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72868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发展经济的特点是()由国家发动以私人为主体城市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农村主导优先发展农业内向型工业化外向型工业化贸易保护政策A BC D【答案】B2下面是北京市建设成就统计资料(单位:亿元),对表格中年份的经济数据的分析正确的是()项目1949年年社会总产值3.835.7国民收入1.914.3工业总产值1.719.1农业总产值2.15.0续社会商品零售额2.817.1A.这很可能是“一五”计划时期的成就B该时期商业增速最快C当时北京市经济发展速度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D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相对均衡【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各项数据提升明显,与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社会商品零售额提升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更快。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一五”计划的实施,故选A项。320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农村中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实行公社化,不分你我他,人都是公家的,一碗稀饭是自己的。”该打油诗反映的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弊端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移C“大办工业”违背了经济规律D经济体制妨碍了生产力发展【答案】D【解析】抓住时间“20世纪50年代”及“实行公社化”可知是人民公社化运动,A项是“一五”计划,B项是中共八大的内容,C项是“大跃进”的教训,均不符合题意。4据统计,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4%迅速上升至66.6%,19611966年这一比值降至51%。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八字方针”的实施B“文化大革命”的破坏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D自然灾害的发生【答案】A5下表为“文化大革命”时期进出口贸易表(单位:亿美元),下列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时间进出口贸易总额比较1969年40.3比1966年下降12.6%1973年100比1972年增长74.2%A.中国经济实现了从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B国内政局、政策影响进出口贸易变化C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推动进出口贸易增长D中美建交影响1973年进出口贸易变化【答案】B【解析】1969年,“文化大革命”由政治领域波及经济领域,因此1969年贸易额下降;1973年,周恩来调整经济,贸易额有所增长,故B项正确。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现外向型转变,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遭受严重挫折,C项错误;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D项错误。6. 1986年8月,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引发全国关注。当时外电报道:“中国沈阳,一项重大的事件:中国东北的沈阳城发生了地震,超过八级的改革地震。”破产事件为什么引起反响的原因是()A暴露了“大锅饭”体制的弊端 B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序幕C打破了“姓社姓资”式的桎梏 D冲击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答案】D7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下表为不同版本收录的部分新词汇。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年代及版次 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1978年第1版 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 1996年第3版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 2012年第6版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A.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主体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 D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答案】C【解析】表中部分新词汇反映出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故A项错误;私营经济所占比重较小,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故B项错误;表格反映出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体现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故C项正确;1978年就已经实现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故D项错误。8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由1980年的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占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87%上升到了21.34%。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经济特区的设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浦东的开发开放ABCD【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本题的关键是时间“1987年”。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正确;1984年,我国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正确。经济特区的设立不包括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在20世纪90年代,因此表述错误。故选A。9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22年和2001年。”推动中国企业三次创业高潮出现的因素分别是()A建立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B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确立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D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答案】D 易错起源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例11951年“王麻子”刀剪店创立。20世纪50年代“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等68家手工刀剪作坊统一使用“王麻子”商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表明()A国有经济的优势确立 B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C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D政治运动波及经济领域【答案】C【变式探究】195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642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1.3%,比1952年增长84%。其中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5.5%,现代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71.6%。这说明()A农轻重比例不合理 B忽视农业的发展C我国初步实现工业化 D重工业发展成就斐然【答案】D【解析】据题干时间提示“1956”年和内容反映的主要是工业发展情况,说明的是“一五”计划,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所以工业取得巨大发展成就。故选D。【名师点睛】“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1)特点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渐进性和长期性。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锦囊妙计,战胜自我】1恢复国民经济(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的掠夺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表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实施“一五”计划(1)背景: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3完成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底。(2)内容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组织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行业公私合营。(3)结果: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易错起源2、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例2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会。对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和相关内容的理解准确的是()A纠正“大跃进”“左”倾的错误B把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C确立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D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答案】B【变式探究】“披星戴月奔忙跑,滴滴汗珠变钢水。冲天干劲就是诗,快马加鞭就是画。”这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一首民歌。与此民歌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三大改造B“大跃进”C八字方针 D八大决策【答案】B【名师点睛】1成功探索(1)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1960年,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3)“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恩来、邓小平先后对混乱的国民经济进行恢复调整和全面整顿。2探索中的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影响:片面追求“多”与“快”,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2)“大跃进”运动时间:1958年。内容: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评价:反映了人们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锦囊妙计,战胜自我】社会主义建设探索20年中的“左”倾现象及其教训(1)现象事件特征影响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2)教训: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易错起源3、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例31949年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根本改造有益补充共同发展”的曲折过程,其中“有益补充”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C计划经济退出中国舞台 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答案】A【变式探究】我国某地农村曾流传一首民谣:“社员干活听敲钟,一天干活真稀松。队长哨子吹半天,社员还不到地边。”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A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发动“大跃进”运动C发展乡镇企业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民谣体现了人民公社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弊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项符合题意。【名师点睛】1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经济状况: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思想基础: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指导思想: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2)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3)内容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方针: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2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影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有制:变单一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点拨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2)1984年以后,从重庆试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2)过程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3)意义促进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锦囊妙计,战胜自我】1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各种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各种经济资源由市场来发挥决定性配置作用。2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项目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国防力量薄弱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特点单一公有制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期计划经济逐步僵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易错起源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例4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D“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答案】D【变式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下列两图所示地区采取的同步开放举措是() A设立经济特区B设置特别行政区C成立自由贸易区 D开辟经济开放区【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张图片是长江三角洲,第二张图片是珠江三角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我国相继在这两个地方开辟经济开放区,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A、B、C三项与题目要求不符合。【名师点睛】1创办(1)设立1980年我国把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为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我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南海经济特区。(2)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3)影响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点拨正确认识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1)经济特区的“特”指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2)特别行政区的“特”指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和特殊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海港城市。(2)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1)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2)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3)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4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建立: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2)特点: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3)意义: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5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目的: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2)地位: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3)条件: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4)影响: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6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锦囊妙计,战胜自我】1对外开放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1)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2)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3)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2近代和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近代对外开放现代对外开放背景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实行内容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影响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引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大大加快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性质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是我国加速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1.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中断言:“我们必须承认,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国内阶级关系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中共八大的召开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答案】D【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指新中国成立,故A项错误;八大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并不是导致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故B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1954年,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2.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随后不久又对油料、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进程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D.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答案】B3.适应性考试)宣传中共“八大”路线的标语口号有()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公社赛过铁饭碗,幸福生活万万年”C.“动员一切的力量,争取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D.“放弃剥削,学好本领,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答案】D【解析】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故A项错误;“公社赛过铁饭碗,幸福生活万万年”是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提出的,不是1956年“八大”的口号,故B项错误;“动员一切的力量,争取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不符合题干主旨,故C项错误;1956年中共召开“八大”,是在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调动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对原有的私有者发起号召成为宣传的时代要求,故D项正确。4.1963年,刘少奇曾说:“党委和政府超脱一点,不好吗?站在公司之上、矛盾之上,有问题我们来裁判,不要做当事人生产由公司、工厂去经营。”这说明当时()A.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宏观调控B.国家经济体制开始了变革C.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性加强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显露【答案】D5.打油诗“出工鹭鸶探雪,收工流星赶月,干农活李逵说苦,挣工分武松打虎”,说明了()A.三大改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B.“大跃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了农民觉悟的提高D.“一大二公”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故A项不符合题意;“大跃进”时期盛行浮夸风,“左”倾错误迅速发展,谈不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不是促进农民觉悟的提高,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在经营方式是集中劳动、集中经营,分配方式按工分平均分配,压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6.下表反映中国1953196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情况,其中19631965年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时间19531957年19581962年19631965年增长率14.6%0.6%15.7%A.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B.“一五”计划的完成C.“大跃进”运动的影响D.苏联对中国的援助【答案】A【解析】题干中19631965年工农业生产的增长率比之前有所提高,与60年代初期的国民经济调整有关,故A项正确;“一五”计划于1957年完成,故B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对工农业生产造成的是消极作用,故C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已经交恶,故D项错误。7.有学者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答案】B8.宣传画、宣传标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舆论造势的手段。贯穿下图的主题是()A.舆论造势大力推动思想解放B.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社会主义建设防右更要防“左”D.向共产主义社会高歌前进【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宣传画和标语主要是为发展经济而造势,并非思想解放,故A项错误;“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猪羊肥大赛黄牛”和“蛇口标语”都与实现现代化相符,故B项正确;蛇口标语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建设防右更要防“左”,故C项错误;蛇口标语无法体现向共产主义社会高歌前进,故D项错误。9.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生计,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A.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C.单一公有制经济的结构有所突破D.城市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答案】C10.下面为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增长统计表(单位:亿美元)。表中信息反映出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1980年1990年2000年2012年381.41 154.44 722.938 671.2引进外资(已利用外资)1984年1990年2000年2012年270.51 028.95 935.611 329.4A.基本形成了外向型经济B.在全球化中的地位提高C.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D.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答案】C【解析】材料无法体现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活动,无法得出基本形成外向型经济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情况,不能说明在全球化中的地位提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不断增长,说明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外开放的情况,不是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11.有学者认为:1994年高考作文试题尝试,似乎暗合了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主要精神。这里的“尝试”指的是()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B.开展国有企业改革C.确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与1992年南方谈话无关,故A项错误;开展国有企业改革是在1984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确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故C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及中共十四大的重要内容,故D项正确。12.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了利改税和调节税制度,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从实践上确定了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活跃商品经济C.对外开放加速了经济模式的有效转型D.改革初期“左”倾思想对经济有影响【答案】A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02年,清政府上谕称“我朝大清律例一书,折衷至当,备极精详”,但也不得不承认“为治之道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况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同时还要求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国通行律例,咨送外务部”。此后清政府颁行的经济法规包括10余类,近20项,其内容涉及工商综合类、商标、矿冶、铁路、金融、商品赛会、度量权衡、经济社团以及奖商章程等诸多方面。如商人通例界定了商人的身份和他们的权利、义务。商标注册暂拟章程规定“如有侵害商标专用权者,准商标主控告,查明责令赔偿”。破产律注意维护债主的利益。大清国矿务正章规定外商“概不准收买矿地”。奖励华商公司章程规定“官商绅民投资兴办公司,凡能集股五十万以上者,按集股数额多寡,给予不同奖赏,集股五千万以上者奖励头等顾问官,加头品顶戴,赐双龙金牌,子孙世袭商部四等顾问官”。对于清末经济法规的制定,“预备立宪”公会在肯定其“椎轮筚路,厥功至巨”的同时,也指出“政府颁布商事法令,每不与商人协议,致多拂逆商情,是非不足以资保护,而较多窒碍”。朱英论清末的经济法规材料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美、欧各国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社会改良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事务。20世纪初,英国议会加快了社会经济立法的脚步。1908年6月,议会颁布了养老金条例。其内容为,财政拨款120万英镑作为非捐助性养老金的费用。所有年收入不超过31英镑的70岁以上的老人均可申请领取养老金。1905年,失业工人法应运而生。1911年,失业保险法作为国民保险法的第二部分由议会通过。1908年通过的矿工8小时工作法是第一个对成年男子限制工时的立法。1912年又应矿工的要求通过了矿工最低工资法案。1909年实行的行业委员会法,专门解决“血汗工人”的最低工资问题。同年,还颁布了房屋和城镇计划法。1908年,健康保险法获得议会通过。刘华平论20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立法(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经济法规颁行的背景及政治影响。(2)依据上述材料,说明20世纪初中、英两国立法的主要区别及启示。【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的推行;西方文明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政治影响:推动中国社会的法制化进程;传统的官商关系有所改变;提升了民族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不能充分满足资产阶级的要求;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2)主要区别:清朝立法重在鼓励经济发展,立法程序较少体现民意;英国立法重在促进社会公平,议会立法符合民主程序。启示:法制化是历史发展潮流;法制建设应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保驾护航;法制建设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民主政治是实现经济持久发展的重要前提。14.心态史,是在20世纪西方新史学运动中因年鉴史学的首倡与卓有成效的实践而兴起,并逐渐成长为当今西方史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婚姻往往以金钱论价:“世俗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商较财,仅同贸易。” 材料二而倘若一个人有靠自己的职业活动赚大钱的机会而不肯加以利用,那么他就造了孽,就是对上帝缺乏虔诚心,就是不道德。在这种世俗、趋利、乐观、积极的新型社会心态下成为自身命运与万物的主宰 心态史视野下的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 材料三(1976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一声长叹以后,又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像洪水一般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 平凡的世界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2)结合所学分析,哪些事件有利于材料二中新型社会心态的形成?这种心态给西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孙少安痛苦的社会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解除中国农民“孙少安式的重压”?【答案】(1)现象:宋代拜金主义盛行。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宋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社会观念世俗化。 (2)事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影响:推动人文主义思想解放;推动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3)根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文革”左倾错误,以阶级斗争为纲,农业得不到发展,农民生活贫困。 措施: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生产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活跃市场,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保障农民基本政治权利;农业税的废除和其它农业优惠政策的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