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全程专题突破复习导练 诗歌鉴赏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08114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 全程专题突破复习导练 诗歌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考语文 全程专题突破复习导练 诗歌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考语文 全程专题突破复习导练 诗歌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 (一)湘南即事(2015山东济宁)唐戴叔伦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1湘南即事共四句,每句七字,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_。诗中所写的季节应为_。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_(二)闻洮西捷报(2015湖北黄冈)宋苏轼汉家将军一丈佛,诏赐天池八尺龙。 露布朝驰玉关塞,捷书夜到甘泉宫。似闻指挥筑上郡,已觉谈笑无西戎。放臣不见天颜喜,但惊草木回春容。【注释】指元丰四年种谔(北宋将领)指挥的米脂大捷,米脂在山西洮河之西,故称洮西。一丈佛:将士的身材像佛像一样高大。 八尺龙:天子的马曰龙,高七尺以上,故称八尺龙。 露布:指征讨西夏的檄文。玉关:此处指边塞。 甘泉宫:指宋朝廷。 筑上郡:指修筑边境防御工事。 西戎:古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总称。 放臣:苏轼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故以放臣自称。 天颜:帝王的容颜。3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采用夸张的手法,以“一丈佛”“八尺龙”极力渲染了将士的威风和朝廷抗敌的决心。B颔联中“朝”“夜”对举,夸张地写出了王师的威风,突出了战争胜利之迅速。C颈联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豪放之风。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却宛若在前线一样,亲历了将士们的艰辛劳作与御敌英姿。D尾联寓情于景,诗人是说听到这样大快人心的消息,他却无法见到皇帝的笑颜,只能在盎然的春色中暗自神伤。4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_(三)崆峒(2015浙江嘉兴)清谭嗣同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松拏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注释】此诗写于1889年,当时的清政府腐败不堪,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崆峒,山名,在甘肃平凉西。拏(n):执持。5此诗想象奇特,从形、神两个方面描绘出崆峒山_、_的特点。(各填词语)6尾联意蕴深刻,谈谈你的理解。_(四)(2015浙江台州)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山行宋叶茵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7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_,这从“_”一词可以看出。8两首诗歌的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_(五)东坡宋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释】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荦(lu)确:山多大石的样子。9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的环境特点。10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_(六)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1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_(人名)。12这首诗中画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_1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_(七)题齐安城楼唐杜牧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注释】呜轧(y):拟声词。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14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_15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_(八)山雨宋翁卷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16发挥想象,描绘“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所呈现的画面。_17有关雨的诗很多,而这首诗写雨比较独特,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_(九)金陵三迁有感宋梁栋憔悴城南短李绅,多情乌帽染黄尘。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有后死身。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任它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注释】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刚直,忠于朝廷。诗人在此处以李绅自比。18第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_19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作赏析。_(十)偶题宋朱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注释】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崔嵬(w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底处:何处。20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_2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幅巾”是古代文人一种儒雅的装束,诗中借此交代诗人的身份与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B“终日”一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急迫心理。C第三、四句诗是说常人只见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来,因而悟出凡事都要追根溯源的道理。D这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虽然着笔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思考。(十一)秋夜山居唐施肩吾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注释】素机:织布机。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22诗歌首句“_”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23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_(十二)阙题唐刘昚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注释】阙题:“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每:每当。24白云深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_。(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25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_ 1绝句(或七言绝句) 秋季(或深秋)从字数、句数方面来确定体裁。“卢橘花开枫叶衰”一句表明了时节。2表达了作者一心想为国效力但又报国无门的忧愁苦闷心情。(意思对即可)“出门何处望京师”显示了报国之情,“不为愁人住少时”抒发了忧愁苦闷之情。3D文章表达的是一种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情感,并没有暗自神伤之意。4不计较个人得失,渴望国家强盛,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情感。5高峻(高大、挺拔) 雄伟(浩荡、奔放、富有力量、气势磅礴)可抓住“吞”“荡”等词进行分析。 6略。解答本题时需要透过诗句看到诗人蕴藏其间的情感。 7初到此地(初次来到这座青山) 不识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后半句有转折之意,所以所填词语一定与“故地重游”意思相反。 8浣溪沙中的主人公看到“似曾相识”的燕子,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怀旧伤今之情;而山行的主人公独行山中遇见飞鸟,则流露出惊喜之情。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把握诗歌(词)的感情基调,然后结合具体词语对诗人(词人)情感进行细化。9清幽、宁静从“月色清”“市人行尽”“铿然曳杖声”等词句中都可以看出环境的宁静、清幽。10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回答时可以结合创作背景,东坡是苏轼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苏轼在被贬期间创作的诗歌大多表现的是乐观、旷达的思想感情。11龚自珍12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13示例: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回答广为传诵的原因,其实就是回答这两句诗好在哪里。一般这类句子,或者所写之境十分优美,或者所含之情至深至纯,或者用词、造句堪称典范,结合所考的句子,从这几个方向思考作答即可。14“寒”既写出了水中汀州在黯淡无光的夕阳照射下的清冷场景,也暗示了诗人的凄凉心境。由诗歌第三句“凭栏苦回首”可知,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是凄清、惆怅、悲苦的,再结合“寒”字本身,从整句诗的意境来理解即可。15“七十五”以较大的数目写出了诗人家乡的遥远,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因思乡而产生的惆怅(或落寞、失落、怅惆等)之情。结合诗歌下面的注释,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因此“七十五长亭”表现了作者与故乡距离之远,从而可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16整个夜里,林子里充满静谧,墨蓝的苍穹中闪烁着疏朗的星光,烘托出异常皎洁光亮的月华。天气晴和,不见一丝云彩,也听不到半点雷声。描绘诗句所呈现的画面,即用自己的话将诗句表述出来。注意把握这两句诗中“夜、林、星月、云气、雷”等意象。17示例一: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或烘托、虚写、联想、想象),通过写见到“溪流急”,来表现他山之雨的急和猛。示例二:写山雨,在前三句中却不着一个“雨”字,只在最后一句点出“他山落雨来”,构思巧妙,出人意料。题目要求回答诗歌写雨的独特性,这需要联想其他写雨的诗歌都有哪些特点,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等。这些诗句都是从正面写雨,而本诗前三句并未直接写雨,只在最后一句才写“他山落雨”。对比可知,这首诗是从侧面写雨。18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动乱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唤酒”“愁人”“憔悴”“多情”都有心情忧郁、惆怅的意思,再结合注释作答即可。19这两句诗借景抒情,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色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满怀希望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结尾两句是景物描写,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结合诗词下面的注释分析即可。20一个“堆”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的图景。“堆”有堆积的意思,在此表现门外青山上草木繁多。21B诗歌的意思是: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哪里会想到云是从哪里来的呢?从中体现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引导人们积极思考,并没有体现B项所述内容。22去雁本诗诗题为“秋夜山居”,可知诗歌描述的是秋夜山中的景色。首句只写了两种景物:远远传来的南飞的北雁的叫声,人们的说话声。秋季北雁南飞,所以“去雁”有明显的时令特征,不能仅答“雁”。23示例:一个“衔”字把空中一轮明月被松梢遮掩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意近即可)这道题是纯粹的语言赏析题。古人讲究篇中炼句,句中炼字。鉴赏炼字,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和内容与形式兼顾的原则,应联系全诗的主旨、情思、艺术境界,从遣词、造句、色彩、动静、修辞效果等不同方面来体会。24幽前三联描绘了清幽宁静的氛围,答案可从诗歌尾联中找到。25示例:这一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缤纷的落花和清澈的流水;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流水(花)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静(优美宜人)。感官角度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角度,结合第二联具体分析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