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史第十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学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85247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史第十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史第十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史第十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考点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纲课标要求维新思想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概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课前预习】1、了解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三大特征、四个阶段三大特征:(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3)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四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2)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3)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4)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2、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张及影响?(1)背景:政治:国外: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国内: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进行思想革命。思想:国外: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国内:袁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主张:提倡民主、科学;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化。(3)影响:积极: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消极:主要局限在知识界,没有与工农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课堂探究】【探究一】(1)鸦片战争前后,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地主阶级内部存在哪几种政治力量?他们各自有何主张?共同目的是什么?(1)抵抗派、洋务派、顽固派。(2)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顽固派反对任何向西方学习的活动。(3)共同目的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2)地主阶级学习西方思想的实践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1)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缺少真正的实践活动;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曾以“求强”为口号创办了一些近代军用工业,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些民用企业,还创建了近代的中国海军,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2)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并不能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探究二】(1)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与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相比有何不足? “师夷长技”思想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触动封建专制统治。维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同时,更应侧重学习西方进步的民主政治制度。与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相比,早期维新思想理论体系不完整,也缺少政治实践活动。(2)有人把右图宣传维新思想的方式形容为“跪着造反”,这指的是什么?其主观目的和原因是什么?指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目的: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探究三】材料一 孔子与宪法,实不相涉者也。吾今于此标题,宁非怪诞之尤?然于怪诞标题之前,久已有怪诞之事实发见。怪诞之事实者何在?则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之事是也。李大钊孔于与宪法 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1)材料一中“久已有怪诞之事实发见”主要指什么事件? 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2)材料二中“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主要哪些领域进行的?请以典型的史实加以说明。思想、宗教、政治、科学技术等领域。思想: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1718世纪启蒙运动。宗教: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政治: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18世纪法国大革命。科技:哥白尼的“日心说”,伽里略证实“日心说”;牛顿经典力学体系;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学说。(3)材料二中“光明世界”的本质含义是什么?资本主义社会确立。 (4)“德赛两先生”具体指什么?请分析请这两位先生的背景是什么?有何意义? 民主和科学。当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军阀割据造成的灾难,中国社会极端黑暗。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要求民主政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具有反封建思想的进步意义,也有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探究四】(1)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待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维新变法: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运动创造历史根源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大力宣扬民主科学,彻底批判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但同时又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2)新文化运动中提出 “打倒孔家店”口号的原因?袁世凯为巩固其统治,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儒家伦理纲常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课堂练习】1.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天演论 D资政新篇2.“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答案:D3.“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 B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C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答案:C41903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所体现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武力推翻清朝统治 B建立民主共和 C实行君主立宪 D维护专制统治答案:C5.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相比,主要“新”在( )A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C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B6 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的思想指的是A. 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 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答案:A7.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主要活动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1年在“建成”“扬威”舰实习1877年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1879年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189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 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考点2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考纲课标要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毛泽东思想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课前预习】1、概述三民主义背景、内容、评价。(1)背景:鸦片战争后,许多变法救国的主张和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民主革命成为时代需要。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来源:多元的人类文化优秀遗产。(2)内容:民族主义: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3)实践: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论基础。评价:进步性: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和中国的民主进程。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对近现代中国有何影响? 阶段 表现 内容 影响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土地革命时期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抗日战争时期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的前景;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比较:思想体系创 立 者解 决 问 题思 想 精 髓历 史 作 用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个代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 进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课堂探究】【探究一】材料一 今者有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文同盟会宣言材料二 近世各国近谓民权制度,往往谓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与所谓“天赋人权”者殊,而难求所以适合于现在中国革命之需要。详尽之,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凡卖中国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材料一体现的是三民主义的哪一目标?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制定的宪法是什么?该宪法确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政体?民权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责任内阁制据材料一、二分析,旧三民主义同新三民主义在民权主义方面主要的相同点是什么?享有民权者的范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旧三民主义把民权赋予反对帝制的国民。因为当时革命的主要对象为清政府。新三民主义把民权赋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人,因为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新三民主义对民权主义的解释有什么重大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孙中山为什么要提出三民主义?旧的三民主义民权只为少数资产阶级所有,新三民主义的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是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防止资本主义带来的贫富分化和对立,避免出现欧美革命带来的社会弊端。【探究二】材料一毛泽东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因为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运动结合起来,或者结合得不好,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的亏,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1935年起,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于是,大家觉得很有必要给这种思想体系安个名称”。他说:“党中央当时确定把这种正确思想体系叫做毛泽东思想,决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就完全是我一个人的思想。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当然,在这种正确思想体系里面,我的东西可能要多一点。”陈明新领袖情毛泽东与周世钊材料二1956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梁柱毛泽东倡导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什么是“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的产物,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出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的时期及其该时期的最重大理论成果。形成时期:井冈山时期(或土地革命时期),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成熟时期:延安时期(或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3)材料二中标志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开始探索自己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文献是什么?论十大关系【探究三】 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毛泽东思想的一大特点。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都经历了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历程,试分析举例说明。有何认识?(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中心城市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屡遭挫折; “走自己的路”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由城市转入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新中国成立后: “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照搬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由于统得过死,权力过于集中,长期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缺乏民主、监督,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走自己的路”指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党中央高瞻远瞩,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重大成就。 (3)认识:不管是革命还是建设,既要借鉴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更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课时练习】1“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反映出()A民众的思想觉悟已经提升到了很高的程度B民众将推翻帝制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C清政府已经不得民心 D推翻帝制已成为民众的心声答案:B2孙中山曾说:“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不能够马上推翻。”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A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B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C主张用民生主义改良资本主义 D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答案:C3 1924年,孙中山说:“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也。”这反映了新三民主义()A提出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 B倡导自由、平等、博爱C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D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答案:C4.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答案:D5 1992年4月8日,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单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人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这主要是因为该书()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B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C明确了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D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答案:D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材料二我们为志士的,总要择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最优等的人格来待我们四万万同胞。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1905年8月13日)材料三持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甚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而能与彼颉颃者正不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彼于中国文明一概抹杀者,殆未之思耳。且中国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始知补偏救弊之方。 建国方咯孙文学说(19171919)材料四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1924年4月20日)(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所认为的“欧洲富强之本”是什么?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后来的实践中是如何用“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的。 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共和政体);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材料三中孙中山是如何看待中西近代文明的?依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 中国近代物质文明不如西方,但在心性方面,中国文明有一定优势。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效仿,但政治文明不可以照搬。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对待西方文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革命屡遭挫折;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