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类学史复习题.pdf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994983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10.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人类学史复习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西方人类学史复习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西方人类学史复习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人类学史名词解释1亲属称谓: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最早对亲属称谓进行分类研究,他把所有的亲属称谓分为描述式和类分式两种,认为类分式是描述式演变而来。通过对亲属称谓的研究,认为人类的婚姻家庭经过从原始乱婚到一夫一妻制的过程,即从血缘家庭、普那露亚家庭、对偶家庭、父系家长制家庭到一夫一妻制。类分式亲属称谓:特点:重视群体关系而不计及个人的亲属关系,无论直系或旁系亲属,只要辈份相同,除性别外,一般使用同一称谓,因此称谓极简单。所谓“类分式”,就是指对亲属称呼不进行逐个区别,而是分为若干类别;不论被称呼的人与“自身”的亲疏关系如何,凡属同一类别的人即以同一亲疏称谓笼统称之。例如,我的亲兄弟与我父亲的兄弟之子,均称为“我的兄弟”,我的亲姐妹与我母亲的姐妹之女均称为“我 的姐妹”。2叙述式亲属称谓:特点:直系与旁系的亲属各使用不同的称谓,以示区别。“说明式”就是对于亲属,或用基本亲属称谓来说明,获将这些基本称谓结合起来加以说明,使每一个与“自身”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谓各不相同。例如,我的兄弟、父之兄弟、父之兄弟之子等的称谓各不相同。3集体观念:涂尔干常用的概念之一:一个社会中成员所有的共同信仰和情感,有别于个人观念。集体观念不是从个人的生活经验中吸取的,而是通过社会环境,即教育、社会舆论、习俗、灌输到人的意识之中来的。4文化唯物主义:马文哈里斯所创立的研究方法 文化唯物主义认为所有的人类社会文化系统都共同由三个要素构成:基础结构(infrastructure)、结构(structure)和上层建筑(superstructure)。哈里斯称之为适应于人类社会的“普同模式”(universal pattern)。他强调基础结构为人类社会文化提供了基础,是第一位的。它对结构形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进 而,结构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研究人类社会必须由生产和再生产方式入手。他甚至认为人类学研究应该是以基础结构为中心的研究。文化唯物主义用自然和技术来解释文化,认为文化是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生活必需品而存在的系统。其理论强调生殖的或人口的压力及生态压力对社会文化系统的决定作用。这一理论认为技艺、经济因素是形成一个社会特质最基本的角色。哈里斯认为社会下层建筑研究应优先于基础建筑和上层建筑(Barfield 1997:137)。下层建筑由生产模式、人口结构以及宗教仪式构成;基础建筑是指家庭经济、政治经济;上层建筑由娱乐、美学的产品及服务构成。哈里斯的 动机是论证诸文化要素是与特定环境相适应、唯物合理的存在(Milton1997)5普遍进化论:斯图尔德把进化论称为“单线进论”,把怀待进化论称为“普遍进化论”,称自己的理论为“多线进化论” 怀特提出 对于古典进化论的修正和历史特殊论的反弹1)与古典进化论相同的地方:都同意人类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进步,全 世界各种文化都必定经历几个相同的阶段。可以讲,这种文化发展的阶段性、一致性和单纯性构成二者之所以被称为进化论的基础。不同点:怀特不像摩尔根那样以食物和生产工具作为进化的标志,而是用能源的获取来作标志。同时,他特别强调了文化发展的独立性或超有机体性,所以,他的理论被称为新进化论,后来为将他的理论与其他新进化论相区别,又被称之为普遍进化论。 6 萨摩亚人的成年:玛格丽特米德根据萨摩亚的田野研究资料,于1928年出版了萨摩亚人的成年人一书,探讨了正值青春期的萨摩亚少女的性和家庭风俗,针砭美国社会对待青少年的方式,轰动一时。在她的观察中,萨摩亚社会没有什么不良青少年,因为萨摩亚人不要求青少年服从任何清规诫律,青少年不必以反抗成规证明自己的存在。当然,由于米德自己是女性,未能亲身参与萨摩亚人只准男性参加讨论政治、宗教、经济的聚会,使她对整体社会的运作体系的了解有了很大限制。“以往我们归诸于人类本性的东西,绝大多数不过是我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文明施加于自己的各种限制的一种反应。”7机械团结:1)涂尔干 2)构建在观念、习俗、规范的同质上 3)个人身份的独立性与生计自主性成反比,例如,有机团结构建在社会分工基础上,个体独立性强,社会同质性弱 8有机团结:1)涂尔干2)构建在生计方式上的相互依赖和社会分工上,社会成员身份自主性很强,社会内部社会成员个体差异大,分化重,生计的独立性弱,生产主要是商品生产。有机团结社会分化重,团结构建在劳动分工基础上,而劳动又需要分化,社会分化又是劳动分工的前提,有机团结不需要同质性。现代社会是构建在有机团结基础上的,传统社会或部落是构建在机械团结上的。9社会事实:1)涂尔干 2)制度 习俗 观念 3)外在性:a先于个人,外在于个人,不以人的消亡而消亡。4)强制性:a有组织的形式(制度、习俗等) b无组织的形式(舆论、教育等)5)根据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现象10文化圈:1)根据文化特质分布来区分的历史-地理区域,例如稻米文化圈、骑马文化圈、放牛文化圈 2)传播学派和历史学派所用的概念,其基本假设是文化的相似性是由文化的传播和借取造成的与进化论、文化生态学假设的分歧:人们能否各自独立地发明出相似的 文化 3)文化圈的划分旨在探讨具体文化特质的起源和传播的历史途径。例如,在一些人(格雷布内尔)看来,那些近分布在某一文化圈中心的文化特质可能是最近发明的,而那些扩散、分布在该区域边缘地带的文化特质则是古老的等等11基本人格:卡迪纳1)相似的儿童养育方;式2)相似的人格特征;基本人格是文化的基础,一个社会的秩序、凝聚力、认同感和稳定性来自具有某种基本人格的社会成员。养育儿童的方式在任何一个特定社会中,都是相当固定而去标准化的。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个别差异,但就整体而言,母亲喂奶的时间大致和邻居一样长,给婴儿喂大致相通的食物,进行类似的训练。因此,在某个特定社会里成长的儿童,会经历相同的童年期经验,他们很容易以相同的方式对这些经验加以反应,因而发展出共同的人格特质。林顿:“任何同一个社会的基本人格类型,是大部分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人格形貌,那是他们享有共同童年经验之结果” 12多线进化论:斯图尔德把进化论称为“单线进论”,把怀待进化论称为“普遍进化论”,称自己的理论为“多线进化论”。 他认为这两种进比论都太一般化和太广义,只能解释单一文化现象的进化,而不能解释备具体的田史发展顺序,不能解释广泛分布在各个地理区域、顺序上平行发展 文化结构的差异和类似。因此,他提出多线进化论,试图通过对全世界各地 历史顺序来分析,论证类似的历程产生类似的结构。人类的各个文化都有着自己的发展道路,它们各自接着自己的路线发展,并没有一个人类社会统一的发展路线,多线进化沦的任务是说明种种不同社会结构之不同发展路线的因果关系。由于他特别强调文化和环境之间适应关系的重要性,因此被公认为文化生态学的创始人。在斯图尔特看来,文化与其生态环境是不可分离的,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而相异的生态环境则造就了与之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的差别。由于世界上多种生态环境,所以由此形成了世界多种文化形态及其进化道路,他认为:一定的基本的文化类型在相似的条件下,可以沿着相似的道路发展,然而这种在人类所有群体中,按照同样的顺序出现的具体文化是很少的。13日常生活的不可测量性:强调人们行为的主体性、主观性;人类学家描述的社会制度、规则和真实生活总是有差距的,因为人是有能动性的,可以玩弄、破坏、违反制度; 14残余法:1)泰勒等人 2)现实一些看上去荒诞、无足轻重的习俗、信仰、文化在过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他们是原始文化的进化的残余 3)通过对这些残余的分析,我们能够确认文化的进化15万物有灵论:1)泰勒 2)宗教起源于人们对梦、死亡的解释 3)心理、认知的解释16普拉路亚婚:1)摩尔根 2)“普纳路亚” 夏威夷语 “亲密的伙伴”3)族外群婚17血缘婚:摩尔根在其代表作古代社会中论述了这种婚姻制度:原始社会中同一原始群体内同辈男女间的集团婚。血缘婚限于在同行辈(如兄弟姐妹)间互为夫妻,排除不同行辈(如父与女、母与子、祖父与孙女、祖母与孙子)间的性关系18群婚:原始社会中一定范围的一群男子与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的婚姻形式。它是人类社会 最早的婚姻家庭形态,其本质特征在于两性关系受到一定范围的血缘关系的限制或排斥。按照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提出的婚姻家庭进化模式,婚姻制具体可以划分为血缘群婚制和亚血缘群婚制度两个阶段19文化整体论:20原始思维:列维-布吕尔的著作,他认为:原始思维是受集体观念所支配的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是一种前逻辑思维,可以不遵循同一律的思维,允许互渗律(A可同时是B,印第安人的祖先可以同时是人和乌鸦)他接受涂尔干的思想,认为集体观念不是来自生活经验而是先验的。他认为个体观念需要遵循逻辑思维,反对用逻辑思维解释集体观念。他认为原始思维和我们思维之间不是生物学和心理学的不同,而是社会的不同,因而不是思维形式不同,而是思维模式的不同,那些思想模式由社会的事实所决定,是普通的、传统的、强制的。 原始人的思维是前逻辑思维,本质上不同于文明人的思维,后者能够进行抽象、概括和分类。原始民族的“智力活动是神秘的。21参与观察:1)马林洛夫斯基提出的田野调查方法的理论 日常生活的不可计量性;强调人们行为的主体性、主观性;人类学家描述的社会制度、规则和真实生活总是有差距的,因 为人是有能动性的,可以玩弄、破坏、违反制度;2)参与:人类学家应参与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去,特别是仪式中去,忘记自己是人类学家,体验当地的生活仪式对当地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2)自己不是当地人而是人类学家,不仅要参与还要观察;理由:当地人说的和做的可能不一样,要通过观察验证真伪;3)只观察便带着本文化的偏见,有误读,通过参与来纠正;4)二者相互补充,意味着人类学者长期的田野观察自此开始。22库拉圈:1)流行在特洛布里恩德岛,马林洛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书中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库拉的核心是贝壳臂镯和贝片项圈的交换。而与这种交换同时,还伴随着其它礼物的交换以及物品的贸易。2)通过礼物的交换构建社会关系;日常生活急需品的实物交换;3)岛上的物质、经济生产交换是和礼物、仪式的交换合并在一起的,经济是和道德、友谊连接在一起的;莫斯“全面给予”库拉的概念是马林诺夫斯基根据在澳洲的田野研究材料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西太平洋的航海商(又译南海舡人)(Argonauts of theWestern Pacific)这部人类学 细致的田野工作的开创性著作中,他讲述了一种名为库拉圈的交换仪式在当地人的经济生活中的意义。库拉就是一种诸部落间广泛交换 的形式。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有这两种物品不断地朝着相反的方向进行。其一是红色贝壳做的叫做索巫拉伐(soulava)的长项链,它不断地朝着顺时针的方 向移动。另一种白色贝壳做成叫做姆瓦利(mwali)的臂镯,则朝着相反的方向移动。这两种东西各朝各的方向行进,途中彼此相遇时,常被拿来交换。库拉宝 物的每次移动,每次交易的各个细节,都受到一套传统规则和习俗的规制而遵行固定的方式,有些库拉行事还伴随着精致的巫术仪式和公共仪礼。而库拉交易的基本 规则有这样几点:首先,两个人一旦进入库拉,就永远在库拉中。第二,没有哪个人能够长期保有哪件东西。第三,个人因拥有宝物而产生的名望,才是他们的价值 之源。第四,人们拥有的目的在于付出。第五,身份越高的人,义务也越大。最后,权势的主要表征就是富有,而富有的表征就是慷慨。库拉仪式中我们看到了一种 跟经济有关的活动,它并不是一种偷偷摸摸的、碰运气的交换,而是植根于神话之中,既有传统法律支持,又笼罩在巫术祭仪之下的。他的一切主要交易都是公开 的、仪礼性的,并且是根据一定的规则来进行的。至于这种交易的经 济机制,则基于一种特殊明确的信用制度,它蕴涵了高度的互信和商业荣誉,而伴随库拉主体的 附属性的次级交易亦然。库拉仪式隐含着一种互惠逻辑。这一逻辑的一个基本交换原则就在于,赠与礼仪性的礼物以后,时间不论长短,总要报以等值的答礼。但与 此同时,在交易的时候,双方又不能够对两样东西是否等值加以讨论,更不能够讨价还价或者是斤斤计较。而且,答礼等值与否,那是要靠给的人来决定,绝不能够 用任何的手段来加以强迫。当然如果说作为答礼的东西跟赠品不相等值,接受者便会很是失望,也很生气。但是并没有什么可以补救的方法,他既不能够强迫库拉伙 伴做什么,也不能够完全地单方面地终止交易。应该强调的是,在马林诺夫斯基的眼中,原始人并非没有财产的观念,他们对于财富的拥有与现代人一样的强烈,他 们的习俗中有这样的观念,那就是拥有即是伟人,财富即是社会等级的附属品,同时也是个人德行的象征。因而地位和责任是相匹配的,可以说地位高而责任也重, 这就是统治土人社会的最高的行为规范。23戏谑关系: 24全面承诺:25裂变原则: 简答题1简述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主要特征:1)代表人物:泰勒 摩尔根 2)人类心智的一致性决定了能创造出相似的文化,能从不同文化推向相似的进化阶段 3)文化的异同所反映的是文化所处的进化阶段的异同 4)文化的异同所反映的是文化所处的进化阶段的异同 4)文化的异同被赋予了时间含义,人类的差异被理解成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差异2简述传播学派的主要特征:1)代表人物 拉策尔 弗洛贝纽斯 格雷布雷尔 2)每一种文化都是独特的,只能被发明一次a环境的独特性 b创造发明的偶然性、独特性 3)相似的文化是由传播造成的 4)文化圈、文化的传播 2简述社会学年鉴学派的主要特征:1)代表人物:涂尔干 莫斯 2)社会合成新质,社会现象自成其类:社会虽然是由若干个个体组成的,但社会现象不能还原和约为个体的动机和意图。3)社会现象不同于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不能用生理学或心理学来解释,社会现象只能根据社会事实来解释。4)对当代起源,对于社会现象的成因的分析是一种社会结构功能分析用社会来解释社会。3简述文化心理学派(文化与人格学派)的主要特征:该学派强调文化因素与个人因素或由个人产生的心理事件存在着密切关系,重点研究的是依文化而变化的个人,如个人是如何必然受到特定社会或文化要素的影响,如何在该文化范围内构筑自己的人格等。该派认为,人类文化各有其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特征,呈现出多样性。文化模式是文化中的支配力量,是给人们的各种行为以意义,并将各种行为统合于文化整体之中的法则。文化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模式,是因为各种文化有其不同的主旋律即民族精神。人们的行为是受文化制 约的,在任何一种文化中,人们的行为都只能有一小部分得到发挥和受到重视,而其他部分则受到压抑。因此,文化研究应把重点放在探索和把握各种行动和思考方式的内在联系,即文化的整体结构上,重视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他们以人性人格与文化变迁为研究主题寻找个人人格和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尽管他们之间在理论的具体提法上有所不同如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米德的 “国民性格”卡迪纳的“基本人格”等等但他们都从人们的心理特征上来解释文化差异把文化看作是心理活动的结果认为心理决定文化决定人们的社会状况决定民族的“先进”和“落后”。并宣称落后“文化模式”的民族只有在先进“文化模式”的民族帮助下才能改变其落后“文化模式”。4简述历史特殊论的主要特征:尊重个人个性而不轻信机构权利的自由主义,要求对具体资料进行深入检验并对理论归纳持高度怀疑态度的经验主义,主张用每个社会自身标准来评价其文化和制度 的文化相对主义, 承认人类学研究的所有主题都是诸多历史力量相互作用之结果的(非决定论)折衷主义,即历史特殊论。它的精髓是以文化与个人关系为本体,以 经验论和实证论为方法,以文化相对论为原则来构建各个民族和族群的文化史。它反对进化论和传播论的思辨归纳和简单攀附比较,反对欧洲中心论和种族偏见,力 主对有限范围内的具体文化做详细精确的描述和记录。他们认为只有具体的事物才是历史的,只有历史的事物才是可靠的。他们深信科学的工 作就是观察现象和收集 资料,只要资料完备,一个个文化的整体机制就能得到显现,总之是历史特殊论。认为每个社会和每个文化都有独特经历。经历不同,社会文化的性质就不同。既然各种文化都特殊和不可通约,所以我们就不能生硬地用通则来“齐”他们。两种局限:一是长于结构批判现成理论而短于建构完善新理论;二是厚古薄今的文化史应用性较差。5简述功能学派的主要特征:1)把社会、文化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物有机体、社会生理等隐喻;2)反对臆测进化规律的和拟构历史;3)解释社会得以运转、维持的机制。功能学派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如社会制度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它们中的每一个与其他现象都互相关联互相作用都是整体 中不可分的一部分。但是马利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在学术上又不尽相同。马利诺夫斯基偏重对人类生物需要的研究拉德克利夫布朗侧重“社会结构”的研究因而後来人们习惯地把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理论称 为“结构功能论”。他们的分歧使功能学派内部分为两个不同的传统。6简述结构主义的基本特征:1)人们通过他们的感官来认知这个世界,人们看到的现象实际上具有他们赋予的特征(感官和思维方式)。人们所看到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人们主观构建的:通过切割、排列、分类、连接来为这个实际上是无序的世界建立秩序,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的秩序中深藏着人性的结构(认知和思维):两元对立。2)人们同时也模仿他们所理解的自然秩序来创造人工制品、设计仪式、书写历史,以与分割、排列自然产品的同样方式来分割、排列文化产品。把制度看做是一个人们没有意识到表象(表达)体系。3)文化与语言的相似性并不在于它制约着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文化)感知(与萨皮尔沃尔夫不同),而在于文化的某些方面(亲 属制度、神话等)也是交流的某种形式。7简述菊花与刀一书的主要论点:1)日本人的价值观念:等级观念 服从2)日本统治与服从的关系是由报恩义务构成的。报恩的义务是无限的义务,而从义务的这种无限性中产生了人身的服从关系。3)日本人在忠孝观念上与中国人不同:强调忠,对于天皇的忠是无条件的,并不以“仁”为“忠”和“孝”的前提,忠胜于孝4)日本人性格的两重性:娇惯与苟求8简述多线进化论的主要特征:9简述普遍进化论的主要特征: 10简述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的所指:人类学研究中对于文化表现的不同理解角度。主位和客位这两个术语是肯尼思派克(Kenneth Pike)在 1954年从语言学的术语音位的(phonemic)和语音的(phonetic)类推出来的。主位研究是指研究者不凭自己的主观认识,尽可能的从当地人的视角去理解文化,通过听取 当地提供情况的人即报道人所反映的当地人对事物的认识和观点进行整理和 分析的研究方法。主位研究将报道人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把他的描述和分析作为最终的判断。同时,主位研究要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有深入的了解,熟悉他们的知识 体系、分类系统,明了他们的概念、话语及意义,通过深入的参与观察,尽量像本地人那样去思考和行动。客位研究是研究者以文化外来观察者的角度来理解文化,以科学家的标准对其行为的原因和结果进行解释,用比较的和历史的观点看待民族志提供的材料。这样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要求研究者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并能够联系研究对象实际材料进行应用。主位研究在现代文化人类学中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人类学家在田野工作和民族志写作过程中都注意本位术语和观念的应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详尽的描述文化 的各个环节,克服由于观察者的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偏差,但是这种研究角度也有一些缺点,即由于当地人在自身的文化当中可能会将许多的行为和思想视为当然的 和平常的。而在客位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对所搜集的材料的解释,研究者可以认识和解释那些本土文化中生活的人们在自身文化中可能视为当然的和平常的许多的行 为和思想,缺点是不能详尽的描述文化的各个环 节,观察者会因为文化的差异、文化假设上的偏差而产生可能错误的认识论述题:1试对“经济文化类型”和“历史民族(文化)区”这对观念作一述评:2评述泰勒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评述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在基本论和研究方法上的异同:4比较、分析泰勒和涂尔干各自在宗教问题上的观点: 5试论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确立的历史条件和背景:1)新大陆的发现,殖民统治扩张开阔了西方的民族志视野 2)启蒙运动、自然法、社会契约论讨论赋予了“野蛮人”新的认知价值;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化;人类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高尚的野蛮人早期的民族学作品大多出自一些法理学家之手,通过想象他者来确立变革的合理性。3)生物进化论:人类文化的差异被理解成文化进化的差异,人类的多样性被赋予时间意义,具有了新的学术价值,通过想象他者来确定自己的优越性,解释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为什么有不同的境遇。4)知识生产的制度化:学会、刊物、大学职业化。6试论民族学史上有关人类文化相似性的争辩:7试析历史特殊主义的特点和思想渊源:1)对跨文化比较持批评态度,认为相似的文化想象可能具有不同的历史成因和过程,强调每一种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轨迹,主张通过具体的历史过程研究来解释 具体的文化。3)对古典进化论形成严厉的方法论批判,对传播论持谨慎态度,即相似的文化未必都是有传播造成。4)倾向于把文化看作是一钟精神性的整体用文化来解释文化。5)德国的历史哲学,人文-历史学关注的是个别性而不是普遍性。8试加拉德克利夫-布朗和列维施特劳斯所说的机构加以评述: 9试对文化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加以评述:10试就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关系加以评述:社会人类学:英国人类学家J.G.弗雷泽于1908年为利物浦大学开设荣誉讲座时创用的学科名称。美国称为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目前西方有把二者合并为“社会文化人类学” (Socioculturalanthropology)的趋势。社会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体系,可以从自然法则上予以说明,无需求助于过去的历史。因此,在方法上,主要是对社会制度诸如亲族、婚姻、权威、 经济、宗教、地域组织和年龄组织等进行系统的观察,从中研究某一社会制度是怎样起作用的,而不研究它是怎样产生的。但在英国本土,从20世纪50年代开 始,不少社会人类学者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忽视历史起源研究的观点.在欧洲大陆,“人类学”一词专指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民族学”一词指社会文化方面的研究。1901年美国人类学家霍姆斯在美国国立博物馆的报告中创用“文化人类学”这一专称, 旨在强调人类学中研究人类文化的部分,以区别于研究人类体质的“ 体质人类学”。初期主要以没有文字的原始民族为研究对象,20世纪30年代后开始研究当代复杂社会的文化,但在传统上仍一直以前者为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