都的秋的“抑南扬北”的抒情基调,对于人在南国之秋中只能“浑浑沌沌”度日的鄙夷,似乎还保留着“决计离开杭州”的余愤。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在难耐的酷热中“决计离开杭州”(当然只是暂时的),去青岛避暑。八月又转赴北平。好像忽然眼前一亮,一下子发现了寻常巷陌中处处可见的,与中国历史文化精神息息相关的“深沉的地方”,一下子走出了“浑浑沌沌”,于是也就一下子写出了故都的秋我们读故都的秋,如果读得细一些,似乎还可以听到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喜不自禁,乃至喜极而泣的深长感喟。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文中的“秋天”、“故都”、“北方”、“南方”、“色彩浓”、“回味永”等“关键词”,大约也都不是普通的、单纯的季节概念、地域概念和形容词组,这些“关键词”的背后,也都蕴涵着时代、历史、社会、人生的大课题。从一定的意义上也许可以说,作者所挚爱、所追寻的“故都的秋”,其实正是经过千秋岁月淘洗的,深沉的,清、静、悲凉的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象征。在我看来,作者的挚爱与追寻,实质上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深挚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彼时彼地,“故都的秋”已在异族侵略者的觊觎与威胁之中,作者希冀通过自己 “一枝一叶总关情” 的描述,让维系着中国文化精神的 “故都的秋”长存人世间。作者一介寒儒,手无缚鸡之力,虽无保卫故都的勇武,却不乏与“故都的秋”共存亡,甚至是以自己的生命换取“故都的秋”永世长存的气概。这篇散文没有一个字提及抗日救亡活动,但联系彼时彼地的政局形势,联系郁达夫一贯的思想言行和他以后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当我们读到这篇散文的结尾,读到“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的时候,仍然能够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挚爱与追寻,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只是表现了作者独异的甚至是偏执的审美感受的文字中,读出深层的大义凛然的悲壮来。两年后,日寇策动“冀东事业”唆使汉奸“自治”,整个华北岌岌可危。而在此时作者所写的,前述北平的四季中,在那从容不迫,如数家珍的娓娓诉说中,依然隐隐约约可以感受到那一种凛然,那一种悲壮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呜”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这里的“南方”和“北平”原有的地域意义,似乎显得更加淡漠了。而对于“真正的秋”“得感至极而涕零”的强烈的情绪反应,与国难当头,侵略者步步紧逼的严峻形势,显然是不无联系的。同样,这里作者所追寻,所为之感激涕零的,仍然是北平的秋天中的“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仍然是故都的秋中“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这样一些“深沉的地方”。孕育了这样深沉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秋天是令人心驰神往的,而拥有这样的秋天的国土和民族,则是不可战胜的如果我们能够这样解读故都的秋,那么我们可能就会联想起诗人艾青在抗战爆发之初,同样是为悲哀的北国的风土物候而感激涕零所写下的,同样凛然悲壮的诗篇北方: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贫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又是北方。还有茅盾的白杨礼赞中伟岸的白杨林掩映的北方,还有郭沫若的屈原中与楚地隔水相望的,汉水之阳那广袤的北方在那样一个时代和那样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情绪之中,“北方”似乎不仅是,或者说主要并不是一个目然地域,更是一个社会地域、心理地域,那进而似乎更多地萦系着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文化人们的心神。闻一多说过,“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爱祖国是情绪底事,爱文化是理智底事。”理智的爱不一定时时处处激情溢于言表,但也许是更深沉,更持久,更刻骨铭心的爱。故都的秋所表达的,正是郁达夫对于祖国的一片挚爱心醉神迷的,纤细的审美感触所掩映的,对于故都秋声秋色中深沉的文化底蕴的追寻,对于“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这样一些“深沉的地方”的理智的、执著的追寻。这是诗人郁达夫忘情吟颂的,也是志士郁达夫舍生取义的根基之所在。故都的秋也因作者追寻深沉与深沉的追寻而永驻人间。(二)故都的秋审美意象构成解读苏金良故都的秋中的诸多意象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据传达感情暗示思想的需要,按照某种向心力而相互呼应粘合形成的意象群体。笔者认为,解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可以从以下四组意象构成的整体画面去赏析:第一组意象萦绕着皇家气息的故都的秋的意象。这之中突出的是“故都”,凸显的是“气息”。如果剔除特指的“故都”,北方秋的意蕴、气息、味道还会是作者心中所思、所梦、所念的吗?虽然全篇没有着意进行酣畅淋漓、泼墨重彩的描绘,只是在不经意间有所流露,如“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萦绕着、暗含着这股故都的气息、皇家的气息、文化的气息。第二组意象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的意象。这里面,作者是在拿南方的秋的纤细柔弱与北方的秋的雄迈豪放、悲壮苍凉作对比,凸现的是北方的秋的“雄”气、“雄”味、“雄”魂。“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而江南的秋,“草木凋的慢,空气来的润,天空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所以作者“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第三组意象秋声、秋色、秋味、秋姿、秋形,凸现的是“秋味”。号镜头北国的秋槐。粗犷中见细腻,极尽其柔软的感觉。号镜头秋蝉的残声。是否是秋的残缺的美呢?抑或是忍隐在“秋日胜春朝”当中的一丝哀怨呢?号镜头秋雨。其实是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雨,所以,“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为北方的秋增添了一层平平仄仄的韵律号镜头北方的果树。使灰冷、肃杀、苍凉、清寂的北国之秋拥有了金黄色的、绝好的时日,也使故都的秋笼罩了一层皇家气派而更加显得浑厚、深沉、磅礴、生机无限第四组意象以“天”作为大的背景。秋风秋雨,秋树秋花,秋情秋怨,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可以尽情地在这个背景中描摹挥洒,也只有在这个背景中,才更能表现出故都的秋的意境和作者对故都的秋所特有的钟情、怀恋、寄寓。这四种意象,作者是以“秋味”为魂,以皇都“气韵”为魄,以南北方秋色的对比为体,以“天空”为背景,勾勒、营造、组接成故都的秋的格调、秋的意蕴、秋的味道深沉、幽远、严厉、萧索、深情。故都的秋采取色彩意象和姿态意象构成了立体的多彩多姿的和谐的秋的意象,遵循读者的阅读审美规律意象的组合依照某种外在的可感的顺序或联系进行有层次有步骤的更替与转换。这种组合形式并不排斥意象的跳跃、叠加与交叉,但从这些意象组合的过程中可以找出一条明确的轨迹来。从整体上看其意象营构的手法:历历在目层层浸染声声入心点点关情。错落有致,勾连照应:在对比中见秋味,在递进中相浸染。故全篇的每一处、每一笔无不与作者的用意、用心相贯通。各个角落的文字一进入读者的眼帘就立即鲜活起来,好像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尽显其故都的秋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拟人拟态拟物,一幅南北情侣秋天对话图。(1) 请你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虔诚_ 蕴藉_ 敷衍塞责_愤懑_ 觊觎_ 岌岌可危_(2) 请你认真阅读(一)、(二)两篇赏析文章,想一想两位作者的理解角度有什么不同,你更欣赏哪篇文章,说一说你欣赏的理由。8. (6分) (2018齐齐哈尔) 名著阅读。 (1) 关于名著海底两万里,下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尼摩是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他会说多国语言。他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设计并建造了超乎人们想象的“鹦鹉螺”号潜艇。B . 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做了两万里环球旅行的故事。C . 凡尔纳没有到过海底,却把海底的景色写得如此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D . “鹦鹉螺”号潜艇从太平洋出发,尼摩他们经历了很多险情。曾在印度洋遭遇巨型 章鱼,在红海又击儒艮,在大西洋肉搏鲨鱼等。(2) 请列举一部有冒险经历的名著并写出作者,简要概述其中一个能体现这种经历的故事情节。(海底两万里除外) 9. (11分) (2019七上新昌期中) 读下面文字,然后做题。 金娜匆匆走进教室,习惯性地用卫生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团扔在地上。同学张敏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哩!”金娜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_”随即将纸团拾起来,扔进了教室外面的垃圾箱。(1) 张敏的言外之意是:_(2) 金娜该怎样说才得体:_10. (5分) 题目:因为有根要求: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11. (5分) 写作。文题:一封家书。要求;请以书信的形式作文,可自拟题目。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卷面整洁,字迹清楚,不少于600字。第 14 页 共 14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4题;共9分)1-1、2-1、3-1、4-1、二、 对比阅读 (共7题;共79分)5-1、5-2、5-3、5-4、6-1、6-2、6-3、6-4、6-5、7-1、7-2、8-1、8-2、9-1、9-2、10-1、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