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马克思主义简答题.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3048258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25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马克思主义简答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四、马克思主义简答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四、马克思主义简答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简答题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是什么?6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7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8怎么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9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10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什么?11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12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大学生应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4大学生如何做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是什么,各自有什么特点?3对于“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哪两种观点? 4怎样理解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5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6怎样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7什么是时间和空间?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8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9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10关于物质定义,恩格斯、列宁有哪些经典论述? 11实践具有哪些特征? 12实践的基本形式是哪些? 13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4实践内在地包含哪三种关系?15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三大规律以及主要范畴是什么?16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及联系的客观性原理?17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原理?18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多样性包括哪些内容?19怎样理解事物相互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关系?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20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21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的思想?2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3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24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25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26怎样理解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27怎样理解矛盾问题的精髓?28什么是质、量、度?29什么是质变与量变?怎样理解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30什么是肯定与否定?31怎样理解辩证的否定观?32怎样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33什么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怎样理解二者的关系?34怎样理解原因与结果及其关系?35怎样理解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36怎样理解可能性与现实性及其关系?37怎样理解本质与现象及其关系?38怎样理解形式与内容及其关系?39,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哪些?怎样理解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40,怎样理解归纳与演绎及其关系?41怎样理解分析与综合及其关系?42. 怎样理解抽象与具体及其关系?43. 怎样理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44怎样理解规律(举例说明)? 45怎样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46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是什么? 47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表现? 48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49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注意哪些问题?50怎样理解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2简述认识的主体与主观意识、认识的客体与客观事物的区别。 3。简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4简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5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6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7简述反映与信息;选择和建构的关系。8简述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以及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9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10为什么说真理的多元论是错误的?1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何现实意义?12如何理解真理的具体性?13如何理解价值范畴?14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15怎样理解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16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辩证统一。 17什么是理论创新,如何才能做到理论创新?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2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有哪些? 3如何理解社会存在概念? 4如何理解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作用? 5如何理解生产方式的决定性作用? 6如何理解社会意识及其分类? 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如何? 8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9如何理解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10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的理论意义? 11如何理解生产力范畴? 12如何理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14如何理解生产关系及其类型? 1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16如何理解经济基础范畴? 17如何理解上层建筑范畴? 18如何理解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19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实质和消亡? 20国家与原始氏族组织的区别何在? 21如何理解国体和政体及其关系? 2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23如何理解社会形态范畴? 24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5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26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27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 28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9如何理解阶级和阶级斗争? 30如何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1如何理解阶级分析方法及其意义? 32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如何? 33,如何理解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34如何理解改良,如何评价改良主义? 35,如何理解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6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革? 37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概念? 38如何理解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39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40如何理解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历史观的对立?41如何理解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4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43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了哪些原则?44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及其历史作用? 45如何理解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6如何理解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47如何理解历史人物及其作用? 48如何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49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是什么? 50如何评价无产阶级领袖?51如何理解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历史观的对立?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简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两个途径。 2简述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3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4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5简述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6简述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7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 8商品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它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怎样的经济关系? 9结合现实思考价值量的变化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关系?10价值规律为什么能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11价值规律为什么会起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12简述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形成条件。 13简述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表现。 14简述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15简述劳动二重性原理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6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社会条件。 17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决定的? 18简述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有什么不同? 19简述资本主义所有制在经济上和法律上的不同含义。 20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与意义是什么? 21简述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22超额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23简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24怎样理解价值增值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工作日的价值形成过程? 25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26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必然性。 27简述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区别。 28简述资本有机构成的涵义及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原因。 29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 30简述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1实现资本连续循环的两个基本条件的关系是什么? 32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33资本主义工资为什么表面上会表现为劳动的价格?34简述利润是怎样转化为平均利润的?35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36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37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建立的基本原则。 38以美国为例,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39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为什么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形成垄断?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及其实质。 3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4为什么说金融寡头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实际控制者?5国家资本所有制的实质。 6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新变化的表现。7怎样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中产阶级。8为什么说资本积累推动着资本主义对自身的否定。 9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对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影响。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同于以往革命的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以后,为什么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4为什么说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历史过程?5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6简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7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 8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9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10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1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任何其他阶级政党所不具有的强大战斗力? 12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作用。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马克思思格斯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是什么? 2马克思恩格斯怎样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有什么特点?4怎样理解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5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6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7怎样理解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8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9为什么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答案:绪论1.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是的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早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已开始孕育成长。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兴起。工业革命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到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英国已成为第一个从工场手工业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占优势的国家。法国于19世纪初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机器迅速增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快。德国到了19世纪30年代,也已开始进入了工业革命的阶段。欧洲其他国家如比利时、瑞士、西班牙等国,19世纪上半叶也都先后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 生产力的这种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统治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这不仅表现为生产技术发生了飞跃,而且表现为以机器大生产和雇佣劳动制度代替了封建社会古老、陈旧的生产方式,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但是,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地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是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和斗争。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3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随着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取代和发展,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工业革命在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采取延长劳动时间、增大劳动强度、降低工人工资、廉价雇佣女工和童工等手段,拼命压榨工人血汗。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马克思指出,从19世纪30年代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了第二次起义;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了起义。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起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显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它说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还没有形成科学地反映其历史地位和社会使命的革命理论。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生平事业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之间的紧密联系。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他们毕生的使命都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从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马克思恩格斯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开始,经过60年代中期创立和领导第一国际;一直到90年代前半期恩格斯晚年创立和领导第二国际的活动,关注欧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政党的发展为止,在这半个世纪的历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处在开创和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斗争的前沿,积极参与并领导了国际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所具有的这种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在于对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充分吸收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是,一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他们的“公正性”就荡然无存。一方面,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使得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充分地暴露出来。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对资本主义制度做了深刻的批判,对未来的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社会做了许许多多天才的构想。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深刻的批判,阐述了新的社会制度产生的必然性问题,表达了对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热切愿望,并对这种社会的具体细节做了富有天才性的构思。他们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却不能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科学地阐明这些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他们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但却不能理解这一历史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在这个基础上,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6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然后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曾得出过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同时发生的结论。指出:无产阶级“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7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共产主义理想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崇高社会理想的确立,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明了奋斗的道路和前进方向,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共产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各个不同阶段代表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8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9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做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10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早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告诉我们,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当今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要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总之,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11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美好的社会理想作出种种设计和构想,但他们都没有找到解放人类的切实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趋势,不仅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更加美好的社会所代替的论断,而且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道路。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是建立在马克思思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崇高社会理想的确立,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明了奋斗的道路和前进方向,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共产主义的实现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共产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实现共产主义一方面要求我们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各个不同阶段代表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12第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第二,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复杂的事物需要认识,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回答,许多未曾认识的领域需要开拓。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不被历史长河中的旋涡和逆流所迷惑,不断增强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提高解决建设和改革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第三,我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革,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得到坚持和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如何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意志,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样的状况,只有学习、掌握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才能更好地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旋律,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共同的意志。13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从理论体系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要把经典作家的论断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认识,并紧密结合今天的实践来加深领会,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联系国际国内的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态度;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教条主义是本本主义,照本宜科,简单地、机械地套用“本本”和字句。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读马克思主义的书,要学以致用,有的放矢。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要搞清楚,还要讲新话。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14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就要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的职责。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应把坚持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追求真善美,作为自己明辨是非、为人行事的座右铭。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大学生要自觉地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增强为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努力学习,提高本领。努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根据是: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对思维和存在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精神,即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的创造者,而客观世界反而是这个主观精神的产物。它夸大了主观精神的地位和作用。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是先于物质世界、独立与物质世界之外而存在的,并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作“理念”或“绝对观念”等,认为这种客观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它演化产生的,并最后归结为这种外在于物质的精神。它的错误是把本来属于人的精神和理性,经过抽象变成一种离开人而客观独立的神秘的精神实体。这种精神实体从根本上说是虚构的,甚至会成为上帝的代名词。3对于“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这一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是说思维能否反映世界,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 绝大多数哲学家认为,人的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世界能够达到一致,这就是可知论的观点。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有些唯心主义也是可知论。但也有少数哲学家否认思维能够反映存在,认为世界在原则上是不可认识的,或至少是不可彻底认识的,把思维和存在绝对对立起来,否认它们之间具有同一性,这是不可知论者。4(1)从意识的起源看:第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第二,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2)从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和对象与内容看:第一,意识首先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第二,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5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物质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6。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表现在:(1)从概念看,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3)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7时间和空间:(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2)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第一,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伺;第二,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只是存在于思维中的抽象概念。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8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2)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的特性的具体性和可变性。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随着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关于时间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特性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非欧几何学和冠以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特性随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这些都进一步证明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以及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形而上学的时空观割裂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联系,否认时间空间特性的相对性。相对主义时空观借口时间空间特性和人们对时间空间观念的可变性、相对性,否认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客观性,陷入唯心主义。9时间空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时间空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 (1)物质运动的永恒性决定了作为物质运动形式的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的持续性是无限的,它无始无终;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限的,它无边无际。时间的无限性表明物质世界的永恒性,空间的无限性表明物质世界的唯一性,即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世界。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而具体事物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暂时的,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2)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间空间是由特定的有限时间空间构成的;有限包含着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出的,超出有限即趋向无限。因此,只有同有限相联系的无限,才是具有现实性的无限。(3)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不断冲破时间空间有限论所设置的界限,日益证实着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时间空间无限性原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坚持世界物质性原料的必要条件,使批判唯心主义、破除宗教迷信的重要环节,也是积极的革命人生观的科学依据之一。 10关于物质定义,恩格斯和列宁有过经典论述。(1)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11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引起了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所以,实践是同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物质活动。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从一开始就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社会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都是具体的、历史的。12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1)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生产劳动进行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例如,人们所从事的政治活动、社会改革活动等,都属于这一类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由不同的阶级利益引起的阶级矛盾通常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也就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3)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指科学上为阐明某一现象、揭示其客观规律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科学实验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科学实验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实验活动,而且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验活动。科学实验一经产生,就具有与生产实践和变革社会的实践所不能代替的特点,即自觉地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验仪,器和装备为手段(或通过社会调查),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 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劳动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无论何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1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社会本质。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创造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社会本质。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是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将自己的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即将其对象化,以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践改造的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人是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社会状况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14实践内在地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 实践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共生于物质生产实践中。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个目的又决定人们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可见,人与其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活动中。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15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的最高形态,其基本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很多,其中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