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27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19065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27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27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27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三中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本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1、 单选题:(共30题 每题2分 共60分)1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2下列格言、警句与“顺水行舟一人易,逆水划船十人难”体现相同道理的有不懂庄稼脾气,枉费一年力气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过了芒种,不可强种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ABCD3“树上结西瓜”这原是讽刺一些人不懂农业生产而异想天开的笑话,如今却在河北省新乐市邯邰镇变成了现实,当地瓜农开始试验搭架,使西瓜吊在空中,由于上下四面透气,成熟期提前了58天,瓜形好,甜度也增加了不少,这表明A人们在自然面前是无所不能的B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战胜自然规律的唯一因素C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创造和改变规律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4刻舟求剑的故事已为大家所熟知。吕氏春秋这样评价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与此寓意相符合的是A按图索骥,墨守成规B只见树木,不见森林C士别三日,刮目相看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5筷子的使用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行为方式和宗教礼仪,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筷子谜语,如“姐妹两人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总让她们第一尝。”这说明了意识活动是一种能动性活动和直接现实性活动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源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ABCD6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A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B人脑C思维着的精神D客观存在72016年人类与计算机之间的围棋比赛再次掀起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热议。虽然在人机大战中,韩国棋手李世石作为人类中的一个个体输了,但对人类整体来说,却是在人工智能发展历史上又迈出了坚定的一步。这告诉我们A人工智能机器已能够超越人类B人工智能机器具有自觉选择性C人类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D人类可以凭自身智慧创造世界8有一个客人为齐王绘画,齐王闷他:“画什么东西最难呢?”他说:“画狗画马都是最难的。”齐王又问:“那么画什么东西最容易呢?”客人说:“画鬼最容易。因为狗和马人们天天看得见,要画得惟妙惟肖,就很不容易。至于鬼呢,无影无形,谁也没见过,但有了眼睛、鼻子、嘴的鬼摆在人面前,谁也不能证明它不象鬼,所以画起来就最容易了。”这一故事告诉我们,鬼的观念A是入脑主观自生的B内容客观、形式主观C无法在客观世界找到原型D是人脑的机能,来源于人脑9住建部相关负责人在回应供暖热点问题时表示,提倡“南方地区”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适宜的采暖方式,采用分散、局部的供热方式,解决个性化采暖需求。上述材料体现唯物论的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解决矛盾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0唐代诗人元稹在诗蚁中写道:“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下列与诗句寓意相似的是A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势而制B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C以行而求之,因知以进行D水漓石穿,绳锯术断11“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是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的科学把握。这一重大判断,体现了A实践具有主观性B实践的主动创造性C实践具有能动性D实践的客观物质性12屠呦呦说,获诺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研究成功是研究团队多年集体攻关的结果,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表明实践具有A直接现实性B社会历史性C客观物质性D主观能动性13下列体现实践决定认识的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三思而后行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ABCD14下列对实践表述错误的是A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B高等动物的实践活动同样具有目的性C任何实践活动都有意识的指导D只有实践活动具有真接现实性15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16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说:“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习近平主席所说的“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是因为作为真理,它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作为认识,它来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作为一种正确认识,它是永远正确,永恒不变的作为一个真理,它与谬误相伴而生,其中包含着谬误的成分ABCD17传统的“木桶理论一认为,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但创新的“木桶理论”认为,如果把木桶倾斜放置(向最长的木板倾斜),木桶的容量则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从哲学上看,这说明真理客观的是具体的是因人而异是有条件的ABCD18“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句话反映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部分的结构状况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D整体的功能总是小予备部分功能之和19“喜鹊报喜”“乌鸦报丧”的说法A违背了联系的必然性B准确把握了联系的普遍性C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D准确把握了事物的内在联系20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一这句话告诉我们A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必须重视局部的作用21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A联系的多样性B联系的客观性C联系的主观性D联系的普遍性22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如不及时治疗,可通过破坏对重要器官的供血而致人死亡。近十年间,由于获得疟疾快速检测、有效治疗及使用经杀虫剂处理的蚊帐预防,全球疟疾死亡人数大幅下降。从联系的观点看,上述事例表明联系具有条件性,事物的联系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要以尊重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前提联系具有客观性,人的实践活动不能改变事物原有的联系ABCD23漫画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所蕴含的哲理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事物的量变必然促成质变产生人为事物的联系难免有随意性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ABCD24很多人喜欢喝茶,喝剩的茶水就会直接倒掉,殊不知这些茶水对手干裂有很不错的效用。我们白天喝茶的时候,将喝剩的茶水留下,晚上睡前用这些茶水再兑些热水用来泡手,如果不爱喝茶,那么现泡也行,不过茶叶最好泡久一些。如此每天坚持,一周后就可以看到手干裂的现象逐渐消失,皮肤变得光滑了。由此可见联系具有普遍性,自在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特点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关键部分的功能变化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ABCD252015年12月1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开幕。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联合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共同发起倡议,成立“中国互联网+联盟”。过去十几年来,互联网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网络加媒体产生网络媒体,加娱乐产生网络游戏,加零售产生电子商务。总之,未来互联网。连接一切”将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互联网+”向我们展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互动与演进,进一步佐证了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内在联系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不能发挥作用联系具有普遍性,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ABCD26钟表由各种零件组成,但任何一个零件都不能叫做钟表。因为任何一个零件都不具备钟表的走时功能。这说明A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B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C整体的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D整体功能和部分功能是相等的272016年1月11日,中央军委宣布将四个总部改为15个职能部门等重大举措,重新调整划设战区,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着力构建军委一一战区一一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一一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推进领导掌握部队和高效指挥部队有机统一。这一举措的哲学依据是A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B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C采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能有效提高整体动能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发展方向28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一个组织中,有20%的人是最好的,70%的人是中间状态,10%的人是最差的,这是一个动态的曲线。企业管理者应主要抓好20%的骨干力量的管理,再以20%的少数带动80%的多数,这样可以提高企业效率。材料体现的哲理是A 部分功能常常决定着整体功能B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C办事情必须立足整体,统筹全局D办事情要发挥关键部分的作用29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唇亡齿寒邯郸学步吐故纳新A BCD30只有了解祖国的昨天才能真正正确认识祖国的今天,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这启示我们A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个变化发展的过程B要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C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D只要从实际出发就一定可以成功2、 非选择题:(共2题 每题20分 共40分)31、某校高二(1)班同学在学习文化生活课程中开展综合探究活动,他们对搜集到的下列材料进行分组讨论。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以诗经大雅荡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告诫人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1) 第一小组同学结合材料一讨论了这样的问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至今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该小组成员,请就这一问题进行回答。(6分)材料二:十八大以来,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对继承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深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 第二小组同学着重讨论了下列问题: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当代中学生应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如果你是该小组成员,请写出你的发言提纲,至少3点。(6分)材料三: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前进道路上,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万众一心,风雨无阻,向着我们既定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3) 第三小组同学根据材料三探究了这样的问题:在今天,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如果你是该小组成员,请就这一问题进行回答。(8分)32、材料一: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的一年,为此,我国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材料二:2016年“两会”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方向,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等作为今年要重点做好的工作。(1)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加强文化建设的原因。(8分)(2)下表是我国在文化建设中实行的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请根据表中左列信息,问答表中右列序号对应的文化生活知识。(12分)我国促进文化发展的措施体现的文化生活知识加强农村文化礼堂、图书馆、农家书屋的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加强对国家重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工作者要“重心下移”,善于在基层捕捉创作灵感;演出要离开华丽舞台,深入群众进行表演。弘杨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特别是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政治答案:一、1-30:BADADACBBD DBCBCADBCAACCBDBCDBA二、31、(1)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每点2分,共6分)(2)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处理好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区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提高文化鉴别能力。参加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正确处理好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回答任意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3)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使抗战精神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将抗战精神作为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青年学生应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肩负起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32、(1)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可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建设文化强国,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也会对我国经济政治产生积极地影响。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文化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加强文化建设,维护文化安全,提高文化软实力。(2)发展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教育在文化发展中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独特功能。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永远的精神火炬。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