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政经导读与复习思考题.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3049759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9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政经导读与复习思考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马政经导读与复习思考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马政经导读与复习思考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或者说商品经济或商业社会的建立)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的内在机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的外在形式。国内:城市中的小生产者即手工业者或手工作坊;商人和高利贷者,即最原始的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他们在竞争中最终成为工业资本家,成为雇佣劳动关系,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主要形式。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从过去的手工作坊的简单协作的生产方式逐渐转化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工、要素组合的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初级形式的生产方式,以后随着资本积累对其的加速作用最终实现了机器大工业的资本主义完整形式的生产方式。 农村中的圈地运动使得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关系转变为资本主义化的大农场和牧场的土地私有制关系。国外:殖民掠夺性质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迅速发展和推进创造了最有力的经济条件财富的积累和自由人的实现,构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雇佣劳动制度。萌芽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什么最终战胜封建生产关系呢?从总体上讲是这样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且推动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最核心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过去任何时代都不具有的“人的解放”。原始社会的人身血族关系以血族关系为纽带的一个相互依附的自然联合体。“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这种血族关系是源于自然,到了阶级社会就转化为政治意义上等级制度。奴隶社会的人身占有关系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人身独立关系共产主义社会的人身自由关系自由人的联合体。在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下所有人都依附于宗法家族,依附于土地的所有者,依附于具有同样宗教信仰、同族聚居的一个社会共同体中。共产党宣言指出:“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陪臣、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各种独特的等级。”只要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由自然形成的血族关系所造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就必然存在,并使旧的生产关系作为一种“文化”传统,长期残存于新社会,造成新、旧社会形态具有较强的共同性或相似性。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历史便是如此。简单讲,人身依附关系就是人不能离开土地,人不能离开土地的所有者,人不能离开这个等级制下的利益共同体,否则便无法生存。同时每个人并不愿意离开它,因为这个共同体可以给他们逃避竞争、分化、风险和动荡的保护,给他们带来安全和平静。因而,他们在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下,自愿依附、自愿接受庇护、自愿逃避自由。正是在这样的必然性下,产生了超经济强制和剥削。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在自然经济中萌芽的商品经济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地发展和壮大,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生产技术水平(专业化)的进一步提高,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扩大,生产效率和财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强大,又进一步推进着生产关系的演变,在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贵族的追求财富的欲望下,在与封建君主的沆瀣一气和相互勾结的国家力量的保护下,顺利地完成了原始积累(新大陆的发现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商品短缺对外贸易有利于财富增多以财富转换为更大的财富即殖民于未开垦和落后的新大陆。注:殖民主义实质上是不利于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的,简单讲是与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背道而驰的,所以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瓦解了),由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迅速地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和协调就构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市场经济制度在物质上的富有和剩余的生产力与个人财产权的保护和人身自由的生产关系。商业再后来是工业取代了土地。城市统治着乡村,并不断侵蚀着乡村,最终消灭了城乡差别。自由竞争摧毁了封建社会的行会制度,从封闭走向了开放。统一市场打破了封建社会的地方割据,建立了自由统一的国家。平等的交易和人身的独立突破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由此限制了政府的强权,也构建了保护自由的法治社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普世价值观自由、平等和正义。人人生而平等,然而建立在平等观念上的自由是既得不到自由也得不到平等,而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平等既拥有自由也得到平等。自由是正义的第一要素,也是平等的第一基础。3.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这里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问题,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的相应变革和最终建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海外殖民地和国内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壮大了新兴资产阶级以及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构成了强大的市民社会,他们构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主体。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引发的思想解放以及人文主义的核心;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促使人们摆脱了蒙昧状态以及理性主义的核心;加之16世纪的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形成了新教伦理,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和天主神学。【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浪漫主义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的类型:(1)1640年的开始到1688年光荣革命为止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689年的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宪政制度的确立雏形(“权利法案”实际上是1215年订立的英国大宪章精神的继承,在这个基础上后来产生了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由此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人治转向法治)。权利法案以及后来的重大变化是:1.限制了王权,保证了议会对王权的控制和自身的立法权,这就构成了洛克在1690年出版的政府二论中提出的政府理论即政府是理性的人民所缔结的合约的产物,目的是建立一种权力,能够保护根据自然法则属于所有人的权利:生存权、自由权和财产权,而任何违反自然权利的政府等于违反了已缔结的契约,在这种情况下,其臣民有权纠正或甚至将其推翻。2.随后为解决由来已久的宗教问题,通过了一项宽容法案,给予清教徒和独立派宗教自由,并且在1701年公布了只有新教徒才能继承王位的王位继承法。3.实现了民族和国家统一,首先解决了由法国资助的斯图亚特阴谋复辟的中心爱尔兰问题,其后在1707年议会通过联合法,在谈判取得一致的基础上将苏格兰和英格兰两个王国合二为一,称之大不列颠联合王国。4.国王和议会怎样相互合作才能使君主政体以议会能够接受的方式履行其行政职能?这就导致对传统行政体制(过去的君主与宰相)的根本改变,由此建立了行政体制运转的新机制内阁制。由于内阁大臣越来越多地是从下议院中挑选,而下议院议员又是由不同的党派来构成,所以在挑选过程中就非常慎重,导致组成内阁的成员们懂得了共同承担制定和实施政策的责任,懂得了维护其集体的影响力,以确保在议会中他们的政党追随者能支持他们。一般控制议会下议院的多数党成员担任内阁大臣,在内阁中有一位成员被认为是领导和发言人就是最后被称为的首相,他一定是下议院多数党领袖。由此英国进入和平稳定发展时期,并在1750年开始产业革命,资产阶级最终登上历史舞台取得统治地位,而且逐渐在政治权利上有序地向无产阶级开放,建立真正宪政民主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最终成为世界独占鳌头的资本主义强国。将英国的封建领主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现代市场经济(小政府与大市场)。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美国1775年4月19日,波士顿人民在来克星顿上空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来克星顿的枪声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直到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美国资产阶级革命。上述两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我们称为英美模式。英美模式特别值得我们记取的要点有三条,一是“渐进、有序、可控的改良而不是激进革命”;二是“先法治后民主”;三是“促成中派的联盟”。(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开始,第一次人民起义: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攻占巴士底狱成了全国革命的信号。各个城市纷纷仿效巴黎人民,武装起来夺取市政管理权,建立了国民自卫军。不久,由人民组织起来的制宪会议掌握了大权。第二次人民起义:1791年大革命爆发后,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君主立宪派在人民的支持下掌握了政权,并于1791年制定了1791年宪法,宣布维护君主立宪制,这部宪法规定了有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这是与在它之前通过的人权宣言的有关内容大相径庭的,这反映了以君主立宪派为代表的法国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到了1791年秋季,法国革命的发展遇到了严重问题,在国内,因战争造成的生产停滞导致人民生活恶化,造成群众的不满;在国外,以俄、奥、普为代表的欧洲封建君主势力组成“反法同盟”,公开干涉法国内政。为保卫革命成果,1792年4月制宪议会向奥地利宣战,但由于没有充分发动群众,王党势力出卖情报,导致战场上的失利。1792年8月,法国巴黎人民发动第二次起义,攻占王宫,推翻了君主制度。同时,也结束了君主立宪派的统治,波旁王朝被推翻,把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推上了历史舞台。1792年9月22日召开国民公会,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人民迫切要求处死路易十六,后在吉伦特派的公开下,于1793年在巴黎革命广场被推上断头台。第三次人民起义:1793年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的政权,建立了罗伯斯庇尔的雅各宾派专制。原因是:吉伦特派把主要力量用于反对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巴黎公社和巴黎无套裤汉。从年秋季起,要求打击投机商人和限制物价的群众运动高涨起来。以忿激派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严惩投机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价格,以恐怖手段打击敌人。吉伦特派却颁布法令镇压运动。1793年23月,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组成反法联盟,加强武装干涉;国内也发生大规模王党叛乱。4月,前线的主要指挥、吉伦特派将领迪穆里埃叛变投敌。在革命处于危急的时刻,巴黎人民于月日6月2日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宾派专政。随后就发生了1794年的由国民公会议员发起的推翻雅各宾派恐怖专制政权的热月政变,建立了热月党人的政权督政府,维护了共和体制。在国外围剿法国革命的状态下,1799年11月拿破仑发动“雾月革命”建立了独裁的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建立1814年)。之后又发生了1840年、1848年、1871年巴黎公社等革命,最后在1958年建立了戴高乐的第五共和,法国才逐渐稳定下来,资产阶级统治才得以实现,民众才得以安居乐业。封建君主专制共和制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俄国的十月革命,我们称为极左的激进革命、大折腾的法俄模式。这一革命的源泉则是希腊-法国传统,它从古希腊城邦发源,断断续续地传到法国启蒙运动的卢梭这一派(集体主义强调公意是最强大的,公民的个人自由通过订立契约而让与全体,而且任何契约都是人类自由的枷锁;浪漫主义回复到美丽纯洁朴素的自然之中,他对情感、感觉和直觉的信任超过对理性的信任,是浪漫主义精神的先驱;激进民粹的一派),深刻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然后经过巴黎公社、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等等,一路传下来的激进民粹主义,它的词义本原是“人民的统治”,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人民”不是全体人民,而是指占人口多数的穷人、底层民众、体力劳动者,所谓“工农大众”,因此,这种民主就是多数穷人的统治。在集体决策过程中,通俗的流行说法就是“少数服从多数”。(3)德国资产阶级革命。通过王朝战争建立资本主义社会。1864年俾斯麦发动反对丹麦将将石勒苏益格(后归普鲁士)和荷尔斯泰(后归奥地利)两个公国纳入丹麦王国版图的战争;1866年发动普奥战争,结果是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普鲁士占领上述两大公国;1870年普法战争,在普奥战争基础上建立的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这一统一国家的前提下,将邻近法国的四个小邦国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和黑森并入德联邦,德国统一完成。民族和市场的统一,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于1871年1918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国,史称第二帝国(公元962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即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为第一帝国),第二帝国在一战后告终,随后魏玛共和国建立,随着法奥的衰败,英德争霸欧洲,埋下了二战的隐患;再后是1933年的希特勒第三帝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封建帝国君主立宪制(二元制,威廉国王任命宰相俾斯麦,宰相只对威廉国王负责,宰相下有议会)社会市场经济。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日本国,我们称为极右的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的德日模式;上述三种模式,这里就不再比对。我们中国近代以来先是要走德日道路,辛亥之后又180度大转弯,走向法俄模式,唯独没有选择英美模式。这是很难全部归咎于前人的,如果我们处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我们也未必会比他们更高明。所以,对于不论是自强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还是辛亥革命以及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我们都不妨多一分同情式的理解,少一些苛责与傲慢。这一节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1.中国为什么没有走向资本主义,近代没有实现近代化,现代没有实现现代化?我们如何在社会制度上实现真正的现代化?2.我国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的新重商主义的表现?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3.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对立,我们重要的是反封建还是反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不可逾越,资本主义是否也不可逾越呢?4.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否告诉我们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制度条件私有财产保护制度?市场经济建立的条件问题?二 劳动价值论(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第一, 价值的质。 商品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属性即使用性和交换性引申出价值和交换价值进而得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 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上述三对矛盾的根本缘由在于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也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基本矛盾之结果。第二,价值的量。价值是劳动,价值量就是劳动量,劳动量就是劳动时间,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 1.同一生产部门生产同种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注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 2.不同生产部门生产不同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3.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即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也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所以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与价值量成反比,价值总量不变;而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只影响个别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不变但使用价值量变化进而价值总量变化。进而可以引申出当个别劳动生产率大于部门劳动生产率时可以实现利益更大化,所以商品经济有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当部门劳动生产率都提高时由于竞争的外在压力产品的最大化(在超出市场需求量情况下)和价格的最低化(劳动效率达到极致)。一句话,商品生产的最后结果一定是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简单、方便和安全,这里关键是我们的科学技术和符合我们人类价值准则的社会秩序或制度。第三, 价值的表现形式货币(货币理论) 1.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表现形式的四种方式或四个阶段: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最终的货币价值形式,以此说明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产生后,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转化为商品与货币的外在矛盾,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则进一步由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成为资本转化为劳动与资本的特殊矛盾。 2.货币的基本职能和派生职能。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货币流通量的规律(数学模型)。M=PQ/V在上述公式中M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代表一年中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P代表各个物价的平均数即一般物价水平,Q是一年中各种货物的总和即成交总额,PQ就是待售的商品价格总额,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GDP。马克思的货币需求量方程式说明,货币流通量取决于三个变量,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V一般是变动不大的,一年中的产量或者交易总额Q也可以被视为一个基本不变的常数。因此,影响和决定流通中的货币量M的只有一般物价水平P。然而在现实经济中由于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所以强制发行的纸币多少会成为影响价格P的因素,M过大即超过了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的数量则P升高形成通货膨胀,M过小则P降低形成通货紧缩。因此,价格是最不可能影响货币流通量的,反而是货币流通量影响价格。 第四,价值的变化规律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量的决定规律和实现规律。 2.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社会。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或作用形式即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最终使得价格回归于价值。价值规律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我们称为的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相互联动共同作用的一个体系,其核心是利益机制。供求影响价格短期内是需求决定价格,长期内是供给决定价格,因为生产者在very short time时只能根据市场调节库存而难以适应市场进而需求方处于主导而决定价格,在short time时可以调节劳动力和原材料,需求方与供给方展开竞争进而使得价格上下波动而逼近价值,在long time时可以充分调节所有生产要素进而占据主导地位而使价格适应市场。 4.价值规律的作用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调节作用、刺激作用和分配作用。产生垄断、两极分化、自发滞后。第五,价值的社会性质劳动交换的社会生产关系。思考题:1.生产力(生产资料的物的方面与劳动者的人的方面)及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核心是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及其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方式的理解2.理解广义的生产关系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3.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发点是什么?4.简单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5.为什么说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和包含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胎?6.商品使用价值、价值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的对应关系7.理解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8.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量、单位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是怎样的? 9.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价值尺度职能(价格标准与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职能的理解10.二战结束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会议)11.计算货币流通量并阐释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货币现象12.价值与价格之间、决定价值与决定及影响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解13.价值规律的理解三 剩余价值的生产理论首先,在这里我们分析的对象是产业资本,即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资本。众所周知,任何生产都是生产者运用生产工具作用于生产对象,改变生产对象的物理的、化学的性质,生产出符合生产者目的的物质产品。因而用于生产性的资本要成为资本,就必须购买到生产要素以进行生产过程,只要生产要素是通过市场上的交换过程而得以获得的,那么个人手里的财产主要是货币才可以真正转化为生产性资本才可以进行资本性质的生产过程。在前述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由于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所以,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就在于购买到劳动力商品以实现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而实现增值即剩余价值的生产或创造,因而,我们就把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过程称之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论述和分析它、揭示和探寻它内在规律的理论称之为剩余价值的生产理论,由于生产是第一性的且是最关键和重要的决定一个社会生产的目的和手段所以又称之为剩余价值理论。1. 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注意形式平等自由而实质不平等不自由,过程平等自由而结果不平等不自由,现象平等自由而实际不平等不自由,一句话是表面上平等自由掩盖了真实的不平等不自由。所以我们说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是人身的独立关系而不是人身的自由关系,因为人们对物质资料的依赖关系也就是生产力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有限,使得人们无法真正实现平等自由以及自由人的联合体。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的目的最终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部解放,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是我们社会所不能比拟的,无论如何它在形式上、在过程上、在现象上还是平等的和自由的,并且随着生产力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文明,最终要从形式到实质、从过程到结果、从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实现绝对的平等自由,尽管这是一个艰难和困苦的历史过程。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特殊的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和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任何商品交换必然是使用价值大于价值有利可图)。注意劳动力商品的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决定问题。 注意一:马克思是从商品流通公式W-G-W和资本流通公式G-W-G的比较为起点来阐述资本下的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剩余价值即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注意二:劳动力与劳动之区别,劳动力是商品而劳动不是商品。2. 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这是任何社会生产过程都具有的一般性和共同性,也就是生产使用价值即具体劳动的方面,我们称之为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所具有的特殊性,也就是生产价值(包括剩余价值)即抽象劳动的方面,我们称之为价值增值过程。这种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是由商品生产的劳动二重性所决定的。如何生产剩余价值或者如何使资本增值呢?注意一: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显然这是属于小商品生产或简单商品生产的性质,因为没有剩余价值的产生。第二个层面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显然这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只要把价值形成过程的生产时间加以延长就会形成价值增值,所以价值增值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注意二:在这个过程中,具体劳动通过劳动过程转移生产资料价值,抽象劳动通过价值生产过程创造出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点。注意三:资本的本质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所有者即资本家就是资本的人格化。资本的性质决定了资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量的货币,所以资本的运动是永无止境的,停止运动也就不成其为资本,无法运动也就意味着资本的死亡。资本家是资本运动的有意识的担当者,他不是拘谨的守财奴,而是聪明的发财者,他自觉地维持资本的运动,不断地反复地把资本投入运动中,否则就不成其为资本家了,资本家就是人格化的资本。然而,应该看到的是资本主义就是一个私人产权的保护制度、为剩余价值而生产的目的以及基于市场价格而交易的三个要素所组成的经济体系,于此将其与封建主义和社会主义相区别。也就是说在实行产权私有和市场开放的体系中,对剩余价值或利润的追逐中展开竞争、优化配置、扩大规模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出售产品,实现利润最大化,由此寻求新市场、推出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创造新财富,这就是资本主义长盛不衰、变革创新的原动力。财富的不断涌现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英国在其过去的四百年里实际购买力增长了16倍,美国则从18001990年的190年中购买力增长了30倍,这是源于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的利益扩散,而穷人得到的利益远远大于富人们得到的利益,中产阶层随之不断扩大。即使占社会数量不大的穷人与富人的贫富两极有扩大之趋势,但这只是少数穷人的收入增长低于少数富人的收入增长,且这是在竞争下的公正的不平等,加之社会政策对这种不平等的调节,社会总体而言是基本和谐的。正像哈耶克所讲,资本主义就像一队人沿一条直线途径一连串的固定点,走在前面的率先到达某一个点,但整个队伍持续向前,过不了多久,走在后面的就能赶到先行者先期经过的那个点。(见哈耶克自由的宪章或自由秩序原理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3. 剩余价值生产的源泉根据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我们把劳动的时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前者是抽象劳动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后者则是生产出剩余价值,由于价值和价值增值惟一的来源是劳动力的抽象劳动,所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由于可以带来资本增值所以就称之为可变资本,其它均称为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物质形态。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价值形成(转移价值和新生产价值)。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意义。4. 剩余价值生产的效率每一元购买的劳动力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越多,其生产效率就越高。如何评价呢? 剩余价值率(剥削率)MM/V。物化劳动形式的表示公式和活劳动形式的表示公式。剩余价值量等于剩余价值率与可变资本量的乘积,在可变资本量一定的条件下,如何使剩余价值最大化呢?显然就是提高剩余价值率。5. 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生产剩余价值;劳动时间长短最终取决于劳资力量的对比;历史过程(早期与现实并用);我们又称其为数量扩张型的生产形式。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注意: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客观后果;生产自动化下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我们又称其为效率增长型的生产形式,在斯密那里是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及高效率,在熊彼特那里是创新(超额利润来源于创新、风险和垄断)。6. 剩余价值生产的掩盖形式(工资理论)工资的本质工资是劳动力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因为是转化形式所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剩余价值的本质。工资的形式计件工资、计时工资及其津贴补贴。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工资的发展趋势一是总体提高,但名义工资高于实际工资的增长;二是不排除工资增长有升有降的变化;三是工资增加并不意味着工资本质的变化,不意味着无产阶级地位的根本改变。思考题: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2.决定劳动力商品价值、影响劳动力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3.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阐述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特别是劳动力商品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创造了哪些价值(抽象劳动)而不是转移了哪些价值(具体劳动)4.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及其重要意义5.什么是超额剩余价值以及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带来什么结果?6.正确理解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或理论与剩余价值规律 四 资本积累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主要是从规模上和技术上讲剩余价值的最大化问题。1.资本积累的概念剩余价值的资本化。2.资本积累的实质简单再生产下的生产实质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下即资本积累的实质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生产规模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强化、发展、扩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3.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主要因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大小、垫付资本的多少四个主要因素。 4.资本积累的后果。一是两极分化,二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后的失业。注意: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C:V的比例表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是个别资本的增大积聚和集中(联合、重组、兼并和股份公司,所以说:是资本个别独立性质的一种扬弃,是资本家被资本家剥夺,是多数小资本变为少数大资本,是个人的资本变为社会的资本。马克思的失业理论或人口理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后果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生产形式、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机器对劳动的替代、剩余价值量的下降等等。 5.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思考题:1.对社会再生产的本质理解2.理解支配和促进资本积累的动因(内在动力剩余价值规律和外在压力竞争规律)3.个别资本增大的途径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4.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带来什么结果?五 剩余价值的实现理论商品生产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交换价值,同样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目的也是为了价值,所以当剩余价值生产出来之后就必须将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销售出去顺利地转化为价值的表现物货币,才真正完成了资本的价值增值的目的。所以,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剩余价值如何顺利实现的问题,加入了生产剩余价值之前的购买(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准备阶段)和之后的售卖(剩余价值生产的完成实现阶段)这样两个流通环节。不仅如此,全社会范围内的剩余价值的实现,就要考虑社会总资本的各资本之间相互协调比例适当的问题。个别产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理论循环理论之要点:1.资本循环理论的目的是阐明个别资本的剩余价值顺利实现的条件2.资本循环的概念。3.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售卖阶段称为“惊人的跳跃”,这是剩余价值生产后的剩余价值的最终实现)、三种职能资本形式和两大领域。(图解)4.资本循环得以顺利地条件:时间上的继起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表明产业资本的不断地循环,就是要顺利地实现剩余价值,必须在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中、在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中顺利实现剩余价值。周转理论之要点:1.资本周转理论的目的是阐明在速度上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2.资本周转的概念。3.资本周转是无数次的资本循环,所以资本周转时间包括购买、售卖的流通时间(这一时间不仅不能使价值增值,而且对于价值增值还是一种限制)和生产时间(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两大部分。4.资本周转速度的衡量,一个是周转次数即在一年中全部资本周转的次数,一个是周转时间即全部资本周转一次所需时间。5.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一个是生产资本构成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比重以及二者自身的周转时间速度(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依据、区别、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的联系、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固定资本的折旧),另一个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6.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计算。总资本的周转速度=(固定资本的年周转额+流动资本的年周转额)预付总资本额7.可变资本的周转对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上述构成资本循环周转规律。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1.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划分。2.核心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3.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的划分(C+V+M)和在物质形态上的划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4.两大部类的划分。5.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三个实现公式)6.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两个前提条件公式和三个实现条件公式)7.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8.经济危机产生的必然性社会总产品实现所需的条件是通过经济危机自发地强制地得以实现的,是以不断地不均衡为前提,通过不断地屡屡强力的经济自发调整使这种不平衡归于平衡。当然也在这种不平衡的平衡调整中实现新的社会肌体和机能的发现和生成。思考题:1.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职能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依据及其意义(应结合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3.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4.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与使用价值上的表现形式5.社会资本再生产(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理论意义6.在预付总资本量、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年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率(资本周转一次的剩余价值量与可变资本量的比率)下,已知任意四个变量条件求解另一个变量数值六 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1.剩余价值分配的的前提和基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第一个转化:当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即MP,随之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MP,现实中通常可以理解为资产利润率。注意的是,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利润是预付资本的产物,所以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剥削本质。第二个转化: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在资本量相同而利润率不同的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高而利润率低的部门就必然向资本有机构成低而利润率高的部门进行资本转移(转移的方式一般有两种:投资和转产),最终实现利润率趋于一致形成平均利润率,由此决定了剩余价值分配的基本原则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个过程就是PP, PP。最终导致C+V+M(价值)转化为K+P(生产价格即成本(C+V)加平均利润)。2.产业资本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其他具体资本之间的分配而形成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商业资本获得商业利润通过以出厂价购买产业资本的产品而以零售价销售,在批零差价的途径从产业资本家那里得到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等于平均利润,我们称为商业利润。商业资本属于职能资本,因为承担流通资本的职能,发挥市场买卖的承担作用,也就是在产业资本循环中三大职能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中的商品资本的独立化。银行资本获得银行利润通过存款和贷款利息率的差额,从取得贷款的工商资本家那里得到剩余价值,我们称为银行利润。银行利润对于银行资本家自己出资的那部分资本应该等于平均利润,而不是指银行包括吸收存款的全部资本。决定银行利息率高低的两个因素: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和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利息率上限是小于平均利润率,下限是大于零,在上下限之间波动。由此,工商业资本家的平均利润就分解为利息和企业收入两部分。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农业资本家属于产业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而农业生产经营主要是土地经营的特点形成了大于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便构成了土地所有者的地租收入,包括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形式。股份资本获得股息和红利。思考题:1. 什么是产业资本?理解现代社会下马克思产业资本的范围2.生产成本、生产价格的理解3.商品资本与商业资本的关系4.剩余价值(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关系5.土地价格、股票价格的计算股票价格=股息/银行存款利息率土地价格=地租/银行存款利息率6.股票的性质及其资本的意义7.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资本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平均利润率的变化关系是什么?第五章 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一,私人垄断资本主义1.垄断代替竞争,占据统治地位垄断的产生。垄断的性质。垄断的组织形式。垄断与竞争。垄断价格与垄断利润。2.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形成及其概念。金融资本实现经济上统治的途径参与制。金融资本实现政治上统治的途径联合制。3.资本输出(对外投资)代替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的必然性。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资本输出的作用。4.国际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国际联盟IMF、WB、WTO.经济一体化组织APEC、OPEC、北美自由贸易区、南方共同市场、非洲联盟、欧盟和G8等。关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问题。5.世界领土分割完毕新殖民主义的特点是:隐蔽性、渗透性、间接性、经济性(援助性)、跨国公司式、转让技术型等。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目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调节主要是法律规则的制定和维护和宏观经济的调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收入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以及全球化现代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化和一体化。1.经济全球化的内容。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3.经济全球化的作用。4.经济全球化的调节国际经济组织的调节和经济一体化调节(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政治联合体等)。5.经济资源全球化的配置。注意了解国际贸易自由化理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等,贸易保护主义理论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以及比较优势变动论、保护政府收入、民族自尊、国家安全论等。思考题:1.垄断利润与超额利润的关系2.金融资本的理解3.垄断资本主义下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特征4.全面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实质、形式及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5.理解经济全球化中的生产的全球化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假设前提、革命性贡献和主要方法参考书目: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政治经济学 辽宁大学出版社 王世龙等主编 世纪远程教育精品教材:政治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宇等主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