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应县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月考六试题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05538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应县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月考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西省应县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月考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西省应县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月考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应县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月考六)试题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分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的团结及内部的稳定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2.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3.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可能是()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4.余秋雨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主张远征,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中华文明不主张远征的原因不包括( )A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B传统文化的影响C中央集权的形成D封闭的大陆环境5.唐朝政论家柳宗元在评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时指出:“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这里对“公”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B.改世禄世卿制为选贤任能制C.制定了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D.首创自下而上的人才荐举制度6.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7.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B皇权的独尊C等级的森严D文化专制的扩展8.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9.提高皇帝身边近臣的权力来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的一种方式。以下机构的设置能体现这种方式的是()A.枢密院、中书省、军机处 B.中朝、内阁、军机处C.中书门下、枢密院、内阁 D.中朝、三司、尚书省10.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11.针对皇帝频繁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12.下列选项中,通过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A.西汉设置刺史 B.西汉设中外朝制度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D.清朝设军机处13.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极力维护宗法制C.主张废除分封制 D.推崇法家思想1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15.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C.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 D.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16.下面为秦汉时期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情况表,对其理解正确的是()朝代县制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层级秦郡县制郡县二级制汉西汉和东汉前期:郡县东汉末期:州郡县二级制三级制A.汉承秦制保持了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B.郡县制是秦朝开创的一项重要制度C.两汉统治者直接沿袭秦朝的郡县制 D.东汉的地方管理体制发生了本质变化17.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君主专制的加强C.地方实权的扩大 D.中央消除了地方的威胁18.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 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19.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20.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21.“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 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 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22.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23.有文献记载:九品中正制之设“盖以论官吏优劣,非为士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尤有乡论余风”。这表明九品中正制()A.以官吏实绩对官吏进行优劣评定 B.曾经被世族门阀所控制C.遭到了当时很多人的反对 D.一度以德才为主要依据,不注重家世门第24.“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直接原因是因为明代()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25.西方人曾将“军机处”翻译为“Office of Military Secrets”(军事机密办公室),该译法最能反映出军机处的()A.由来 B.职能 C.特点 D.性质26.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如下表,下列吻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律与特点的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州、县加强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重要原因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上稳下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存在矛盾与困局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A. B. C. D.27.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28.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29.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30.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戊戌变法后,康有为 “八年于外,列国周游熟考中外之故,明辨欧华之风,鉴观得失之由,讲求变革之事”。录得其心得如下:材料一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而为人所弱,或分乱久矣。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英国之政,是自然积化,非仿效而得。病症不同,不能用一方。材料二凡万国政俗之初更,志士学人阅历必浅,既寡书传,又未亲游,但愤于积弊,耻于国弱,发愤太过,张脉怒兴,故未及深思,轻为举发。故皆先行破坏而后徐图建设之功。忧虑强邻四逼,不能容我从容图治也破坏甚易,建设甚难,大火随风不知所底,其不至亡国者幸耳。材料三欧美新世界,固非一人之功,然华忒(瓦特)之力,实可谓八九分也。电尤物质之至精新者,精于电者尤强。科学实为救国之第一事,宁百事不办,此必不可缺者也。今为物质之世界,精于物质者强。方今新世界之争胜,非以其哲学也,以其物质也。物质大盛者强,物质不强者弱,故我国之专门工学尤要矣。材料四物质学者在理财,理财之本,又在官制,官制之本,在人民自治。此为今日救中国第一政。上述材料均选自康有为遗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康有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三、四,康有为反思后提出了哪些救国的新主张?(6分)32.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17.2%24.5%46.1%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材料四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摘自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3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所反映的古代政治发展趋势。(6分)(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4分)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地方督抚以平乱起家,较早接触到西方文明,对内外局势有更深刻的感悟,有更强烈的危机意识与变局思想。认识到自强求富及引进西器、设局制造的必要性,地方督抚开始实现思想行为观念上的现代化转变。当传统体制需要变通而中央体制不愿变通之际,改革先从地方做起。晚清督抚势力的兴起,打破了清政府的传统政局,政治权力由中央向地方转移,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李绮晚清督抚势力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分别说明他们持这种看法的原因。(8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地方督抚势力崛起的影响。(4分)高二月考六历史答案2016.31C 2B 3B 4C 5B 6D 7B 8B 9B 解析枢密院、中书省是元朝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掌握实权,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汉武帝重用身边的近臣组成“中朝”参与政事,以削弱相权;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强化了皇权;雍正年间设军机处,以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故B项正确。中书门下、枢密院是宋朝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掌握实权,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尚书省是唐朝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掌握实权,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10. C11. C12 B解析刺史主要是监察地方高官和王侯的监察机构,与宰相制度变革无关,故A项错误;汉代通过尚书、郎等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的现象来间接变革宰相制度,三公九卿成为外朝,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通过分割丞相权力来加强君权,故C项错误;丞相制度在明朝被废除,军机处不存在变革丞相权力的说法,故D项错误。13 B 解析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没有体现出“挟持天子以令诸侯”,故A项错误;“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的目的在于维护正妻和嫡长子的地位,极力维护宗法制,故B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材料与分封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14C 解析“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信息,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是实行人治,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C项正确;西周时代并不是君主专制,秦代也不是君民共治,故D项错误。15 C 解析秦以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而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A项错误;秦以前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故B项错误;先秦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16 A 解析从材料表格中汉朝地方实行“州郡县”以及秦朝“郡县”比较,说明汉承秦制,故A项正确;秦以前就有郡县制,故B项错误;“直接沿袭秦朝的郡县制”说法不符合题干表格中信息,故C项错误;东汉的地方管理体制在郡县基础上增加州,并没有本质变化,故D项错误。17 A 解析秦代郡县长官权力较大,而宋代地方事权分化,权力削弱,中央集权得以强化,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主要是处理中央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与地方行政区划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地方事权分化,表明地方实权削弱,故C项错误;地方分权的威胁仍然存在,故D项错误。18 B 解析地方“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武将拥兵自重现象已经改变,故A项错误;“名若不正”,“任若不久”,“三岁一易”,中央扼制了地方官专权的野心和地方势力的抬头,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西北边患的威胁,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地方事权分割,但没有反映出冗官现象严重,故D项错误。19 B 解析解读题意,在地方设立行省,维持复杂的局势,大量任命官员,使行省有诸侯的形制却没有诸侯的权力,故B项正确;题中没有涉及选官,故A项错误;行省不局限于边疆,钳制边疆地区片面,故C项错误;题中没有涉及减少财政内容,故D项错误。20 A 解析隋唐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草拟、审议和执行,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三省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决策失误,故选A项。21 C 解析首先判断,材料提及的制度是宋代的二府三司制,然后依据所学知识,这种中枢权力机构设置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最后由材料得出,它的设置使得“财已匮”“民已困”却仍旧“不已”,由此得出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22 B 解析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由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故B项正确;C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权制衡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23 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九品中正制设立之初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并非专为世家大族设置,并非只重门第,而且对于人才的挑选标准,仍有不少是承袭察举制度的方式,也就是须要依据乡里的清议来评断,所以说是乡论余风,故D项正确。24 B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官员晋升相对容易,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信息可知,明朝初年对中枢机构的设置进行调整,即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大事,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举选拔趋向严格,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25 A 解析材料中“军事机密办公室”与军机处最初是处理西北军务史实相符,故A项正确;军机处职能是长传下达,故B项错误;军机处特点是“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和决策封闭”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军机处属于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办事机构,故D项错误。26 D27 C材料信息“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错误于“产生的前提”;D项“专制制度的基础”是小农经济。28 A 29 B 30 A二、非选择题31.【答案】(1)不顾国情照搬西方政体;低估改革的困难,盲目乐观缺乏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急功近利,急乎求成。(4分。每点1分,)(2)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实行公民自治。(6分。每点2分。)32.【答案】(1)内容: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3分)原因:察举制存在明显弊端,如举荐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以道德品质为主要依据,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2分)(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逐步放宽录取标准。(3分)(3)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6分)(4)原则:尊重和敬畏历史;对古代选官制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4分)33.【答案】(1)朱元璋:看法:丞相制度导致政治混乱。原因:因为他认为容易出现丞相专权,威胁君主专制权力。黄宗羲:看法:明朝废除丞相导致政治的黑暗。原因:因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废除丞相不利于制约君主权力。(2) 促进了洋务运动和近代工业的兴起;削弱了专制集权统治,促进了政治和社会变革。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