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7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18071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7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7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27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道教不仅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发现者,而且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培育者,或者说,江南山水能够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审美形象,道教在其中发挥的塑造与培育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六朝时佛、道勃兴,道教在他们审定的那些洞天福地旁边修建了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在这些道观的衬托下,朴野的江南山水开始弥漫出强烈的人文气息,获得了高贵、卓越和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如元嘉末陆修静在庐山构筑精庐,居处修道,号太虚观。由于陆修静崇高的威望,太虚观的建设受到了当时达官贵人和皇家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虚观仍然是南方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太虚观屋宇宏丽,倚崖濒泉,观后有苍翠古樟和陆修静手植的古松,这些都为提升庐山的审美品质、丰富其审美意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庐山如此,整个江南山水都因六朝时为它布上的浓郁的道教色彩而让人们产生更多美的想象和回味。六朝时期,道教领袖们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的山水审美相结合,通过吟诗作赋、弹琴绘画,将自己对生活、对自然,以及对人与山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道教在对江南山水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这些独创性的作品不断地融入人们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使江南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含蕴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如郭璞的“游仙诗”就颇具道家特色。这些游仙诗往往着力于描绘类似于“青溪千余仞”“绿萝结高林”的江南山水美景和“静啸抚清弦”“仰思举云翼”的逍遥的神秘道士,它们共同组成的和谐意境既是道教的理想生活,也是供世人把玩江南山水精神意味的动人乐章。六朝开放的社会心态促进了儒道释三家的融合,使得众多儒士深入江南山水之中,与佛僧、道士们论道谈仙,并在此过程中创作了大量吟咏赞美江南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是藉山水以体道,如孙绰游天台山赋中的“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有的俨然把道家所构建的虚灵世界当成了自己安身立命的现实。如对司马氏政权不满而又感到世事不可为的阮籍在其创作的多首咏怀诗中都表达了不屑于世俗欢乐,而愿到江南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可以看出,道教将道和仙置入江南山水中,构成了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进行文艺创作的十分重要的诱因。总之,作为一种重自然、重养生的本土宗教,道教在六朝时期成为推动对江南山水进行审美,确立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重要力量,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道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以此来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许多中国美学中的玄奥、精妙命题便都可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1.下列对“道教对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培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教在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塑造与培育方面功不可没,其审美追求使江南山水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审美形象。B六朝时兴盛的道教在山水美景旁修建的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将朴野的江南山水赋予强烈的人文气息。C吟诗作赋、弹琴绘画是道教常见的审美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将人们对人与山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D道教的审美实践使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蕴含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从而不断地影响和塑造了人们的审美意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陆修静在庐山修建太虚观,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虚观仍然是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B郭璞的“游仙诗”能体现出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的山水审美相结合的风格,颇具道家特色。C儒道释的融合使得吟咏赞美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涌现,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D阮籍对司马氏政权不满,但又感到世事难以改变,故其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到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洞天福地使江南山水获得了更加高贵、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提升了审美品质,丰富了审美意蕴,给人更多美的感受。B游仙诗将江南山水美景和逍遥的神秘道士组合在一起,既表现了道教的理想生活,客观上也引领人们品味江南山水精神。C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时,常常将道和仙置入山水自然中,藉山水以体道,将道家所构建的虚灵世界当作自己的追求。D立足道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这一观点来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许多中国美学中玄奥、精妙命题便可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熊概,字元节,丰城人。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永乐九年进士。授御史。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概不可,曰:“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已而果然。久之,调广东。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海盐民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概捕诛之,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于是奸宄帖息。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概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五年还朝,始复姓。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忽风眩卒。赐祭,给舟归其丧。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B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C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D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B“署”表示提拔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C “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等。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熊概预料事情准确。布政使想请靖江王来阻止峒溪蛮人劫掠时,他认为贼寇肯定不来,最后结果也印证了他的判断。B熊概深得皇帝信任。洪熙元年正月,宣宗命他以布政使的身份参与巡视南畿、浙江,巡视后宣宗晋升他做了大理寺卿。C熊概执法不畏强暴。浙西豪强肆意作恶,前官岳福懦弱无为,而他不仅捕杀了遇赦的平康,还抓捕了几十个豪强恶徒。D熊概为官为民请命。朝廷屡派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影响了民生,他就上书说洪水积涝,百姓饥馑,请求停止行动。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概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5分)译文:(2)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5分)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卧 病 许浑 寒窗灯尽月斜晖,珮马朝天独掩扉。 清露已凋秦塞柳,白云空长越山薇。 病中送客难为别,梦里还家不当归。 惟有寄书书未得,卧闻燕雁向南飞。【注】珮马:饰有佩环之马,官员所乘。朝天:上朝。越山:越地之山。此处泛称东南地区,代称故乡。8. 简要赏析颔联中“空”字的妙处。(4分)9.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是鸟也, 逍遥游(2) ,则芥为之舟。 逍遥游(3) ,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逍遥游(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5) ,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6)野芳发而幽香, 。 醉翁亭记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牛 张爱玲禄兴衔着旱烟管,叉着腰站在门口。雨才停,屋顶上的湿茅草亮晶晶地在滴水。地下,高高低低的黄泥潭子,汪着绿水。水心里疏疏几根狗尾草,随着水涡,轻轻摇着浅栗色的穗子。迎面吹来的风,仍然是冰凉地从鼻尖擦过,不过似乎比冬天多了一点青草香。 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向牛栏走去。在那边,初晴的稀薄的太阳穿过栅栏,在泥地上匀铺着长方形的影和光,两只瘦怯怯的小黄鸡抖着粘湿的翅膀,走来走去啄食吃,牛栏里面,积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上面铺了一层纸,晒着干菜。角落里,干草屑还存在。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堵住了咽喉,泪水泛满了眼睛。 他吃了一惊听见背后粗重的呼吸声,当他回头去看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禄兴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一样也在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泪珠在眼里乱转。他不响,她也不响,然而他们各人心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瘦怯怯的小鸡在狗尾草窝里簌簌踏过,四下里静得很。太阳晒到干菜上,随风飘出一种温和的臭味。 后天的早上,鸡没有叫,禄兴娘子就起身把灶上点了火,禄兴跟着也起身,吃了一顿热气蓬蓬的煨南瓜,把红布缚了两只鸡的脚,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向蒋家走去。 黎明的天上才漏出美丽的雨过天青色,树枝才喷绿芽,露珠亮晶晶地,一碰洒人一身。树丛中露出一个个圆圆的土馒头,牵牛花缠绕着坟尖,把它那粉紫色的小喇叭直伸进暴露在黄泥外的破烂棺材里去。一个个牵了牛扛了锄头的人唱着歌经过它们。 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温柔的大眼睛在两只壮健的牛角的阴影下斜瞟着陌生的禄兴,在禄兴的眼里,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值得牺牲十只鸡的,虽然它颈项上的皮被轭圈磨得稀烂。他俨然感到自己是王子的护卫统领,一种新的喜悦和骄傲充塞了他的心,使他一路上高声吹着口哨。 到了目的地的时候,放牛的孩子负着主人的使命再三叮咛他,又立在一边监视他为牛架上犁耙,然后离开了他们。他开始赶牛了。然而,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伏在地上不肯起来,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它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太阳光热热地照在他棉袄上,使他浑身都出了汗。远处的田埂上,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在他的焦躁的心头掠过时,都带有一种讥嘲的滋味。 “杂种畜牲!欺负你老子,单单欺负你老子!”他焦躁地骂,刷地抽了它一鞭子。“你你你杂种的畜牲,还敢欺负你老子不敢?” 牛的瞳仁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鼻孔涨大了,嘘嘘地吐着气,它那么慢慢地,威严地站了起来,使禄兴很迅速地嗅着了空气中的危机。一种剧烈的恐怖的阴影突然落到他的心头。他一斜身躲过那两只向他冲来的巨角,很快地躺下地去和身一滚,骨碌碌直滚下斜坡的田陇去。一面滚,他一面听见那涨大的牛鼻孔里咻咻的喘息声,觉得那一双狰狞的大眼睛越逼越近,越近越大和车轮一样大,后来他觉得一阵刀刺似的剧痛,又咸又腥的血流进口腔里去他失去了知觉,耳边似乎远远地听见牛的咻咻声和众人的喧嚷声。 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她再三把脸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用她披散的乱发揉擦着半干的封漆。她那柔驯的战抖的棕色大眼睛里面塞满了眼泪;她低低地用打颤的声音告诉: “先是先是我那牛我那会吃会做的壮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子陪嫁的九成银,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薰得迷迷濛濛,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生命就是一个漫漫的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呵! (节选自张爱玲文集)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篇小说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暗示禄兴家以前有过牛,展示出禄兴家没有了牛后的贫困窘迫,也为后文禄兴去借牛做了铺垫。B.小说很注重细节描写,禄兴在空空的牛栏里,“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表现了禄兴对已经被牵走的牛的深厚感情。C.禄兴娘子的形象很饱满。她勤劳坚忍,与丈夫辛苦持家,却过着极为艰难的生活,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D.禄兴虽然对蒋家的牛很是喜欢,以为“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但终因它不是自家的牛而鞭打、激怒了它,导致悲剧的发生。E.小说使用了留白艺术,比如对于禄兴死亡的具体场景,作品没有做一点点的描绘,却能让人联想起当时的血腥画面。小说开篇写雨后的景色,真实细腻,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小说为什么一再提及农人牵牛唱歌的情景?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充满了悲凉意味,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就调出了浓浓的悲凉味;也有人说,结尾一段是画蛇添足,可以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1分)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B请息交以绝游 绝:断绝C审容膝之易安 审:仔细D曷不委心任去留 委:随从、顺从1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古今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悦亲戚之情话 B既窈窕以寻壑C善万物之得时 D将有事于西畴14与“则芥为之舟”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名为鲲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C以五百岁为春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15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A之二虫又何知! B而彼且奚适也?C齐谐者,志怪者也。D彼且恶乎待哉?16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商海沉浮,胜败乃兵家常事。可在商业世界的惊涛骇浪中,迷失自己航线的企业不计其数,而奇迹般地穿越风暴起死回生的,却屈指可数。B虽然眼下还是一派春日严寒,但追逐潮流的时尚人士,纷纷身着奇装异服,追逐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美,酝酿出春季的风情。C改革换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却让环境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如果有一天,人们司空见惯了绵延不散的雾霾,那我们还如何走出这令人窒息的污染围城?D每次医改都会历经一个反复论证的过程。步子迈大了,要提防摔倒;步子迈小了,又体现不出改革的意义。这种患得患失的谨严态度也是为了更好地对患者负责。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国际法庭因认定日本在南极海的“调查捕鲸”实质为“商业捕鲸”,判定其违反了国际公约,于3月31日颁布判决书,下令禁止日本船只在南极海停止以任何名义捕鲸。B近日,中央电视台举行的“文明天下行”大型投票活动,高票选出了“随车扔垃圾”这一行车行为,成为民众最反感的不文明行为。 C. 马年“春晚”节目中,由开心麻花团队精心打造的喜剧小品扶不扶,以生活气息浓郁、喜剧效果明显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喜爱是毋庸置疑的。D. 如果心中淡了人民这个情怀,干事少了群众这把尺子,不能做到“己之温,思人之寒;己之安,思人之艰”,我们就会被人民唾弃。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柳宗元与山水的相遇,多少有些偶然、被动和无奈。 。 。 , , 。 。最后,山水与人合而为一,并且化为山水之文。与此相应,山水也走进了他的文章之中不过,或许是永州山水的深情召唤他不是自愿来到这里,而是被无可抗拒的力量抛掷到了这里或许是自己的突然醒悟当他来到这块荒蛮瘴疠的土地时,心情的消沉郁闷可想而知总之,柳宗元终于在山水中找到了自己新的生存天地A B C D五、写作(60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到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 一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他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 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能到达远方呢? 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所以才要有选择地去避开它,如果一遇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 路人摇摇头,笑了笑,转身而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1. D 2. A 3. A 4B 5、B 6 B7.(1)熊概发放各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供给军队,然后再使朝廷知道。(发:发放。赡:供给。乃:然后。闻:使 闻,上报。各1分。句意2分) (2)皇上没有过问,只暗中派御史去调查,但一无所得,由此更加信任熊概。(阴:暗中。廉:调查。益:更加。各1分。句意2分)8. 空,徒然地,白白地(2分)。薇蕨在家乡白白地生长,自己却无法看到,表现有家不能归,思乡的苦闷无奈之情。(2分)9.孤独失落之情。(1分)病中卧床无眠,在凌晨的寂静中听到马蹄声、佩玉声,官员们上朝,而自己却不在其列,只能独自叹息。(2分)思乡之情。(1分)想回家乡却不能回,只能在梦中回乡;想给家人写信,又无法送给家人,只好把乡思托与南飞的大雁。(2分)或答送客依依惜别之情亦可。酌情给分。10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逍遥游(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逍遥游(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逍遥游(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醉翁亭记11.(1) 答A,C (2)勾勒出雨后凄冷、悲凉的画面,渲染烘托人物内心的痛苦;(2分)暗示春雨后即将耕种,为下文禄兴去借牛做铺垫;(2分)为人物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空间。(2分) (3)将雨后坟头的衰败景象与农人唱歌进行对比,表现春雨后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主题)(2分)用农人唱歌来侧面表现禄兴借到牛后的畅快心情;(人物)(2分)推动情节发展,农人的歌声让禄兴变得焦躁,进而引发悲剧。(情节)(2分) (4)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答案示例】观点一:小说的结尾深化了悲凉的主题。(2分)通过景物的凄清悲凉之色,体现禄兴娘子在丈夫死后的悲凉心境;(2分)交代禄兴娘子今后人生的凄惨;(2分)将景物的不变和人事的变对照,让人更能体味出禄兴娘子的命运悲苦。(2分)观点二:结尾一段对于悲凉主题作用不大,可以删去。(2分)禄兴娘子在丈夫死后,感觉一切可恋的东西都飞走了,不用结尾就已经暗示出主人公的悲惨命运;(2分)结尾一段写景,在前文已经多次出现,没必要重复;(2分)删去结尾一段,使小说的主题表达更含蓄。(2分)12C13C14C15C16、A. 17、D 18、D 19.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