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2961291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一、 积累与运用 (共3题;共27分)1.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登上平潭君山,放眼(甲)(A眺望 B凝望),只见山腰云雾缭绕,岚气弥漫,满目青黛之色;山下阡陌纵横,树木郁郁葱葱,十里景物尽收眼底;远处海天相接,(乙)(A川流不息 B涛声如雷),zhn耳欲聋(A振 B震)。此时,你会仿佛觉得自己矗立(Azh Bch)在天地之间,不禁发出“美截平潭,壮哉君山”。(1)为文中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根据处划线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 处:_;处:_(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_;乙_(3)画线句有语病,请改正。 2. (11分)根据课文默写(有的包含作家、作品) (1)_,凭君传语报平安。 (2)杨花榆英无才思,_。 (3)_,弹琴复长啸。王维_ (4)此夜曲中闻折柳,_。_(作者)春夜洛城闻笛 (5)木兰诗中描写战地条件恶劣的诗句是_,_ 。 3. (10分)孙悟空“闹龙宫”、“闯冥府”、“闹天宫”,桀骜不驯、敢作敢当,令人钦佩。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各用一句话概括这三个故事。 二、 阅读与理解 (共6题;共90分)4. (10分)下面是朱自清悼念闻一多先生的一段话,阅读并回答问题。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八十岁,现在还不满四十八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1)“他是不甘心的!”这句话从侧面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_精神。 (2)应该如何理解“我们也是不甘心的!”这句话? 5. (12分)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小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历来被广为传颂,从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6. (9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节选自资治通鉴)【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钱行于郊衢,抚节悲欢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选自列子汤问,有删节)(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及鲁肃过寻阳_未穷青之技_(2)文中画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B .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C .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D .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4)读了【甲】【乙】两文,你认为孙权和秦青在劝说艺术上有哪些高妙之处?吕蒙和薛谭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7. (14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涂潦,泥沼雨水。畚锸,箕畚铁锹。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相与步于中庭_盖竹柏影也_轼诣武卫营_卒全其城_(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3)【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8. (3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难忘那夜的秋雨1950年深秋,我母亲到亲戚家赊了头小猪来养。大约过了不到十天,亲戚家的掌门人来到我家,对母亲说:“我是来看弟弟的,顺便来收你赊的猪崽钱。”母亲说:“现在确实没钱,等筹到钱一定给您送去。”这位掌门人没有说行还是不行。接着,她指着我家的破屋说:“我的亲戚现在住的都不错,就是你还住牛栏,这么破,这么矮,狗都跳得过去。”晚上,父亲知道了,大发脾气。好像猪崽也听懂了似的,不停地叫。父亲骂母亲没骨气,怨亲戚无情,也恨自己没用,坚决要把小猪送还人家,宁愿饿死,也不低三下四。母亲没办法,要我同她一起在小猪脖子上绑了根绳,牵着赶回亲戚家。已是凌晨二时许,秋风瑟瑟,细雨绵绵。我在前面牵着小猪,母亲在后面吆喝。快走到村西两棵大樟树旁时,想到这里曾枪毙过一个恶霸、一个反革命,那个恶霸被步枪打穿了胸脯,血肉模糊;那个反革命被手枪打碎了脑壳,脑浆迸溢。因曾亲眼目睹,感觉十分恐怖。顿时我双腿发软,走不动了,吓得哭了起来。母亲也难过地哭了,安慰我说:“不要怕,哪里有鬼?就是有鬼,也不会吓我们这样的穷人,(A)我活了四十多岁,受过人的欺侮,没有受过鬼的欺侮!”我心里好像得到了一种从来有过的安慰,又好像吃了一颗壮胆药。再往前走了约一百米,又看见村里一个被邻村杀死的人放在棺材里,并用砖垒了一个小屋,说是报了仇才能下葬。我又害怕起来,但还是硬着头皮,牵拉着小猪往前走。这家伙不停地叫,好像是为我们壮胆,为我们叫苦,抑或是抨击人情太薄。再往前,要翻过一座山,走。里多长的山路,这时雨下得更大了,身上也湿透了。走在山路上,忽然窜出一只动物,不知是狼是狗,吓得我胆战心惊。母亲说:“不要怕,你是个大孩子了,畜生不会伤害我们。”快到西北边山脚下时,看到一大片坟墓,大大小小的坟堆,好像大大小小的土馒头。母亲说:“再走一会儿就出山了,有我在,你不要怕。”我想到母亲可怜,又呜呜地哭起来。大约又过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把小猪送到亲戚家,这时天才蒙蒙亮。掌门人淡淡地说:“把猪关到栏里去,你们吃过早饭回去吧?”我们全身湿透了,像落汤鸡,一夜折腾得够呛,连水都没喝一口,肚子早饿了。但母亲只轻轻地说了句:“(B)谢谢,我们还要赶回去。”在往回走的路上,天先是阴森森的,慢慢地亮了些,秋雨袭来,身上不时打寒噤。回到家里,看到我们可怜的样子,父亲没做声 , 转过身去,不停用手抹眼泪。母亲赶紧把我的湿衣服换了下来,都是打补丁的旧上布衣服。父亲煮了一锅菜粥,桌上放了一碗咸芥菜,也没放油。父亲说:“哼,人穷盐钵里都会长蛆。”母亲对我说;“你都十多岁了,家里人多,几亩地又打不到够全年吃的粮食,你爸爸也忙不过来,不要再去读书了,好吗?”我没做声 , 放下碗,倒在床上哭。父母心软了,让步了,又说:“是同你商量,你硬要读就去读,反正我们穷。”我爬起来,饿着肚子就往学校跑,母亲把我追了回来。这天傍晚,乌云密布,秋雨扑面,可晒场上的那棵松树,还是那样刚劲,不管严冬还是酷暑,总是那么挺拔。吃晚饭时,父亲突然问:“你能读个出息来吗?今后能不能当上小学教师?”我说:“不知道,只要你们允许我读,我会努力的。”这时,母亲发现我发高烧,赶紧烧了一大碗开水,叫我全都喝下去,盖上被子把寒气逼出来。窗外秋雨仍下个不停。秋风从船板做的墙壁缝中往里面灌,冷飕飕的。看到父母骨瘦如柴,岁月和苦难在脸上刻满了忧愁,我鼻子发酸,眼前一片漆黑。再看自己皮包骨头的手,像鸡爪子,皮肤像那两棵老樟树的皮。有人说:“求人比登天难,人情比纸还薄。”这虽不是生活的全部,却也道出了世态炎凉。童年经历的人间苦难,令我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感同身受,格外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我自认为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尤其懂得知恩图报。(1)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人物语言是心灵世界的写照。请仔细品味下面的话,说说这些话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内心活动。(A)活了四十多岁,受过人的欺侮,没有受过鬼的欺侮!(B)谢谢,我们还要赶回去。(3)文章第自然段和第自然段分别写到“父亲没做声”和“我没做声”,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两处“没做声” 的原因。 (4)标题为“难忘那夜的秋雨”,“我”为什么难忘?请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9. (15分)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荷兰的历史学家研究发现,从1560年起,一些北欧年轻人就开始记录“朋友圈”了,不过鉴于17世纪的社会风俗,男孩和女孩运用“朋友圈”的目的各不相同。在当时,男孩通常会被送去欧洲著名的大学机构镀金,拜谒当时的思想巨头、学术大家,“朋友圈”对他们来说其目的是搭建人脉。如一位名叫迈克尔梵德密尔的少年在周游欧罗巴大陆的过程中,就留下了一册极为典型的“朋友圈”纸书。除了记录在各处的旅行见闻外,还包括与贵族会面的图片。这样的插图不仅博人眼球,且彰显身份。另外,他还在纸书上面形象地诠释了他对一些古老问题(比如爱情)的见解,就像我们在朋友圈上发表观点一样。女孩则往往被送去修道院消磨时间,或者去宫廷做仕女,这有助于她们将来成功打入上流社会。虽然不能像男孩那样到处去旅游,但她们也有自己的友谊书。如果说男孩版“朋友圈”填满了科学家和艺术家笔录,那么女孩版的“朋友圈”则晒晒与朋友、钦慕者的通信往来,记点圈内笑话,描绘社交事件的细节等。当然,它不会像日记那样被锁在抽屉里默默珍藏,而是要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这给当时社交圈子非常狭窄的女孩们带来了莫大的乐趣。这些装饰精美的“朋友圈”记录册和我们熟悉的微信非常相似,区别只在技术层面。“照片”是被画出来这比拍照难度大多了,各账号不是转发阅读文章,而是在留言页上写下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诗歌等。若再把视线放远一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在一千多年以前就热衷于用纸笔搜集好友、同僚的图文信息,并广为分享了。古人旅游途中喜欢在崖壁山石、亭台楼阁等地方题诗刻字,这也是发朋友圈的一种方式,既能体现自己的文化品位,又能获得许多陌生朋友点赞,是颇为风雅的一件事,许多诗词碑刻就是这么成为经典的。(1)选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A . 逻辑顺序B . 时间顺序C . 空间顺序D . 因果顺序(2)选文第段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A . 下定义B . 举例子C . 打比方D . 作诠释(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选文主要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对象介绍了朋友圈由古至今的变化过程。B . “这比拍照难度大多了”中的“这”指的是留言页上写的格言、警句、诗歌等。C . 第主要写男孩和女孩运用“朋友圈”的目的各不相同。D . 第段对上文起补充作用,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三、 写作题 (共1题;共5分)10. (5分)生命如花,离不开雨露的滋润。生活中一次倾心的交谈,一句深情的叮嘱,一个鼓励的眼神点点滴滴,都如同清纯的甘露,滋润心田。请以“我心灵的甘露”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第 10 页 共 10 页参考答案一、 积累与运用 (共3题;共27分)1-1、1-2、1-3、2-1、2-2、2-3、2-4、2-5、3-1、二、 阅读与理解 (共6题;共90分)4-1、4-2、5-1、5-2、6-1、6-2、6-3、6-4、7-1、7-2、7-3、8-1、8-2、8-3、8-4、9-1、9-2、9-3、三、 写作题 (共1题;共5分)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