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 (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09398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 (3)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 (3)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 (3)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2.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作答.若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有学者将左传中出现的516人,见于战国典籍的197人作为考察对象,划分为公子、卿大夫和士三个集团,发现从春秋至战国,公子集团比例由53%骤减至10%以下,卿大夫集团由44%上升至74% 后又跌至55%,士集团由32%上升至60%。这一趋势表明了A春秋战国政治的相对稳定性 B西周宗室子弟的日益多元化 C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的复杂性 D春秋战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 2 有学者指出,南宋学术之会,朱熹、陆九渊、叶适三足鼎立。叶适批评朱、陆等人“专以心性为宗主”,耳目之官废而不用,其结果只能是“舍实事而希影象,弃有用而为无益,此与孟子所谓毁瓦画墁何异?盖学者之大患也。”下列理解,与材料主旨不一致的是 A南宋的文化重心仍然在北方 B当时社会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C理学尚未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D叶适已萌发经世致用的思想3. 明太祖朱元璋说:“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材料蕴含的制约思想 A沿袭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完善 C与孟德斯鸠学说基本一致 D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加强4 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材料反映了A. 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得到巩固 B男子是家庭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C. 小农经济没有绝对的性别分工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5. 嘉靖时期,唐枢在复胡梅林论处王直中提到:“若其私相商贩,又自来不绝,守臣不敢问,戍哨不能阻,盖因浩荡之区,势难力抑。一向蒙蔽公法,相沿数十百年。然人情安于睹记之便,内外传袭,以为生理之常。”这说明明朝的海禁政策A大大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几乎根本没有被实际执行过C严重阻碍了中外的经济交流 D直接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6. 明清之际,我国文学成就斐然,涌现出大量追求个性解放的名作,如西厢记、牡丹亭、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西游记、红楼梦等。对此现象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 社会普遍开展个性解放运动 B.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文化倾向 C. 专制下思想解放的理想诉求 D. 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相同7.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当时新增的通商口岸包括九江、汉口、南京、镇江等地,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包括九江、天京、苏州、杭州等地。据材料分析,列强“助剿”的主要目的是 A划定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 B保证列强在长江流域投资设厂权利 C攫取苏州和杭州等通商口岸特权 D确保能够在议定通商口岸倾销商品8 与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成立不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和革命政党同盟会均在国外成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其成员和支持者主要在国外 B革命的指导思想来源于西方C国内各种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D西方国家对革命的大力支持9 1892年,在西方传教士所办的各种学校中学习的学生已达一万六千余名。从1815年至1891年间,中国先后创办的各种华文报刊达64种,加上香港地区的6种,共达70种之多,努力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成就、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状况以及近日新闻,为中国士子的视野与世界连接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有数以百计的外国书籍翻译为中文出版。材料直接反映出A. 近代中国人了解西方的途径具有多样性 B. 留学教育培养了大批实用性人才C. 报刊杂志是宣传西方民主思想的主阵地 D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唤醒了民众10. 北京人把玉米面叫棒子面,1937年0.1元1斤,到1944年涨到6、7元1斤,到1945年已上涨了1000倍。其主要原因是 A抗日根据地粮食的匮乏 B北平地区的沦陷C南京国民政府通货膨胀 D四大家族的掠夺111954年秋,毛泽东亲自发动了由批评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而展开的批判胡适派唯心主义的斗争。1955年,由批判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而变为反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这些斗争 A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繁荣 B反映出“双百”方针遭到肆意破坏 C集中体现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D有利于确立社会主义思想主流地位121956年初,周恩来在国务院第24次全体会议上告诫大家:“不要光看到热火朝天的一面。热火朝天很好,但应小心谨慎。要多和快,还要好和省,要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这表明“一五”计划期间A改变了工业基础薄弱的面貌 B全国掀起了“大跃进”高潮C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D出现了冒进的“左”倾错误13读19571960年各级各类学校增长情况(单位:所)。从表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年份高校高中初中小学1957229218489125473001958791414424787776800195984141441669173740019601289469017115726500A“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B“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教育怪像C违背教育规律不符合当时国情的举措 D人民群众提高文化素养的强烈要求14.“不能让农民自由选择只对他自己一时有利的办法。总之,市场调节只能在这个范围内灵活灵活。不这样做,八亿农民的所谓自由,就会冲垮国家计划。说到底,农民只能在国家计划范围内活动。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农民的长远利益,国家才能进行建设。这是农民与国家两利,是大政方针。”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A反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坚持计划经济为主的发展战略C限制农民自由以促进国家建设 D市场调节不利于发展农村经济15“大会指出,全国人民要继续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批林批孔运动,要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加强各级革命委员会的建设。要贯彻执行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方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争取提前完成国民经济计划,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努力。”由材料可知,这次大会A. 已有意把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B.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C“左”倾错误在党内得以彻底肃清D进一步强化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16华盛顿邮报资深副主编莱利韦茅斯对蔡英文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韦茅斯两次提到“大陆(mainland)”,蔡英文始终用CHINA一词指代大陆。蔡英文还批评美国政府自1979年后“不公平地”将台湾定义为“政治实体”,宣称“我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主国家”。这说明了蔡英文当局A力图实现与美国平起平坐B反对美国的对华政策C赞同“一国两制”的方针 D拒绝承认“九二共识”17公民大会每月举行二至四次,参加大会的公民要每月两次前往奥林匹斯山;(雅典)议事会的500人以及陪审法庭的6000名成员,其总数约占雅典当时充分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1/3,还有其他官吏、士兵等等,构成了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已经是相当庞大的行政机构。材料主要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A运行所需社会成本非常巨大 B切实保障了公民自由和权利C公民素质低下影响司法公正 D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18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分别为:传唤、审判、求偿、家父权、继承及监护、所有权及占有、房屋及土地、私法、公法、宗教法、前五表之补充、后五表之补充等十二篇。与中国古代法律相比,罗马法的典型特征是A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B对后世法律文化有深远影响C以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为出发点 D商品经济影响下的私法发达19.“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个比方直接说明了A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经济发展环境优于西欧B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必然性C资本主义的萌芽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D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造成了欧洲货币短缺20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它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救济,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这一“修正” A有利于缓和英国的社会阶级矛盾 B体现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C反映出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思想 D直接促成了社会福利国家的建立21俄国二月革命时,社会革命党有八十万党员,孟什维克有二十万。布尔什维克到1917年4月仅有八万人,那时列宁等党的领导人有的在国外,有的在流放地,在国内的布尔什维克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这种情形导致了二月革命后A布尔什维克党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占据国家的主导地位C凸显出无产阶级政党暴力夺权的迫切性D政党纷争导致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延续22某组织规定,参加其会议必须具备五个条件:(1)奉行以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的外交政策;(2)支持民族独立运动;(3)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4)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5)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该组织的成立A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B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C推动了万隆亚非会议的召开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3清华大学学者阎学通说:“关于冷战后世界进入多极化,人们的看法并不相同。我认为,多极化的判断与客观实际并不一致。世界格局的两极化已经开始,并不存在多极化问题了。英国“脱欧”带来欧盟的进一步衰落,由此会加快两极化的进程,估计会比2023年早3-4年,也就是说2020年两极格局有可能定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两极化”是冷战时期“两极格局”的延续B从根本上否定当前“一超多强”格局的观点C观点的提出立足于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D英国“脱欧”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正式形成24下图是载于环球时报的一幅漫画,题为“自由贸易”。从中可以获得的准确信息是A质疑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行性 B抨击美国经济技术的垄断性C呼唤世界贸易体系的公平性 D揭示美国自由贸易的危害性25德国文学理论家施莱格尔指出:“文学的功能不在于教化启蒙或描写反映现实,文学应该写幻想和无限的渴望先自由地幻想,描写对现实的渴望,然后再痛苦地粉碎、破坏自己创造的这一幻想世界。”符合这一观点的文学作品是A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B雨果的巴黎圣母院C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D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第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0分,第26、27、28三题为必做题,第29、30、31题为选做题,请考生在第29、30、31题三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6(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这一次,英国人没有像对待查理一世那样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于是,1688年的英国人,采取了一种被后人称为“光荣革命”的方式,来结束王权的专制。议会在整个事件的演变过程中,都发挥了主导作用。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国王由议会决定产生,意味着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它根本性地改变了在英国已经存在了千年之久的王权性质。从1688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二 这是两种对立的宪法精神之中和、妥协的产物:即革命党革命主义的宪法,与“逊位诏书”中所承载的、从晚清立宪以来的、和平改良的立宪派的宪法精神,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中华民国构建时期的宪法根基,为我们现代中国的构建,提供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好的政治时期或者立宪时刻。辛亥革命发生过多少场战争?死了几个人?相比于英国的光荣革命,我们没有大的血腥性的政治动荡。英国革命查理一世被上了断头台,还有若干年的动荡,然后才实现了光荣革命,完成了英国从封建制的王权国家到了现代的君主立宪制的转型。至于法国大革命,更是充满了动荡和血腥。相比之下,中国在这一段时间,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立宪时期,这个立宪时期就是革命的宪法精神与妥协的和平宪法精神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国第一个共和国的宪法精神,我视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摘编自高全喜中国版的“光荣革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光荣革命”的含义及君主立宪制的本质。(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版的光荣革命”的观点的历史依据。(2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光荣革命”方式的异同。(4分)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比较下面两幅图片(两本书的封面)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写作意图的不同,并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评析。 图一 图二2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其实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第二次渗透,是元朝。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见闻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还沉睡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因为,它已经彻彻底底地征服了这个民族。摘编自互联网材料二 元杂剧在18世纪曾一度风靡欧洲,借用中国素材来创作戏剧成为时尚,中国戏曲艺术手法也对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当运用水墨画在宣纸上的中国画出现在西方时,一下子就吸引了西方人。西方人很早就知道中国的文学故事,这些故事是随着“丝绸之路”上商旅的口口相传辗转流传到西方的。在1819世纪,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增加,大批中国小说被翻译到西方。另外,中国古诗生动简练、意象鲜明的简约美学对意象派诗歌产生了直接影响,开启了美国诗歌新境界。中国古代的制度文明、科技成果等对西方影响也是很大的。随着西方汉学日益勃兴,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给予自身影响的呈现和阐释越来越周详和具体。摘编自陈伟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因素。(5分)(2)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特点。(4分)(3)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就中国古代制度文明和科技成果的史实各举一例加以说明。(6分)29.(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张之洞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使武汉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传统的书院教学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张之洞致力于书院改制,相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1891年)、矿务学堂(1892年)、自强学堂(1893年)、湖北武备学堂(1897年)、湖北农务学堂(1898年)、湖北工艺学堂(1898年)、湖北师范学堂(1902年)、两湖总师范学堂(1904年)、女子师范学堂(1906年)等等,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面。在“游学”方面,湖北是晚清派出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到1905年,仅留日学生就达1700余人,居全国之冠。张之洞督鄂期间,湖北武汉已成为新式教育的中心和国人瞩目之区。 陈锋 张笃勤著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1)根据材料指出张之洞教育改革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教育改革的影响。(7分)30.(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条约共十条,主要内容有:缔约双方宣布停战;俄军全面复员,在签订普遍性和约之前,俄军舰驶回俄港口或立即解除武装;俄国放弃对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的管辖与主权;在缔结普遍性和约和俄军全面复员之前,德国将继续占领德军于和约签订前夕在上述地区以东所占领的地方;俄军立即撤出阿尔达罕、卡尔斯和巴统地区(该地区实际由土耳其兼并);俄国承认乌克兰、芬兰独立,立即从芬兰、乌克兰和奥兰群岛撤军,保证同乌克兰立即签订和约并承认乌克兰同德、奥、保、土之间的和约;俄国付给德国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德国承诺不干涉苏俄内政,不从芬兰方面进攻俄国。摘编自互联网(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时代背景。(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列斯特和约对苏俄的影响。(8分)31.(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徐继畲(1795-1873年),在广东、福建做官多年,广泛搜集西方书籍,“于域外诸国地形时势”,1848年撰成瀛寰志略10卷,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其中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介绍尤为详细,对中国人很少了解的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都有所记述。徐继畲还在书中对欧美民主政治制度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给予称赞,“(米利坚合众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徐继畲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真正摆脱对世界认识的蒙昧状态,并对国人进行民主启蒙教育的人。他在书中称赞华盛顿“三尺剑取国而不私有”,“英吉利尤称其雄富强大”。史策说此书“张外夷之气焰,损中国之威灵”;李慈铭认为徐继畲“轻重失伦,尤伤国体”;曾国藩认为“颇张大英夷”。结果此书在天朝的命运就很不济了,受了20年的冷落。 摘编自武力中国发展道路(上)(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徐继畲瀛寰志略的进步性。(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瀛寰志略命运不济、受20年冷落的原因。(9分) 普宁勤建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 期末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B 2.A 3.B 4.C 5.B 6.C 7.D 8.A 9.A 10.B 11.D 12.D 13.C 14.B 15.A 16.D 17.A 18.D 19.B 20.B 21.B 22.A 23.C 24.D 25.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0分,第26题8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第29、30、31题为选做题,任选一题,15分。)26(8分)(1)含义:非暴力的革命(不流血的革命)。(1分)本质:依法治国。(或答“法律至上”。答“君主统而不治”不给分)(1分)(2)依据:没有大的血腥和动荡而实现了革命的目的(政权的和平过渡);两种宪法精神的妥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国构建时期的宪法根基。(2分)(3)同:革命力量与封建势力妥协,采取和平方式结束封建君主专制。(2分 )异:中国:皇帝颁布“逊位诏书”,自我终结帝制; 英国:通过宫廷政变的方式,把国王赶下台。(2分)27(12分)不同:图一,揭示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性;图二,肯定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的作用。(4分)评析:示例一:同意图一观点。新政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经济的所有制结构;规定工人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允许工人与资本家谈判、以工代赈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都是从资产阶级根本利益出发,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没有消除阶级矛盾,广大人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8分)示例二:同意图二观点。新政的实施,使美国摆脱了危机困境,经济状况得到改善;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和法西斯势力上台,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地改造,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8分)28.(15分)(1)因素:对外开放的政策;国力强弱的变化;对外交通的发展;人为因素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西方文化的魅力。(任意答对5点得5分)(2)特点:历史悠久;由外国人传入到中国人主动学习;由和平交流到文化侵略,再到和平交流;领域不断扩大;影响不断深入;伴随着经济政治活动。(任意答对4点得4分)(3)观点:中国文化对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2分)举例:制度文明:科举制度影响到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欧洲启蒙思想家借用科举制度来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宣扬平等思想。(回答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答“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影响日本”也可得2分)科技成果:造纸术的西传,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有利条件;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开展;火药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西传,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答对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29.(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特点: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注重经世致用);对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创办新式学堂数量多,涵盖多个层面;派出了大量留学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改革的长期性和延续性。(任意答对4点得8分)(2)影响:使武汉成为新式教育的中心和国人瞩目之区;有力地推动了洋务运动和清末改革(新政);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为武汉地区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借鉴)。(任意答对3点得6分,答对4点得7分)30.(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背景:德国的强大和军事进攻;协约国不承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拒绝和平建议;苏俄和平法令的颁布;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和平;无产阶级政权不能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列宁等领导人的坚决主张。(任意答对3点得6分,答对4点得7分)(2)影响:使苏俄退出了战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有利于恢复经济,建设红军,巩固政权,为夺取国内战争的胜利和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割地、赔款使苏俄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定程度损害了苏俄的国际形象。(8分)31.(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进步性:突破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华夷观念,基本看清世界时势;介绍西方民主政治,有利于民主启蒙;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开阔国人视野。(6分)(2)原因: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传统夷夏观念;儒学纲常伦理、禁欲思想束缚;书中思想与封建正统相悖,清政府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产物。(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