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关系型贷款研究-最终版(毕业论文)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3025808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关系型贷款研究-最终版(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关系型贷款研究-最终版(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关系型贷款研究-最终版(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 业 论 文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关系型贷款研究指导教师:学院名称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论文提交日期2011年5月 论文答辩日期2011年5月答辩委员会主席 _评 阅 人 _摘 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与中小企业间信息严重不对称。关系型贷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关系型贷款与银行的组织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民营中小银行在关系贷款上极为有利。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较大的资金缺,较多的贷款限制、较高的利率和较短的期限等融资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却有着巨额的存贷差。银行信贷常青睐有相当发展规模的大企业,而对中小企业惜贷,究其原因信息不对称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关键因素。关系型贷款作为一种融资技术,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拥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它在缓解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方面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因为其交易基于双方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所以它将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借鉴国外关系型贷款的成功经验,分析我国实际发展情况,提出有利于关系型贷款实施的有效政策。完善的关系型贷款模式确实可以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有效途径,而要发展关系型贷款就需要深化相关配套措施,确保关系型贷款的有效实施;以期改变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局面。关键词:中小企业 银行 关系型贷款 信息目 录 1 导论41.1研究的意义11.2文献综述11.3研究方法22 关系型贷款的概述22.1关系型贷款的定义22.2 关系型贷款的特征32.3关系型贷款的国内实践情况33银行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优势的理论基础33.1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信息经济学分析33.1.1人格化信息和非人格化信息33.1.2中小企业人格化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性43.1.3中小企业非人格化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性43.2.关系型贷款和中小企业融资:重复博弈的视角54美日两国银行关系型贷款的发展经验74.1美国银行关系型贷款的发展经验74.1.1银行业组织的分散和两级分化84.1.2中小银行业务的创新84.1.3社会文化背景84.1.4政府的支持84.2日本银行关系型贷款的发展经验84.2.1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腾飞时期关系型融资制度的运行特征84.2.2 20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金融开放时期关系型融资制度的运行特征94.2.3日本关系型融资制度变迁经验与启示95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现状及发展关系型贷款的可行性分析105.1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105.2. 我国小企业进行关系型融资的可行性分析105.2.1经济环境的适应性115.2.2 我国发展关系型贷款的有利因素125.2.2.1社会文化背景:差序格局125.2.2.2 社会经济环境:中小企业集群125.2.2.3 制度背景:非正规金融的发展135.2.3我国发展关系型贷款的不利因素146 我国发展关系型贷款的建议156.1 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156.2 银行业务的创新156.3 发展中小金融机构156.4 推进利率市场化166.5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关系型贷款167 结论16致 谢17参考文献18英文摘要19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 1 导论1.1研究的意义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是世界各国信贷市场上普遍面临的问题。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制度环境,各个国家均采取了适用于本国具体条件的中小企业贷款技术。其中关系型贷款技术正在逐步得到重视并在实务中开始推广,尤其是对于日本、美国和韩国这样的银行和企业具有紧密联系的国家,更多的注意力被放在对中小企业客户的真实信息的发掘上。在日本,由于长期以来银企间的密切联系,关系型贷款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贷款形式,在中小企业的壮大发展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关系型贷款研究最新的实证研究表明,银企合作关系的增强不仅可以增加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还有助于降低银行对企业的抵押担保要求,降低企业对商业信用的依赖波动对企业的冲击。近年来,关系型贷款技术的机制设计和现实可能性在我国也日益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从现实条件来看,关系型融资也是我国当前资本市场环境的客观选择。关系型贷款在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将随着我国境内中小金融机构的兴起得到进一步普及和深化。通过借鉴国外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融资的成功信贷技术,结合我国经济环境,设计相关信贷支持模式,对于我国当前金融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1.2文献综述长期以来,理论研究文献一直没有对关系型贷款(RelationshipLending)内涵作出明确的界定,甚至在理论文献中的称谓也大相径庭,国内外文献中也常称其为“关系银行理论”。直到2O世纪9O年代,关系型贷款引起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实践重视,理论文献才开始比较明确地探究其具体内涵。国外关系型贷款理论有以下几种代表观点。Banerjee,Besley&Guinnane认为:关系贷款使参与各方注重长期合作关系的建设与维持,借款者短视行为减少(Banerjee ,1994)。BergerUdell在银行业集中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时指出,“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更倾向于信息敏感和关系驱动(Berger ,1995)。Berlin and Mester按贷款方式将银行贷款划分为市场交易型和关系型,对于关系型贷款,他们认为“以银行对借款人保持密切监督、银企重新谈判和双方长期隐性合约为基本特征,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额度贷款和承诺贷款(Berlin and Mester,1998)。Bergerand Udell在此基础上把将银行贷款做了进一步的规范,按技术区分为财务报表型、资产保证型、信用评分技术和关系型贷款。他们指出,关系型贷款是指贷款人的决策主要基于通过长期和多渠道与企业接触所积累的关于借款企业及其业主的相关信息而作出,这些通过长期接触所取得的信息能够更好地解决信息不透明问题(Bergerand,2002)。LuclaeVe在对俄罗斯的关系贷款者及关系银行的内部结构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出,关系型贷款可以降低信用风险(LuclaeVe,2O01)。我国的关系型贷款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有很多学者已经开始从事相关的研究。张捷通过一个权衡信息成本与代理成本以寻求最优贷款决策位置的组织理论模型,证明在关系型贷款上小银行的优势(张捷,2002)。2003年,曹敏、何佳和潘启良选择了广州和深圳的四家外资银行和两家国有银行的外资企业作为访问对象,就关系在贷款定价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对外币贷款利率的研究结论支持了关系型贷款的价值理论(曹敏、何佳、潘启良,2003)。2004年,周好文和李辉基于广州83家小企业贷款情况的分析显示,银行与企业信贷关系越长,贷款利率将下降(周好文、李辉基,2004)。他们用国内数据检验关系型贷款理论,支持了我国关系贷款的存在及价值。何韧指出,除了青木提出的信息租金等租金外,关系型贷款还能给银行带来如提升合约的灵活性、拓展业务范围和提高市场份额等利益(何韧,2005)。针对关系型贷款的供给方,吴洁研究得出管理层次少、决策权分散的小银行在基于企业软信息发放关系型贷款方面拥有比较优势(吴洁,2006)。1.3研究方法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研究存在的缺失,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现存的关系型贷款理论观点,针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对关系型贷款进行科学的界定,揭示关系型贷款在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具体作用、作用途径和存在的局限性。在总结国外关系型贷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实用价值的我国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模式,并对相关主体提出政策性建议。2 关系型贷款的概述2.1关系型贷款的定义关系型融资是一种初始融资者被预期在一系列法庭无法证实的事件状态下提供额外融资,而初始融资者预期到未来租金也愿意提供额外资金的融资方式。关系型贷款是关系型融资的最重要的一种方式。2.2 关系型贷款的特征关系型贷款的发放是基于通过长期和多种渠道的接触所积累的关于借款企业及其业主的相关信息做出。信息的内容包括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企业的社会信誉和个人品行。信息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平时办理企业的存款、结算和咨询业务而附带取得;企业的利害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和顾客);企业所在的社区、社团。关系贷款有三个主要的特征:关系贷款取决于企业、业主以及地方社团多维度密切联系累积的软信息,这种软信息经常是软数据,很难量化,检验和进行银行组织的层级传递;贷款高级职员与企业、业主以及地方社团的重要关系,是这种软信息的主要载体,很难与银行其它个体共享;因为这种关系软信息的依附性,从而在贷款高级职员与银行管理者之间产生了代理问题。对企业近距离监控,可重新谈判以及隐含的长期合同协议。2.3关系型贷款的国内实践情况虽然国内尚未在正式业务中使用关系型贷款一词,但很明显,许多金融活动的开展是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型贷款特征的。本节对此作一个简要述评,以展现关系型贷款在我国开展的现状,并为后文关于如何在我国开展关系型贷款的研究,作一个铺垫。我国1996年借鉴日本经验试行过主办银行制度,即由政府出面让各大银行与上百户重点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主办银行关系。和日本的主银行制度一样,我们并不将主办银行制度完全等同于关系型贷款,但可以将其纳入关系型贷款视野下观察。主办银行制度自19%年实行以来,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各界的批评多于赞美,但这也为我国实行关系型贷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3有关银行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的理论基础3.1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信息经济学分析3.1.1人格化信息和非人格化信息企业中的信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关企业经营者人品、个人素质、经营能力等方面的个人信息,这类信息具有与其所有者不可完全分离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人格化的信息;另一类是有关企业经营方面的信息,包括资产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以及关于投资项目潜在盈利水平等预期信息,我们称之为非人格化信息。人格化信息和非人格化信息的特征差异决定了其在融资契约缔结和贯彻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机理。人格化信息具有不可保证性的特征,它无法被有效观测,更准确地说,信息需求者需要付出昂贵的成本才能观测到人格化信息。其有效范围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这种网络的结点局限于家人、亲朋好友等。而非人格化信息与企业经营者的个人素质、能力等无关,是一种可以以数据和书面资料形式反映的非人格化的信息。对于银行等信贷提供者而言,有价值的信息应当是决策有用的,即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良好结合。显然,人格化信息与非人格化信息在在决策有用性方面是有所差的。3.1.2中小企业人格化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性人格化信息主要包括经营者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产生人格化信息的渠道只局限于有限范围的家人、亲戚、朋友、同事等人群之间。这些人群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社会交往基础上的不同于正式关系的类型,社会关系相互交织并联结成了社会关系网络。社会网络的有效运行依赖于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信任和道义约束力,而这种信任和约束力同法律约束力相比要脆弱得多。当借款金额较大时,依靠个人社会关系网络所提供的人格化信任就会远远小于违约后的净收益,借款人的违约动机也就会大大增强。由于外部资金提供者通常处于产生人格化信息的社会网络边缘或者网络之外,在短期内无法获得与网络中其他节点同等的信息地位,因此企业的人格化信息通常存在不对称性。内生于社会转型的社会关系网络弱化问题则强化了企业与信贷提供者之间人格化信息的不对称程度。为了削弱这种不对称性,外部资金提供者就有必要调查企业的信用状况、管理者的经营能力等等,借以对企业经营者的履约能力和意愿进行评估。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通常存在会计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经营记录不完整等问题,外部资金提供者无法通过传统的渠道调查借款人的资信尤其是经营者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人格化信息的获取存在较大难度。这在一些家族式中小企业中尤其明显。在这些类型的企业中,经营者往往来自家族内部,其人化信息常局限于家族内部,外部信息需求者无法从职业经理人市场等具有公开化信息的渠道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所以,就人格化信息而言,中小企业和外部资金提供者之间存在着较大企业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3.1.3中小企业非人格化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性非人格化信息主要是经营方面的信息,主要产生于一系列客观的经营活动。由于没有强制性披露的要求,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是一种自愿行为,企业就有动机根据自身需要生产信息甚至虚假信息。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可以发现许多中小企业使用两套账簿,一套用于企业自身真实的会计核算,另一套专门用于应付税务、银行等部门。显然,在这种情形下,中小企业的会计报表很难真实、完整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因此,金融机构等外部资金提供者就无法通过会计报表有效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及投资项目的预期盈利信息,即收集相关信息的绝对成本将非常昂贵。从信贷提供者的角度看,信息的收集和产生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在花费同等交易成本水平的条件下,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数额往往少于大企业,外部资金提供者只能获取较少的潜在收益。这就在相当于增加了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边际交易成本。因此,外部资金提供者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出发,很可能会放弃收集某些信息的尝试,也就在客观上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程度。从中小企业的内部信息产生机制来看,中小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是合二为一的,不存在决策权的委托与再委托情形,信息需要传递的层次比较少,因此出于利用信息的最优原则,企业所有者倾向于自己汇总信息并集中决策,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只要自己可以理解即可而不需要具备公共产品的标准化特征,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结构在减少内部信息利用成本却增加了外部信息需求者的信息成本。3.2.关系型贷款和中小企业融资:重复博弈的视角关系型贷款所带来的经济绩效的提高也是一种银行与企业经过长期重复博弈而获得的“双赢”结果。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借贷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选择与契约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多次博弈的过程。在该博弈的分析中,做如下假定:1) 重复博弈的参与者即银行与中小企业都是理性的,在给定的情况下,他们作出的决策都是使自己的期望收益最大化。2) 双方具有完全的信息,即各自完全知道自己每个行为的收益,也完全知道当对方选择某个策略时的收益及应对策略。3) 在博弈过程中,没有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银行具有自主权和独立性。假设银行有两种策略可进行选择:提供贷款和不提供贷款;中小企业也有两种选择:按时偿还贷款和违约不偿还贷款。那么,这个博弈双方有四种策略组合,见表1。表1 银行、中小企业博弈收益偿还贷款(中小企业)不偿还贷款(中小企业)提供贷款(银行)(+2 ,+2)(-2,+3)不提供贷款(银行)(+3,-2)(0,0)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博弈矩阵从上述双方博弈组合策略看,图l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类的博弈模型,博弈的结果只有唯一一个纳什均衡,即(不提供贷款,不偿还贷款)策略组合,收益为(0,0)。从这个纳什均衡结果看,如果只进行一次博弈,不足以达到(提供贷款,偿还贷款)的最优策略。这个结果显然不是双方的最优选择,博弈存在帕累托改进的空间,即(提供贷款,偿还贷款),收益为(2,2)。但在双方都不受对方约束的条件下,只能选择这样的低效率结果。如果将这个一次博弈扩展为有限次完全且完善重复博弈,根据博弈理论对有限次完全且完美重复博弈的定理总结,对有唯一的纳什均衡的博弈而言,有限重复博弈的结果是一次性博弈均衡结果的简单反复,因为在有限重复博弈中,双方都不知道哪一期是末期,博弈双方都不会看未来收益而只注重目前利益。但是,如果将这个博弈扩展为无限次重复博弈,则结果就会发生变化。由于无限次重复,将涉及到对未来收益的时间价值判断问题,即存在时间贴现因素。设中小企业和银行的时间贴现因子相同,都为r(0r=R2时,双方将始终采取合作策略,即2/(1一r)=3,解之,得r=1/3。可见,只要r值足够大(本例中r=1/3),银企双方的合作收益将是可以获得的,从而走出了不合作的博弈困境。因此,只要双方看重未来收益,看重合作给双方未来带来较大收益时,彼此将会采取合作与信任态度,建立关系型贷款。关系型贷款的借贷双方都拥有某种市场力量。从银行方面看,银行通过和企业建立的长期信贷关系会使银行具有市场控制权,对其贷款企业抽取高额租金。同样,为了避免作为一个企业的唯一贷款者被锁定,也会寻找其他潜在的合作伙伴。但当中小企业试图改变原基础银行或从多家银行借款时,可能要承受较高的转换和借款成本。因此,在银企关系中,银行的市场力量一般强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市场力量具体表现在:能从一家基础银行得到贷款的中小企业会利用“软预算约束”问题,胁迫银行为避免先期贷款的损失,而对其提供追加贷款;但又为了避免被这家银行“敲竹杠”,可能会向多家银行借款。在基础银行出现财务危机时,中小企业为控制风险,确保信贷的获得,会选择从多家银行借贷,即使需要承受额外的成本与附加的贷款条件,但如果基础银行安全、健全,没有亏损风险,中小企业一般不会冲淡关系型贷款收益,因为这种收益往往是最大的,并且在正常情况下能够长期获得。虽然对中小企业而言,关系银行数目的增加,有助于降低银行控制企业和“敲竹杠”的能力,但市场的非完全竞争,使银行处于优势地位,中小企业为得到较多的金融服务,把一家银行作为基础银行,往往是最优选择。表2的博弈模型将对此予以进一步说明:表2 银行与中小企业后阶段博弈发展为关系型贷款向多家银行贷款胁迫要求贷款发展为关系型贷款(3,2)(1,-1)(-3,-1)向多家银行贷款(2,3)(2,1)(-2,1)胁迫要求贷款(2,-3)(-3,1)(-3,-3)在表2中,通过分析博弈双方在不同决策情况下的收益可以得出,在这个博弈模型中,(发展为关系型贷款,发展为关系型贷款)是唯一的纳什均衡解。从上面两个阶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确定一家银行为主,不断的与其开展业务上的联系,得到较高的信用评级,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既可以得到获得贷款的好处,从长期来看,可能获得银行的低息贷款或运用较少的贷款抵押,中小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金运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避免现金闲置与现金流转效率低下等问题。关系银行也降低了甄别不同中小企业质量的成本并得到相当可观的回报,所以中小企业与关系银行有充分的动机来建立这种互动关系,从而确立了关系型贷款制度的可行性。4美日两国银行关系型贷款的发展经验4.1美国银行关系型贷款的发展经验从大量有关关系型贷款的文献可以看出,在美国,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时,需要通过建立长期、深入、稳定的关系来缓解两者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提高信贷市场的效率。对信息不对称的破解,构成了美国关系型贷款的核心特点。从这一点再深入下去,美国金融体系还有其它特点决定了或者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关系型贷款的存在与发展。4.1.1银行业组织的分散和两级分化美国银行业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组织的高度分散化和两极分化,存在着众多的中小银行、社区银行。美国的社区银行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人文传统,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美国社会崇尚独立、平等、互助和反对垄断的文化传统。这些金融机构主要是以关系型融资方式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活动。美国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每家中小企业一般都会与一家当地银行结成包括融资在内的全方位关系。据统计,85%的美国中小企业有自己的关系银行,这些中小企业主要依靠这些银行提供主要的存贷业务、结算业务和其他金融服务。4.1.2中小银行业务的创新美国一些小银行结合关系型融资和市场交易型融资的特点开展了适合中小企业经济特征的金融创新。这些金融创新主要围绕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展开。相对来说,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的评估较容易;而且基于应收账款和存货而发放的贷款,实际是资产保证型的贷款,风险相对容易控制;4.1.3社会文化背景美国市场良好的信用环境和信誉机制对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美国是一个有着浓重小企业情结的国家。美国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一种商业文化而发展的。大多数美国人对商业的眷恋特别集中于中小企业,存在着强烈的反垄断倾向。4.1.4政府的支持195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小企业法案和小企业融资法案。依据法案,1953年美国联邦众、参两院分别成立了小企业委员会,并同时成立了美国联邦小企业管理局 ,联邦小企业管理局在促进美国中小企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4.2日本银行关系型贷款的发展经验4.2.1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腾飞时期关系型融资制度的运行特征(1) 以主办银行制度为基础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债权债务关系不是基于法律约之上,而是基于银企间长期交往关系之上。(2) 银企相互持股,并且持股具有长期和稳定性。这种互相持股纯粹是以强化关系和实施监督为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股权投收益。(3) 银行占主导地位的人事渗透模式。银行向企业派驻董事或管理人员,主要为了便于掌握企业经营及财务状况,强化银行对企业的监督,同时也便于双方的信息交流和利益协调。4.2.2 20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金融开放时期关系型融资制度的运行特征在日本金融管制逐步放松,走向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环境发生了两大显著变化:(1) 从日本国内企业方面来看,企业经过数年发展和积累,自身实力增强,对银行的离心力也逐渐增强。(2) 从国际方面来看,进入1980年代后,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使美国开始指责日本市场的内部性和封闭性,要求日本政府改变一些传统的做法和惯例。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也使得日本政府开始审视其原有的“护航舰队”的金融保护政策。迫于国际压力,日本政府开始逐渐放松对金融的管制和对银行业的保护。例如,1980年代初,日本逐渐放宽了企业发行债券的条件,非担保债券和企业债券的发行得到解禁。与此同时,股票市场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此外,日本还出台了外汇管理修正案,取消了对国外融资活动的管制,财政部基本上对国内和国外的债券发行施行相同的管理标准,这使得公司能够在国外金融市场上发行公司债券和股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日本企业的融资和投资渠道变得越来越丰富,选择余地增多,关系型融资制度也由兴转衰。4.2.3日本关系型融资制度变迁几点经验与启示首先,日本关系型融资制度是在政府干预下形成的。在经济社会发展初期,这种融资制度能够高效地实施社会资源配置,对经济起飞起到了促进作用。当经济处于成熟期,市场建设完善,这种融资制度的软预算约束缺陷突现,反而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阻力。其次,政府干预下所产生的关系型融资制度对政府的金融约束政策依赖性较强,当金融约束条件由强变软时,关系型融资制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也开始弱化,这种融资制度的微观基础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制度变迁也便“蓄势待发”。再次,根据日本实践经验,关系型融资制度对处于创业期和成长期的企业融资具有比较优势。关系型融资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能够较好的解决这类企业的融资问题。但是,处于成熟期的企业,经过多年经营积累了大量资金,实力较强且融资渠道较多。这类企业对关系型融资的制度需求偏低。最后,当一国开始放松金融管制,进行市场化改革时,以政府金融约束政策为基础的关系性融资制度必然要向以市场约束为基础的关系性融资制度变迁。政府应该积极补充配套制度,及时推进制度的变迁。90年代后,日本正是因为以政府金融约束政策为基础的关系型融资制度未能及时完成变迁,而被企业滥用银行关系,成为日本泡沫经济的“罪魁祸首”。日本的关系型贷款制度有着明显的行政主义的色彩,以主办银行制为主要特征,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日本和美国相比,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市场效率低。在企业的融资体系中,直接融资的比例很低。企业严重依赖于间接融资,即银行信贷。这就决定了在主银行体系中,企业对主银行的严重依附关系。从整体上看,美国由民间、政府、银行共同努力,构建了多层次的关系型贷款模式。该模式是由于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市场内部诱发的一种解决途径,更适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该模式是真正为中小企业融资而开展的,是一种市场化运行方式,符合我国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但是,我国与美国的市场化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在建立与实施关系型贷款制度的同时又不适合照搬美国模式,必须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来设计关系型贷款制度的实施。5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现状及发展关系型贷款的可行性分析5.1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融资约束。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存在很多因素造成中小企业经营上的困难,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融资难日益成为其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中小企业贷款难一方面是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小、可供抵押资产少、寻找符合条件的担保单位难;另一方面是银行出于风险考虑,要求中小企业必须提供可靠的贷款担保。刘克俭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能用于扶持中小企业的资金更是有限。因此,即使成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也会因严格的帮扶标准和风险控制措施,而不会对所有中小企业敞开大门(刘克俭 2007)。吴敬琏认为我们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克服依然广泛存在的障碍,促成中小企业的大发展(吴敬琏,1999)。5.2. 我国小企业进行关系型融资的可行性分析我国发展关系型融资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在文化传统上都具有天然的优势,这为我国大力发展关系型融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2.1经济环境的适应性经济转轨阶段为关系型融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发育不成熟,信息交流不是很顺畅,无法充分地以“硬信息”提供项目的赢利性和风险估,只能利用一些不易标准化和量化的信息,如企业家的素质、品格、信誉和专业技能等,这些只是均不能数码化和文明化,只能以意会知识的形式存在,因此,在经济发展初期或转轨阶段只能通过长期交易和组织内部收集到“软信息”,以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帮助银行较准确把我融资可行性,这恰恰是关系型融资的独特价值所在。由此可见,在我国现阶段发展关系型融资有较好的适应性,研究并发展关系型融资存在广阔的空间。(1) 金融体系的适应性金融中介主导型金融体系是关系型融资发展的沃土,比较美和日关系型融资发展现状时发现,英美是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以市场交易为基础的一种松散的关系,对企业而言,其融资大多遵循“啄食顺序理论”,而日德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银行对企业全面介入,形成了银企高度融合的一体化模式,银行在融资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与这种银企关系对应的融资模式就是关系型融资。我国是金融中介主导型金融体系,商业银行是主要的金融中介机构,银行独立支撑金融体系,是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我国居民的储蓄倾向较高,大量资金流向银行,致使银行以绝对优势成为金融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政府的权利让利,其财政实力不断削弱。为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改革的不断深风险控制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因此,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为关系型贷款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为关系型贷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背景。(2) 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为发展关系型贷款提供了很好的经济环境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中小企业集群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人员可以据此了解企业的情况,获得足够的有关贷款企业的“软信息”,从而降低其决策的信息成本,同时集群内众多中小企业的贷款也会产生规模经济,以抵消中小企业贷款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最重要的是保证了各中小企业在可持续基础上的互动,通过各企业间长期稳定合作,提高了集群内企业的信用,有利于降低银企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所以,在集群条件下,关系型贷款将会更好地发展。(3) 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为关系型贷款提供了机构保证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关系型贷款具有相对优势,所以中小银行的健康发展必将加快关系型贷款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地都拥有一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中小银行,这些中小银行要想在日益激烈的银行竞争中继续生存下去,就需要采取与大银行不同的业务发展方向,由于其自身的地域优势,发展与中小企业间的关系型贷款就应该成为其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所以,随着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势必为银行与中小企业间发展关系型贷款提供良好的机构环境。5.2.2 我国发展关系型贷款的有利因素我国发展关系型贷款的有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为关系型贷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关系背景;中小企业集群所形成的社会资本又为关系型贷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为关系型贷款制度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制度背景。5.2.2.1社会文化背景:差序格局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关系社会。费孝通先生曾用“差序格局”描绘出了中国农村的人际关系状况,这种状况实际上是传统中国长期延续的人际关系状况。这种传统的“关系社会”特征为发展关系型贷款制度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序格局”有助于促进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关系型贷款的发展。关系型贷款是一种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准市场交易。而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人际关系是以家庭关系或亲属关系为中心的,人们非常重视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亲属关系,比较亲密的活动的开展都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如果非亲属的个人关系达到了十分亲密和重要的程度,就会经常把它纳入亲属关系的轨道。5.2.2.2 社会经济环境:中小企业集群近十几年来,全国各地尤其是浙江省自发形成了许多企业集群。根据王缉慈对国外“产业群”概念的理解,产业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很多产业群还包括商会和涵盖产业群成员的其他集体组织。中小企业集群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在集群条件下,关系型贷款将会更好的发展。和其他贷款技术相比,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实行关系型贷款技术具有较多的有利条件:(1) 信息成本较低在集群条件下,由于信贷人员离企业及其业主的“距离”近,银行职员的亲戚、朋友,甚至其本人就在当地企业兼职,或者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对各家企业都很熟悉,他们可利用社会关系网络了解本地的企业状况,熟悉企业信贷迫切程度。因此,中小企业集群这一社会关系网络可生产足够的软信息以满足关系型贷款的需要。银行及其职员良好的社会关系可生产足够的软信息,从而降低其决策的信息成本,同时集群内众多中小企业的贷款会产生规模效应,以抵消小企业贷款的规模不经济问题。(2) 市场稳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依赖于集群所提供的市场规模优势,倾向于维持这种集群规模经济从而形成可自我维持的系统,除非经营不善、倒闭等原因不会轻易退出集群。因此,依托于集群式经济的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将会是一个稳定的市场,不会出现急剧萎缩的情况,从而有助于发展长期的信贷关系,开展长期业务。(3) 信贷风险较低中小企业集群的最大优势在于保证各中小企业在可持续基础上的互动,创造出合作得以发展的要件之一重复博弈,从而造成一般市场交换和集群企业交易时的信任度差别,培育了集群内中小企业企业良好的信用环境。即,中小企业集群为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创造了义务的“信用卡”和互惠的规范,有利于降低银企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降低银行信贷风险。5.2.2.3 制度背景:非正规金融的发展非正规金融泛指各种不纳入我国金融当局监管的金融活动。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2005)对全国20个省份的非正规金融状况进行了实地抽样调查,对各地区地下金融规模、农村地下金融规模、中小企业非正规融资规模进行了基本判断,测算出2003年全国地下金融、地下信贷的绝对规模在7405一8164亿元之间。其融资的方式有银行式的间接融资,也有民营企业直接向社会非公开集资,如股权式、债权式、信托式、存款式等。调查表明,全国中小企业约有三分之一强的融资来自非正规金融途径。而这种非正规金融的存在主要是因为非正规的资金比正规金融更了解借款人的信用和收益状况,可以更好地克服信息不对称,在交易成本、信息沟通、控制风险方面具有诸多优势。非正规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为许多无法得到良好金融服务的中小企业和农户,这些中小企业和农户由于信息不透明、交易成本高等原因得不到正规金融服务,民间金融就是克服了这些障碍从而取代正规金融,成为他们的主要金融服务提供者。5.2.3我国发展关系型贷款的不利因素同时我国的经济生活中也存在诸多因素阻碍着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贷款制度,这其中既有中小企业素质不高的内部因素,也包括银行市场结构不合理、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善等我国金融抑制的制度性缺陷:(1) 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不高我国的中小企业脱胎于计划经济,在短缺经济的背景下发展,因此产业结构不合理,存在着大量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企业的经营风险相对更高。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产业步入成熟期,中小企业扩张速度减缓,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生产技术落后和员工素质差的弱点开始凸现出来,从而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险,这些客观因素致使我国中小企业的破产率较高,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较高。这种较高的贷款风险,势必会影响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的实施。(2) 银行市场高度集中、业务品种单一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3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39.19万亿元,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其他类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分别为20.80万亿元、6.07万亿元、2.09万亿元、10.22万亿元。可见,我国银行市场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绝对优势份额,其余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等实力相对有限.(3) 利率市场化不彻底由于中小银行一般要以相对较高的资金收益率来吸引民间资金,因此必然要求较高的贷款利率作为风险补偿。2004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把基础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同时放开绝大部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上限,但仍然保持对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的上限管制。城乡信用社作为对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的重要发放者,更需要贷款利率的灵活性。这种部分利率市场化的状况不利于各金融机构之间公平竞争,甚至产生套利机会,因而不利于关系型贷款制度的全面推行。利率手段是促进关系型贷款发展的重要途径。关系型贷款的特点就是出资者可以利用其对借款者所掌握的信息来进行区别定价,即根据风险状况、合作关系长短来确定融资价格和抵押水平。一个市场化经营的银行需要按照贷款企业或者项目的风险性、收益性制定相应利率,而利率管制约束了银行的定价能力,使银行不可能开展那些管理利率水平不能弥补风险的业务。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利率浮动区间及利率弹性决定着关系贷款的广度与深度。(4) 融资市场体系不完善美国经验及相关研究成果均表明关系型贷款在企业生命周期中常常是一种过渡性的融资方式,在企业成熟后会让位给上市融资。因此,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都应有清晰的层次与结构,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用以满足不同企业类型的融资需求。而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还极不成熟。中小企业对于银行信贷的依赖,将大量风险集中于银行系统,增大银行风险。银行也缺乏合适的信贷退出途径,关系型贷款的过渡性就无从体现,从而降低了中小企业与银行交易过程中的灵活性,增加被“锁定”的风险,提高了关系型贷款的成本。6 我国发展关系型贷款的建议6.1 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由中小企业素质低、信用缺失而导致的银企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所以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和信用条件是发展关系型贷款的基础。中小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注重质量内涵型发展,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还款能力。同时,中小企业也必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更新财务管理的观念,积极进行多元化投资,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企业应对不确定事件的能力。6.2 银行业务的创新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发展关系型贷款需要通过多种金融服务,诸如授信额度、存款、支票清算、现金管理等。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品种较少,不利于银行收集中小企业信息,从而无法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透支、授信额度等金融业务,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资金便利,也可以帮助缓解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所以,银行应积极开发新的业务品种,尤其是一些对中小企业有很强针对性的业务,以强化银企关系。6.3 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具有比较优势,所以要从根源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必须建立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由于组织结构的制约,由大银行的分支机构代替小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存在较高的金融风险,而且从长远来看,由于中小企业信息缺乏透明度和真实性,使其很难向其上级机构传递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如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可以凭借其组织结构、经营机制,以及地缘和人缘优势,服务当地中小企业,不但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可以减少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同时,也可以由有实力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出资建立民营银行,利用他们与中小企业的天然关系,更好地对中小企业开展关系型贷款业务6.4 推进利率市场化关系型贷款的实施,需要具备适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运行的良好环境,利率的市场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关系型贷款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关系型贷款是准市场的交易方式,其利率水平不仅由市场上的资金供求情况决定,还与银行所掌握的企业私背软信息”等非市场因素密切相关,利率往往由双方协商,自由定价。利率管制是倾向于标准化的产品,不适于关系型贷款;因此,我国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增强贷款利率对银企双方行为的灵活调节功能,为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发展关系性贷款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6.5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关系型贷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在制度上给予支持。我国目前的信用体系尚不完善,缺乏强制性的法律基础,所以很难达到各企业诚信守信的环境。所以,政府应尽快健全相关立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完善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和评价机制,以强制企业进行信息披露,增加企业信用信息的透明度,为发展关系型贷款创造信用环境。7 结论本文对上世纪9O年代以来,关系型贷款国内外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较详细的文献综述,基本理清了关系贷款内涵界定、性质、效应等,并且分析了目前国际上典型的两种实践模式一一即美国社区银行模式、日本主银行模式,以期为有效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思路。在我国经济转轨和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背景下,借鉴国外关系型贷款理论及实践,根据我国的国情,探索适合我国的关系型贷款,构建良好银企关系,有效利用该理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致 谢首先,要感谢伟大的国家,如果没有国家的稳定和对教育的扶持,我也没有机会在大学四年安心修学。在本次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进一步的巩固了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这也让我感受到“理论联系实践”这个硬道理,对于我未来的工作和人生都有很大的帮助。本次设计的完成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努力的结果,邹帆老师在设计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的指导和提供了很多建设性的思路,在多次的批复和修改中,邹老师依然给了我很大的空间去完成毕业论文。除此以外,若影师姐在我制作图表和查找资料的时候也给予了我方方面面的指导,这跟她自身热心助人和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是牢不可分的!因为她自己也需要完成自己的学业和工作,所以她能够在自己所剩不多的时间内,抽出一部分来帮助我完成论文,这让我非常的感激。在此向xx老师和xx师姐表示深切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同时也对经济管理学院学院所提供的良好学术环境表示感谢。参 考 文 献曹敏,何佳,潘启良.2003.金融中介及关系银行一基于广东外资企业银行融资数据的研究.经济研究,17(3):2-6周好文,李辉.2004.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融资一实证研究及理论释义.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5(2):16-19何韧.2005.银行关系借贷的价值与风险.财经论丛,(4):4-6吴洁.2005.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的价值与发展对策.审计与经济研究,(05)林毅夫,李永军,2001.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1):20张捷.2002.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经济研究,(6)王宣喻,储小平.2002.信息披露机制对私营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经济研究,(11)孙天琦,刘皓.2001.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综述.国际金融研究,(11)付明明.2005.关系型贷款研究.浙江大学学报,(11)于潇.2003.日本主银行制度演变的路径分析.现代日本经济,(06):42-46彭磊.2003.均衡信贷配给、信用担保中小企业融资.当代财经,(8):50-51Relationship loa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SME) financing(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Guangzhou , 510642,China)Abstract: The root causes of difficulties in financ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between banks and SMEs(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s a serious asymmetry. Relationship lend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MEs financing. It works closely with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banks, and the private small and medium sized banks will benefit more from it.The SMEs in China face many problems that hinder its development, such as larger financing gap, more loan limit, higher interest rates and shorter duration, while in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there is huge difference between deposit and lending. Bank credit usually favors the large-scale enterprises and is reluctant to give credit loans to the SMEs because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As a financing technique, relationship lending is becoming m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It has inherent advantages in dealing with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banks and enterprises due to their long-term and stabl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and thus provides a brand new perspective in solving the financing problems of SMEs in China. From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as the way, by drawing on the success of relationship lending experience in other countries.,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s in China, proposed to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relationship lending policies.Consummate relationship lending mode really can become a new outlet for SME to conquer the difficulty of financing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our country economic. It also indicates we should deepen some reforms of corresponding system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relationship lending system, in the hope of improving the situation of SME financing.Keywor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Bank Relationship loan Information华南农业大学本科专业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学号姓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指导教师评语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