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参考题.pdf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3002109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9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社会主义》参考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科学社会主义》参考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科学社会主义》参考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一 简答 1、 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体系在整个马克思体系处于核心地位? 马克思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组成。 从关系角度看,哲学是热点,政治经济学是中介,科学社会主义是终结。科学社会主义体系在整个马克思体系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 (1)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它是关系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成败的根本问题,是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革命斗争的有 力武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动指南。 (2)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马 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政治经济学发现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而科学社会主义则为无产 阶级指出推翻资本主义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条件,这是研究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最终目的。 (3)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旗帜。无产阶级的事业必须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制 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2、 社会主义国家多次出现空想理论或出现干扰的原因? (1)社会根源: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历史根源:各个民族传统中乌托邦文化的影响 (3)理论根源:教条主义对待前人论断 (4)认识论根源:夸大主观能动作用 3、 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答题思路:理论性+现实性+现实启示)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 (1)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2)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3)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1)基本坚持的是唯心史观,没有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的必然性 (2)同情无产阶级但不了解这一阶级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和伟大力 量 (3)没有找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主张以和平示范和宣传 教育来建立社会主义(三)空想社会主义的分析 (1)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不成熟的理论,但本身却是深刻的 (3)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者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 4、 马恩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材料题) 马恩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 (1)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的 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2)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制度 (3)无产阶级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 (4)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被 压迫民族和人民团结合作 (5)坚持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领导 下,联合广大人民群众夺取政权,争得民主才能实现社会主义 (6)通过各种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统治代替资产阶级统治 (7)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逐步改造和消灭私有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达到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 最终建成共产主义的目的 5、 于相对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大峡谷? (一)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的预想是共同发生论,即在几个主要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晚年,马克思对他早期的研究成果做了修定和界定:他认为社会发展是多样的,不应局限于一种发展模式,在相 对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和社会主义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 论,承认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实现社会主义? (三)相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需具备以下条件: 俄国革命与西欧革命的胜利结合;生产力充分发展,即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 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成果)。 6、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改革开放之前的毛泽东第一代) (1)中国在1 9 5 3年开始的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基本上照搬苏联模式,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积 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发现了一些前苏联模式的弊端。1 9 5 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将全面铺开,客观上提出了工 作重心转移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要求。 (2)从1 9 5 6年开始,毛泽东正式提出了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 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任务,形成了以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为代表的一批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积极成 果,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提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技术革命上来的思想,探索了中国式 的工业化道路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3)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需要长 期探索的历史性课题,特别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如何规划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我们党一度在这两大 问题上发生严重失误,使探索过程出现严重挫折。 刘少奇: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 周恩来: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陈 云: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 邓小平: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 朱德:注意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 邓子恢:农业中实行生产责任制,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7、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然性 当代社会主义面临如下的挑战:(一)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2 0世纪后半期,发生了以电子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二)当代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的挑战 (1)自觉调整了生产关系 (2)实行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3)经济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计划化 (4)社会阶级关系出现了新变化. (5)国家内部政治趋向民主化. (三)两种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挑战 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态势,其国内外矛盾有 新的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战略关系从全面对立和对抗,进入一个既有矛盾斗争又有借鉴合作的长期共存的新阶段。 面对这些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进行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经常变化和改革是社 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特征。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够对进行调整,适应这些挑战。 8、 苏联共产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探索 (一)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实践1 . 列宁认识到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强调现在一切都 在于实践和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十月革命前后,列宁提出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建立国家生产、国家分配制度,内战爆发后实施战 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 (1)实行粮食垄断专卖制和余粮收集制? (2)实行全面国有化 ? (3)禁止自由贸易,消费品实行配给制? (4)强制性的义务劳动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的认识? (1)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 ? (2)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3)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的终结,并试图尽快消灭商品货币关系 ? (4)非政治国家的存在2 . 战后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它萌芽于1 9 2 1年春天的粮食税计划;形成 于1 9 2 1年秋天提出的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 逐渐地掌握它们;1 9 2 2年春天国有企业改行商业原则是它的进一步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 (2)允许一定程度的自由贸易? (3)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 (4)在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奖金制? (5)充分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经济 *新经济政策时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1)加深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艰巨性的认识 ? (2)社会主义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3)认识到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性 ? (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5)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 ? (6)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7)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事业 (二)苏联党内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分歧和争论 列宁病重期间和去世以后,俄国共产党内就发展战略和如何对待粮 食收购危机发生了争论。1 .斯大林-托洛斯基 ?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 如何对待私有经济的发展; 以怎样的速度进行工业建设,如何筹措工业化资金2 .斯大林-布哈林 ?发展重工业-注意综合平衡; 农业全盘集体化-在个体经济增长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社会化; 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阶级矛盾逐步缩小和最后消亡3 .苏联党内争论的结果 ? 第一,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偏离新经济政策的道路,为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准备了政治条件 ? 第二,助长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左倾,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只有一种模式 ? 第三,破坏了党内正常的民主政治生活? 第四,在党内形成了斯大林的个人集权制,并且使个人崇拜可是盛行 (三)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斯大林实施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推行了全盘 集体化,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结束了新经济政策,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 1 .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区分国内阶级关系和国际制度关系、区分社会主义一国建 成和最终胜利概念条件和任务: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前途和方向: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 2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 社会主义工业化:快速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内部积累工业化资金 农业集体化(自上而下革命论、空地论) 3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阶级斗争尖锐化趋势、无产阶级专政的职能、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9、 斯大林模式 二、材料: 改革开放3 0年来,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政治、 文化、科技、教育等体制不断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 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取得这些巨大的成就,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最为关键的是,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 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四个坚定不移) (1)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应对前进道路上 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解放思想,破除两 个凡是的框框,才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2)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 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 力发展的要求。只有坚持改革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才能解决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问题。 同时,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闭关自守,就会失去利用世界资源的机会。 3 0年来,正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才取得了巨大成就。 (3)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从其本 质上来说应该是科学发展,即又好又快发展。 而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解决 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 0 2 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 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 实现改革开放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统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应该也必须为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做出正面的贡献。在 这项伟大然而也是艰巨的事业上,我们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可遵循。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我们能够将这一全新事业置于时间与空间的整体联系 中,把握住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全面的、整体的和长远的发展思维。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进行改 革开放,以改革开放的鲜活实践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丰富和创新。 在经济基础领域,必须对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一方面有效利用,另一方 面同时进行限制和改造,抑制资本主义的消极因素,把产业资本的生产活动逐步转化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而生产,防止社会生活领域的全 面市场化。这就需要赋予人民群众拥有掌握生产过程和决定剩余产品分配的权利,即实行经济民主。 在上层建筑领域,必须协调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与经济基础多元性之间的矛盾,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对社会经济关系的统领,从而保障国 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方向。这就需要加强政治上的人民民主权利,扩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各项公共事务管理和决策的范围和程度。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要使改革开放的成果为劳动大众所共享,而且要使劳动大众成为改革开放过程的主导力量,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转 化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度认同,从而实现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统一。 三、论述:2 5 21、 苏联模式危机 分析思路:1、产生背景;2、特征;3、作用(短期 长期);4、评价。 (一) 产生背景 列宁病重期间和去世以后,俄国共产党内就发展战略和如何对待粮 食收购危机发生了争论。斯大林实施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推行了全盘集体化,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结束 了新经济政策,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二)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高度集权 1 .经济-高度集中? 第一,在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 第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第三,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 经济2 .政治上-过度集权 ? 第一,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第二,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 ? 第三,国家结构形式上,联盟中央拥有绝对权力? 第四,不断强化无产阶级专政的职能,国家安全机关凌驾于一切组织 之上3 .文化上-高度集中 ? 第一,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 第二,学术上的是非标准,由领袖言论决定 ? 第三,舆论高度一律? 第四,大搞个人崇拜 (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功绩 ?第一,斯大林模式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实践形式 第二,斯大林模式为人类社会塑造了新型现代化途径 1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工业成就 2文化科学技术水平获得了较大提高 3为落后国家树立了赶超战略的新兴现代化的途径 第三,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战备模式、 1为备战创造了绝对必要的物资条件 2形成了稳定的政治局势 3能够有效地调动全国力量组织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2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局限 ? 第一,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 调。? 第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窒息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活 力。? 第四,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文化管理体制,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 制建设。(四)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国际影响 (1)苏联模式在二战后作为规律推广; (2)战后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3)对资本主义制度及政治格局的影响。 6 . 浅析苏东剧变与苏联模式的关系。 苏东剧变与苏联模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它充分表现在:经济上: 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发展战略,否定和抵制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 制,实行立法权与行政权统一的苏维埃形式,苏共独掌政权且是唯一政党;文化上:高度集中的领导意识形态的文化。 苏联模式是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但是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思想中存在着一些不足,表现在:对建成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不尊重经济发展的特征,忽视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丑化了无产阶级专政。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自然成为其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和照搬的典范。1 9 4 5 -1 9 4 8年东欧经历了一个短时期的过渡后,自上而 下的照搬了苏联模式,但由于东欧大多数国家在二战前的资本主义发展比十月革命前的俄国要高得多,这些国家的社会政治传统和民族特色同 苏联也有很大差异,所以教条地照搬了苏联模式遇到东欧国家党内外人士的反对和抵制。 但苏联以为自己的经验就是普遍规律,把苏联党与其它党看成是领导与被领导的附属关系,东欧国家一次次掀起改革苏联模式的浪潮均 受到苏联的干涉与镇压。 虽然苏联模式在苏联社会政权巩固和建设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 但在东欧的强制推行却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后果。严重地损害了东欧国家的主权和独立;激化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削弱了社会主 义阵营的凝聚力;苏联的霸权主义行径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阻碍了东欧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发展。 东欧各国对于苏联模式在本国的改革受到苏联的镇压,一次次的失败最终激化了东欧各国的社会矛盾: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 高不快,政治生活腐败、民主生活不正常、正常建设不完善、等等,加上西方国家的乘虚而入,终于导致了苏东的剧变。 苏东剧变的内部原因:经济发展速度减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是导致苏东剧变的带有普遍性的根本原因;政治生活中的 腐败现象及人民民主程度不高是导致剧变的重要原因;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泛滥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演变的主要的、甚至是决 定性的因素;苏东国家共产党对反对派的无原则是剧变的直接诱因。 苏东剧变的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直接诱发了苏东的剧变;戈尔巴乔夫直接或间接地干预、对东欧的演变起了推波助澜的 作用。 2 .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总体评价。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是高度集权: 经济上: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 略;否认抵制商品经济 政治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苏共独掌政权成为唯一政党; 文化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在:有些方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消灭了剥 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工农当家作主; 有些方面,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和集体,创建 了苏维埃政权形式,社会主义要保留无产阶级专政; 有些方面,教条式地照搬科学社会主义的条件:急于排斥商品货 币和市场,实行计划经济,规定全民所有制等于国有,计划等于指令性计划; 有些方面,又背离、扭曲科学社会主义:在自然、半自然经济下,用行政手段强制实现农业集体化,平均主义严重,个人集权,指定 接班人,以党代政、人治、官僚主义的特权,文化专制主义,教条主义,对外开放关系、大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对外扩张。 苏联社会主义是:够格不够好,甚至有严重的弊病的渗透、一些军事封建因素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 义模式,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弊病,有教条主义的倾向和不科学的因素,带有当时特殊历史条件的痕迹,但是其主流、基本方面是坚持了马克思 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在实践中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 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