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二)岳麓版必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80147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二)岳麓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二)岳麓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二)岳麓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同步测试卷(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B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1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2下表是周王室分封情况一览表,对该表解读不正确的是()国名对象地理位置国名对象地理位置晋王室子弟今山西齐功臣今山东北部卫王室子弟今河南北部宋商朝后商今河南南部鲁王室子弟今山东南部燕王室子弟今北京一带注:沿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A.周王室同姓分封占主导地位 B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C周王室的同姓亲族封地富庶 D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3有学者认为:西周国家更像一个家族的扩大,贵族们通过对家族的认同形成对周朝国家的认同。这种认同的基础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皇权专制4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锭次,以纸钱置坟头。”该材料中的习俗()A起源于明朝中期 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 C受外来文化影响 D受宗法制的影响5西周末年,幽王宠爱妃子褒姒,废掉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申后之父申侯联络犬戎举兵,杀了幽王。申侯起兵的理由应该是()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得民心者得天下 C嫡庶有别长幼有序 D顺乎天而应乎人6礼记曲礼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这表明“礼”的核心作用是()A明辨血缘亲疏关系 B规范社会秩序 C区分尊卑等级关系 D维系统治秩序7鲁桓公共有四子,嫡长子姬同后继位为鲁庄公;庶子有庆父、叔牙、季友三人。鲁庄公死后,三个庶子联手控制朝政,被称作“鲁三桓”。材料说明这一时期()A嫡长子继承制名存实亡 B宗法制受到严重挑战C世卿世禄制度始终盛行 D庶子辅助嫡长子管理朝政8叶文宪先生认为“中国历史没有上帝(西方意义上的),只有皇帝”,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中西方古代政治体制不同 B中西方古代政治相互交流甚少C中国古代政治与神权无关 D中国古代政治核心是君权至上9翻阅古文献中有关以下两幅图片上官职的记载,你从中能够看到的句子是()A图一:“御史大夫,秦官,银印青绶,掌武事。” B图一:“丞相,秦官,金印紫绶,为百官之长。”C图二:“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D图二:“太尉,秦官,银印青绶,掌副丞相。”10从西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封现象至此不复出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C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已经消除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11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12汉书记载,汉武帝通过“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的政策,使得“郡”“国”基本结束,从而 ()A稳定西周政治秩序 B削弱周天子权威C巩固了大一统政体 D扩大诸侯王权力13白居易在郑覃可给事中制中云:“给事中之职,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率是而行,号为称职。固不专于掌侍奉、赞诏令而已。”其论述的部门是()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六部14与下面两幅地图相对应的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朝代是()A秦、西汉 B唐、元 C秦、唐 D西汉、元15.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秦代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D明代初年,明太祖废丞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16隋唐嘉话载:“(唐高宗时)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世家大族)女,不得修国文。”材料说明当时的社会 ()科举取士成为重要的选官途径士族门第观念仍很强烈进士科受时人追捧唐朝中书令负责修撰史书A B C D17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28日皇宫收到奏章1 160件,共计3 291件政务。“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 ()A.立左右丞相辅佐全国政务 B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D由议政大臣会议共议18在论述古代某朝中央机构时,著名史学家钱穆说:“有卿而无公,成了一个多头政府。”(注:“公”古代指的是三公,其权力较大;而卿是指具体办事的大臣)其所指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19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A宦官专权 B内阁的作用C六部掌握实权 D军机处的设置 20枢垣记略载:“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材料不能说明清初 ()A皇权空前强化 B皇权受到牵制C部分制度承袭前朝 D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21题14分,22题14分,23题12分,共计40分)21唐代的中央官制成熟完善,宋代专制集权空前强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图二展示了唐代和宋代的中央政制和架构。材料二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还用(在州县)设立通判的办法,(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宋代,宰相与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只剩下一部分权力,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日)竺莎雅章著,方建新译宋太祖与宋太宗(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与唐代相比,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有什么特点?(4分)(2)根据图二和材料二,你认为宋代中央政制和架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宋代中央集权制是如何导致“君主独裁体制”形成的?(4分)22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材料二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据钱穆秦汉史整理材料三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请回答:(1)材料一中“封建”指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4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哪些方面的威胁。汉初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实践的效果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6分)(3)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综合以上分析,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4分)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材料二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一、二均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7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汉初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5分)参考答案与解析1导学号:38850011解析:选A。“民事”体现的是政权,“神事” 体现的是神权。“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表明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故A项正确;权力尚未高度集中是指最高统治集团权力,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民本色彩是以民为本,而材料反映的是“民事”与“神事”相结合,故C项错误;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为纽带,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信息,故D项错误。2导学号:38850012解析:选B。表格显示晋、卫、鲁和燕在封国中占有一半多的席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家天下制度从夏朝开始,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表格显示晋、卫和鲁的封地都位于当时主要的农业区,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表格中分封的对象有王室子弟、功臣和商代后裔可知,分封对象呈现多样性,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3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内容是宗法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家族的认同”说明与血缘关系有关,故B项正确;礼乐制在材料中没有显示,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没有皇权专制,故D项错误。4导学号:38850013解析:选D。从题干中“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可以看出该习俗受宗法制的影响,故D项正确;宗法制在我国商周时期已出现,故A、C项错误;清明扫墓的习俗在我国很多地区广泛流传,故B项错误。5导学号:38850014解析:选C。申侯起兵,杀了幽王,属于以下犯上,违反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申侯起兵的原因在于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不是在于失去民心,故B项错误;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还想立褒姒之子为太子,这就违背了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故C项正确;顺应天命,合乎人心与题干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6解析:选D。“夫礼者,所以定亲疏”,明辨血缘亲疏关系只是“礼”的核心作用的一部分,故A项错误;“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区分尊卑等级关系也只是“礼”的核心作用的一部分,故C项错误;通过“礼”来规范社会秩序,最终达到维系统治秩序的目的,D项更能体现“礼”的核心作用,故B项错误,D项正确。7解析:选B。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解历史材料能力,从材料“嫡长子继位为鲁庄公”说明这一时期嫡长子继承制还存在,故A项错误;鲁庄公死后,应该由嫡长子继承,材料反映是庶子控制朝政,说明嫡长子权威受到挑战,而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正确;世卿世禄制始终盛行且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鲁庄公的嫡长子掌权,故D项错误。8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中国只有皇帝,强调皇权的至上性,皇权高于一切,反映在政治制度上就是皇权至上,A、B材料无体现,C说法错误。9解析:选C。图一上的字体为“御史大夫”,不掌管“武事”,故A项不正确;图一上的字不是“丞相”,应排除B;图二上有“太尉”字样,太尉帮助皇帝管理军务。故选C。10解析:选D。西周政治是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典型代表的贵族政治,而秦朝则是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特征的官僚政治,选择D项。分封现象秦以后仍然存在,A项错误,B项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始终存在,C项错误。11导学号:38850015解析:选B。刺史只监督地方高官,故A项与史实不相符合。三公九卿为秦始皇所设,故C项表述错误。D项的表述与史实不符。B项符合“转折”的含义。1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汉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理解。“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其实就是通过强制性分封的办法,使得诸侯国的势力削弱,无法和中央抗衡,使得“郡”“国”基本结束,从而巩固了大一统政体。13导学号:38850016解析:选B。从材料中“封奏”“驳正”等可判断这是论述门下省。唐朝三省六部制度下,门下省的职责是封驳审议。14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地图信息的分析解读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注意图片中的地方行政区的名称。由第一幅图中的“胶东国”“济南郡”等可知是汉代的郡国并行制;而由第二幅图中的“中书省”与“陕西行省”等信息可知是元代的行省制,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15解析:选C。秦丞相作为百官之长,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采用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是宰相,分割相权,加强君权,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采用二府三司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解决相权对君权的威胁,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6解析:选A。都可以从题干中反映出来,表述错误,唐朝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政令。17解析:选C。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从时间上可以判断题干材料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直接掌管六部。由于政务繁忙,他设立了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18解析:选D。根据题干提示“有卿而无公”“公古代指的是三公,其权力较大;而卿是指具体办事的大臣”,据此可判断明朝符合要求。故选D。19导学号:38850017解析:选B。明朝设内阁,阁臣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有“票拟”之权,可以协助皇帝处理一些日常政务,故此即使皇帝不上朝也可以维持政府正常运转。20解析:选A。清初,沿用明制,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军国大事交议政王大臣会议裁决,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牵制。清雍正时,设军机处,标志专制皇权空前强化,达到顶峰。故A不正确,但符合题意。21导学号:38850018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二来看,宋代宰相与枢密使、三司使等地位平等,其行政权被分割,军权和财政权丧失。第(2)问回答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即可。第(3)问提取材料的信息“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然后找出皇帝如何处理军国大事即可。答案:(1)宋代宰相只是众多高级官员中的一位,不是总领百官的首长;行政权被分割,丧失了军事和财政的权力,处处受其他部门掣肘。(2)扩大了决策部门及决策者的数目,达到互相制衡,加强了皇权;导致君主专制独裁体制形成;虽能集思广益,却降低了行政效率;官僚机构臃肿,官员数目大增,导致国家财政支出上升;宰相处理的行政事务经常涉及军事和财政问题,如果宰相与枢密使和三司使未能有效地沟通与合作,政策便难以施行。(3)中央常设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由于掌管各种政务的官员职级相同,部门之间如有冲突或合作,需要君主介入和仲裁,这就抬高了君主在日常决策上的地位。22导学号:38850019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可知“封建”是指周朝分封制,即封邦建国的意思。分封制下地方有较大的独立性,造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周王室日益衰亡。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从经济、政治方面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的威胁。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府,说明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总体上反映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答案:(1)封建:周朝分封制(封邦建国)。弊端: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2)威胁:经济上,诸侯王铸造钱币,实施商品专卖,严重扰乱国家的经济秩序,影响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政治上,诸侯王发展个人势力,借以对抗中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本质问题: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郡县制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地方行政制度。(3)影响: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发展趋势: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渐趋于多层次;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加强。23解析:第(1)问,关键信息:“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第一小问依据关键信息并注意教育与选官的联系作答,第二小问是比较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两种选官制度的相同点,相同点从选拔方式、目的和特点等方面分析比较即可。第(2)问,关键信息:“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特点依据关键信息,从科举制的作用、选拔方式和发展状况等方面归纳;选官制度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变化,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则历史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答案:(1)说明:汉代官僚政治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相同点: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趋势;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