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08055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3)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3)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3)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漳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文期中试题第I卷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1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2孟子尽心上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由此,孟子强调()A性本善B教育的教化功能C学以至圣,致良知 D民贵君轻3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该思想属于()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4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5董仲舒说:“事应顺于名,名应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他提出的这一理论()A使民间封建迷信思想氛围更为浓厚B促使汉武帝在全国大力推行神学教育C鼓励人们遵从道家提倡的顺其自然D便于汉武帝假借“天”来巩固统治6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7东汉安帝下诏:“凡供荐新味,多非其节,或郁养强熟,或穿掘萌芽,味无所至而夭折生长,岂所以顺时育物乎!”大臣召信臣认为这反季节蔬菜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这种看法的理论基础是()A勤俭节约B天人感应C重农抑商D格物致知8史料是历史的片段的记录,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不属于史料的是()A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辞的牛骨B明朝内阁大堂旧址C史记、汉书D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的主张9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诳眩黎庶,纠合群愚,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葛洪的主张A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B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C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D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10魏晋时期,士人夫把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对“三玄”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了玄学。玄学()A是对逃避现实思想的集中反映B是理学的思想理论来源C以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巩固为背景D是儒道思想杂糅的产物11北宋尚有“河东狮子吼”,而到了南宋“妇女裹脚”“贞洁牌坊”等现象比比皆是。宋代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宋代女性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精耕细作的农业需要更多男性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观念C传统思想演变影响了社会生活D军事政策改变导致军队人员增加12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时说诠挂着儒家的招牌,其实是禅宗、道教、儒教的混合产品。”据此可知,胡适评论的是()A先秦儒学B汉代儒学C宋代理学D清代儒学13朱熹主张“天地之间,理一而已”,并强调“物格知至”,可与圣人比肩。王守仁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下列对上述两位思想家主张的解读中,正确的是()A朱熹和王守仁对古代圣人的态度相左B王守仁的心学是对朱熹理学体系的补充C朱熹和王守仁都把儒家学说提升到“天理”高度D朱熹重“物格”王守仁重“求心”都忽视“知行合一”14“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段话意在强调()A知行合一B致良知C格物致知D心外无物15“理学家虽然以政治主体的共治者自待,但毕竟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摘自余英时著朱熹的历史世界)作者在此强调的是宋明理学()A维护专制统治的本质B确立三纲五常的地位C突出格物致知的目的D弘扬儒家思想的精神16有学者认为:“宋代科举官僚们希望自己的上司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临下界的君主,而是一个与自己具有相同的人间本性、服从相同的伦理规范、遵守相同的行为准则的君主”。与材料中信息不符的是()A使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B目的是维护儒学的统治地位C儒学在宋代有了新发展D希望对君主有道德上的约束17黄宗羲“藏天下于天下”的思想与王夫之“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的思想如出一辙。二者实质上都()A反对君主制度B抨击君主专制C主张人人平等D继承传统儒学18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顾炎武这一主张()A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B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C彻底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权威D促进了早期启蒙思想产生19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因与功名进取无关而长期失传;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后,明神宗只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数字,就把它束之高阁。这反映了()A传统科技轻视科技理论探讨B明代科技重视实际经验总结C重政轻技观念束缚科技传播D科技传播没有形成市场机制20对下图数据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统一是推动科技发明的决定因素B鸦片战争使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潮流C世界其他国家科技从落后到赶超中国D科技发明升降取决于中西方关系变化21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救治病人时要心境平和,对病人要心怀慈悲,无论病人贫穷贵贱,都要一视同仁。这一言论()A以法律形式明确医师职责B有助于培养医师的责任心C表明唐代的医学发展迅速D体现了孙思邈高超的医术22京剧的前身徽剧,原以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等,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80大寿,徽班进京演出,后留在北京民间,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发展为今天的国剧。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以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A博采众长,兼收并蓄B文武兼修,角色齐全C贴近生活,联系百姓D政策鼓励,题材广泛23图1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A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B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C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D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24下列对中外历史人物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选项 观点 理解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此学说奠定了中国民主思想的基础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是基督教统治下人类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 “认识你自己” 该思想成为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源头 D “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 该学派主张人人平等,要求废除奴隶制度 25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而不在于生存”;“凡善于考虑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以通过行动取得最有益与人类的东西”。这反映出他()A思想中有进化论的成分B思想中包含有理性的内容C注意到对自然界的探讨D比较看重教育的现实作用26“1317世纪,意大利美第奇家族(著名富有家族)同一些伟大贵族家族一起推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诞生。他们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艺术赞助人。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都与之密不可分。这些有才华艺术家在其家族资助和庇护下,创造了大量的传世杰作。”结合所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美第奇家族是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B富有家族资助是文艺复兴兴起的因素之一C艺术家创作突出个性,充满浪漫主义风格D意大利文化艺术发展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27薄伽丘认为,即便是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十日谈中也有不少故事叙述了很多出身微贱的人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这些都反映出()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奋斗B人文主义者鼓动推翻君主制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D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28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2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著作社会契约论中谈及民主制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一种神明的人民,他们便可以用民主制来治理。但那样一种十全十美的政府是不适于人类的。”他认为()A真正的民主制从来就不曾有过,而且永远也不会有B人类能够建立一种十全十美的政府C政府应该用民主制来治理人类D遵循社会契约精神的政府是十全十美的政府3017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空前的中国文化热。很多启蒙思想家讴歌和赞美中国的体制、文官制度和伦理道德等,他们“借孔子和儒家思想之力,冲破了桎梏他们自己的神权以及王权,因而进人了现代社会”。这种现象表明()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B中国文化在启蒙运动中起过积极作用C儒家学说与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D中国文化蕴含自由平等与理性的特质31“康德对自由的认识是,一方面它不是在(外在的)经验中,另一方面它又不是随意知。”在这里可以看出,康德认为“自由”的实现应当()A建立严密的法制B贯彻公认的法则C维护多数人利益D具有严格的自律32列宁评价近代某位科学家时说:“(他)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他评价的应是()A英国科学家胡克B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C英国科学家达尔文D英国科学家牛顿33史学家陈旭麓说:“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意在说明A只有“中体西用”,才能解决内忧外患B“中体西用”可以为西学的传入创造条件C“中体西用”消除了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歧D国人已经普遍地接受了“中体西用”的思想34康有为说:“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伴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二更时分)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康有为此说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B论证变法的权威性C推翻满清贵族统治 D增强国民民主意识35“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由此可见,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A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B假托先贤外衣,铲除封建统治基础C抨击顽固势力,采用西方先进技术D借助儒家思想,推行资产阶级改革36钱玄同的文章号召说:“青年啊,如果你还想在二十世纪做个人,你还想中国在二十世纪算个国,那么,赶紧鼓起你的勇气,奋发你的毅力,剿灭这种最野蛮的邪教和这般兴妖作怪胡说八道的妖魔!”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37新文化思想家们认为,只有人性、思想的解放,中华民族的振兴与现化化才有希望。在这一理念下,一切旧的思想、道德、文学、风俗习惯、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都受到了极大批判。这表明,新文化运动()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B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开辟了道路C冲击了正统思想的地位D意在创造一种崭新的思想文化38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社会逐渐呈现出两极化趋向。正是这样一种看似歧异的矛盾格局,孕育和催生了1924年至1927年的国民革命。这里说的“两极化趋势”指的是()A军阔割据混战和文化异彩纷呈B政治不断民主和经济发展迅速C国家实力强大与对外交往扩大D民众权利扩大和社会生活进步39在相对论创立之初,反对之声不绝于耳,爱因斯坦也因此遭受过无数的责难与屈辱。这主要是因为相对论()A创立者声名不显B超越多数人认知C没有形成系统性D与经典力学相悖40孙中山1924年演讲时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不过办法各有不同。”这里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同之处在于()A都能体现对资本主义的反思B都主张彻底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C都提倡革命后土地完全公有D都解决了夺取和建立政权的问题4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下毛泽东的著作和内容不相符合的是() 著作 内容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强调了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探索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新民主主义论 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D 论十大关系 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42英国作家迪克威尔逊在其著作毛泽东中写道:“遵义会议的一些与会者之所以会考虑在非常时期转向毛,希望毛出来领导,是有实际原因的。此时他们已深入中国内地,在那里,以前那些受外国训练和只有城市经验的领导人是不适应的。他们需要一个来自人民之中的人,一个天才的农民领袖来领导。”这表明作者认为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A在中共高层形成共识B成为唯一被接受的理论C适应了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D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矛盾43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一时期()A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逐渐探索出来B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特点C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D明确提出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441992年2月5日,美国全国公共电台早间新闻在邓小平从封闭中重新出现的报道中指出:“邓小平的再次露面和及其支持改革的承诺让一些分析家非常疑惑, 这让我们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中国是怎么回事”。让美国人“摸不着头脑”源于邓小平()A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B对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科学论述C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D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45邓小平在1979年11月的一次谈话中谈到,“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是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这说明A我国已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确立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已解决D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是发展生产力461993年初,美国哈佛大学裴宜理教授在中国1992一文中指出:“1989年北京风波后,如果有人对中国领导人对改革开放的态度有所怀疑,这种怀疑在1992年烟消云散了。”“怀疑烟消云散”是因为()A南方谈话坚定了改革的信心B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4720世纪50年代,涌现出一大批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长篇小说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散文方面有杨朔、刘白羽、秦牧等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诗歌方面有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日子等。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B扫盲教育的实施C“双百”方针的提出D国民经济得到发展481957年,有人写了体现家庭生活的我的丈夫,被人批评为黄色文章,对此,中共中央表示:这篇文章也未必就是黄色的。天天上甘岭,没有我的丈夫怎么办?这里中共中央的主张是()A在政治问题上可以自由谈论B在文艺创作上不应限制过多C艺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D要制定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划49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应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的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这表明()A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B“大跃进”扩展到教育领域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D普及高等教育成为发展核心50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进行调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学及人文学科,大量增设了工科专业;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20世纪90年代先后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211工程”“985工程”计划;2016年教育部又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20世纪50年代的高校改革主要是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B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为了应对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C政治因素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起主导作用D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人才是贯彻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第II卷5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分)材料一 孔子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他主张“时变”,应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时偕行”。孔子家语五帝德载:“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提及应对自然的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迭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程嘉宏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材料二 苏格拉底的信息永远被人们用来尽可能地派各种各样的用场。尽管那些审判者想强迫他无言,这个在雅典响起已有2300年的声音从未沉寂过。 克西季苏格拉底的新申辩 材料三 有人说:孔子是东方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西方的孔子,作为代表性的先哲,都是一种文化符号。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对当代社会仍具指导意义的思想。(3分) (2) 材料二提到“苏格拉底的信息”被人们“派各种各样的用场”,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4分) (3)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作为代表性的先哲,都是一种文化符号”这句话的看法。(6分)5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士人希望统治者貫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 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 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 摘编自张踢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材料二 对道德重建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提出了“德贵曰新”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在释“革”等文中又提出了“新道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大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新民德”的立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号召冲决“三纲五常”妁网罗,成为近代史上首位激烈挑战传统道德的思想家,又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革命派也提出了“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 摘编自命祖华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及其原因,(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