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修四期末复习题.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2955525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选修四期末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选修四期末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选修四期末复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选修四期末复习题1一、选择题1、康熙帝十八年下诏说:“盛治之世,余一余三。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岁,率致流移。夫兴俭化民,食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康熙帝这一诏书的核心思想是A提倡勤俭以致富 B用积蓄应对荒歉C用礼教教化百姓 D良吏能解水旱灾2、某校高二年级将举办“杰出历史人物”图片展。小张找到“康熙大帝”像,他在康熙的主要事迹栏上写下了“少年果敢,制服权臣;当机立断,平定三藩;一鼓作气,消除割据;除恶务尽,平定叛乱”,但他觉得还不能全面展现康熙帝的功绩。你认为下列主要活动可以作为图片展补充的是A修筑长城,巩固边防 B设军机处,加强专制C抗击沙俄,走向近代 D设台湾府,促进开发3、唐代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风”主要指A羁縻府州带来民族和解之风 B北方匈奴人的风俗习惯C唐代吐蕃族的风俗习惯 D民族融合的风气4、康熙帝能派兵进入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最主要条件( ) A.康熙帝立场坚定,用人得当,决策正确 B.清政府平定三藩叛乱,政局稳定C.台湾郑氏集团的腐朽统治和分裂祖国的行径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D.清朝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社会经济较发达5、康熙帝一直被誉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但有学者提出应当重新评价他,认为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下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该学者评价思路相类似的是A. 秦王嬴政顺应潮流实现统一 B. 唐太宗奠定大唐盛世C. 明太祖废除丞相高度集权 D. 康熙帝捍卫了国家主权6、唐太宗在诫皇属中提到:“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以下选项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 )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以儒为师,大办学校C厚之以德,抚之以仁 D轻徭薄赋、戒奢从俭7、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在管子?乘马数中说:“若岁凶旱水佚(水灾),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猪)者为庸(劳力)。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灾也。”这表明他主张 ( ) A以工代赈,体恤民生 B追求华美,善用民力 C修筑宫室,祈求免灾 D重本抑末刺激生产8、以下各项中均有“中国”二字,其中指称范围与另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A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孟子滕文公上) B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礼记王制)C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国志蜀书) D凡岭南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中俄尼布楚条约)9、唐太宗曾对大臣说“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不夺其时”是唐太宗富民措施之一,其具体办法是实行A更赋制度 B均田制 C纳绢或布代役 D两税法10、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都是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都是中原王朝国力衰落的产物,但都促进了国家的统一B.都促使少数民族归属中央政权,加强对边疆的管辖C.都是在少数民族主动请求下的政治婚姻,都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D.都促使少数民族建立封建政权,都促进了边疆开发11、某历史学习小组在“少数民族风云人物系列”中选取了以下三位历史人物:松赞干布、阿保机、忽必烈。上述人物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A完成本民族统一,创建政权 B结合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 C仿效中原官制建立政治制度 D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的开发12、金城公主入藏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向唐朝皇帝上表曾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对“和同为一家”理解正确的有唐朝加强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汉藏两族的民族矛盾消失 巩固了唐蕃间的友好关系 充分表达了藏汉两族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共同愿望 A. B. C. D.13、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斗争充分说明反分裂国家斗争的艰巨性、长期性,其中历时最久的一次斗争是: A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B平定回部贵族叛乱 C平定“三藩之乱” D施琅统一台湾14、唐太宗对侍臣言道:“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的下列做法体现该言论的是( )发动玄武门之变沿用科举考试制度修订唐律 实行均田制A B C D15、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此话最有可能出于 A.秦始皇B.隋炀帝C.唐太宗D.辽太祖16、旧唐书西戎传载:“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注:翻手,形容快)自消灭。”材料中的这一次冲突发生在A汉武帝时 B光武帝时 C唐太宗时 D唐高宗时17、据新唐书地理志“羁縻州”条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唐太宗采取的措施与下列相符的是 A设北庭都护府 B设瀚海都督府 C设忽汗州都督府 D封皮罗阁为云南王18、为了稳定边疆,完成国家统一,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是A收复台湾B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 C平定三藩之乱 D颁布钦定西藏章程19、唐朝全盛时期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此时在位的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20、据新唐书地理志“羁縻州”条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藩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下列唐太宗采取的措施与此相符合的是 ( )A设安西都护府 B设瀚海都督府 C设忽汗州都督府 D封皮罗阁为云南王21、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 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为此贞观时期采取的主要政策是A.治安中国,绥之以德 B. 革新政治,加强法制C. 轻徭薄赋,戒奢从简 D. 内重民生,外修和睦22、康熙帝坚持台湾问题是国内问题,不同于朝鲜问题。并大胆起用郑氏降将施琅进剿台湾,举朝认为施琅“去必叛”,康熙帝仍坚信施琅“熟悉彼地利、海寇情形”,力排众议起用施琅。澎湖之战后,郑克塽投降,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该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康熙帝具有超人的胆略和见识 B统一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C清朝的版图最终奠定 D施琅忠君爱国23、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都A.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C.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D.实行了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24、唐太宗从隋亡吸收的最重要的教训是( )A必须重用贤臣,善于纳谏 B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以保证农民有土地和生产时间C完善科举制度,扩大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D认识到君与民的关系是舟与水的关系,确立“存百姓”的思想 25、清初施琅认为台湾“地数千里,人民数十万”,“野沃土膏,物产利博”,“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弃之必酿大祸,留之诚永固边疆”所表达的思想是 A台湾人口众多 B台湾物产丰富 C台湾是东南屏障 D不能放弃对台湾的管辖2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崇尚儒家文化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延揽汉族文士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 B C D27、唐太宗晚年曾自我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重用人才,善于纳谏 文德治国,完善科举 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崇尚佛教,敕封活佛A.B.C. D.28、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统治期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长空,牛马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表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A唐太宗统治期间,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唐太宗时期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 C唐太宗时期国家粮食丰收,粮价低廉 D唐贞观年间经济发展,社会稳定29、毛泽东1960年曾对老舍说,“清朝开始的几位皇帝都是很有本事的,尤其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毛泽东如此评价康熙帝的主要理由是A平定三藩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 B收复了台湾,加强了东南海防C签订尼布楚条约,捍卫了领土完整 D建立并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0、18世纪“康乾盛世”被称为“落日的辉煌”,造成这种“落日”局面的诸多原因不包括 A.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 D.西方国家出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和革命运动31、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A与吐番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32、康熙帝说:“条奏官每以垦田积谷为言,伊等俱不识时务。今人民蕃庶,食众田寡,山地尽行耕种,此外有何应垦之田,为积谷之田耶?”材料体现的信息有 康熙帝认识到了人口膨胀问题 当时垦荒之风盛行 汇报的官员未发现问题的本质 政府将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A. B. C. D.33、当年玄奘西游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唐太宗在洛阳亲自召见了玄奘。以下表述正确的是唐太宗崇佛,因而排斥其他外来宗教的传入 玄奘不仅带回了佛经,还带回印度的花果种子等,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这表明唐朝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主张兼收并蓄 玄奘取回经书经过活字印刷技术,在民间广泛流传A. B. C. D. 34、迷途的帝国一文中这样写到:“康熙大帝是一个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中国皇帝,具备非凡过人的雄才大略。使中国一举摆脱明末清初大动荡后满目疮痍的局面,成为东方最 强大的王朝。然而,他最终却没能跨越封建体制雷池半步。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盛极而衰,很快滑向萧条冷落的帝国黄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康熙帝 强化君主专制 强调农商并重 推行文化专制 实行海禁政策A B C D35、下列关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为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B表明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C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 D表明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36、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种情况的出现得益于唐太宗A休养生息政策 B仁义为本原则 C民族团结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二、综合题37、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中华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一一剑桥中国隋唐史材料二:唐太宗评价隋文帝杨坚曰: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衍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是如何实现他的意图的。材料三 时间 中国人口 公元1651年, 顺治8年, 10,630,000(丁)公元1712年 康熙51年, 24,621,324(丁)公元1741年 乾隆6年 143,411,559人公元1790年 乾隆55年, 301,487,115人(清代前期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户口统计只重男丁,对“未成丁”或“男女幼丁”等人口不作统计。)(1)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被后世所称颂为“开皇之治”。说一说隋文帝是如何“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2)你是否同意唐太宗的评价?请依据材料和所学阐述理由。(4)请分析导致清代人口发生变化的政策原因有哪些?(5)根据以上三个著名治世,归纳概述中国古代形成治世的主要原因。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漠北的突厥、铁勒等部民众向唐太宗说:“臣等既为唐民,往来天至尊所知诣父母。”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 材料二 正是在贞观年间,玄奘法师赴印度求法17年,载誉归国后受到至高礼遇,唐太宗令大臣、僧众出城高接远迎,又多次在宫中接见玄奘,与之谈经论道,倍加褒奖,颇有相逢恨晚之叹。朝廷还修建大慈恩寺及翻经院,让玄奘在那里著书立说,传经布道。 转引自傅璇琮唐代文化研究 材料三 康熙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康熙瀚海 材料四 康熙亲自向南怀仁等传教士学习几何学、测量学,解剖学和医学,并在宫中设实验室,进行化学和药学的研究。康熙于1692年3月22日发布敕令,准许天主教在中国自由传教,敕令指出:天主教的教义大致与中国礼教相符。中国政府既容许人民信奉喇嘛教、佛教、回教等诸外来宗教,自无禁绝基督信仰的理由。 康熙帝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漠北突厥族视唐太宗如父母的依据。(2)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唐太宗和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的相似之处,这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影响?(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说明唐太宗和康熙帝对待外来文化的相似态度及其共同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从封建统治的角度,对唐太宗和康熙帝予以恰当的评价。3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政治精英们为了本国的富强和发展,使本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材料二 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概述唐太宗在和谐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2)材料二体现了康熙时期面临的哪两方面的民族矛盾?解决这些矛盾体现了康熙帝在哪两个方面的功绩?(3)唐太宗、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措施对今天有何借鉴意义?40、(09年广东历史)(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妈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问题:(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 2、D 3、C 4、C 5、A 6、A 7、A8、D9、C10、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发生在唐太宗时期,国力强盛而不是衰落,排除A;唐朝时期,唐政权与吐蕃政权是中国境内两个对等并立的政权,并不存在归属问题,排除B;西汉时呼韩邪单于率部归属,但并未建立封建政权,排除D。11、A12、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唐蕃的民族关系,分析材料,结合史实可知唐蕃在当时中国境内是两个 对等并存的政权,元朝时宣政院的设立标志着西藏归属中央政权。在阶级社会里由于民族差异、统治者政策的不同等诸多因素,民族矛盾是不可能消失的,因此说法明显错误,可排除。13、 A14、D15、C解析:从材料中夷狄亦人耳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等可以看出此君王并不歧视 少数民族,而是尽力安抚,使民族关系融洽,四人中唐太宗最符合。16、C解析:从材料“高昌”可见应该是指唐太宗对东突厥的战争,战后太宗在高昌设立安西都护府。17、B18、B19、D 解析:本题难度较大。唐朝盛世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而唐玄宗在位的开元盛世国家更强盛,经济更繁荣。故选D。20、B21、D解析:解答本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材料中唐太宗的主要意旨,结合材料可知,唐太宗的意旨是让帝王能够约束自己,重视民生。22、B 23、A 24、B 25、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材料和对题干的把握能力,A、B、C是“不能放弃对台湾管辖”的原因。因此,此题正确答案为D。26、B 27、A【解析】考点:唐太宗的功绩。唐太宗没有敕封活佛,排除的选项。28、D 29、D 30、B 31、D 32、C 33、D 34、D 35、C 36、D 二、综合题37、(1)隋文帝完成统一大业后,加强中央集权,开创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府兵制,沿用均田制,对以后王朝影响深远(2)不同意,杨坚开创三省六部制,目的就是减少君主决策错误(3)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制度上沿用隋制;任用贤臣,善于纳谏,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4)更田名、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人头税、隐蔽人口现象减少(5)减轻租税赋役,鼓励农耕,任用贤能,整治吏治,制度创新,统治者个人素质高38、(1)唐太宗对东突厥采取羁糜政策,对北方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3分) (2)相似之处:对少数民族绥之以德使少数民族真心归附中央政权的领导。 影响: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分) (3)相似态度:对外来文化采取宽容和兼收并蓄的态度。影响: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中华文明。(2分)(4)为封建盛世的出现奠基。(2分)39、(1)民族团结政策(或开明的民族政策、羁糜政策,1分)击败突蹶后,设置机构进行管辖,任用当地贵族为首领;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与吐蕾和亲。(3分) (2)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中华民族与欧洲殖民者的矛盾。(2分)巩固统一国家,维护国家主权。(2分) (3)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依法打击民族分裂活动;坚决反对国际反华势力分裂中国领土的图谋。(4分)40、(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3分)(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2分)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2分)(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