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3105060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习题及答案经济学院 包 亚 钧导论一、 简述题1、简单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1)西方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资源稀缺性前提下,研究一个社会是如何配置稀缺资源的。主要涉及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如何相互交易和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等问题。遵循的是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方法。(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特定生产方式之下的社会生产关系。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人行为的结果是由社会力量所决定的。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社会人,并形成了整体主义分析方法。2、简述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1)坚持直观现实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是指:当理论与实践相冲突时,让理论服从现实。直观现实式的研究并不是不要理论,而是从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剖析来检验现有的理论。(2)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实际上包含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含义:即在吸收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注意中国国情,在解答我国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时,注意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运行规律的理论与先进的分析方法。(3)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经济学具有开放性。即学术思想来源、学术队伍学术观点的开放性。(4)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首先重视实证分析方法,其次重视计量分析方法,最后重视经济观点的正确。二、论述题简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地基本脉络。P18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一、名词解释: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们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那个阶段。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4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三个代表: 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简述题:1、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P23-24一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二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三是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四是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五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及意义。P28-29(1)含义:特指我们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那个阶段。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2)意义:一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二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P29-30(1)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从量上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中占优势;从质上,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和对经济发展地导向作用上。现阶段,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要保持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地导向作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依靠大型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的经营优势。通过国有资本的经营优势来支配其他非国有经济。原则: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3)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是初级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而且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4)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多种所有制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有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因此,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以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为基本前提;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应该是平等和竞争的关系。这种相互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促进技术的进步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三、论述题:1、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共同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的经济制度。(2)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一个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基础,它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上层建筑乃至整个社会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其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同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应考虑到生产力落后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条件。(3)初级阶段,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存在,公有制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直接与市场机制联系在一起,并且必须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各种分配制度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5)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因为,一是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是内生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二是市场机制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起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三是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 阐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P25-28(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低、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不发达确定的,是其他理论的基础。(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所有制关系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一是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发展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的目的。它揭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确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标准。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阐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区别以及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而实现共同富裕是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是联系的。(3)关于经济改革的理论。一是改革的性质是一场新的革命,既不是对传统经济体制的修补,也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而是要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现中国经济及社会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二是在评判改革成效的标准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新体制,要使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的关系问题,两者是可以兼容的。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政策: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二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三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应该而且可以多样化;四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五是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发挥两个积极性;六是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等等。(5)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收入分配取决于生产条件的分配。公有制经济主要通行劳动标准,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通行所有权标准。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6)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一是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二是在引进和借鉴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三是有效运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7)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本质目标、基本内涵、总体思路、模式选择和根本动力。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 名词解释:1、市场: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2、市场机制: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3、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4、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5、渐进式改革: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按渐进方式进行的市场化改革。二、 简述题:1、 简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其运行特点。P312、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P32(1) 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界定和保护产权。(2) 经济主体独立自主的分散决策。(3) 契约自由和体现消费者主权,生产要素流动和生产规模、结构由市场需求决定。(4) 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调控经济运行过程。3、简述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并阐述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P35(1)特点: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按渐进方式进行从上到下的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2)渐进式改革成功的原因:一是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二是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效。三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四是经济体制改革向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行政治民主化。三、论述题1、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P33(1)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正式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2)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1984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商品经济。(3)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三大提出了要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4)第四阶段:1992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党的十六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P34-35(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所有制基础。一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二是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三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特点:一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二是按劳分配原则需要通过市场交易关系才能实现。三是按劳分配的实现过程和实现形式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这就是说,我们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3、试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35-381重构充满活力的微观基础。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塑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各类市场及市场要素总和而成的有机整体,大体上可以分为一般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市场体系又是市场主体活动的空间领域,一个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必要前提条件。 3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应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国民经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4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功能作用的结果,会增大社会成员生存和生活的风险。社会保障体系犹如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减振器和稳定器,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第三章 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理论与实践一、名词解释:1、华盛顿共识: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北京共识:以中国改革经验为基础的原理,包含了三个重要的原理:一是创新价值; 二是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三是自主发展理论。2、等级规则:是指首先构建一个层层隶属的金字塔形的等级构架,再界定每一个行为人在这个等级构架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再进一步界定与这个等级位置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权力。3、 产权规则:是指一个人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与其拥有的资产数量正相关,即拥有的资产越多,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力就越大。4、 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即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5、 宪法秩序: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它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从而是制定规则的规则。6、 “诺思悖论” :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7、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8、 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个人或一群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安排和权力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二、简述题:1、比较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差异。P40(1)激进式改革:通过全面推进私有化,在短期内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主要内容:一是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化即多党制;二是在经济上全盘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三是在经济政策上采用休克疗法。(2)渐进式改革: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按渐进方式进行。主要特点:一是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二是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三是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2、简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P42(1)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变迁方向、速度、次序、方式的主导力量。(2)权力中心凭借行政命令、法律规范及利益刺激,自上而下地规划、组织和实施制度创新。(3)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在具体制度创新中存在利益摩擦。(4)为控制风险权力中心为制度创新设置了严格的进入堡垒。(5)统一观念,即建立和推行一套可为下级政府和人民群众接受的意识形态。3、试分析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诺思悖论”。P43所谓“诺思悖论” ,是指一个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率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 三、论述题; 1阐述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与路径。P40 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1)我国是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一开始表现为放权让利式的改革,逐渐过渡到价格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进而导致政治体制的变革。(2)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累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变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3)三是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2、阐述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功能。P44(1)特征:一是随着放权让利改革战略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拥有较大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成为同时最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组织。二是地方政府经济实力的提高所引起的谈判力量的变化导致了重建新的政治、经济合约的努力。三是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2)主要功能:一是地方政府成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第一行动集团”。由于财政包干体制使GDP成为了衡量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非常重要指标,导致地方政府官员具有政治家和企业家的双重功能。作为权利中心的行政代理人按照等级规则行为,但是他们透过谋求经济上的发展来达到政治家的目的,即职务升迁。作为企业家,他们具有在制度非均衡条件下敏锐发现潜在制度收益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政治上冒风险的能力去率先捕捉潜在制度收益,并通过较其他地方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来获得更好的政治升迁机会。二是非平衡改革战略下的潜在制度收益与地方政府对制度创新进入权的竞争。地方政府主要通过五个途径竞争可获得垄断租金的制度创新进入权;P453、分析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P48(1)存在主要问题:一是政治企业家行为的模糊化导致腐败现象日益严重。二是地方政府官员对GDP的盲目追求导致地方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降(资源、环境、社会问题严重)。三是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竞争加剧导致地方封锁产生“诸侯经济”现象。四是“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方式导致不同阶层、不同地区收入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2)化解冲突和减少负效应的路径: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二是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三是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第四章 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一、名词解释1产权: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产权就是对物品或劳务根据一定的目的加以利用或处置以从中获得一定收益的权利。 2所有权:是指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3占有权能:是指行为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4使用权能: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的性质,依其用途而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使用权是直接于所有物之上行使的权利,因而使用权的存在首先以占有物为前提。5收益权能:是指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6处分权能:处分权是指为法律所保障的实施旨在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行为可能性,反映的是人在变更财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7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都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8.自然人企业制度:主要包括独资企业和合伙制企业两种形式。9.法人企业制度:即公司制。主要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10.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自由转让的公司。11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12基础产业:包括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两部分。基础工业:是指能源(包括电力)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包括重要的矿产资源、钢材、石油化工材料等)工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通讯、水利等设施。13竞争性国有企业:是指那些国家投资建成的、基本不存在进入和退出障碍、同一产业部门内存在众多企业、企业产品基本上具有同质性和可分性、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国有企业。二、简述题:1、 为什么马克思认为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P49(1)马克思是从两层含义上来论述所有制范畴的,一是作为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一是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前者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用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体现出来的;后者体现的是一种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它表示占用主体对占用的对象具有一种任意支配的权利。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一定的占用方式,经济上的占用关系产生后,便会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2)所有制上的独占或垄断必然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归属的确定性,同时也表现为否定该主体以外的任何人对同一财产的独占,即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3)在实际生活中,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所有制关系的变动必然要反映到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中来,使所有权的法律制度和所有权关系相互适应,而所有权制度的变化又反过来为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创造一定的条件。2、什么是产权?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是什么?p52,53(1)产权: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产权就是对物品或劳务根据一定的目的加以利用或处置以从中获得一定收益的权利。(2)明确产权关系:即以资产来界定当事人占有稀缺资源的权利。3、国有产权与市场经济的冲突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P55 (1)所有权主体的非人格化资本行为与要求企业以盈利为目标经营国有资产之间的冲突。(2)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与要求企业产权具有可交易性之间的冲突。4、为什么实现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P53产权明晰化一是有利于明确交易界区;二是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三是有利于稳定交易者的收益预期;四是有利于提高合作效率;五是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5、法人资产制度有那些主要特征?P60(1)企业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2)出资人承担有限责任。(3)股票自由让渡。(4)界定经营者与公司之间的关系。(5)合理有效的所有权约束。(6)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7)必要的外部约束。一是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的有效竞争对公司经营者经营行为的约束;二是完善法律体系,优化法律对公司经营者行为的约束。三、论述题1、试述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P49-51(1)马克思是从两层含义上来论述所有制范畴的,一是作为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一是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前者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用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体现出来的;后者体现的是一种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它表示占用主体对占用的对象具有一种任意支配的权利。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一定的占用方式,经济上的占用关系产生后,便会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所有制上的独占或垄断必然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归属的确定性,同时也表现为否定该主体以外的任何人对同一财产的独占,即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在实际生活中,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所有制关系的变动必然要反映到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中来,使所有权的法律制度和所有权关系相互适应,而所有权制度的变化又反过来为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创造一定的条件。(2)所有权的权能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所有权各项权能都统一于所有权,即受所有权的制约。 (3)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所有权的诸项权能进一步分离,表现为:一是资本的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的分离;二是资本职能与管理、监督职能的分离。2、为什么必须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P52(1)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尽快改变国有企业低效率状况,就必须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关系,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2)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都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3)产权制度的最主要功能在于它能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体讲:产权明晰化一是有利于明确交易界区;二是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三是有利于稳定交易者的收益预期;四是有利于提高合作效率;五是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3、试论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P55-59由于国有企业提供产品的性质及所处行业的差别,我们大体上可把国有企业分为竞争性企业和非竞争性企业。非竞争性国有企业又可分为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和从事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垄断性企业两大类。根据国有企业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改革战略。(1)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宜选择国有国营模式。(2)垄断性国有企业宜选择国有国控模式。(3)竞争性大中型国有企业宜进行股份制改造。(4)国有小企业宜完全放开。4、阐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思路。P60-62为了在以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实现产权关系的明晰化,我们主张选择国有资产的四层授权经营模式,以完成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使之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第一层授权经营要解决的问题是,构造出政企分开的制度性条件,使代理国家行使竞争性国有企业所有权的主体行为资本化。即以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为目标,并建立起能有效监控所有权的行为主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法人资产制度的建立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二层授权经营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批竞争性的控股公司,实现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相分离。即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委托人拥有国有股的收益权,控股公司作为代理人拥有国有股的控股权,从而在保持国家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前提下,实现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的经营职能相分离,使国有股权事实上分散化,为企业产权独立化创造条件。第三层授权经营要解决的问题是,公司产权独立化。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分离后,国有股事实上具有可转让性,同时引入多元化持股主体,其中包括非国有持股主体。 第四层授权经营的目的在于,通过委托人为代理人设置最优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资产的营运效率。第五章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一、名词解释 1企业治理结构:P64 2道德风险: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P64 3刺激一致性约束:P65 4参与约束:P65 5代理成本:P666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合称。P68 7内部人控制: P69 8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 P699企业共同治理:决策的共同参与、监督的相互制约。核心:经济的民主化,模式(机制):董事会和监事会。P7110相机治理机制:不存在事前的法律规定,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支配权的让渡就必须依靠产权主体的自愿谈判来完成的制度。P72二、简述题1 什么是代理问题?简述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P64、65代理问题: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目标函数不完全一致,代理人又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因此,代理人就有可能利用委托人的授权从事有可能损害委托人利益的活动,从而出现代理问题。2简述体制转轨中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1)企业治理结构意为公司权力机关的设置、运行及权力机关之间的法权关系。(2)解决两权分离条件下的代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出路就是要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一是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实现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称分布,以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二是目的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促使他们长期合作、以保证企业的决策效率。(3)企业治理结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治理结构的创新,其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自我约束、相互制衡的机制。二是外部治理结构的创新,相机治理程序的核心是通过市场对企业的治理来保护所有者的权益。 附;简述股份公司的特征。答: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在股票市场上自由转让的公司。股份公司具有以下特征:1股份公司是法人。 2股份公司是典型的资合公司。 3股份公司的股东不能少于法律规定的数目。4股份公司的资本总额平分为金额相等的股份,每一股上体现的权力与义务关系是相等的。 5公司资本的调整要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进行。 6股份公司的股份可以自由让渡,但不能退股。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分配制度一、名词解释1、按劳分配:这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它一方面反映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反映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和与此相联系的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即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获取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按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私人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即劳动所有者获工资,资本所有者获利息,土地所有者获地租。 2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通过一定的机制把国民收入分解成不同经济主体收入的过程。 3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二、简述题1论述按劳分配的实质和意义。答:(1)实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2)因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一方面,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人们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处于平等地位,任何人都不能凭借生产资料的垄断、占有,获得特殊的经济利益,劳动成为他们获得社会产品的惟一依据;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社会分工,劳动还主要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脑力与体力、简单与复杂等不同劳动之间存在着差别,劳动能力还是一种个人的“ 天赋 ”的权利。因此,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在做了必要的各项社会扣除后,还必须以各自付出的劳动量为基础分配个人消费品。 (3)意义:一是它用劳动代替了资本,使劳动成为了占有社会产品和获得收益的惟一依据。它体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中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上的平等关系,从而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是它用劳动的尺度代替了需要的尺度,承认个人能力和与此相关的利益差别是个人天然的权利,承认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者具有的“经济人”身份,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三是按劳分配中体现的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与商品等价交换具有形式上的一致性,反映了劳动者之间经济利益以及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差别。按劳分配关系的存在构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商品交换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 四是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按劳分配要求不同的个人和不同的企业之间具有明确的利益边界和产权边界,要求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为公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明晰化和市场化奠定了基础。2简述收入分配中平等与效率的关系。答:(1)对于收入分配中的平等,可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初次分配过程中的平等,它反映的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二是再分配过程中的平等,它反映了再分配过程中社会各阶层的关系。(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平等的实质是承认不同的劳动者所具有的不同的天赋和不同的工作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产品占有上的差别,实行等量劳动相交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这种平等还与劳动者个人竞争机会和自由选择的平等相联系。(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会扩大收入差距,导致两极分化。因而政府对于收入再分配过程的干预是必要的,这已经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的一个基本职能。但是,收入分配过分均等又会影响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降低经济效率。(4)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程度上发展生产力,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社会主义经济既可以通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实现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又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国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把再分配中的平等与效率统一起来。三、论述题1试述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按劳分配原则。答:(1)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按劳分配。在这种分配制度中,生产资料及其积累归社会占有,个人消费品以劳动为尺度进行分配。 (2)实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的特点或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实现形式: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劳动交换首先表现为商品交换,企业投入的劳动量必须表现为价值。当然,企业劳动只有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要求时才能得承认,才能形成价值。 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按劳分配尺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支出,而且包括管理和经营等特殊的劳动形态。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因此按劳分配的实现必须以企业为中介,通过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个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来实现。因此,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4)按劳分配的实质是要求消灭剥削,反对平均主义;承认能力和贡献上的差别及其对个人收入的影响。2试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结构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也就是说,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条件下,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2)按劳分配和以按劳分配为分配方式的主体,是由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所决定的。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的体现和条件。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作为市场主体,在市场中要按照价值规律、供求规律,施行平等竞争,实行优胜劣汰,优化配置。因此,必须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它能够更好地体现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3)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还与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必然要求各种分配形式并存。随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各种分配方式组合起来的分配方式必然成为新的分配方式(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的共生关系,因而不同分配方式之间也存在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的共生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表现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种结合反映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它表示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的并存。二是它表示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要借助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得以实现。(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分配方式之间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原则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过程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按要素分配的关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在公有制经济的按劳分配过程之中。第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一、名词解释 1经济增长:一般是指更多的产出,它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来表示。 2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3经济发展:它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如经济结构的变化、一个社会的平等化状况、就业状况、教育水平等。 4平衡增长战略:又称为“大推进”战略,它是通过实施全面增长的投资计划,使各种工业同时有所发展,互为需求,各个部门的投资都有利可图,从而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5非平衡增长战略:是将经济发展过程(以工业化为核心)看作是不同部门先后不同的成长,并相互联系着彼此施加压力和推力的结构演化过程。 6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 7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9宪法程序:是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 8制度安排:是在宪法秩序下约束特定行为模式和关系、界定交换条件的一系列具体的操作规则。 9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10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是以科技创新的速度、方向决定成败的经济。二、简述题 1简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答: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选择了一种以强调数量增长和以外延方式为主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具有以下特征:(1) 它是一种以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的赶超型发展模式。(2)(2)它是一种借助政府的行政力量实施的发展模式。(3)它是一种经济结构倾斜型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实质上是以农业、轻工业等产业部门的缓慢发展为代价的。(4)它是一种粗放型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显著特征是追求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方式,通过大量的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来不断增加产品数量。(5)它是一种封闭式的经济发展模式。1 简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答:当把制度作为决定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变量时,经济增长则主要表现为制度变迁的结果。具体来说,制度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影响经济增长的。 (1)产权。有效率的产权应是竞争性的或排他性的,这将有助于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及避免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 (2)国家。由国家来界定和保护产权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国家通过界定产权及时获得一切关于破坏产权行为的信息,并对破坏产权行为进行有效的制裁,保护产权主体在交易过程中应得的利益。 (3)意识形态。成功的意识形态其基本目标在于给予各种集团以活力,使它们能对简单的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成本和收益采取相反的行为,从而节约交易费用。3简述“分三步走”的台阶式发展战略答:(1)邓小平在总结以往发展战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台阶式发展战略,即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20世纪走两步,达到稳饱和小康,21世纪用30年到50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这一战略主要包含以下要点:首先,战略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其次,提出了“ 分三部走”的战略步骤;最后,实施“ 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三、论述题1为什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赖经济体制的转换?答:(1)所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转向主要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2)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标志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评价和度量的,而技术创新又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体制创新。(3)体制因素之所以可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是因为体制的变化具有改变收入分配、又改变经济中使用资源效率的潜在可能性。(4)体制的这种功能又是与体制可以影响人类的选择行为有关:一是体制实际上为每一个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人设置了一整套正式的(如宪法、成文法、自愿性契约等)和非正式(如习惯等)行为规则,这就为每一个追求最大化利益的行为人规定了约束条件。 二是体制创新可以通过塑造出新的激励机制,激发行为人参与交易活动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三是当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有助于克服经济活动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或搭便车行为时,它就能以较低的代价换取较快的经济增长。四是体制因素会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2。试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 答:(1)经济发展目标的转换。由不计代价、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作为发展目标,转变为在保持适度经济增长的条件下,从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出发,协调供求结构,促使总量增长与结构转变相同步的发展目标。 (2)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有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3)经济发展重心的转换。由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的增长转变为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使效益与速度相统一。(4)经济发展战略的转换。由以重工业为重心的超前发展战略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使重工业转移到为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服务的轨道上来,尤其是应注重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5)经济发展步骤的转换。由急于求成、不分阶段的发展转变为目标选择明确、分阶段实施的发展,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避免经济波动过大、过频。(6)经济发展手段的转换。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组织资源、推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经济手段促进经济增长,形成市场导向型的经济发展和运行机制,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2 试论科教兴国的战略。答:(1)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是以科技创新的速度、方向决定成败的经济。 (2)新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表明若要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唯有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人力资本或知识积累已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显著变量。 (3)国际间的激烈竞争表现为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和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竞争。因此,一是必须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是发展教育要在普及的基础上发展重点。四是振兴教育,教师是关键。五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附u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战略(或经济发展模式)?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争取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2)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3)优化产业结构。(4)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5)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u简述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关系答:(1)在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国度里,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来推动。但随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技术进步就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2)技术进步实际上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改变从投入到产出的全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改变投入因素的性能、质量及其组合比例,改变生产工艺流程,改变产品的具体特点及其功能,改变生产过程的组织方式等,从而改变资源消耗强度,使更少的投入得到更多的产出。(3)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可以在原有生产要素供应量不变的条件下,改变生产可能性边界,从而提高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并且,技术进步还可以改变生产要素使用的收益递减倾向,增大潜在产出量。 第八章 社会主义对外关系一、名词解释 1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把对外经济推进到一个新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 2对外贸易:一国对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它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包括进口和出口。在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其对外开放形式的基础。3外商间接投资:即利用国际信贷,包括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出口信贷和国际债券等。 4外商直接投资:即海外投资者向东道国直接投资办企业,包括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5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是开放度的评估与衡量指标。6进口替代战略:出发点是国内发展主导说,指强调以本国的制成品替代进口的制成品,即通常说的国产化。其主要对象是在国内有较大市场的产品,国家通过建立贸易壁垒,对生产这些产品的国内厂商进行保护。7出口替代战略:出发点是出口主导说,它强调出口的扩大能刺激并主导国内经济的发展;主张国家要改变为了进口替代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推行鼓励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关税和汇率政策。二、简述题1 如何正确处理扩大对外开放与坚持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答:(1)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方针和基本国策。 (2):在我们这样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注意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立足点问题。要把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二是引进技术问题。必须把引进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避免盲目引进、重复建设。三是利用外资问题。要利用外国资金,但同时要重视自己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争取时间,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得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又有利于增强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的能力。 (4)独立自主不是闭关锁国,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要把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2 简述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答:(1)经济特区。(2)沿海港口开放城市。(3)沿海经济开发区。(4)沿江、沿边开放地带及内陆省市开发区。3 在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中如何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答:(1)扩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人力资本和技术投入,提高其知识、技术密集度。 (2)在市场选择上,国家要通过技术引进和高科技投入等途径有重点地培植一批技术含量高、出口前途好的产业部门,增强其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