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语文教材总复习.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3022274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PPT 页数:275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考语文教材总复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5页
2012届高考语文教材总复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5页
2012届高考语文教材总复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2讲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13讲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14讲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第15讲分析综合第16讲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第二模块文言文阅读,第12讲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12讲真题体验,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词理解了,文言文的大问题也就解决了。因为实词理解了,句子的大概意思就明白了,就可以推知虚词的作用和意义,句子也就可以完整地理解了。句子理解了,由句而段而篇,以下的解读就与现代文别无二致了。2008年、2009年、2010年三年高考中每一套卷都涉及了本考点,足见本考点的重要地位。本讲对实词的理解作了较为详尽的梳理,对人教版高中课本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进行了归纳,并以清单练习的形式对文言文中常见实词进行了检测,以便集中理解、记忆。,第12讲真题体验,第12讲真题体验,第12讲真题体验,【解析】B宠:宠爱。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难度较小。句中“赐金带”是君王(太祖)宠爱臣子(王祎)的方式,并非“重用”他。解题时,应结合语境理解句意,进而准确理解词义。,第12讲真题体验,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3分)()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亟宜奉版图归职方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ABCD,第12讲真题体验,【解析】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难度适中。解题时,应结合语境准确解读各句基本意思及其含意。意在劝谏太祖“法天道,顺人心”;说的是王祎“史事擅长”,强调他的史学才能;指王祎奉诏晓谕梁王,晓之以理,劝其归顺。上述三句均与“有非凡胆识”无关。,第12讲真题体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召置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第12讲真题体验,【解析】C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有一定难度。每项首句是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次句为分析,解题时,应根据选项内容准确筛选有效信息,进而逐项辨析选项内容是否正确。C项中“奉命讲授国史”有误,原文“奉诏预教大本堂”是说王祎奉诏到大本堂教书。,第12讲真题体验,【答案】(1)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军饷,脱脱说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2)上天已经完结了你元朝的命,我朝取代了它。你小小的火把余烬,竟敢和日月争辉吗!,第12讲真题体验,【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难度适中。解题时,应根据语境准确理解关键词的词义,准确把握句式特点(如“胁王以危言”),然后翻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1)会:适逢,恰巧。胁王以危言:介宾结构后置,即“以危言胁王”;危言,耸人听闻的话。必:一定。(2)讫:结束。爝火:火把。句中与“日月”对比,可意译为“微火”。,第12讲真题体验,第12讲真题体验,第12讲真题体验,第12讲真题体验,第12讲真题体验,第12讲真题体验,【解析】A据原文开头“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及”为介词,应译为“等到时候”。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及”“寻”“会”“遂”都是考生常见的词语,在中学教材中多次出现过,难度不大,因此我们要把教材烂熟于胸。,第12讲真题体验,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保裔奋勇杀敌的一组是(3分)()保裔选精锐赴之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身复战没,世有忠节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ABCD,第12讲真题体验,【解析】D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做这类试题最好用排除法。分析提供的信息,排除不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即可选出答案。本题第句容易张冠李戴。是说保裔选精锐之兵出征;是说身边人劝保裔逃跑;是说张凝、李重贵作战的情形。据题干,此题筛选时应包括两项:“康保裔”和他“奋勇杀敌”,据前者可排除、,据后者可排除。,第12讲真题体验,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康保裔世代行伍出身,一心报效朝廷。其祖康志忠、其父康再遇先后战死边境;他代父职后,又随众将攻破契丹。宋真宗即位,召他回来,给予赏赐嘉奖。B康保裔抱定赴死信念抗击契丹。契丹大举入侵,双方约定次日早晨交战,契丹却提前至黎明,层层包围宋军,保裔不愿苟免于死,战至兵尽矢绝,最终阵亡。C康保裔战死沙场引起强烈反响。他的死讯传来,皇上深深震惊哀悼,停止上朝两天。又赐封其子官职,同时一再表示,保裔是为王事而死,理应厚重褒奖。D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第12讲真题体验,【解析】D本题考查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题思路是找准各项内容在文中的对应点,比较分析其异同,即可选出正确答案。“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与文不符,此时康保裔已阵亡。,第12讲真题体验,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译文:_(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译文:_,第12讲真题体验,【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几个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在中学课本中均出现过。如“始皇既没”(过秦论)中“没”通“殁”,死亡;“明告鬻梅者”(病梅馆记)中“鬻”,卖。(1)重点词语:贷,借;劳,犒劳;“没”通“殁”,死亡;鬻,卖;以,目的连词,来。(2)重点词语:议,建议;上,上奏;状,情形;吾曹,我们;面目,脸面。,【答案】(1)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2)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说:“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呢!”,第12讲真题体验,用光,增援的部队没有来到,于是他战败而死。当时皇上停驻在大名,听到这个消息震惊痛悼,休朝二日,赠他为侍中。让他的儿子康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康继彬为洛苑使。康继英等人感谢道:“我的父亲没能取得胜利而死去,陛下不因此而论他儿子的罪已经很幸运了,我们反而受到非同寻常的恩惠!”于是伏在地上悲痛泣涕不能起来。皇上凄恻地说:“你们的父亲为君王征伐大事而死,赐赏的典制,是应该加厚的。”他回头对身边的近臣说:“康保裔的父亲、祖父都死在疆场上,他自己又在战斗中死去,世代都有忠义守节之士,很值得称赞。”康保裔谨慎忠厚好礼,喜欢结交宾客,善于骑马射箭,发出的箭没有射不中的。曾握着三十支箭,拉满弓而发射,箭头接连坠落,人们佩服他的绝技。他多次身经战场,身上有七十处创伤。借了公家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第12讲真题体验,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古玩来偿还。皇上得知这件事,就又对他们厚加赏赐。当康保裔率兵与契丹军进行血战的时候,救援的部队没有来到,只有张凝、李重贵率领众人策应,遇到契丹军和他们交战,康保裔被敌人打败,李重贵和张凝奔赴救援,腹背受敌,从申时到寅时奋力作战,敌人才退去。当时众将大多失去部属,只有李重贵、张凝的军队不受损失回到驻扎的地方,张凝打算上报将士们立功的状子,李重贵叹息说:“大将军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呢!”皇上听说后嘉奖他。,第12讲考点精讲,第12讲考点精讲,一、通假字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知”和“智”。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无其字,语言中已有某词,于是借音近或音同的他字以代之。如语言中已经有第二人称代词r,却没有创造出表达的字体,于是借用“男女”的“女”字,或借用“汝水”的“汝”字。所以“三岁贯女”中的“女”通“汝”。另一种情况是本有其字,可是写的人一时写了别字,而后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也就通用了。如“甚矣,汝之不惠”的“惠”,就同“慧”。,第12讲考点精讲,假借的基本规律是同音替代。分三种情况:完全同音,如“畔”与“叛”。声母相同,如“无”和“亡”。韵母相同,如“嘱”和“属”。由该规律而决定了假借字与形声字的声旁关系密切:一是形声字和声旁字互相替代,如“贾”和“价(價)”;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如“厝”和“措(放置)”。注意:同音替代是就古音而言,由于历史的音变,有的假借字与本字的读音今天已经不相同了,如“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的“趣”与“促(催促)”。3古今字。指古时某一个字表示了许多概念,后来为了把这个字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加以区别,就造出另一个或几个字。古今字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如“莫”与“暮”。课本为了方便起见,以上三种情况,都用“通”表示。,第12讲考点精讲,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如,以笔画最少的“一”字为例,常用义项就有六七个。一人,一桌(口技)(数目)古今一也(察今)(相同,一样)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统一)用心一也(劝学)(专一)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满,全)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史记滑稽列传)(竟,乃)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知识。,第12讲考点精讲,1本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即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士兵”,“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在现代汉语中所谈的基本意义是指后者。2引申义。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意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从“深”的基本意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深奥,深刻,如“道理很深”;深厚,深刻,如“友谊很深”;时间久,如“夜深人静”;浓,重,如“颜色太深”。“深”的引申义和基本意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第12讲考点精讲,引申有两种引申方式:一是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展开,如“身”的本义是“身体”(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引申为“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自己”(而身为宋国笑)、“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性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等。二是辐射式,即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如“相”的本义是“察看、仔细看”(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引申为“辅助、辅佐”(无物以相之)、“选择”(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辅佐帝王的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第12讲考点精讲,3比喻义。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产生的新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坏人的党羽”。又如“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一句中的“首领”,本义指“头和颈”,比喻义为“某个集团的领导人”。4假借义。词的假借义,是借用另外一个同音的词的意义。实际上可以同古文中的通假字现象联系起来理解。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通“早”,其假借意义就是“早一点”;“至莫夜月明”中的“莫”通“暮”,其假借意义就是“夜晚”。,第12讲考点精讲,三、词的古今异义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词义的扩大。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宽了。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中国”,原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第12讲考点精讲,2词义的缩小。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宽,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窄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劝。劝学之“劝”,就是“鼓励”的意思;赤壁之战中“肃劝权召瑜还”“劝”即“劝说”之意。今义中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如“劝人改过”。,第12讲考点精讲,3词义转移。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又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苏武“置币遗单于”中的“币”,古义指礼物,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窃计欲亡走燕。”中的“走”,古义为“跑”“逃跑”。今义的“走”是“步行”的意思。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在一般指“嗅觉”。,第12讲考点精讲,4感情色彩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是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衣冠禽兽”,原来是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现在指穿衣服戴帽子的禽兽,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像禽兽一样的人。“乖”古义指偏执、不驯顺,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行为偏僻性乖张”,今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如“这孩子真乖”。“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的过失。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即用古义,今义“谤”有“恶意中伤”的意思。,第12讲考点精讲,5名称说法的演变。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由于语言在发展中,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因此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必须注意古今异义的词。,第12讲考点精讲,四、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就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句子中的“姥”“兄”表示意义,而“公”“父”不表示意义。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中的“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中学课本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中的“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与同义词的重叠使用时要区别开来。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不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而非偏义复词。,第12讲技法点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掌握一定的技巧可以更好更快地解题,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介绍常用的解题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语境(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来判定实词词义。如“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2010全国新课标卷)中的“徇”有“巡行示众、带兵攻取或占领、顺从”等意,再根据文章语境,“擢总管”和“皆克之”,应是“带兵攻取或占领”的引申义“掠夺”。,第12讲技法点拨,二、位置定性法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一般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而且,一个句子什么都能省略,唯独谓语动词不能省略。所以我们解释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如劝学文后练习中“绝”字的五个义项: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以为妙绝;佛印绝类弥勒;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时要想一下子给出准确的解释就比较困难。笔者以为利用语法结构先来确定多义词的词性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句中“绝”前面是主语“群响”和一个字“毕”,这里“毕”不可能是谓语而只能是修饰“绝”的状语,否,则结合上下文讲不通,由此可推知这个“绝”在句中的语法成分是谓语,是动词,译为“停止”。句中“绝”字修饰的是宾语“境”,可知“绝”在这里是形容词作定语,解释为“与世隔绝的”。句中“绝”修饰的是形容词“妙”,句中成分当是副词作补语,可意译为“到了极点”。句中“绝”修饰的是谓语动词“类”,应当是副词作状语,解释为“非常”。句中“绝”后面跟的是宾语“江河”,推测可能是动词作谓语,译为“渡过”,才符合上下文的语境。以上对“绝”字五个义项的分析,如果能一眼看出词义自是最好,如不能一眼看出,则很有必要由分析句子成分入手首先确定词性。又如“挟三百金之富阳贾”(2010福建卷)中“贾”,前面是地点名词“富阳”,两个名词连用,后一个常活用为动词,此处“贾”应为动词“做买卖”,解释成“商人”不对。,第12讲技法点拨,三、代入验证法对于选择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解释,如果句子通顺,上下文连贯,词义解释就是正确的,反之即为不正确。如“一日一夜与虏相及”中“及”的义项有:赶上,追上;到,至;趁着;如,比得上;和,与。分别代入,可以发现,将“一日一夜与虏相及”翻译为“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终于追上了敌人”最为合适,所以这里“及”应解释为“赶上,追上”。“祈天永命之要”(2010全国卷)中,“祈”解释为“恳求”,语意贯通,可见此解释就是正确的。如果不通顺,那就要再进行深入的探究。,第12讲技法点拨,四、字形剖析法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记住下列常见的偏旁,有利于快速推断汉字的字义:耒:与农事或农具有关。如:耨,锄草的农具。鬼:与鬼魂有关。如:魃,旱神。魄:阴魂。斤:与斧头有关,本义是伐木。如:斫,用斧子砍。贝:与钱货有关。如:贯,串贝,古人用贝作货币。贺,以礼物庆贺。质,用于抵押的财物。贪,贪财物。贱,货物不值钱。赋,敛收钱粮。,第12讲技法点拨,五、成语联系法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如:,第12讲技法点拨,六、联想推断法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大量的文言实词,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能力。而对于高考中实词的理解,其意义一般都能在中学教材中找到相同的义项。如“援不至,遂没焉”(2010全国卷)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中的“遂”;“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2010全国卷)与“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报”;“杖剑谒太祖于临濠”(2010全国新课标卷)与“杖汉节牧羊”(苏武传)中的“杖”。此外,像2010年全国卷中考查的“寻”“会”等实词就更是教材中常见的。这一类词语在高考中占绝大多数,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第12讲技法点拨,有的文言实词虽然考查到的义项在课文中没有出现过,但该词语是课文中出现过的重点实词,如“及再遇阵没”(2010全国卷)中,“及”解释为“趁着”,而过秦论中有“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及”解释为“等到”等(可参看后面“知识清单”里第37个字“及”)。这种情况在高考的考查中常常是重点、难点所在,更是考查的热点之所在,最应引起考生的注意,它主要考查考生依据语境推断词语意义的能力。,第12讲技法点拨,七、结构分析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者。”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第12讲技法点拨,八、通假字字音推断法这种方法就是实词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借助通假关系,找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同音通假求得词的意义。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若解释为“一倍,加倍”便无法理解此句的意思;但是“倍”与“背”的读音相同,“背”有“违背”的含义,由此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得出“倍德”就是“违背恩德”。又如“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中的“孰”,“孰”若解释为“哪一个”“谁”便无法理解此句的意思,不过我们要是能由它的读音想到“熟”,便可以把它解释为“仔细”,“孰视”就是“仔细观察”。,第12讲技法点拨,九、邻字借推法即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偏义复词,一种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又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华夏震栗,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难理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问题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第12讲技法点拨,十、“望文能生义”的选项通常是错的也就是说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解释往往是错的,这可以说是一种不是方法的方法,但也是最简便的方法,是经过若干的实例检验过的好方法。为什么呢?原因有三:从文言实词本身的特性上讲,它有一词多义的特点,且在古代文言文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往往有较大区别;从考查的目的讲,出卷的目的不是看你有没有掌握某一文言实词的现代用法,而是看你能不能理解它在文言语句中的意思,所以呈现给考生的四个实词通常是不能用现代汉语去解释的,否则,考题就没有多大价值了;从干扰项的设置上讲,命题者要在四个选项中故意把一个词解释错了来迷惑考生,那么怎样才能使这种迷惑性加大,让一般的考生上当呢?命题者的通常做法就是对这个词“望文生义”。以上介绍了破解文言实词词义的技法,当然这些技法并非独立存在,在具体的操作中考生应当糅合其中的两点或三点,相信它们肯定可以帮助你提高文言文整体阅读的能力。,第12讲技法点拨,第13讲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第13讲编读互动,语言文字贵在表情达意,正如古人所言“词意相扣,佳作也”。文言虚词虽然不能直接地“达意”,但它们可以使“情意”表达得更完整、更到位、更有味道!我国古代文言文中的虚词,正是其一大特色。所谓“之乎者也已焉哉,酸不溜秋烂秀才”,不正是以文言文为古代读书人的标志,而虚词不又正是文言文的标志吗?2008年、2009年、2010年三年高考中,文言虚词有以选择题形式单独考查的趋势,个别省市将其与实词和信息筛选轮考。“静言思之”,我们的文言理解(翻译)之所以不到位,多是虚词理解不到位,让我们难以体会到虚词所传达出的“酸”(情)味。为此,我们摸索出一套理解文言虚词的方法控位法,要求从位置、用法、词性、对译词四个方面全面理解虚词。同时在掌握好考纲要求的18个虚词的基础上,为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意”,又补充了若干虚词的用法;再加上大量的练习,必能使考生对虚词有新的认识、新的提高。,第13讲真题体验,第13讲真题体验,第13讲真题体验,第13讲真题体验,第13讲真题体验,第13讲真题体验,第13讲真题体验,第13讲真题体验,第13讲真题体验,【答案】(1)(长安)城里傍晚时尘土飞扬,(为非作歹之徒)抢劫街上行人,死伤的人横七竖八躺在道路上,击鼓的声音不断。(2)一旦因为软弱不能胜任(职务)而被免官,就会终身被弃置不用,没有赦免的时候,这种羞辱比犯贪污罪还要严重,千万不要这样!,第13讲真题体验,第13讲真题体验,第13讲真题体验,第13讲真题体验,第13讲真题体验,第13讲真题体验,第13讲真题体验,第13讲真题体验,第13讲真题体验,第13讲真题体验,第13讲真题体验,第13讲真题体验,第13讲真题体验,第13讲真题体验,第13讲真题体验,【答案】(1)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2)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3)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第13讲真题体验,第13讲真题体验,第13讲真题体验,第13讲真题体验,第13讲考点精讲,文言文就是文言实词加虚词的语法组合。文言文中,虚词非常活跃,出现频率较高,表面上看很虚,但实质上有很强的实在意义,因而成了高考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文言虚词指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副词,以及表示指示和疑问的代词。虚词意义虽较抽象,有时甚至只起语法作用,但是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且古今变化大、用法灵活多样,因此,掌握虚词既是学习古汉语的一大难点,又是一大重点,也是考试的热点。考试大纲在虚词考查方面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第13讲考点精讲,首先,要确定“常见文言虚词”的范围和对象,敲定把握的方向。关于“常见文言虚词”这一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与其乃且若),但平常学习也要适当涉及这18个之外的常见虚词,来补充对虚词的理解和把握。其次,知晓“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的意义。“虚词的用法”指的是虚词的词性、语法功能和在句中的关联关系(语法、句法)。,第13讲考点精讲,再次,明晰“理解在文中的”这个说法的含义。这个说法的含义,是指具有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懂得并能判断或加以具体解释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着对这些虚词的掌握情况随意去历数那些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用法。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机械地背诵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而应在具体的语境中辨识并运用,真正读懂和领会,掌握和解释某个文言虚词的用法。18个文言虚词归类,如(1)一词多类异用:之、乎、也、者、以、于、而、则、焉、其、乃、与、且、为、所、何。(2)同类异用词:若、乃、而、其、之。(3)句末虚词:者、也、乎、焉、与,表示各种语气。(4)关联虚词: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因、则、而;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而、以、与;(5)介词:于、以、乎、与、为。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考查一个虚词,即从阅读材料中选一个句子,然后从课文中再选三个;(这种题型只在部分省份试卷中出现过)(2)从阅读材料中选择四个虚词,分列四组,每组由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一例和课文中的一例组成;(现在常见的基本考查形式)(3)从阅读材料中选择一个或两个虚词,分别对其进行用法说明,让考生进行判断;(现在比较少见)(4)完全从阅读材料中选定,不涉及课文。(比较少见),第13讲技巧点拨,文言虚词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是个重要的考点,高考常常会涉及,不过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是有限的,最近几年高考涉及的文言虚词都在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之列,且难度不大,属于中等难度。为了更好地备战高考,下面介绍一些解题技巧。一、判断词性法在高考要求重点掌握的18个虚词中,有很多词“身兼数类词性”。根据上下文语义的联系,只要能确定两个要求判断词的词性不同,其用法也就肯定不同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例1:下列句子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B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C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D为君翻作琵琶行,第13讲技巧点拨,【解析】B做此题时首先应明确题干要求是找用法不同的项,所以此题仅从词性上考虑即可。A项,“为”表被动,是介词;B项,“为”是动词,“作为”;C项,“为”是介词,“对”;D项,“为”是介词,“替”“给”。从词性上可判定答案是B项。,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因击沛公于坐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余与四人拥火以入C舟遥遥以轻飏木欣欣以向荣D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良曰:“长于臣。”,第13讲技巧点拨,【解析】AA项中的两个“因”字词性不一样。前一个“因”字承接上文表结果,是连词,相当于“于是”;后一个“因”字是介词,是“趁机”的意思。B项中的两个“与”字都是介词,表示“和”“跟”“同”。C项中的两个“以”都是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关系。D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相当于“比”。所以仅从词性上就可以判定答案是A项。,二、语法结构分析法从语法的角度切入做句子结构分析,是解答文言实词考题常用的方法,对解答文言虚词考题也同样适用。例: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第13讲技巧点拨,第13讲技巧点拨,【解析】B从语法结构角度分析。A项,“除”(授予官职)的施事者应该是皇帝,受事者应该是周访,那么可以推知,后面是“周访都不去赴任”的意思,这里的“之”就应是动词“去、到”之意。B项,前句的主语应该是“自”(周访),意思是“周访自己去皇帝面前请罪”,后句主语是“帝”,意思是“帝不怪罪他”,“之”代指周访,是前置宾语,符合题干要求。C项,前一句中主语是周访,“之”是“追”的宾语,不是宾语前置。D项,“何功之有”是个宾语前置句,“之”是提宾的标志。因此答案是B项。,三、语境推断法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属于宾语前置标志的一项是()A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宋何罪之有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第13讲技巧点拨,第13讲技巧点拨,【解析】CA项,“鹏之背”如果按主谓短语理解,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鹏长背”或“鹏成了背”,显然语意不通;如果按偏正结构,“之”意为结构助词“的”,正合乎语境。B项,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师道”是主语,“不传”是谓语,“之”是助词,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C项,是个典型的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宋有何罪”,“之”是提宾的标志。D项,根据语境“我虽然对案件不能都做到亲自过问,但能做到以情理办事”,得知“小大”是修饰语,“狱”是中心语,“之”意为结构助词“的”。所以答案为C项。,四、词语代入法答题时,先确认所考虚词在两句中你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此句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果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例: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问以谣俗、民所疾苦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B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微斯人,吾谁与归C设酒具食,亲与相对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D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第13讲技巧点拨,第13讲技巧点拨,【解析】BA项,两个“所”按照常识,可以知道用法明显不一样,前一个是“所”加动词的所字结构;后一个“所”和前面的“为”都表被动。B项,后一个“微”是课本上的原句,是“假如没有”的意思,将其代入前一个句子,意思是“假如没有你,太守不知道自己有过错”正合语境,所以说这两个“微”的用法相同。C项,后一个“相”是课本上的,大家都熟悉,是偏义词,偏“你”,将其代入前一个句子,不合适,可知前句是“亲自与之互相对答问题”。D项,“因”字根据词性界定法可知前一个是连词,后一个是介词。由此可判定答案是B项。,第13讲技巧点拨,第13讲技巧点拨,【解析】DA项,前一个“所”和“为”构成“为所”固定句式,表被动;后一个“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B项,后一个“是以”为固定结构,“以”是介词,表原因;前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为“把”。C项,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后一个“之”是代词,代项羽。D项,两个“见于”是固定结构,表被动。因此答案选D项。,六、删换变化法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受到影响的一般是介词。例:比较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俅以幸臣躐跻显位纵臣而得全首领以没扈从以行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A和相同,和相同B和相同,和不同C和不同,和相同D和不同,和不同,第13讲技巧点拨,第13讲技巧点拨,【解析】C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的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例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例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例“以”是介词,例、例“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以”表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例“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项。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来替换,例、例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例句意表达不受影响,据此可推断例、例“以”是介词,例、例“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同“删除法”),可知答案为C项。,第14讲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第14讲编读互动,文言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存在的,所以我们必须在把握好现代汉语的句法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与其不同的部分。体会这些不同的部分,不是以考查名词术语为目的,而是为准确翻译文言文服务的,因此我们在把握好文言句法之外,又为其与翻译接轨做了大量工作。我们期望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考生在文言文的翻译方面能有一个较大的提高,进而在准确体会文意甚至是文章韵味方面都有所提升。高考中,一般将文言句式放在对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中综合考查。如果对句式的理解有误,那么对文句的理解和翻译同样不会正确。词类活用考查方式灵活多样,有时结合实词的含义直接考查,有时结合对句子的理解和翻译间接考查,第14讲编读互动,由于本考点运用性极强,2005年北京卷、浙江卷、重庆卷,2006年北京卷、浙江卷、广东卷,2007年北京卷,2008年广东卷、浙江卷、江西卷在文言文考查中单独设置了本考点的试题。本考点单独设题限制性较大,2010年高考18套卷中均没有单独设题,但鉴于本考点的重要性,不排除未来高考题中更多地区会出现单独设置试题的可能。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显性设题。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和词类活用的不同,如2008年广东卷、浙江卷、江西卷等。(2)隐性设题。将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放在其他题目中综合考查,如考查实词的意义中包含对词类活用的考查,2010年高考18套卷中基本都有涉及。,第14讲真题体验,一、2010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2分)申甫传汪琬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辩。为童子时,尝系鼠媐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已而瘗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注】媐(x):嬉戏。瘗(y):埋藏。窭(j):贫穷。,第14讲真题体验,第14讲真题体验,【解析】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解答此题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卒,通“猝”,仓猝。,第14讲真题体验,【解析】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虚词的掌握要有系统性,每一个虚词都兼有几个词性和意义,要系统复习,有一个知识网,这样既能增强记忆,又能扩大知识面。最好的办法是把知识清单上的18个虚词过一遍,打好基础,确保万无一失。A项,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都是介词,一个译为“向”;一个译为“对于”。C项,都是介词,“凭借”。D项,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第14讲真题体验,第14讲真题体验,【解析】B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题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围绕题干要求加以筛选,再推敲各选项语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对应,最后用排除法,可推出正确选项。是说招募的士兵,是说权贵人;是申甫死后。,第14讲真题体验,第14讲真题体验,【解析】C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5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译文:_(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译文:_(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译文:_,第14讲真题体验,第14讲真题体验,【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注意“复”“故”,“乞”为动词,“师”名词作状语。注意全句的文意。(2)注意“数”“以”,“见”表被动。(3)注意“于是”古今异义,“咎”“讥”。,【答案】(1)(申甫)进入嵩山,又遇到了过去(或“原先”)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2)申甫屡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或“拜见”)各位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3)在这时权贵们争着责怪申甫,又讥讽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劣)。,【参考译文】申甫是云南人,把行侠仗义作为自己的责任,能言善辩。在他还是小孩子时,曾经在路上抓住老鼠嬉戏。有一个道人经过,教他做游戏。道人就让他拾取路边的瓦块石头,四面摆放在地上,把老鼠放入其中,老鼠多次横冲直撞地奔跑也不能跑出来。不久又引诱一只狸猫前来,狸猫想要捉老鼠,也最终不能进去,狸猫和老鼠相互对峙了很久。道人于是小声对申甫说:“这就是所说的八阵图,你也想学这个吗?”申甫当时还年幼,不理解他的话,就回答说:“不愿意。”道人于是离开了。明朝天启初年,申甫开始习佛学,来回于河南山东之间,没有什么收获。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了原先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道人临近远行时,把一卷书传授给他,就告别离开了,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申甫打开书看,都是古代的兵法,并且对于车战说写得很详细。申甫就留在山中,学习了好几年,不再学习佛家的学说了。,第14讲真题体验,不久申甫把那本书埋葬在嵩山脚下,出去到颍州游学,寄居在颍州人刘廷传的家中。刘翁,是原来的颍州大侠,门下的食客有数百人,都喜欢谈论兵法,但是没有一个人比得上申甫的。刘翁出资派申甫到京师。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或:拜见)许多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或:相信)。愍帝即位后,清兵从大安口入侵,马上要逼近京师了,京城的九座城门在白天都关闭着。在这时,庶吉士刘之伦、金声知道事情紧急,就对朝廷举荐了申甫。愍帝在偏殿召见申甫,用温和的话慰劳他,申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宫殿的台阶下叩首,大声说:“我没有才能,希望用死来报效。”愍帝就立刻任命刘公担任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凭御史的身份担任参军,而申甫担任京营副总兵,但是实际上没有士兵给申甫,任凭他自己招募。过了三天,招募的士兵略微集结,都是市井中贫困人家不知道使用兵器的孩子,但是申甫所学的本领,又擅长使用战车,仓猝之间不能置办。申甫正忙于选择时间部,第14讲真题体验,署他的军队,没有时间作战。在这时,掌权的权贵都不熟悉军事,和刘公、金公屡次意见不一致,又妒忌申甫凭平民的身份被越级使用,谋划着先委派他抵挡敌人,便颁下兵符,催促申甫作战,并且恰逢武经略满桂在安定城门外作战失败死亡。满桂是原来的大同总兵管,是有名的老将,因为来京师奔赴救援,愍帝正依靠重视他。他失败后,京城的人都十分震惊害怕。申甫不得已,痛哭着,在晚上率领他的军队用绳子从城上吊着出来,还没到芦沟桥,士兵就逃亡得差不多没有了。申甫亲自和敌人肉搏作战,中了数十枝箭,最终被杀死了。在这时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又讥讽刘之伦、金声不懂得鉴察人(或:不了解人、不会用人)。等到清兵率军回去,竟然没有人理会刚刚死去的人。距离申甫死去几天,刘公率领八路军队出兵,奔赴遵化,单独率领部下在娘娘山扎营,遇到敌人的伏兵出现,刘公督促将士殊死作战,超过了一日一夜,各路的援兵没有到来,也死了。,第14讲真题体验,二、2010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5分)周维城传清张惠言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侯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第14讲真题体验,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义,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选自茗柯文二编卷下,有删节)【注】跅(tu)弛:放荡,不守规矩。肆:店铺。脱:偶尔。嘿(m):悄悄地。,第14讲真题体验,第14讲真题体验,【解析】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难度不大。文中“富阳”为地名,“之富阳”意思是“到富阳”,后面的“贾”如果解释为名词“商人”就讲不通。实际上,两个名词连用,后一个可能是活用为动词,这里是“做买卖”的意思。解题时应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句意,进而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第14讲真题体验,【解析】B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两句表现周维城对父母的孝敬,能体现其美好德行;表现了周维城待人心胸宽广、为人善良的美好德行。所以选择B项。两句介绍他的娶妻与子女情况,不是写其德行;不是周维城的事迹,而是江宁焦翁。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的选项都可以排除。,第14讲真题体验,第14讲真题体验,【解析】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难度适中。解题时,应在理解原文相关句意的基础上,辨别各项的理解和分析是否正确。“祖上世代住在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