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6)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16476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6)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6)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6)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兴国三中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著名学者牟宗三认为:“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下列解决“周文疲弊”最具有针对性、现实性的思想是( )A. 推行“仁政” B. 兼爱、非攻 C. 加强中央集权D. 无为而治2. 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政策的影响Bb处处于高潮是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动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Dd处处于高潮是受黄宗羲等批判专制思想的推动3.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经过改造,符合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开始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西汉时期对儒家思想的改造表现为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4. “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A.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 B.由“民本”思想向“君本”宗旨转变C.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 D.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5. “在中国文化史上,小说、戏曲等内部隐藏着反叛理性的思想意识与文化诉求,因而往往游离于主体意识形态之外。”这是因为小说和戏曲A.以反对宋明理学为宗旨 B.都蕴含了反封建的精神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要求 D.体现了民主意识的觉醒6. 近代以来,各种主张不断涌现,以下主张出现于体现世纪初期历史发展趋势的新思潮是“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A B C D7. 王尔敏在其著作中说:“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其“最基本之原始动力”是指A. 发展资本主义 B.推翻封建政权 C. 推行民主政治 D. 实现独立富强8. 梁启超在1923年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近代中国为了改变“器物上不足”的面貌而进行的运动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9. 1876年,郭嵩煮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 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煮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C.郭嵩煮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10. 1884年,清朝官员张树声说:“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此段材料的核心主张是()A改革教育,振兴中华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运用西学,体制变革 D设立议院,民主共和11. 1912 年5 月7 日梁启超发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指出:“今虽新政治之始建,忙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物者既已拨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这表明梁启超当时()A全面肯定维新变法纲领 B力主实行君主立宪制C反对以暴力推翻清政府 D接受共和体制的现实12. 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梁启超一生“有定则无定见无定行”。定则是爱国之心立宪之志和新民之道,在此定则下,其见解、行动则是不断流变的:维新保皇君主立宪护法民主共和。这一事例集中体现了A.近代救国道路探索的深入与曲折 B.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C.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D.近代政坛政客投机钻营13. 新青年刊文指出:“专制国本建筑于主权者独裁之上共和国本建筑于人民舆论之上。”故“政治实质之变更,在国民多数心理所趋,不在政治之形式”。材料强调当时的紧迫任务是A.进行社会改良 B.推翻君主专制C.开展民众启蒙 D.发起国民革命14. “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中国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上的这种转变,直接促成了A.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兴起 B五四运动的爆发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北伐战争的发动15.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A.曾国藩蔡元培孙中山 B. 蔡元培孙中山李鸿章C.李鸿章孙中山陈独秀 D. 孙中山蔡元培曾国藩16.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B.“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D.“涤二百六十年之膻腥,复四千年之祖国”17. 孙中山在1921年3月说,当年“因社会主义的学说输入中国未久,兄弟将社会主义原文译为民生主义较为允当”,“两种主义没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在孙中山看来,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都主张A.调和劳资关系B.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C.没收外国资本 D.合理分配社会财富18. 1938年10月,毛泽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在此强调的是A.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B.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些具体的问题C.马克思主义的应用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D.多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19. 下图是邓小平家中挂的一幅双猫图,一只猫浑身雪白,绒毛轻柔;另一只猫乌黑透亮。这是1984年由人称江南猫王的老画家陈莲涛特意为邓小平画的。图中有几行遒劲苍老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理论的内容中最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是A.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0. 剑桥中华民国史记述:“毛泽东力排众议,说服了这些溃不成军的士兵、矿工和农民组成的部队,撤退到湘赣两省交界的偏僻山区。”在“偏僻山区”毛泽东撰写了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持久战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论人民民主专政21. 2008年,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年)至“十七大”(2007年)七个报告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报告中“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A. B. C. D.22. 有学者说,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创新和发展,说了许多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这些话包括(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A B C D23.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主张“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战略退却,把从城市的退却和向农村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使革命在更为广泛而深刻的阶级基础上向敌人展开了新的进攻”。毛泽东这一主张反映了A.民族矛盾的冲突加剧 B.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C.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 D.红军长征战略的正确24. 中共十八大文件:“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材料反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共同点是()A解决民主主义革命道路B中国向何处发展C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D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5.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捉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二、非选择题(50分)26. (14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原因?(4分)。分别列举一个这一时期“私学文化”中服务于“专制主义”的思想和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2分) 材料二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2分)并指出儒家学说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措施?(2分)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3)宋明理学家是如何发展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2分)依据材料三说明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2分) 27. (11分)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时期,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中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材料一 材料二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日本著名学者内藤湖南在宋代文化特征材料三宋代时,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代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宋代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这时期城市繁荣的梗概。它使宋代社会的许多方面增加了新因素。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出现的文化现象。(4分)(2)据材料二分析宋代文化发展的特征。(2分)(3)据材料一、三,概述宋代出现这些文化现象的原因。据此,你得出什么认识?(5分)28. (13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做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那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 月 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一役”唤起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开展的主要爱国活动。(5分)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 (2分) (3)据材料三,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6分) 29. (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在历史运动中,事物的本质,照我的理解,一是时势发展的大趋势,一是大众心理。把握到这两条,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材料二、民族主义是用暴力手段推翻以满清贵族为首的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民权主义是经由平民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民生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民生的办法是核定地价。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历史材料与解析材料三、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材料四、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请回答:(1)依据材料二,分析三民主义是如何体现材料一中的“抓住事物的本质”的?(5分)(2)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如何把握我国新时期的“时势发展的大趋势”的。(4分)(3)依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理论所产生的“物质力量”。(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