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第二课汉代儒学.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2989235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92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心)第二课汉代儒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湖心)第二课汉代儒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湖心)第二课汉代儒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课汉代儒学,课标要求: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原因及影响;2、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统一观念的认同,重点:汉代思想的大一统。难点:分析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及影响。,整体结构感知,第一目“焚书坑儒批判”:主要讲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焚书坑儒”,儒家文化进入低潮时期。第二目“罢黜百家”:主要讲述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主流地位。第三目“太学的出现”:主要讲述儒学为统治者所接受,进而逐渐制度化、宣传化。第四目“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主要讲述随着科举制的实行,儒家思想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它的政治作用日益明显。,四目关系图示如下,“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一、秦“焚书坑儒”批判儒学受到打击,(一)背景,2、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根本),1、儒生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直接),(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三)评价,1、直接作用:“焚书坑儒”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巩固刚建立的政权,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清初)陈恭尹读秦纪,(二)经过(1)焚书:BC213,李斯建议(2)坑儒:BC212,咸阳,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西汉建立,“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西汉初年的治国思想:休养生息(黄老思想),黄老学说:修身,养生,治国,无为,“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食”汉书食货志,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兼并,豪强势大,要解决以上问题,汉武帝应该选择怎样的思想来加强统治?,汉武帝,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推恩令,打击王国势力建立内朝外朝制度实行察举制盐铁官营,发展经济打匈奴,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汉武帝:罢黜百家儒学兴起,2、目的: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1、背景:(1)大一统得到巩固;(2)专制主义政体定型;(3)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3、董仲舒及思想主张(董对儒学的改造),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君权神授”,材料二“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人合一”,材料三“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天人感应”,材料四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三纲五常”,材料五“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大一统”,材料六“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七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应该服从他,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限田、薄敛、省役。,发挥儒家仁政思想,思想主张,1、“儒学独尊”,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3、发挥儒家仁政思想,4、“三纲五常”,作用,思想统一、国家安宁,中央集权,加强君权,服从统治;爱护百姓,减轻负担,缓和矛盾,改善生活,为人处事标准,天=君,忠君,君权中央集权统一,结论:与时俱进,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统治者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知识点拔,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董仲舒阐述的儒学有哪些特点?,(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而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神秘化。,(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先秦儒学:民间学派,汉代儒学:官方学说,董仲舒阐述的儒学和先秦儒学有哪些区别?,4、汉武帝的措施,(1)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上:重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上:将定为教科书;兴办太学与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家经典,5、实质: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6、影响:积极:为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儒学独尊,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想;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有积极意义消极: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结束。扼制。),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汉神学迷信思想的长期泛滥;,6、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7、结论:与时俱进,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统治者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顾颉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禁止其他学派,而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严刑峻法为补充,兼采道家合理思想的治国模式。,三、太学的出现儒学官方化制度化,1、汉代的太学,(2)太学的特点,中央官学,儒学为主要内容,求取功名为主要目的,清议,指由古代乡里、学校对官吏的批评发展而成的社会舆论,奖褒公卿,裁量执政,评论官吏、朝政的风气为历代所继承。顾炎武日知录清议:“两汉以来,犹循此制,乡里选举,必先考其生平,一沾清议,终身不齿。”,(1)出现及发展:,2、郡国学(地方教育系统)3、太学出现的意义,三、科举制1、确立:隋唐2、特点(1)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2)考试内容是儒家经典。,3、历史影响,推动儒学发展,有利于专制统治,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一定程度提高社会文化素养,但受儒学思想的束缚加大,有利于官僚队伍扩充,政治体系的完善,导致科研技术的相对薄弱(中国近代落后西方的文化原因),(2010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D),(2010天津文综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D),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C.完善法律机制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2、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A.人定胜天B.无为而治C.君权神授D.仁政思想,C,3、(2011广东)“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C,4、(2011上海)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明天理,灭人欲,B,5、(2010浙江)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A,6、(2007广东)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A,7、(2010山东)“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B,8、(2008上海)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要人们和平相处,互利互惠。以下文字中与这一主张相近的是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D、“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